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字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2023-11-17 07:04王文静
四川劳动保障 2023年9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

文/王文静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应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必须肩负起重任。同时,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概念的提出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需要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对人才培养的机制进行创新,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让学生掌握人力资源专业最新技术去应对新环境带来的挑战,从而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数字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将创新能力、数字相关信息处理能力融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创新能力。高校旨在通过结合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融入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从而培养能适应新环境、新变革的专业创新型人才。首先,可促进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融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在教学中鼓励大学生主动思考,敢想、敢问、敢实践,开拓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其创新能力。最后,可以拓展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让他们可以借助数字化能力更有效率地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问题。

促进教师的教学创新。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塑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培养具有数字化思维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时,需要在课堂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更多地融入专业技能培训内容和数字相关技术技能,更好地进行教学的创新。这不仅能增强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数字素养,还能提高教师的授课技能,满足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需求。

数字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得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接轨社会需求,但仍有一部分高校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点放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六大模块的实践应用,没有将创新能力和数字化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不仅对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灵敏度和应变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改变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需要的是具有抗压能力、沟通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数字处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许多高校无法把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真正定位,无法实现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因此,高校应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在数字化背景下为企业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具有数字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课程体系不合理。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盲目跟风的现象较为严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过于守旧。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中没有融入新科技、新技术的元素,也没有设置数字信息处理的相关课程,又或者设置了但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表层传授,而忽视数据处理能力等更深层次的教学。二是实践内容过于浅显。实验课的设置对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但许多高校实验课的存在流于形式,实验内容单一,仅与某个模块或某门课程相关,大学生不仅无法将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模块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衔接,更无法提升其跨学科发展能力,也没有机会将创新思想与专业知识融合并付诸实践,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再创能力。

实践平台建设不足。大学生创新能力、数字化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实践平台的建设完善在人才的培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有的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平台建设、实验软件的购买中投入不足,大学生没有机会通过实践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数字化能力;有的高校虽然对平台建设有了初期投入,但忽视了数字化时效性的特点,无法跟上技术的更新迭代,没有对实验软件进行跟踪和后续升级。因此,实践平台的建设需要时刻关注与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相关的新科技、新技术的出现,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字化能力起到足够的支撑作用。

数字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聚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特色。高校应聚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特色,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案,规避方案中培养目标不清晰、专业特色不突出、核心课程守旧等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探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专业技能、创新能力、数字化处理能力为核心,以高质量就业为动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本地,辐射全国,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人际沟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数字思维能力的专门人才,为各级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专业机构等单位输送具备从事员工招聘、培训、考核、激励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建立以提升学生岗位能力、创新能力、数字化能力为目标的立体式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围绕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要求以及人才数字能力的要求,与地方企业建立跨界协同培养机制,注重寻找与开发数字化建设卓有成效的实习基地,实行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构建以学校为主、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双元学业评价体系。深化开展校企合作项目。通过人力资源协会与校园招聘工作融合,高效整合资源,让大学生与企业接触,在为企业解决实际有效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和数字化运用能力水平,以此来验证课程设置的有效性。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资源共享平台”,让企业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走进课堂,分享经验;让理论知识扎实的教师走进企业,传授理论知识,达成共赢。

构建螺旋递进式的学生素养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构建知识、能力、素质、数字螺旋式递进的学生素养结构。遵循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发展特色,坚持应用导向、技术特长的培养原则,厘清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螺旋式递进关系,明确数字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良好职业道德、一定数字化处理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型人才。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企业需求充分对接,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的就业岗位(群),主要在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构建与职业岗位对接的“五项核心技能”和数字化课程体系,特别是要求大学生必须掌握核心岗位技能以及相关的新科技、新技术。

建设“专业+ 竞赛+ 协会”实践平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搭建“专业+ 竞赛+ 协会”的实践平台。要让数字化课题组的相关科研和社会服务成果发挥最大价值,实现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实践和创新,以“思维凝练—知识积累—以赛促教—实践探索”为主线,按照理论教学、比赛模拟、协会参与的全链条多层次推进,形成小班教学、团队协作、多导师指导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以“科研—社会服务活动”为支撑,将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中的前瞻性、争议性专业问题和焦点问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融入人力资源管理课堂,积极引导大学生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强化教学成果。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以创业创新为导向,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教学,鼓励并指导大学生参加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大赛、人力资源专业大数据应用与分析大赛、人力资源管理前沿讲座、办公软件应用综合实践、绩效薪酬的智能化记录与评价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让其在“干中学,学中干”。

数字化背景下,社会对具有创新能力、数字化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应该打破人才培养机制“瓶颈”,通过聚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特色、校企合作、构建螺旋递进式的学生素养结构、建设实践平台等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时刻关注与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相关的新科技、新技术,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字化能力培养提供支撑。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