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的流行和防控措施

2023-11-19 03:21罗朝胜
乡村科技 2023年14期
关键词:猪只猪瘟非洲

罗朝胜

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盘江镇农业服务中心(林业站),贵州 贵定 551300

0 引言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猪是其唯一的自然宿主。该病最早于1921 年在肯尼亚被首次报道,随后在非洲、欧亚大陆等地区广泛传播,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危害最为严重的猪病之一。非洲猪瘟具有高传染性、高病死率等特点,能够迅速在养猪场、野生猪群等场所传播,严重威胁猪肉生产和国际贸易。为有效防控非洲猪瘟,有关部门需要深入了解其特征和传播途径,建立完善的诊断和监测体系,开展有效的疫苗研发和防疫,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等工作。

1 非洲猪瘟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主要影响欧洲、非洲、亚洲等地区,其中包括中国等大型养猪国家。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野猪的自然传播和人类的人为传播,其传染性极强。猪在感染非洲猪瘟后,会出现高热、厌食、呼吸困难和出血等严重症状。一旦发生非洲猪瘟,常常会造成大量猪只死亡,严重威胁生猪养殖业发展。因此,加强对非洲猪瘟的研究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1]。

1.1 非洲猪瘟病毒的结构和生命周期

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病毒,属于DNA 病毒目(ds-DNA)非洲猪瘟病毒科(Asfarviridae)非洲猪瘟病毒属(Asfivirus)。该病毒是猪瘟的病原体,具有高度传染性、高致死率、强破坏性等特征。非洲猪瘟病毒的粒子直径约为200 nm,呈球形或多角形,具有外层包膜;核酸为双链DNA,长度为170~190 kb,含有多个基因区,编码了数百种蛋白质。非洲猪瘟病毒的外层包膜主要由糖蛋白构成,包括CD2v、EP153 等。这些糖蛋白与宿主细胞膜的糖蛋白相似,有助于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宿主细胞。

非洲猪瘟病毒的生命周期分为吸附、渗透、解胞、合成、装配及释放等多个阶段。在吸附阶段,病毒粒子通过外层包膜的CD2v、EP153R 等糖蛋白与宿主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部。在渗透阶段,病毒利用其外层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释放出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复合体,进入细胞质。在解胞阶段,病毒利用其包膜的蛋白酶和核酸酶将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复合体释放出来,并将病毒核酸导入宿主细胞的细胞核内。在合成阶段,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的细胞核,利用宿主细胞的转录和翻译机制合成病毒蛋白质,并在细胞质内合成病毒基因组[2]。在释放阶段,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溶酶体将成熟的病毒粒子释放到细胞外,同时破坏宿主细胞,继续感染周围的细胞。

1.2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和宿主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猪类之间的接触传播。非洲猪瘟病毒不会影响人类健康,但其对于猪类的影响却是极为严重的。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 种。一是直接接触传播。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猪类之间的直接接触,包括触摸、嗅探、咬伤等传播。二是间接接触传播。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受感染的猪的食物和饮水传播。如果病毒存在于某些食物或饮水中,那么其他猪在食用或饮用这些食物或饮水时也会受到感染。受感染的猪还可以通过排泄物和呼吸道分泌物传播病毒。三是寄生虫传播,如软蜱可以传播非洲猪瘟病毒。当受感染的猪被寄生虫侵袭时,这些寄生虫可以在猪群内传播非洲猪瘟病毒。

非洲猪瘟可以感染家养猪、野生猪、疣猪等猪科动物。在家养猪中,年龄越小、免疫力越弱的猪越容易感染非洲猪瘟。因此,有关部门需要加强猪群的管理和监测,并防止非洲猪瘟病毒从野生猪传播到家养猪[3]。

1.3 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和趋势

1.3.1 高度传染性

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猪类之间的接触、食物和饮水等途径传播,传染速度极快。一旦猪群中出现非洲猪瘟病毒,很容易就会引起疫情暴发。

1.3.2 多发性病灶

非洲猪瘟病毒可以影响猪的多个器官,包括皮肤、淋巴结、脾脏、肺等部位,导致猪的病死率极高。在一些重疫区,非洲猪瘟病毒致死率可以超过90%。

1.3.3 国际传播

随着全球猪类养殖业的紧密联系,非洲猪瘟病毒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也越来越普遍。非洲猪瘟一旦传播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将对当地的猪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引起全球性的猪肉供应危机。

2 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措施

2.1 建设非洲猪瘟防疫体系

2.1.1 建设非洲猪瘟疫情监测和预警体系

非洲猪瘟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传染病,可以在短时间内造成大规模猪只死亡,影响猪养殖业发展,威胁食品安全。为了遏制和防范非洲猪瘟的传播和蔓延,有关部门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非洲猪瘟疫情监测和预警体系。

健全监测网络是建设非洲猪瘟疫情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基础。有关部门应加强疫情信息的收集和共享,通过在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及边境检查站等关键区域设立监测点,实现全面监测和掌握疫情的发生动态。有关部门应确保这些监测点能够涵盖所有风险区域,同时要确保监测点分布合理、覆盖面广。这将有助于有关部门及时收集疫情相关数据,包括病例报告、死亡猪只数量等信息。

监测网络主要包括实验室监测和疾病监测。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实验室监测,了解非洲猪瘟的传播状况及可能出现的变异情况。例如,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对疫情暴发地区的猪只进行样本采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样本进行病毒检测和分析,确认其是否存在非洲猪瘟病毒感染;进行病毒的种类鉴定和基因测序,以了解病毒的变异情况和可能的毒株类型。这些数据对于有关部门制订防控策略、疫苗研发和疫情扩散预测等具有重要意义。有关部门可以通过病毒检测,监测野猪、养猪场猪只等的患病情况,从而了解非洲猪瘟在当地的传播情况[4]。例如,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定期检查猪群的健康状况、记录猪只的临床症状,了解非洲猪瘟在当地的传播情况,并通过及时上报疫情信息和采取隔离、灭杀、消毒等措施,控制疫情的蔓延。

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是建设非洲猪瘟疫情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关键。有关部门可以基于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用于评估不同地区和养殖场的非洲猪瘟风险水平。有关部门可根据疫情暴露风险、养殖条件、卫生措施等指标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综合评估,科学判断特定地区和养殖场的疫情风险。有关部门应该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当风险水平超过预定阈值时,预警系统及时发出警报(如短信、邮件、App 推送等),通知相关部门和养殖场主。预警信息应该包括疫情的严重程度、蔓延速度、受影响地区和建议的防控措施等,以便从业者能够迅速了解疫情状况并采取相应行动。

2.1.2 制订非洲猪瘟紧急处置预案

非洲猪瘟是一种致病性强的病毒性疾病,对猪群的影响严重,且无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手段。因此,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最佳策略就是制订和实施有效的紧急处置预案。制订非洲猪瘟紧急处置预案需要多方参与[5]。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等应该共同参与制订非洲猪瘟紧急处置预案,以确保各方利益。为保证处置效果,有关部门应秉持“早期发现、及时隔离、迅速处理和防止再次传播”的原则,制订非洲猪瘟紧急处置预案。

制订非洲猪瘟紧急处置预案需要组建一个由各相关主体专家组成的工作组,包括兽医、流行病学和卫生等领域的专业人员。这些专家应该具备丰富的相关知识,能够提供准确的指导和建议。该团队应该调查研究已经发生的非洲猪瘟疫情,包括其传播途径、感染源、影响范围等方面的信息,同时需要评估当地当前的防控能力和资源状况,以便确定应对非洲猪瘟疫情所需的资源。为保证非洲猪瘟紧急处置预案的可行性,该团队应该考虑到不同地区和场景的差异,能根据特定情况调整和修改非洲猪瘟紧急处置预案。

非洲猪瘟紧急处置预案中应写明以下内容。第一,明确规定各部门和机构的职责和任务。例如,兽医站应负责疫情监测和诊断,农业部门应负责病死畜扑杀和清理,交通运输部门应负责交通管制和动物运输限制等。每个部门和机构应该清楚自己的责任,并与其他相关机构紧密合作。第二,明确建立紧急响应和通信机制,确保各部门之间能够及时、准确地交流信息。第三,明确关于动物检疫和交通管制的具体措施。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入境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在重要的交通节点和可能的传播路径上设置交通管制点和临时检疫站点,以阻止病毒的传播。第四,明确病例隔离和扑杀措施细节,并确保扑杀程序符合卫生标准,避免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第五,明确废弃物、病死猪等传染源的消毒和处理方式。

为保证非洲猪瘟防控效果,有关部门应定期评估和更新非洲猪瘟紧急处置预案。定期评估非洲猪瘟紧急处置预案可以帮助相关部门了解预案的实施情况,评估其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分析疫情相关数据、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及相关部门的反馈意见,可以评估预案在实际应对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2.2 做好养殖管理工作

养殖场在引进猪只后,先采取隔离措施,以确保新引进的猪只不会立即与已有猪只接触,避免病猪入场,威胁其他健康猪只安全。然后,定期检查猪只情况,如体温、食欲、行为等,确保猪只健康后才可合群。如果发现可疑病例,养殖场应及时进行病毒检测和诊断,做好防治措施,避免非洲猪瘟传播。

养殖场应加强卫生管理,如定期清洗和消毒饲养设施、设备,以杀灭潜在病毒;定期收集废弃物(如猪粪便、废弃饲料等),并进行高温消毒或堆肥处理,以有效杀灭病毒;要求养殖场工作人员合理用药,同时做好个人卫生管理,如穿专用饲养服装、勤洗手等,以防止病毒传播。此外,养殖场应有效控制饲料来源,确保饲料供应商供应的饲料符合卫生标准,并定期检查饲料质量,避免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

2.3 加强培训和宣传

养殖场应针对工作人员定时开展培训,使他们了解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确保其能在发现病例后及时上报并采取适当措施;定期组织演练,确保工作人员具备应急响应的能力。有关部门应针对兽医、养殖户等定期开展培训,以传授有关非洲猪瘟的最新信息和防控策略,培训内容应涵盖病毒的特点、传播途径、诊断方法、防治措施等关键信息。为保证培训效果,有关部门应确保教育材料易于理解、简单明了,重点强调关键信息。

有关部门应通过创建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定期发布关于非洲猪瘟的更新信息,拓宽宣传渠道;举办非洲猪瘟防控宣传活动,如研讨会、健康检查活动和养殖展示会,吸引养殖者和公众参与,从而加强非洲猪瘟防控效果。

3 结束语

非洲猪瘟的流行和防控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加强对非洲猪瘟的研究和控制,不仅能够有效保障生猪养殖业的发展,还能够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为了更好地防控非洲猪瘟,政府、养殖场(户)和公众等需要积极合作,加强对非洲猪瘟的监测和报告,加强养殖卫生管理,做好感病猪的隔离和扑杀工作,加强疫苗研发和接种。

猜你喜欢
猪只猪瘟非洲
降低日粮粗蛋白并添加单体氨基酸对断奶—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营养排泄的影响(中)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非洲鼓,打起来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浅谈猪瘟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