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P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3-11-17 09:20何立建张国庆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20期
关键词:模组骨瓣研讨

何立建,张国庆,胡 飞

(1.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都匀 558000 ;2.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贵州 都匀 558000)

通过颅内压监测(ICP)可了解神经外科患者颅内压的变化情况,掌握颅内压增高的时间,这样可为患者的诊治提供有力依据。此外,动态观察颅内压及平均动脉压的变化,能够及时发现患者脑灌注压(CPP)及脑血流量的变化,有利于病情的评估及脑水肿的发现,指导临床合理应用脱水药物或早期进行手术,同时也有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1]。然而,现阶段我国针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ICP 尚未普及,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基于此,本次研究选择80 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ICP 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22 年3 月至2023 年2 月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者80 例。纳入标准:经颅脑CT 或MRI 检查确诊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为3 ~8 分;临床资料完整;年龄在18 周岁以上;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恶性肿瘤,或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研讨组与常模组,每组各40例。研讨组中男26 例(65.00%),女14 例(35.00%);年龄21 ~64 岁,平均(40.36±2.86)岁。常模组中 男24 例(60.00%), 女16 例(40.00%);年 龄20 ~65 岁,平均(40.18±2.91)岁。两组的性别、年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给予常模组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及药物治疗: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额颞顶部、发迹内中线旁2~3 cm处做弧形切口,切口与矢状线平行,延伸到顶结节下方再转向前,至颞部。将显露的肌皮瓣向前下方翻转,暴露颅骨额颞顶区。逐渐开放颅底,咬除蝶骨嵴并切除颞骨鳞部,分离硬脑膜,去除骨瓣。逐步清除颅内血肿和坏死组织,彻底止血后放置引流管,进行硬脑膜减张缝合,最后逐层缝合手术切口。术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应用抗生素或利尿剂。研讨组在常模组的基础上增加ICP 以指导临床治疗,主要是监测术中颅内压的变化。待颅内压<20 mmHg 时实施血肿清除术。脑脊液释放后颅内压>20 mmHg 时铣开骨瓣,清除挫伤脑组织。术后实时监测神志,观察患者的昏迷深度及刺激反应,若颅内压>20 mmHg 需及时汇报医师并进行处理。术后神志清醒、频繁呕吐、头痛及烦躁不安者若出现突然的安静,表明病情加重,应及时进行干预。对于术后用药,需要根据患者颅内压的变化合理选择药物,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

(1)临床预后。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0 d 对两组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及改良Rankin 评量表(mRS)评分。GCS 总分为15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预后越好。mRS 采用6 级评分法评分,分值为0 ~5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残障情况越严重。(2)远期预后。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 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Barthel 指数(BI)[3]评分及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BI 总分为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GOS 分值为1 ~5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预后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预后的对比

术前,两组的GSS 评分、mRS 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30 d 的GCS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讨组高于常模组,两组术后30 d的mR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讨组低于常模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及术后30 d GCS 评分、mRS 评分的对比(分,± s)

组别 GCS 评分 t 值 P 值 mRS 评分 t 值 P 值术前 术后30 d 术前 术后30 d研讨组(n=40) 5.56±0.78 10.75±1.25 26.259 <0.001 3.15±0.56 1.21±0.26 47.190 <0.001常模组(n=40) 5.61±0.77 8.36±1.02 22.587 <0.001 3.22±0.54 1.84±0.39 16.162 <0.001 t 值 0.410 12.092 0.819 15.324 P 值 0.682 <0.001 0.414 <0.001

2.2 两组远期预后的对比

术前,两组的BI 评分、GOS 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 个月,两组的BI 评分、GOS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讨组均高于常模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及术后6 个月BI 评分、GOS 评分的对比(分,± s)

表2 两组术前及术后6 个月BI 评分、GOS 评分的对比(分,± s)

组别 BI 评分 t 值 P 值 GOS 评分 t 值 P 值术前 术后6 个月 术前 术后6 个月研讨组(n=40) 58.15±5.24 78.15±4.26 29.692 <0.001 2.71±0.45 4.12±0.22 40.534 <0.001常模组(n=40) 58.26±5.17 72.74±4.65 17.713 <0.001 2.68±0.44 3.42±0.28 10.636 <0.001 t 值 0.134 8.031 0.431 20.123 P 值 0.893 <0.001 0.667 <0.001

3 讨论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外科手术降低颅压、清除血肿,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可控制病情,降低病死率[4]。此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若出现颅内压异常波动但未予及时有效处理的情况,容易加重病情,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开展实时、有效的ICP 至关重要。通过ICP 可以动态评估患者的颅内压,其监测原理是将颅内压监测仪的探头置于颅内的额部及枕部,通过传感器将颅内压的波形传至工作站,从而完整地了解颅内压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患者颅内压的变化及有创动脉血压的监测结果,能够计算出CPP 及脑血流量,再结合患者的意识状态、血乳酸水平等可快速判断其病情,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调整提供参考[5]。研究指出,ICP 技术能早期发现ICP 增高,及时指导临床正确应用降颅内压药物,早期发现和清除迟发性颅内血肿,及时行去骨瓣减压,防止脑疝形成。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30 d 的GCS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讨组高于常模组,两组术后30 d的mR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讨组低于常模组(P<0.05)。说明通过ICP 指导临床治疗可改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预后。临床上在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颅内压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通过观察颅内压的变化能够帮助医师掌握患者的情况,了解当前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及合理性,随时调整治疗策略,而有效控制患者的颅内压能预防其病情加重,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6 个月,两组的BI 评分、GOS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讨组均高于常模组(P<0.05)。说明通过ICP 指导临床治疗可改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远期预后。

综上所述,通过ICP 指导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及远期预后。

猜你喜欢
模组骨瓣研讨
光学薄膜技术及在背光模组中的应用研究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浅谈石墨烯材料在LED路灯模组中的应用及该模组的设计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关于超薄LED背光模组设计探讨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去骨瓣减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双侧平衡去骨瓣对重症闭合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