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防治牛焦虫病

2023-11-19 01:36熊永波黄锦萍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8期
关键词:焦虫病牛母牛

高 娴,管 菊,熊永波,黄锦萍,李 翠

(个旧市大屯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个旧 661400)

1 病原

牛焦虫病病原可分为牛巴贝斯焦虫和牛环形泰勒焦虫两种,是由其通过寄生于不同品种的牛体红细胞内而引发的血液原虫病。本地多为感染牛巴贝斯焦虫病,牛巴贝斯焦虫病因虫体寄生于红细胞中,虫体的活动产生毒素,刺激牛体各器官,导致机体反应性紊乱、功能异常,造成物质代谢失调、红细胞被破坏,携氧量下降,导致牛出现发热、贫血、心衰等病理情况。妊娠母牛严重的甚至出现流产、死亡,造成牛养殖业的重大损失。

2 流行病学

牛焦虫病是由蜱为媒介而传播的一种虫媒传染病[1]。蜱,又名蜱虫、草爬子,本地习惯称之为牛蜱虫,属于蛛形纲蜱螨亚纲蜱总科动物,是牛养殖中较为常见的体表寄生虫。蜱虫的宿主多为牛、羊、犬等长有密集毛发的动物,较为喜欢寄生在宿主的颈脖、肉垂、耳后、腹股沟等皮肤薄而不易搔挠到的部位,以吸食宿主的血液为生。不吸血时,个头瘪小,吸饱血液后,体形成倍增大呈饱满椭圆状。蜱虫的发育过程分为卵、幼虫和成虫三个时期。成虫吸血后交配落地,爬行在草根、树根、畜舍等处,在表层缝隙中产卵[2]。蜱虫的卵呈椭圆形或圆形,成团堆积,条件适宜时可在2周左右孵出,成长为幼虫。

蜱虫的种类很多,一般有软蜱和硬蜱之分,分布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喜欢活跃在温暖潮湿的季节和地区。云南红河州地处亚热带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合蜱虫的生长繁殖。据地方资料查实,牛焦虫病的发生与牛蜱虫的活动密切相关,红河本地焦虫病传播媒介为微小牛蜱,属于软蜱。微小牛蜱为巴贝斯焦虫的终末宿主,其极易携带本地牛焦虫病病原即巴贝斯焦虫,在叮咬吸食宿主血液的同时,通过唾液等将所携带的病原传播给宿主。红河本地的牛焦虫病多在4月份至11月份发生,已逐步发展为本地较为常见的病例之一。

3 临床症状

牛焦虫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周,有的呈急性发作。表现为临床上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0℃以上,有的甚至达41℃~42℃。精神倦怠,不食,严重的反刍停止,胃肠功能减弱,脉搏增快,呼吸急促,伴深度腹式呼吸。流涎,打开口腔,可见口舌苍白,口腔黏膜有少许出血斑点。尿液呈深茶色乃至酱油色,拉稀,粪便中带有血液凝块或血丝。使用呼吸系统用药和消化道用药,治疗效果不佳。个别急性病例从出现临床症状到死亡只有数小时。

牛焦虫病具有传染性,应充分考虑其群发性。要特别关注其它的群牛,观察是否呈隐性或慢性感染过程,临床上虽然暂时没有出现明显症状,体温不升高,能正常饮食。但是,仔细观察,有的可见口舌苍白、眼结膜苍白、运动不力等明显贫血症状。

4 病理剖检

感染牛焦虫病的病牛,血液稀薄。脾脏肿大到正常的2~3倍,脾脏髓质暗红。心肌因红细胞携氧量不够,而搏动过速引起疲软。肝脏出现肿大,色泽不正常,整体呈黄棕色。肠黏膜出血脱落,膀胱黏膜充血、出血,尿液呈红色。

5 实验室诊断

一般采取耳静脉等末梢血进行涂片、干燥、固定。复固定制片后,等待20~30 min,再用水洗3 min,晾干,放置于高倍显微镜下进行镜检。发现有典型虫体,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有成对的梨形虫体,相连成锐角,即可确诊。

6 防治方案

6.1 切断传播途径,消灭蜱虫

对于发现有蜱虫寄生的牛场,可以采用敌百虫、双甲脒、辛硫磷等溶液,按照比例兑水稀释后,采用涂擦、浇注于家畜皮肤或浸浴的方式,进行畜体杀虫。环境杀虫,采用喷洒施药的方法,用药到牛体表面、圈舍、牛栏、活动场地等。

根据蜱虫2~3周出卵孵出幼虫的繁殖规律,建议按照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的计划,安排至少6次全场的彻底灭蜱用药,必要时可再增加次数。一般,敌百虫、辛硫磷、双甲脒应交替使用,以免蜱虫产生耐药性,影响灭蜱效果。特别注意两点:一是1月龄以内的犊牛禁用。二是牛体表用药后数小时内,应避免日光照射和风吹,3天内不能用水冲洗患畜。通过全场灭蜱,可有效切断牛焦虫病的传播途径。

6.2 西药抗原虫治疗为主,辅以对症治疗

6.2.1 治疗方案一

对于确诊的、刚发病、临床症状较轻的病牛,应尽快使用抗原虫治疗。首选深部肌肉注射血虫净,其主要成分为三氮脒。较为严重的病牛,间隔24 h后再注射1次,一般最多不能超过3次。血虫净采用肌内注射方式给药:按照牛用量5 mg/kg计算,临用前以注射用水配成5%~7%溶液,采取分点深层肌内注射,不超过 10 ml/点,现配现用。特别提醒:若病牛病程较长,已出现心衰的情况,应先注射樟脑磺酸钠注射液予以强心,30 min后,再注射血虫净,以应对注射血虫净引发的疼痛应激反应,提高病牛的耐受性,减少意外发生。

6.2.2 治疗方案二

黄色素静脉注射:按照牛体重以4 mg/kg计算用量后,用氯化钠配制成1%溶液,采用静脉滴注。特别注意:剂量为2 g。隔1~2天重复用药1次。

6.2.3 治疗方案三

采用抗焦虫素、2-磺胺-3甲氧毗嗪(SMPZ)、三甲氧苄啶(TMP)、磷酸佰氨奎林(PMQ)等,对牛焦虫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6.2.4 治疗方案四

支持疗法:对于临床症状比较明显的重症病牛,除肌注血冲净用药外,辅以采取对症支持治疗。特别是对于卧地不起、体况受损严重、精神较差的危重病牛,应及时予以输液。采取支持疗法:第一组输入5%葡萄糖+复方樟脑;第二组输入能量合剂、5%糖盐加肌苷+辅酶A+三磷酸腺苷;第三组输入维生素合剂、5%糖盐+维生素C+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B1(有神经病症状添加)。同时,肌注牲血素。

6.3 中药治疗妊娠母牛

6.3.1 体表除蜱虫

妊娠母牛体表感染蜱虫,可以用灭虱净兑水或者拌沙子涂擦。连续用药3天后,坚持1次/周,连续用4周,效果较好,也比较安全。

6.3.2 中药杀原虫,补气血

妊娠母牛不能使用三氮脒等抗血液原虫的西药注射治疗,可采用中药疗法。为确保孕胎安全,在实际生产中,可采用青蒿末+七补散纯中药,投喂治疗。青蒿末具有调节免疫力、解暑、消炎退热、杀灭原虫的功效。七补散具有培补脾肾、益气养血的作用。两者混合同时使用,直接拌料或温水湿拌后喂服都可以,连续饲喂7天,可以明显看到牛只食欲增加,体况逐渐恢复。

青蒿末为单方纯中药粉末。七补散主要由党参、白术(炒)、茯苓、甘草、炙黄芪等组成,为淡灰褐色粉末,气清香,味辛、甘等。主治劳伤神倦、虚损无力、卧多立少、毛焦体弱、食欲不振、咳嗽气短、口色苍白、粪便稀泻久不止。

7 典型病例

7.1 新建场发病

本地某养牛场于2021年6月新建,2021年10月初,牛群中开始出现零星的咳嗽、发热、腹泻、不食等症状的病牛。临床治疗采取对症退烧、止咳、止泻等多处方更换治疗,治疗效果均不理想,甚至还出现个例死亡的情况。初期该牛场怀疑为牛出败,该场还紧急进行了牛出败的免疫,效果还是不理想,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在接到场主的求助电话以后,当地兽医部门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前往。现场观察发现,该牛场多数牛身上都有蜱虫,感染严重,肉眼可见,寄生于牛的耳后、颈部、肉垂、肩胛和后肢下腹等部位;已有10余头牛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不食、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眼结膜苍白等症状。

采集病牛及当时吃料表面看似正常的部分牛的耳尖血作涂片镜检,发现有较为严重的牛焦虫感染,镜检视野中红细胞还大量出现了锯齿状溶血状态。及时采取了灭蜱虫、杀焦虫、针对病情的措施,采取对因与对症治疗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牛只的机体抵抗力,落实杀虫灭源的各项综合防控措施,进行了综合防治,该场焦虫病及时得到了有效控制。经过前后4次效果追踪,现该场已完全控制了体表及血液寄生虫疫情的传播和蔓延,基本消除了该场存在病毒的风险。

7.2 妊娠母牛感染病例

2022年9月,接到养殖户报告,称其家中新购进饲养的11头能繁母牛,有4头妊娠母牛同时发热不食、咳喘流涎,采用氟尼辛葡甲胺强力退烧后,4头母牛体温呈37℃左右的低温状态一直不回升,情况紧急。赶到农户家中,进行临诊观察,发现该4头母牛流涎气促、后肢颤抖、站立不稳、喜卧不起、眼结膜潮红。打开口腔发现口舌苍白,口腔黏膜、齿龈有少量出血斑点,尿液色深至呈酱油色。其中还有1头拉稀,粪便中带有丝状血凝块。4头母牛都观察不到胎动。对较为严重的1头临产母牛,采取直肠检查,也无胎活迹象。

经采集颈静脉血液涂片镜检,发现为感染牛焦虫病。经过强心补液,紧急施救,有2头母牛流产,采用三氮脒注射2次/3d,辅以对症使用输液支持疗法,配合呼吸道用药后,逐渐康复。2头临产母牛24 h内死亡。

另外,妊娠未出现症状的7头母牛,采取连续投喂青蒿末+七补散的方式,进行治疗。投喂3天后,7头母牛都逐渐恢复食欲,坚持连续投喂7天。1个月后经回访,1头母牛已顺利产下犊牛,其他牛只正常。

8 综合防控经验

8.1 焦蜱相关,注意防范

牛的焦虫病和牛蜱虫相关性很强。养殖场一旦发现牛体上有牛蜱虫的寄生,就要引起高度重视,提高预防牛群感染焦虫病的防范意识。可以经过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上出现的典型症状,采取实验室制片镜检,加以确诊。必要时,定期抽检。

8.2 及时处置,杀灭蜱源

蜱虫极易产生耐药性,且产卵量大,繁殖能力强,有卵隐蔽,易传播,难根除。所以,养殖场在牛养殖过程中,要细心观察,用心饲养,保持圈舍干净卫生,消除蜱虫易滋生的环境条件,尽量减少牛蜱虫的感染寄生。一旦发现牛有蜱虫,要及时灭蜱,科学灭蜱。按照“早、快、严、小”的处置原则,轮换使用杀蜱虫用药,避免出现牛蜱虫耐药无效,尽快及时杀蜱灭源,把疫情快速控制,防止传播和蔓延。

8.3 把好入场关,做好隔离防范

新调运入场的牛群,应按照同一来源同一批次进行隔离观察。隔离时间不少于30天,隔离地点的选择应在养殖场的下风处,距离养殖场不少于50 m。入场后,建议进行初步健康检查。先进行群体检查。从整体牛群的静态、动态和食态三个方面进行观察,主要观察牛群体的精神、运动、饮水、饮食、反刍及排泄的粪、尿等性状是否正常,以及呼吸是否平稳等。

在群体观察中发现有异常情况的牛只,必须单独隔离出来及时进行个体检查。具体通过视检牛的眼结膜、鼻镜、被毛皮肤,测量体温,测数呼吸及观察胸腹状态是否正常。可以通过触检体表淋巴结,如下颌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等;结合听诊心音、呼吸声、胃肠蠕动音等综合进行评定。有异常问题的,不能忽视,必要时采样送实验室进行进一步鉴别诊断,及时处置,防患于未然。

8.4 及时排查,科学防控

大屯街道共有9个涉农社区,57个居民小组。近2年大屯街道利用每年春、秋两防的时机,组织社区、街道两级兽医人员同时进村入户开展牛蜱虫、牛焦虫病的宣传、排查,指导养殖户综合防控,确保大屯街道不发生大面积的牛焦虫病疫情。

8.5 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好

从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经验总结:对于牛焦虫的有效治疗,建议最好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及时进行对症治疗。一是针对体弱心衰的牛只,首先采用注射樟脑磺酸钠进行强心,0.5 h后再注射血虫净进行治疗。为解决因注射血虫净引起的强烈疼痛刺激引发休克等反应较大的问题,必要时结合输液支持疗法。二是对于非妊娠母牛,首选治疗药物为血虫净,必要时24 h后再注射1次,但是连用不得超过3次,效果最好。三是对于妊娠母牛,特别是妊娠后期的母牛,不能注射血虫净。可采用青蒿素末喂服,疗程1周,饲喂3天,可以看到牛有明显好转,效果很好。四是建议出现贫血的牛,一定要配合饲喂中药七补散,补气养血,有效促进牛机体康复。所以,临床上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9 结论

综上,牛焦虫病是老病新发,需要从业人员共同努力,认真落实各项综合防控措施。科学管理易感动物,提高基础免疫,控制牛蜱虫的传播,有效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形成养殖户群防群控的合力,才能确保不发生区域性大规模的牛焦虫病,确保地方牛产业的稳定发展。同时,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畜牧业增效,养殖户增收,农村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焦虫病牛母牛
牛、羊焦虫病的诊治措施探微
母牛的分娩与接产
母牛的发情鉴定和配种
初产母牛的饲养管理
母牛产犊后瘫痪该咋治
牛瓣胃阻塞的发病机理和治疗
秋季牛常见病的治疗方法探讨
牛焦虫病防治
牛呼吸道感染诊治
浅析牛焦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