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与实践进路

2023-11-11 09:11彭剑勇
活力 2023年15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人口农民

李 娟 彭剑勇

(喀什大学,喀什 84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但“三农”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约因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将之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提高乡村的发展水平。乡村振兴战略是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的重要举措,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和突破点。在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接续发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实现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关键一步,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步。

一、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

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共同富裕”体现出以全体人民为中心的整体性,“共同”是指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乡村共享发展成果,“富裕”是指人民群众在精神和物质上都富裕。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方向指引,乡村振兴为共同富裕夯实了道路根基。

(一)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道路指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实现共同富裕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勇毅前行、踔厉奋发、守正创新,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实现梦想的道路是曲折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下,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多方面的需求,人民群众向往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干净的水、更安全的粮食、更先进的医疗水平、更好的教育等,而我国的城乡发展之间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正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绊脚石。因此,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在更高水平上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乡村振兴的目的在于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制定的阶段性目标。因此,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没有乡村振兴战略,就没有农民的富裕,更难以实现全体人民期盼的共同富裕。因此,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也诠释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农村的发展是社会经济稳定的基石,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有效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有重要意义,从而可以有效统筹“三农”工作的计划实施。在乡村振兴中促进农村发展,在发展中促进乡村振兴,最终为实现共同富裕铺平道路。

二、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面临的道路羁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随着脱贫攻坚的完成,我国农村已经摘掉了绝对贫困的“帽子”,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基础的保障,但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国的“城乡二元制”使得城市与农村的差距越来越大,造成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已经跟不上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在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的背景下提出的,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中实践中不免会出现一些艰巨的挑战,如农村的人口、产业、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有有效解决这些道路羁绊,才能加速实现农村的共同富裕。

(一)农村人口“三多三少”问题凸显

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曲折的,反映到农村首先是人口方面的问题。长时间以来,农村贫困人口都较为集中,加上近年来农村的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这也使得农村人口的“三多三少”的趋势更加明显。其中,“三多”是指在农村地区的青壮年经常外出打工,造成农村人口呈现弱劳动力多、女性多、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多的情况;“三少”是指农村地区的强劳动力少、男性少、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少。国家统计局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从2010年的67 442 万人缩减到2020 年的50 979 万人,10 年来,农村人口数量下降了16 436 万人。流动人口统计数据显示,从2010 年到2020 年,流动人口增长了69.73%。这组数据说明了在2010 年至2020 年的10 年中,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离开农村进入城镇务工,这种趋势使得农村的人口老龄化也愈加严重。在2020 年65 岁及65 岁以上老人占农村人口的17.72%,而65 岁及65 岁以上老人占城镇人口的10.55%。相比之下,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农村人口持续外流将成为常态化问题,从而导致农村空心化、妇孺化、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总之,农村人口“三多三少”的问题使得农业发展受到人口数量的影响,强劳动力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农村产业的创新,这个问题对我国全面推进城乡融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农业发展水平低,缺乏致富机会

我国在农业方面的龙头企业数量过少,并且在规模上也偏小,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多数集中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区域不平衡现象。“2020 中国农业企业500 强”榜单显示:在江苏和山东分布着将近200 家农业龙头企业;与沿海地区相比,在四川、安徽和河南等中部地区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比较少,只有30 家左右;而我国西部地区,如宁夏、甘肃、青海等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加起来一共不到10 家。这组数据说明我国农业产业存在区域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我国的西部地区虽然国土辽阔,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但由于气候、土质等地理因素的限制,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另外,在这500 强企业中,30.2%的企业主要以当地的农产品为原料,生产出的产品以“初级农产品”为主,这表明当下的农业产业链主要还是以低端生产为主,农民没有进入农产品的精加工领域,尤其在偏远地区的农村农业更加落后,农民也缺少致富的机会,这是农村人口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农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展不平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当下,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需要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由于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因此在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只注重经济层面的建设而忽略文化层面的提升的现象。我国人民的精神富裕与物质富裕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在部分农村地区情况较为严重,要么是物质与精神两重匮乏,要么是物质生活富裕起来了精神生活却依然贫困。第一种情况主要存在于部分贫困山区及偏远的中西部地区,虽然摆脱了绝对贫困,但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导致的农村居民就业率低、医疗和教育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的问题,物质生活水平的落后使得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相较于城市居民更加匮乏。第二种情况是指农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保障,但精神生活没有同步提升。随着乡村振兴的推动,农村居民解决了物质层面的基本需求,在生活越来越殷实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农村缺少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得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儿童及妇女的精神生活较为匮乏;二是人口的外流导致优秀乡村文化缺少传承主体。因此,推动乡村的文化振兴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进路

(一)人才引进与“盘活人口”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本土人才的回流与外地人才的引进是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途径。长时间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城市为中心,城市在产业和资源方面相比乡村有着显著的优势,而乡村发展较为落后。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我国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不符合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加速了农村人口的外流,人力资源的缺失使得农村的发展缺少动力和创新,而创新的实质还是人才。

首先,要大力引进人才为乡村产业的兴旺提供内生动力。乡村实用人才的引进可以为乡村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对智慧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成果的转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来引进人才,如鼓励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地方政府也应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其次,要理性看待农村人口的空心化、老龄化及妇孺化问题,将人口劣势转化为优势。第一,鼓励年轻人利用数字经济搭建电商平台,扩大农产品的销路,促使农村人口的回流。第二,老一辈农民对农产品的培育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以继续发光发热,传授自己的经验,提高农产品的收益。第三,留守妇女可以将自己的手工艺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变现,有些地方特色工艺品可以利用自媒体等方式流通到其他地区甚至海外一些国家,不仅能够传播当地的特色文化,还能使收入大幅增加。

(二)科学实施因地制宜与“特色兴农”为农民实现增收

由于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我国在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这种差异往往对农村人口的流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量中西部农村人口涌入,导致中西部农村人口流出。因此,东部地区的富裕程度高,中西部地区的富裕程度低,尤其是在中西部的偏远地区,收入来源单一且收入不稳定的部分农村人口可能因自然灾害、疾病等而再次返贫。因此,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科学实施、因地制宜地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共同富裕。在“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条件满足以后,要引导农民加强“造血”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所在。“特色兴农”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发展电商,降低农产品滞销而造成农民的损失情况,还可以创造相关的就业岗位,如农产品的包装与转运岗位,进而有效带动农村就业。部分地区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区特点发展特色旅游,可以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改造和整合发展特色民宿,以及售卖特色服饰、特色工艺品、特色美食来致富。要在通过“特色兴农”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的发展也是如此。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需要

1.促进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新时代推进农村精神富裕的实现进路必须精准发力,发挥好乡村文化的保障作用,当下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要求体现在衣食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共产党时刻关心农村的共同富裕,使广大村民感受到便利生活的同时也享受到“天更蓝,水更绿,文化丰富多样”的美好生活,从农民的实际出发来提升农民的幸福感。

2.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首先,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部分农民参加政治生活的主动性较低,基层党组织要向农民宣扬党的立场及党的工作原则。在工作中,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全面了解农民的需求,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增强农民对党的政治认同。其次,基层党组织要扎实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村民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为党树立良好的群众形象,使更多的群众力量注入乡村文化的建设中,使乡村振兴的步伐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最后,基层党组织要根据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与新需求对文化服务载体做出创新,开展一系列振兴乡村文化的实践,要朝着能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社会的需要努力,这也是基层组织发挥政治优势的体现。

3.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发展社会文艺

首先,从社会文艺创作的内容中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要充分发挥农民在文艺创作中的强大作用。世界上大部分文艺创作来源于农民的生活实践,我国广大农民的勤劳与智慧是我国民间文艺创作的主要灵感来源,也为我国的文艺发展事业注入了强大的资源与持久的动力。只有坚持文艺创作贴近人民群众生活、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才能做到感染群众、鼓舞群众,才能赋予其蓬勃的生命力。其次,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要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我国的文艺事业是把控意识形态的重要领域,文艺事业的发展动向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思想,乡村文化必须担当起引领农民思想进步的重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文艺的内在要求,使社会文艺受到优秀文化的浸润,最后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中。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人口农民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饸饹面“贷”富农民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