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提升艺术类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2023-11-17 07:04左鸣常远
四川劳动保障 2023年9期
关键词:艺术类职业规划培育

文/左鸣 常远

新一轮科技革命使新的就业形态悄然出现。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就业形态,既能拓展大学生就业思路和就业方式,也可打破传统职业发展模式,为大学生带来新的发展机会。鉴于此,高职院校可在培育艺术类学生时,加强对其就业能力的关注,基于新就业形态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利用阶段性培育着重培育学生的复合能力,促进学生加强职业规划。并利用现代化技术加强学生动态数据收集能力,以此增强艺术类学生的就业能力。

强化阶段性培育,重视提升艺术类学生职业基础技能

新就业形态下,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面得以拓展,高职院校应基于这些变化,强化对艺术类学生培育重点的把握,积极完善艺术类学生的基础技能。从多角度入手,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人才培养框架,在提升人才培养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增强人才培育的前瞻性,并以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特征为出发点,强化对其就业能力的针对性培育。首先,优化授课体制,基于艺术类学生就业能力强化教学设计,尊重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针对性的培育。例如,针对艺术类学生展开授课时,对其艺术技能关注较多,而对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重视和关注不够,可以加强对这些方面的重视和关注。而在基于新就业形态培育艺术类学生就业能力时,可借助探讨式、情景式教育模式,构建虚拟化生活场景,强化对学生基础技能的培育,并适当将社会学与心理学内容融入其中。此外,为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可引导学生选修不同课程,也可在课程设计中增强艺术类课程的创造性,基于学生就业能力进行课程开发,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其次,鼓励艺术类学生在学习艺术类课程时,借助思考以及观察,加强知识储备。例如,高职院校可引导艺术类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近距离接触工作岗位,并在校内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创新创业竞赛,引导成功就业或创业的校友回校开展讲座;充分利用VR 技术模拟职场的场景,使艺术类学生切实感受职场的环境。最后,高职院校可适当借助产教融合,聘请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对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规划展开全方位指导,更好地服务于艺术类学生,促进其在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后明确就业规划,提升就业能力。

挖掘学生特质,促进学生与企业的沟通与互动

新就业形态下,高职院校需打破传统就业教育模式,促进艺术类学生加强对就业的全方位认识。鉴于此,可促进学习者与企业展开充分沟通与互动。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可借助互动,了解个人感兴趣的职业或行业,通过实训、实习积累经验,提升就业能力。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提升艺术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在人才培育过程中,以艺术类学生的个人职业导向展开针对性培养,打破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借助真实的情景展示,促进学生了解新就业形态。首先,强化对艺术类学生职业能力的全方位了解,借助多元测试,促进艺术类学生提前了解个人的职业倾向,促进学生基于个人性格特点选择合适的职业,并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学生展开系统性培育。其次,高职院校需在促进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化发展时,以校内社团为载体,为艺术类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为此,高职院校需加强对相关社团活动的支持,要鼓励艺术类学生组织相关社团开展丰富的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也可促进其借助社团交流提升交往能力。定期举办艺术类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最后,应借助互联网,促进学生全方位了解新就业形态。在此过程中,既要明确价值导向,也要借助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强化对艺术类行业的正确认识。同时,应学会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或职业生涯中的挫折,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

培养复合型技能,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职业规划

高职院校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要坚持以学生的本专业技能为原点,并选择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其他专业技能,增强专业技能的适应面,强化其专业的适应性,帮助学生从相关技能中汲取营养。新就业形态下,在强化人才培育、强化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系统培养时,既要促进其强化职业生涯规划,也应增加其实训、实习的机会,鼓励其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对碎片化知识的掌握,完善知识架构。这样才能在引导学生加强职业规划中,增强就业能力。可以打破传统的实习模式,强化对学生就业能力的系统培养。可借助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训的有机联合,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教育相融合。例如,在实训和实习的过程中可融入启发机制,提前设置学生实训、实习的目标,促进学生在实训与实习的过程中自主践行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完成实践任务后深入思考如何借助已有技能更好地工作,增强职业适应力。利用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育,促进其优化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院校可引导艺术类专业学生基于实践情况和行业发展趋势,构建长期与短期的职业规划;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展开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生更好地思考制定职业规划并不断进行完善。

加强动态化追踪,基于互联网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引导

为增强艺术类学生就业潜力、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可在新就业形态下构建系统性追踪平台,加强对学习者的了解和认知,循序渐进地培养其职业能力。例如,高职院校可基于艺术类学生实践过程展开系统性追踪,加强职业引导,发挥学生的创新性,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首先,可将校外实训与实习作为职业预演,向学生展示职业交往中的情景。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强对学生实习状态的监测,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同时,可适当借助追踪平台,了解不同企业对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基于反馈情况了解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优化校内培养方案。其次,在测验学生职业能力时,引导其加强对自身优势以及劣势和职业价值观的认识,促进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心态。可在评价学生职业能力时,基于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促进其认识工作特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在校外实践过程中形成具备个人特征的职业名片,以增强其就业能力。最后,促进学生在实训、实习阶段拓展交际网。新就业形态下,拓展学生的交际面,鼓励其参与社会实践,能增强艺术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也能强化对学生的针对性培养。例如,可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适当开设语言表达方法等课程,利用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着重培育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在培育艺术类学生的过程中,要强化对新就业形态的全方位研究,在透彻理解新就业形态时,强化对学生的科学引导,展开精准化精细化的教育,在适当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时,促进其理解新就业形态。要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就业服务能力,更好地为艺术类学生就业服务,不断提升艺术类学生就业能力,拓宽其就业路径。

猜你喜欢
艺术类职业规划培育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艺术类专访心得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艺术类金币收藏作品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