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思考

2023-11-17 13:34颜懋祺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9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情境

颜懋祺

[摘 要]古诗文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的古诗文时,教师要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深度挖掘教材文本的教育价值,对古诗文蕴含的优秀文化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加强课内外联结、创设教学情境、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体验,理解古诗文的丰富内涵,从而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树立文化自信,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文化自信;教学情境;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25-0017-03

文化既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也体现民族的价值取向与精神面貌。“文化自信”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以中华优秀文化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感悟体验,才能使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感。从这一角度来看,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探寻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古诗文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底蕴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诠释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智慧与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人生追求等多方面内容。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素养,就要对古诗文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落脚点。

(一)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品质,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家国情怀是一种思想品质,是文人墨客创作的源头活水。从先秦到近代,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古人给我们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体现家国情怀的古诗文。这些古诗文滋养了一代又代人,使家国情怀熔铸成中华民族的灵魂,成为个人终身发展的必备品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不少古诗文都体现了作者的家国情怀。具体对这些古诗文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对民族命运和百姓生活的关心、担忧。古代文人墨客在面临国家四分五裂、百姓民不聊生的社会惨状时,在诗中都体现了对民族命运和百姓生活的关心、担忧。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己亥杂诗》中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等诗句,都表达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心。除此之外,还有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王昌龄的《从军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一些古诗,都表达了作者的家国情怀。正是这种对国家的赤诚之心,在面临种种困境时的坚定信仰,他们才不断追求光明。

2.对祖国河山、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华夏大地幅员辽阔、风景秀美,有数不胜数的山水风光与美景胜地。在面对大好河山时,文人墨客往往会迸发出创作灵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思想,体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有不少赞美大好河山的作品,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刘禹锡的《望洞庭》、李白的《望天门山》、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歌,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思乡怀友的至爱之情

在古时候,由于求学、仕途或战乱等客观因素影响,文人墨客经常被迫与亲人、好友分别,背井离乡几十载。中华民族向来重视亲情与友情,无论身处何地,亲人和朋友都是人们的牵挂。因此,思亲怀友一直以来都是古诗文中经久不衰的主题。

在背井离乡的日子里,无论是仕途的不顺还是学业的艰难,文人墨客的内心都充滿感慨,并触景生情,通过诗文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李白的《静夜思》一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深沉思念。另外,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枫桥夜泊》《长相思》等诗歌也表达相同的情感。这类古诗表达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古时候的文人墨客除了亲人的陪伴,相处时间最长的便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日积月累”中的《赠汪伦》都表达了对朋友的劝勉、关心和祝福。文人墨客通过诗歌表达了真挚的友情。

(三)积极进取的人格修养

中华民族在悠悠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众多优秀品质,其中积极进取、刚正不阿的人格修养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毕生追求。文人墨客常常通过古诗文表达自己的志向。在教学古诗文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表达的艺术,又要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人文内涵及价值取向,促进学生人格修养与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反映人格修养的古诗文,其中既有如青竹一般的进取,也有如梅花一般的坚贞。例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石灰吟》《竹石》等古诗,体现了作者人生理想、人生态度。他们积极进取的人格修养,成为无数中华儿女对理想的终身追求。

(四)探寻真知的人生哲理

探寻事物的真理、追求更高层次的认知是无数文人墨客的追求。只有在格物致知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因此,文人墨客在创作时表达自己的认知,体现自身追求真理的态度。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铁杵成针》这一篇小古文,向学生传递了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的精神。不同的古诗文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各不相同,但都有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能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积极进取、持之以恒的品质。

(五)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古诗文中不乏对自然事物和生活的描写,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思想经过历代相传,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的山水诗、田园诗以及状物诗,都是诗人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自身的情感,体现了作者对美好、和谐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在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策略

(一)深挖传统文化元素,发挥古诗文育人价值

要通过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就要对古诗文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发掘。一方面,教师应精准把握古诗文的内在结构。古诗文都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在文化系统、符号表征、逻辑形式三个方面均有不同的特征。文化系统是古诗文的精髓,是隐藏于文字背后的精华;符号表征是古诗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古诗文描绘事物、表达情感及思想的手段;逻辑形式是作者创作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作者对文字符号的运用及表达的思路、方法,如情感抒发、章法布局、语言锤炼、意象创造等。教师只有精准把握古诗文的构成要素,才能为学生呈现出适合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应理解各类古诗文的写作特色,根据它们不同的体裁与题材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不同的古诗文所反映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均有不同:有的倾诉人生悲欢,有的感慨民生多艰,有的抒发家国情怀……不同的古诗文类型,教学的侧重点会有所差异,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力也各不相同。教师应理解不同题材、类型的古诗文,选取相匹配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的合理性、有效性,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加强课堂内外联结,丰富古诗文教学内容

我国历史悠久,优秀的古诗文作品众多,然而教材的篇幅有限,不可能将古诗文所有的优秀作品全部收录其中。可以说,教材所选编的古诗文具有代表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仅通过课内古诗文的学习,难以保障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应拓宽视野,注重对课外资源的开发及课内外资源的整合,以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较为零散,教师应从文体、题材、体裁的维度将教材的古诗文进行分类、整合、拓展,以专题的形式开展古诗文教学。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诗时,教师将它们进行整合,并拓展了唐代林杰的《乞巧》、唐代殷尧藩的《端午日》等,进行“传统节日”的主题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使学生掌握生字、生词等知识,还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古诗包含的传统节日习俗及诗人表达的情感。此外,教师还根据上述节日为学生设计、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如在清明节前后,教师将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及描写清明节的古诗文作为拓展内容。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烈士陵园的祭扫活动,使学生深刻感受古诗文蕴含的文化。这样,在课内外联结中,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式学习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考方式,善于通过对事物表象的简单观察进行认知。而古诗文蕴含的文化及内涵需要透过表象进行分析,导致学生感知、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将知识进行还原,使学生在具象化、表征化的学习中感受、理解知识,实现掌握知识的目标。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夏日绝句》一诗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垓下之战时项羽不肯坐船逃走的影视片段,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项羽英勇无畏的品格,进而理解作者对项羽的赞美。在学生掌握生字、新词并了解古诗内容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并创设“霸王别姬”的情境,要求各小组合作对古诗内容进行想象,编演课本剧。在表演中,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有扮演虞姬、项羽、船家等角色的,也有扮演汉军的;教师则充当“气氛组”,为学生播放背景音乐,使学生沉浸在情境中。在表演中,学生对古诗的内容产生更深入的理解,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在学生表演后,教师鼓励学生诵读这首诗,感悟诗歌的思想与情感。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学生能够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叹作者精妙的表达技巧,体会到古诗的文化魅力。

(四)关注学生文化品质,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在古詩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价值观、文化态度等品质。教学评价是提高学生文化品质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应完善现有的古诗文教学评价体系,可从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多元化评价方式两个维度入手对学生进行评价。

在古诗文教学中,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还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认同、文化价值观与文化态度等,同时还要评价学生是否用优秀文化来完善、提升、发展自己等。因为学生的文化品质难以通过书面测试反映出来,因此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例如,在教学《铁杵成针》一文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对课文在当今时代的意义进行讨论,并根据学生的表现判断他的文化价值观与文化态度。对文化价值观的认识与文化态度存在偏差的学生,教师应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引导,使学生在由浅入深的思考和感悟中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并端正对文化的态度。此外,教师还可在班级中开展辩论、读书交流等活动,并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使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成为评价的主体。这样,加强对学生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不仅使学生对古诗文产生更全面、深刻的认知,还使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判断和甄别网络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言论,从而坚定文化自信,避免受到错误的言论或思想的影响。

总之,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以优秀文化来熏陶、感染、培养学生,使学生爱上古诗文,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曲青亚.坚定文化自信,开阔学生视野:以统编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为例[J].江西教育,2022(31):17-20.

[2] 吴春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策略研究[J].数码设计(下),2020,9(4):152.

[3] 张苏.文化自信视角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9(41):18-19.

[4] 陈薇.部编版“文化自信”角度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研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1(5):1.

[5] 高云霞.文化自信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培养研究[J].好日子,2022(19):127-129.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情境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从“意会”走向“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