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颜色词研究

2023-11-20 14:28王维
今古文创 2023年42期
关键词:颜色词语文教材

王维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词人常用颜色词来描绘客观景物,阐明道理或抒发情感。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更是有专门的章节来收录古诗词,由此可见学习古诗词中的颜色词对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将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诗词为研究对象,探究颜色词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作用和功能,旨在提高中小学生理解学习古诗词的能力。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颜色词;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2-006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2.020

中国古典诗歌起源于先秦,在唐朝达到顶峰。词则起源于隋唐,在宋朝尤为流行。如今,古典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的青睐。丰富的古诗词内容是表现不同年代社会生活、历史背景、时代故事的重要凭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都承载着不同社会群体丰富多彩的文化。词汇是能够映射反应文化的,我国的古典诗词使用其丰富的颜色词作为一种表达手法,给当今人们更具色彩斑斓的艺术享受。研究古诗词中的颜色词,有利于中小学生更细致地理解古诗词,认识中国不同朝代的社会习俗、语言文化。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颜色词语的研究领域,有许多前辈从不同侧重角度做出的相关研究,如王筱《唐诗宋词颜色词意象英译》①、陈邦炎《读诗漫录——景色点染与颜色词的运用》②浅谈了颜色词的意象与颜色词对景色点染的艺术效果。但这些前辈研究没有对中国古典诗词中颜色词的功能进行细致的材料分析,本文将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颜色词为研究内容进行讨论。全面探究颜色词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创作中的作用,即颜色词对诗词中画面描绘、诗人词人情感的传达以及其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的重大意义。

一、颜色词的粘附性

颜色词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在传达语义上对具体语境具有粘附性,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颜色词通常要与上下联结合起来,才能表达出在具体语境的语义。相同的颜色词在不同诗句环境中表达的意义也会有所差异,这也就是说颜色词在古诗词中表达的语义不一定等同于颜色词本身的普遍意义,而是看具体的诗词环境,即颜色词的语义体现在对具体语境的粘附。

《语言学纲要》中指出词义是具有概括性的,所谓词义的概括性是指词义是对现实现象的概括性反应,概括是指把有共通点的现象事物归纳在一起,并给予一个名称,使其与其他事物现象区分开来。中国古典诗词中颜色词的粘附性主要是由其词义的概括性决定的。而词义的概括性表现为词义的一般性和模糊性,词义的一般性是指将特殊的、复杂的事物归类于一般的、简单的名称,经过这种归纳概括过程后,一般的、简单的名称就可以用来指称同一类别事物中特殊的、复杂的事物。另外词义的模糊性是指一个词的词义有一定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自然界中的基本颜色是通过人们感官感知和光学科技而确定的不同基本类别,再给予不同类别的基本颜色特定指称。词义是具有概括性的,人们感官观察和光学科技划分出的不同类别的颜色词的词义也是具有概括性的。因此要确定一个颜色词的准确语义,则离不开颜色词所存在的具体语境,这就是颜色词语义的粘附性。一个大类的颜色词是具有概括性的,它所传达的语义是具有模糊性的。所以颜色词语义的粘附性就要求一个颜色词在传达实际语义,即形容一个确切的景物时,需要一些其他手段使该颜色词所表达的意义清晰化。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颜色词也是具有概括性的,这些颜色词只有放到具体的诗词句中才能表示其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语义。这就体现了颜色词语义的粘附性。

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上述例子分别列举了小学语文教材中《咏柳》和《渔歌子》里带“绿”诗句,“绿”的词义是具有模糊性的,“绿”既可以表示浅浅的嫩绿色,也可以表示为浓烈的绿色。正如上述两个例句,《咏柳》中的“新绿”传达了一种春意盎然的景观,这种绿必定是树枝丫上的嫩绿色。《渔歌子》中的“绿”是指草蓑衣,是用席草或沙草编织的绿色的蓑衣,这种蓑衣廉价易得也容易霉烂,所以这句诗中的绿色是草绿色也可能带有一些霉绿的颜色。虽然例子中都同样使用了“绿”色,但所传达的语义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通过分析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具体诗句中的颜色词,可以看出颜色词语义是具有概括性和模糊性的,而在具体诗词中描繪具体的景物颜色,则要注意颜色词语形容的客观景象,来分析这个颜色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语义,这就是颜色词语义的粘附性。

二、颜色词的联想性

颜色是人类眼睛观察到的视觉体验,颜色词是记录颜色语言的符号系统,颜色词不仅仅表达了颜色的概念意义,也会引出颜色词的不同联想反应,其联想性对人类的生理器官和文化情感都存在着影响,下文将从颜色词的联觉性和象征性来阐述颜色词的不同联想性。

联觉是指一种感官刺激会引起其他感官的感受。如常见的视觉刺激,如看到白色会联想到纯洁,提到青色会联系到清爽,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常用描绘客观世界中带有颜色的客观事物,含蓄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激起读者的心理感受。

例: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黑,本义是指火燎烤过熏出的颜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得到丰富的使用。黑色常常与黑夜、深渊联系起来,给人恐惧、严肃、危险等比较负面的心理感觉。上述例子中使用的颜色“黑”描绘出了阴天灰暗的天色,烘托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颜色词是具有联想性的,不同的颜色词蕴含着不同社会民族的文化和情感,所以颜色词也是具有象征性的,颜色词的象征性是由可看见事物的具体颜色通过联想而产生的,不同的颜色词也就存在着不同的象征,这就是颜色词的象征性。

例: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的《绝句》中出现了多个颜色词,分别用来形容,鸟、柳树、天空这些客观景象,而这些颜色词在一句诗中同时出现,让寡淡的景色顿时变得有活力,“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象征着欢快喜悦的景色,这也正是作者创作时的心境情感。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颜色词是具有联觉性和象征性的特点的。而这两种特点都是由颜色词具有的联想性而生发出来的,颜色词的这种特性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想要抒发的情感,让这种情感更加形象且丰富地表达出来。

三、颜色词的画面对比作用

中国古典诗词非常注重意象和意境,所谓意向就是指作者在诗词中描绘的景象,而作者在描绘这些景象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活动。意象,是指人在接触客观事物时,感官传递的信息。读者在读一首诗词时能明显感受到的就是诗词中描绘的颜色。诗词中的颜色词能给人直观的感受,让读者在读诗词时就感受到特定颜色的存在,在中国历史上,颜色词的运用在诗人词人创作中也有重大的意义。

中小学语文教材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读诗的爱好,其收录的诗词题材也非常丰富,不同题材的诗词描绘了不同的画面,所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会常有将两种颜色词运用到同一句或同一首诗词中。这两种颜色词可能是颜色相近氛围感相似的颜色,也可能是具有明显差异感的两种颜色。作者将这两种颜色在一起使用,会产生了明显的艺术效果。

例:“青”和“绿”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上述例子列举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青”和“绿”这一组氛围相同的颜色词,青色在光谱中是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一种颜色,青色在汉语中常常有一种清脆、清爽而不张扬的清透感。绿色在光谱中则是介于青色和黄色之间的一种颜色,绿色在汉语中常常有一种清新、宁静、平静、自然的放松感。由上述可见,“青”和“绿”都有一种清新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这两种颜色词一直以来备受重视,运用也比较普遍,常用来描绘出安静、自然、清新的意境。这两种颜色共同出现时,相互渲染,使得诗词中的意境更加宁静、清新。

除了这种将氛围相似的两个颜色词共同使用之外,还普遍存在着将有鲜明差别的颜色词共同使用。这种存在明显差异的颜色词,使画面形成明显的对比,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在古诗词文学历史上,许多诗人词人将对比强烈的两个颜色词共同使用,使得其所描绘的画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红”和“绿”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古诗词中最常见的便是“红”和“绿”对比。红色自古以来对中华民族都有着重要的寓意,在中国无论古代还是如今,都常用红色,体现出喜庆、繁荣的景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颜色词“红”也常被用来形容花朵娇艳的颜色。“绿”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则常用来描绘宁静自然的意境,如河流、沼泽、幽静的大山等。这两种颜色的运用会形成强烈的对比性,如《咏鹅》中的“绿水”和“红掌”使诗歌描绘的画面更加清晰,有着明显的对比。在有的诗句中颜色词“红”和“绿”也直接用来转喻为夹杂红色和绿色对比的其他景物,如红花和绿叶:“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两种颜色词共同使用,能体现出更加强烈的对比,使得作者描绘的画面更加清晰。

四、颜色词的情感传达作用

清代王夫之的《夕堂永日绪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客观存在的景物和主观产生的情感名义上是两种不相关的东西,而实际上它们产生的情感事密不可分的。最绝妙诗歌使情感和景色达到了妙合无垠的程度。中国古典诗词非常注重“意境”,所谓意境就要达到画面与感情的完美交融,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颜色词更是如此,诗人常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在所描绘的客观事物上,如若诗人是忧愁的,则景物都是凄凉,反之诗人是愉悦的,景物则满是喜悦。

例:“红”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一首追忆诗作,是在作者遭遇变故回忆起年少时光而写下的诗句,绿表示叶子,红指代花朵,诗人通过颜色的移情作用,描绘了春色消退的场景,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愁苦郁闷的心情。红色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是积极正向的颜色词,但“寂寞红”,则瞬间失去了喜悦的氛围,而流露出一种失落孤独的感覺,诗人让花感染上白头宫女的哀怨心情,也进一步表达出作者对盛衰的感慨。

例:“青”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说文》中提到:“青,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从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看,颜色词“青”的运用也比较普遍常见。常见的使用是作为形容词,形容清爽干净的自然景观如山水等,诗人词人用“青”来形容山,不仅仅描绘了山的表象,更突出了宁静富有生机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愉悦心情。除此之外在有些诗词中,颜色词“青”还会抒发凄冷忧愁心情。如赠别诗《青门柳》“柳”与“留”谐音,“青青”则承载着伤心的情感,青色描绘平常的景色却蕴含着浓郁的伤感气氛,抒发了诗人离别的忧愁情感。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常用颜色词描写客观景象,但颜色词不仅局限于此,它还具有很强的意境描绘作用,通常在这种古诗词中描绘的景物时,常常会渲染出人物主观的独特感情,使普通的客观景象添加了独一无二的意境,抒发作者的情感。

例: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描绘多种意境,拼凑出郁闷愁烦的情感氛围。如颜色词“黄”修饰花,特指菊花,菊花比本就花瓣纤细瘦长,常用来比喻高洁的品行或悲秋伤别,这里的“黄花”显然是后者,而将黄花和人相比,“人比黄花瘦”,这个“黄”字更是体现出了一个女子憔悴的面容,从而营造出了愁闷的意境,也抒发了作者的相思之愁。

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同样蕴含着经久不衰的中国特有诗词文化,体现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中小学生教材中收录的诗词许多都有颜色词语的出现,所以了解颜色词,无疑是每个中小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探究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中国古典诗词以及其中颜色词的使用情况,从画面描绘和情感传达两个方面分析了颜色词的作用,为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诗词提供了更加精细的解读,有助于中小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古诗词。

注释:

①王筱:《唐诗宋词颜色词意象英译》,《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12期,第76-77页。

②陈邦炎:《读诗漫录——景色的点染与颜色词的运用》,《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8年第2期,第8-14页。

参考文献:

[1]陈姣姣.全唐诗颜色词词群及文化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19.

[2]于年湖.杜诗颜色词的运用艺术[J].广西社会科学,2005,(08).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董佳.宋词中的颜色词语[J].西北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03).

[5]陈邦炎.读诗漫录——景色的点染与颜色词的运用[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8,(02).

[6]杨翠兰,高雪菲.现代汉语含颜色词成语的文化内涵分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8,20(04).

[7]蔡丽.浅谈古诗词中的色彩美[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8,(09).

[8]范伟军.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空白”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3,(04).

[9]陈祥耀.我国古典诗词演变的几个宏观规律[J].文学遗产,1986,(05).

[10]王筱.唐诗宋词颜色词意象英译[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12).

猜你喜欢
颜色词语文教材
哈尼语颜色词研究
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中英颜色词涵义异同及其成因分析
结合教材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从色彩心理学看《藻海无边》中颜色词的功能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