为长征红军让道放粮的卓尼土司杨积庆

2023-11-09 15:15何广华何依凌
文史春秋 2023年7期
关键词:卓尼腊子口土司

何广华 何依凌

1935年8月21日,长征红军征服雪山后开始穿越茫茫草地,尽管此前积极筹粮,仍然不够全军之用。为了走出草地,战士们只能吃野菜、树皮果腹,此外,恶劣的天气也让红军举步维艰,损失巨大,无数战士牺牲在草地之中。不仅如此,红军身后是穷追不舍的国民党军,前面是虎视眈眈的甘肃军阀,红军只得继续艰难北上。危急关头,甘南卓尼土司杨积庆深明大义,关键时候给予红军帮助,放粮让道,为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提供了物质基础,为红军北上抗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杨积庆的作为引起国民党当局的强烈不满,于是利用土司内部矛盾,挑拨其手下反叛,杀害了杨积庆及其亲人、眷属一家7口,在当地引起巨大轰动,此事件被称为“博峪事变”。

雪中送炭显珍贵

1935年9月中旬,由军委纵队和红一方面军主力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以下简称陕甘支队)刚从草地跋涉出来,再度遭遇国民党部队的围追堵截。“西北王”胡宗南、地方军阀鲁大昌、洮岷路保安司令杨积庆,分守在各个要道,只等蒋介石一声令下,将陕甘支队一网打尽。

此时,陕甘支队1万人马,在与暴雨、草甸、沼泽、饥渴缠斗7天7夜后,已是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体力衰微。尽管如此,红军丝毫不能停歇,必须尽快打开一条生命通道。此时的红军队伍几乎处于粮绝状态,凡是能勉强咽得下去的,都被拿来做救命稻草。

彼时,陕甘支队的右前方,文县、武都至天水一带是胡宗南的大部队;正前方临洮至岷县的洮河一带,由军阀鲁大昌手下的新编十四师驻守,左侧则由卓尼土司杨积庆率领的地方势力把守。杨积庆是蒋介石亲封的洮岷路保安司令,他管辖的地区在当时自然也属于国民党势力范围。

红军想要摆脱敌军,有3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是从胡宗南方向突围,第二是绕道青海,第三是直接北上。如果选择第一条路,精疲力竭且缺少粮草和武器的红军队伍,即便强突成功,也难免损兵折将;第二条路虽然敌人防守空虚,但是要穿越大片无人区,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对红军生存挑战也很大。经过斟酌利弊,陕甘支队决定取道腊子口,冒险北上远征。

腊子口是岷山山脉一条南北走向的峡谷隘口,长約300米,平均宽度8米。隘口只有30米宽,两边是高达80米的绝壁悬崖,几乎与地面垂直。腊子口四周山高林密,素来有“天险”之称,这种地形,易守难攻,对红军而言,无疑是个挑战。然而,乌江和金沙江没有挡住红军的步伐,雪山和草地没有折损红军的气概,腊子口同样不会让红军望而却步。毛泽东下令:要在两天内攻下腊子口。

蒋介石很快得到红军进军腊子口的情报,急电鲁大昌和杨积庆,命令他们一定要将红军堵死在腊子口,并要求杨积庆在红军必经之路上设置封锁线,施行“坚壁清野”政策;同时下令胡宗南部驰援腊子口,务必将陕甘支队一举歼灭。如果3支部队实现合围,红军势必会陷入四面楚歌的险境。

可是,蒋介石千算万算,却算错了一个人,这人便是杨积庆。杨积庆是卓尼第19代土司,也是国民党政府委任的洮岷路保安司令,其家族势力对甘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关系均影响颇深。

9月16日,陕甘支队进入卓尼县境内,举目望去,大山深处的藏寨周围层峦叠翠,一派安详。部队人困马乏之时,在一个叫崔古仓的小村子里,意外发现一个硕大的粮仓,但奇怪的是,该粮仓既没有人看守,也没有落锁。消息传来,红军指战员惊喜万分,打开粮仓大门,发现里面有存粮15万公斤,食盐1000多公斤,粮食还是西北地区非常罕见的小麦。当时,粮食极其珍贵,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红军过草地用了近3个月之久,早已耗尽有限的粮食,这批粮食对饥寒交迫、疲惫不堪的红军将士来说,堪比雪中送炭,珍贵性不言而喻。

纪律严明的红军部队没有白拿粮食,而是怀着感激的心情在粮仓的仓板上写下“此仓内粮是杨土司庄稼粮,希望各单位节约用粮”的告示,并在仓内留下苏维埃纸币两捆和一张借据。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财政部部长的林伯渠,掏出一枚大印,重重地盖在借据上。陕甘支队离开时,这枚印章不慎遗失在迭部县境内,后被群众捡到收藏,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9月17日,体能得到补充的红军战士一口气突破位于岷县以南的腊子口,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大部队继续向北转移,一路攻到鲁大昌的城防区域,鲁大昌的部队被击溃,鲁大昌珍藏多年的5万公斤粮食,尽数被红军收入囊中。陕甘支队拥有的粮食达到20万公斤,每个战士分到了15公斤粮。要知道,长征前部队东凑西凑,作为先锋部队的红一军团每人也只分得2.5~3公斤粮食,红三军团每人只有2~2.5公斤粮食。腊子口战斗成了红军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蒋介石企图阻挠红军北上的阴谋彻底破产。

夺下腊子口后,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萧华曾题诗:“绝壁巉岩挡不住,神兵飞下万重山。”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如此评价:“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现在好了,腊子口一打开,全盘都活了。”

那么,红军经过的崔古仓粮仓为何没人看守呢?

原来,崔古仓是卓尼第19代土司杨积庆的粮仓之一。杨积庆得知红军要从此路过,特意嘱咐手下,粮仓不必派兵看守,也不要落锁,有意把粮食留给红军。之前他还下令修复被国民党破坏掉的达拉沟栈道、九龙峡栈道和尼傲峡木桥,让红军得以快速通过白龙江北上。

深明大义助红军

杨积庆是一名地方土司,为何要资助、支援红军队伍呢?

土司,是古代中国边疆的官职,元朝始置,是统治者给各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土司的职位世袭罔替,代替中原王朝镇守一方,在当地有着很大的权力。明朝永乐年间,甘南卓尼地区出现了一位少数民族首领,在卓尼一带开疆扩土,永乐皇帝为了招抚卓尼百姓,将这位少数民族首领封为武德将军,让他担任卓尼第1任土司;到了明朝正德年间,因为卓尼土司抵御外敌有功,获赐“杨”姓。

杨积庆生于1889年,是管辖卓尼的第19代土司。杨积庆从小聪慧好学,爱好摄影,精通藏语、汉语,精明能干,虽未迈出卓尼一步,但每天都关注外界信息,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他在上海、天津等地设有商行,常有书信、货物来往。杨积庆思想进步,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率先在西部地区架设电话,组装500瓦发电机,并创办了教授汉文的卓尼高等小学(今柳林小学)。杨积庆还与吉鸿昌、宣侠父等共产党人和革命进步人士往来密切,正是通过他们,杨积庆对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有所了解,思想不断变化和进步。

1935年8月,26岁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到卓尼采访,与46岁的杨积庆开启了一段莫逆之交。因为共同的家国情怀以及对民族未来的深深忧虑,两人一见如故。他们满怀悲愤讨论日本侵华和南京政府对少数民族土司的蛮横政策。范长江慷慨激昂的展望红军的未来,让杨积庆对红军有了更深刻全面的了解,明白红军是一支为藏民作主的军队。范长江在其后来出版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惊叹于杨积庆见多识广,“汉文汉语皆甚通畅”;喜摄影,“非泛泛之辈所能望其项背”;爱读报,“对国内政局、中日关系事件,知之甚详”,因此惊叹:“此边陲荒蛮之中,竟有此摩登人物。”

美籍奥地利探险家、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在自己的笔记中如此评价杨积庆:“他眼界开阔,精明能干,掌握国内外的政治局势。”约瑟夫·洛克曾在中国西北地区进行为期3年的植物学考察,杨积庆给他提供了舒适的住所、存放动植物标本的仓库,还有充足的木材供暖过冬,并派专人护送他到辖区各地进行植物标本的采集。洛克在卓尼逗留期间,杨积庆经常和他一同进餐,相互交流以了解外面的世界、分享其家族历史以及时政问题,听取建议。

曾任卓尼土司驻兰州办事处处长的王佐卿在《一个老藏民的回忆录》中也提到,杨积庆本人十分注重才华,喜欢与文化人士交流,并任用他们做官。

就在杨积庆和范长江彻夜长谈之后不到一个月,陕甘支队抵达甘南迭部县高吉村。此时,迭部县已经接连下了好几天大雨,许多道路桥梁因此被毁,到达此地的红军不得不因为行路难而停下休整。

1935年9月,红军进入俄界村。驻守此地的是当时的甘肃军阀鲁大昌,负责堵截红军;当时的杨积庆,手下也有两万多名藏兵,倘若两者联合,对红军进行夹击,情况将会十分危急。果不其然,甘肃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命令杨积庆在迭部设置关卡,堵截红军,妄图将中央红军主力消灭于此。杨积庆的决定不仅关系到辖区内百姓的安危,更关乎红军的生死存亡。在权衡利弊之下,杨积庆毅然选择了民族大义。

杨积庆假意服从国民党的命令,准备攻打红军,实则悄悄派遣心腹与红军取得联系,甚至还派兵帮忙抢修红军用以渡江的栈道。杨积庆还命下属杨景华开放位于崔古仓的粮仓,为红军送去15万公斤粮食和1000多公斤食盐。

1935年9月14日,主力红军和中共中央机关到达迭部旺藏寺。红四方面军抵达迭部后,杨景华立即请示杨积庆,得到如下回复:“如果红军来了,不要堵击,开仓避之……对于已破坏的达拉沟栈道、尼傲峡木桥,迅速派人修复,任其顺利通过,更要严防群众从山林中向红军放冷枪。要设法暗中和红军联系,迭部粮仓的粮食不必转运、窑藏,让红军取食,一切行动,必须高度保密,并严禁群众向外走漏消息。”杨景华接到命令后立即开放粮仓接济过境红军。

红军离开藏区后,杨积庆又部署收留、安置无法随大部队离开的红军伤病员、小战士200多人,使其免遭国民党毒手。

“博峪事变”酿惨剧

杨积庆为红军让道放粮引发国民党的不满,国民党新编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为了扩大地盘、吞并杨积庆部,便借机发难,向甘肃省政府告状,说杨积庆私通红军。甘肃省政府派人前来调查,但杨积庆对来人进行笼络,蒙混过关。

1937年8月,鲁大昌纠合杨积庆手下团长姬从周、秘书方秉义等人,以杨积庆私通红军的“罪名”密谋倒杨。8月22日,鲁大昌派兵驻守临潭新堡。9月1日,鲁大昌派窦德海、方秉义等带领便衣队40多人,在博峪与姬从周部会合,假借奉上级之命密谋除掉杨积庆,并向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发起进攻。

事发当夜,在家中的杨积庆突闻枪声大作,急忙逃出住地,躲避在山神林水磨附近。其长子杨琨、长媳、孙女等6人皆死在乱枪之下,次子杨复兴因被包裹在一张毡毯中才幸免遇难。不幸的是,杨积庆的藏身之所还是被叛军发现并包围,叛军残忍地将杨积庆杀害,史称“博峪事变”。由于地处偏僻,事件过去久远,关于杨积庆蒙难的具体时间,后来学界一直持有不同说法。

杨积庆遇害后,国民党军在博峪召开会议,宣布杨积庆私通红军等“八大罪状”,提出铲除封建土司制度的口号,并成立卓尼临时维持委员会,推举姬从周为主席、方秉义为委员。但是,由于杨积庆在当地威望很高,当地藏民不服维持会,纷纷起来反抗。国民政府为了安抚卓尼百姓,派人前往调停,经过抗争,杨积庆的次子杨复兴承袭土司,成为卓尼第20代土司,藏民起义才平息。

当时,杨复兴还是一个8岁的孩子,蒋介石害怕他会和杨积庆做出一样的选择,便找借口将他送到南京陆军大学读书,以方便监视他,可是蒋介石的算盘落空了。杨复兴明辨是非,铭记杀父之仇,幼小的心中早已种下对国民党反动派仇恨的种子,无论如何都不会与蒋介石同流合污。

1949年,20岁的杨复兴从南京陆军大学毕业,为了拉拢他,国民政府授予他少将军衔。杨复兴假意答应蒋介石,让他放自己回卓尼,带部队来助战。当时解放战争正打得如火如荼,蒋介石答应了杨复兴的请求。就这样,杨复兴回到了自己的领地,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人民解放军取得联系,表达自己愿意和平的想法。

杨复兴主动和西北野战军取得联系。他说,我的父亲曾帮助过红军,我作为卓尼土司也从没想要与红军为敌,只要保障我们卓尼百姓的安全,我们就选择投降。西北野战军派遣特使向杨复兴传达了起义意见,他积极响应,于1949年9月率部起义,被任命为卓尼民兵司令部司令。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杨复兴率部参加剿匪行动,清剿卓尼境内的土匪势力,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还主动宣布在卓尼废除封建土司制度。1950年10月,中央慰问团来到甘南,带来周恩来总理对杨复兴的问候和对当年杨积庆为红军让道济粮的援助表示的感谢,赠送了彩缎、丝像、金笔等礼物及纪念品。杨复兴继承父亲的遗志,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1994年,甘肃省人民政府追认杨积庆为革命烈士,修建杨积庆烈士陵园,缅怀和发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当年曾参与腊子口战役、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杨成武将军亲手题写了“杨积庆烈士纪念碑”碑文。2011年,卓尼县在杨积庆故居修建了“卓尼杨土司革命纪念馆”,同年该馆被列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如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博物馆珍藏着红军当初途经迭部县时遗落的那枚银质圆面的印章。印章中间刻着麦穗和稻穗围绕的地球,上有镰刀、斧头,沿边刻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财政人民委员”字样。时光荏苒,80多年过去了,这枚弥足珍贵的印章,仍然在诉说着杨积庆和红军的生死情谊,诉说着长征路上红军与少数民族群众的鱼水深情……文

猜你喜欢
卓尼腊子口土司
鹧鸪天·参观腊子口战役遗址有感
卓尼县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突破腊子口
——红军长征故事之五
浅析民族文化融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卓尼,卓尼
激战腊子口
2016中国甘南全国露营大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卓尼分会场)暨第三届卓尼国际自驾狂欢节开幕
乌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