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视域下纪录片字幕翻译研究

2023-11-20 14:28张子怡刘学思
今古文创 2023年42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字幕翻译

张子怡 刘学思

【摘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采用“三维”适应转换方法,将纪录片The Wild World of Carnivorous

Plants( 《食肉植物的野生世界》)为研究语料,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具体研究了影片的字幕翻译。研究中发现译者在两种语言的转换上会进行词类转换、使用四字格成语以及叠词等方式,让译语观众更清晰地从字幕中获取信息。译者需要立足于整个的翻译生态环境,在需要的时候及时进行调整,让字幕译文更符合中国观众的接受习惯。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字幕翻译;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2-010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2.034

一、引言

近年来,中西交流日益增加,影视作品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它的作用不容忽视。国外纪录片不仅扩大了我国科技方面的知识、汲取了外国的文化,而且可以将我国的文化传播出去。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推进一个国家的生产力的发扬和解放。“‘科学’这个词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是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而狭义的科学,则专指自然科学。”[10]101-104自然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的经验证据为基础,对自然现象进行描绘、理解和预测的科学分支,属于科学三大领域之一。

纪录片The Wild World of Carnivorous Plants(《食肉植物的野生世界》)选自TEDed里面的自然科学类教育视频,讲述了关于世界各地,有高出600种植物除必需的阳光、水和土壤这些常规的“饮食”以外,还“吃”昆虫、微生物甚至青蛙和老鼠。该视频里讲述了食肉植物如何将苍蝇、蝌蚪和甲虫这些昆虫成为自己盘中餐的小知识。

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从“适应”和“转换”的视角,探讨纪录片字幕译者在适应合适的环境下,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进行选择,最大程度帮助观众解决语言障碍,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二、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是最近20年来,在中国产生的本土译论,颇具影响并且可以形成独立学派的突出代表。生态翻译学理论是由以胡庚申教授为代表的杰出翻译学家创建的翻译理论。”[4]105-111“生态翻译学并非一个单独的学科,它将生态学环境类比到翻译生态环境,主要是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2]1“生态翻译学是一种跨学科的,多学科相互交插的产物,与时代社会和学术发扬的偏向是相符合的。”“生态翻译学其主要翻译观是着眼于‘人’,致力于‘纲’举‘目’‘张’,最终确立为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的理论范式。”[3]5胡庚申写出在翻译生态视角下,翻译准则是多维度的适应与选择,译者主要是在三个维度上的适应与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通过译者将原作想要传达的内容传达到译入语读者。

目前为止,字幕翻译尚无一个相对于准则或统一的定义。字幕翻译是影视翻译中的一部分,因为独特的呈现方式,国内外学者都很感兴趣。西方学者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形成影视作品翻译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于字幕翻译一直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丹麦翻譯家亨利克·戈特利布(Henrik Gottlieb)对字幕翻译的定义相对于较齐全更科学。他将字幕翻译定义为“将视听产物口头或书面源文本翻译成书面目标文本并添加到屏幕底部的原始文本图像上。”[1]162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以及推动之下,我国翻译界开始将目光转向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现如今,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一部分,一些带有文化特色的影视作品逐渐变成传播文化的一种方式。相较于西方的字幕翻译来说,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非常有名的影视翻译研究专家钱绍昌曾说:“译制片受众的数目是远远高出翻译文学作品受众的数量,但与之相反,影视翻译远远不如文学翻译受到重视。”[7]17相较西方而言,我国的研究成果远不及西方的研究水平,总而言之,我国的字幕翻译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纪录片字幕翻译

纪录片是用某种特定方式记录现实的影片。在场景和编排上都是通过仔细筛选和编排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纪录片里面的角色并非演员自己出演的。“每部影片都会选用多种手法来制作节目,包含解说、访谈、现场报道和穿插音乐和画面等。电视纪录片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它的语言也需要配合多种多样的报道手法有别于印刷报道媒体题文体的语言。”[8]130为了让双语观众能够明白纪录片中到底讲了些什么,记录的字幕翻译必须做到清晰、明确、合乎逻辑以及易于理解,因此这对于译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译者也需要具备很高的翻译能力和知识储备。字幕翻译不仅要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影片的美感,还要让观众加深对影片的印象,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流。因此,能够看出字幕翻译关于一部影片的重要性。

四、“三维”转换在纪录片The Wild World of Carnivorous Plants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食肉植物的生长除了需要一些基本的阳光、水和土壤这些物质之外,它们还将一些青蛙、老鼠等昆虫,作为自己的食物补给,纪录片中肯尼·库根详细地介绍了食肉植物是如何将他们的盘中餐一步步吸收到自己体内的。片中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这一自然现象的全部过程。由于中英文在表达上存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形式,所以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秉持言简意赅,根据语境做出合适的译文,让观众可以结合片中的画面、声音以及各种画面来得到信息,以此理解影片中所想要传达的含义。

由于纪录片中呈现的是一些有用的信息和知识,所以相较其他影视作品中的字幕纪录片中的字幕翻译需要更加严谨。“翻译涉及语言的转换,而语言又承载着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的任务。”[9]95于是,“语言、文化、交际有着内在的契合逻辑的关联,这也显示了翻译转换的基本内容”[6]41。在详细的翻译过程当中,译者关心的不仅仅是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也不容忽视,三者互相关联,相互影响。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指的是在字幕翻译过程当中,译者在有差别的方面,多层次下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转换”[3]5。译者需要在充分了解纪录片所表达含义的基础上,仔细思考源语所表达的含义,根据译入语读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充分发挥出译者的主体性,适当调整词汇以及句子形式,从而避免译文晦涩难懂,避免让观众误解纪录片想要表达的意思。

例1:She heads for the flowers that wave high above the plant’s globs of adhesive goo.

译文:她飞向了团团粘液上方、高高摇曳的花朵。

影片中讲述到捕虫堇这种食肉植物,通过叶子表面的一些粘液,将一些昆虫黏住,随后产生一种消化酶,慢慢地将食肉植物的食物消灭殆尽。影片中的捕虫堇上面长着长花茎,长花茎让从旁飞过的浮游生物有幸躲过了捕虫堇的侵害,字幕中的“团团”和“高高”这两个叠词不仅符合中国人的说话方式,而且更能传达出这只浮游生物没有被捕虫堇所食的侥幸心理。这里叠词的使用不仅展现了字幕翻译的瞬时性、加强节奏感、添加音韵美,同时还符合中文的表达方式。

例2:Little do they know it,but these six creatures are each about to experience a very unusual death.

译文:尽管它们毫无察觉,但这六种生物都以一种十分不同寻常的方式死亡。

影片开头采用一种倒装的句式,既给人一种悬念,又强调一些生物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食肉植物袭击而死亡。前半句中倒装句的正常语序为“they know it little”,如果直译就是它们对它知道得很少,但译者在这却译为“毫无察觉”,在此凸显出食肉植物的盘中餐在没有意料到的情况下,被食肉植物攻击并且吃掉。这里四字格结构是中国特有的表达方式,译者需要根据环境以及影片面向的受众对译文进行释义、改译或改编,尽量能让语言言简意赅,使目的语读者更容易接受,减少对英语的晦涩感。

例3:Carnivorous plants tend to grow in places with highly acidic soil.

译文:食肉植物常生长在强酸性土壤处。

例4:Scientists believe that carnivory in plants evolved separately at least six times on our planet.

译文:科学家们相信,地球上植物的食肉性的进化独立上演过至少六次。

中英文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在进行转换的时候,在词语方面就需要译者通过词类转换对两个不同文本进行处理。词类转换便是在一定的语境下,一类词在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时必须转换其词性,词类转换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一定的语境,大多数词若是不依赖于上下文,就无法明确其词性,就更无法做到词类转换。例3中的“tend to”这一固定用法的意思是“趋向;注意;易于;有……倾向”,转换为中文时,根据句子中的语境,应将动词搭配“tend to”转化成为形容词“常”,一般可以理解为通常。译者将英文中带有倾向性的动词短语转换成中文的形容词,这种转换很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例4中将“evoked”这一动词翻译成中文时转化为名词“进化”,动词转化为名词着重强调的是植物的食肉性是以阶段性地在进化,强调的是“进化”这一阶段。词类转换使得字幕更契合英语的行文习惯,让译入语观众和源语观众产生近似的感觉和心情。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

“字幕翻译不仅实现语言层次的理解,电影作为传播文化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传达给译入语观众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两种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5]39即译者在翻译过程当中关心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

例5:They will fall prey to the remarkable,

predatory antics of...

译文:它们将成为奇特猎食者的盘中餐……

因为字幕翻译的瞬时性特征,译者没有办法完全地译出源语暗含的所有内容,假如译者采取死译的这种方法,会让译语字幕生硬呆板,让观众难以理解。译者必须深刻了解源语中有特征的文化,遵照译入语国家的表达习惯和行文规范,让字幕读起来比较生动地道,更便于被译入语观众所理解。例5中“fall prey to”的意义是“成为什么的牺牲品;深受什么之害”,译者在此处将“fall prey to”并没有直接翻译为奇特猎食者的牺牲品,而译为“盘中餐”。“盘中餐”出自《悯农二首·其二》,意思是盘子里的食物。译者采用了中国人的习惯用语“盘中餐”一词直接就表达出这些生物是食肉植物盘中的食物。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利用不同的语言目标在于实现交际活动,于是字幕翻译不光是要实现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还要实现其交际的目的。”[3]5此外字幕翻译的瞬时性也要求译语和源语在大致相同的时间段内传达相同的内容和信息。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例6:Around the world there are more than 60 plant species that supplement a regular diet of sunlight,water,and soil with insects,microbes,or even frogs and rats.

譯文:全世界有多余600种植物,除了需要阳光、水和土壤这些常规“饮食”外,还“吃”昆虫、微生物甚至青蛙和老鼠。

例7:In these hostile conditions,plants that are able to lure,trap,and digest prey have an advantage over those that are rely on soil for their nutrients.

译文: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能吸引、捕杀和消化猎物的植物,比单纯依赖土壤的植物更具优势。

由于中英文表达习惯,英文习惯多用长句,而中文多用松散句。并且字幕翻译常常是根据影片的画面进行推进,所以每一处字幕都必须对应影片中的字幕,影片中的字幕具有瞬时性和间接性。为此,译者在字幕翻译上首先将影片中的内容和字幕相适应,其次,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来将英文转化为中文,让译入语读者易于理解。本影片中将例6在转换为中文时,总共分为三份,译者都相应地增加了“除了”和“还”等连接词,从而让译语更符合中国观众的表达方式。例7以逗号的形式同样将这个句子分成三个部分呈现在视频字幕上。

例6中,还将“饮食”和“吃”用引号引出来,将这些食肉植物的生活习惯跟人类进行类比,让观众能更加贴切地了解以及想象食肉植物到底是怎样的植物以及它们是怎么进行捕食的。通过用符号的方式,帮助观众加深食肉植物特性的印象,很形象地给观众科普了食肉植物如何捕食的特性。例7中运用几个动词“吸引、捕杀、消化”以对比食肉植物比普通植物更加具有诱惑性,来传达给读者食肉动物的一种捕杀性行为,以提醒读者以后碰到这种植物要注意。

五、总结

通过研究The Wild World of Carnivorous Plants字幕翻译,可以发现生态翻译理论“三维”转换对字幕翻译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译者可以通过词语、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是译者传达给观众的信息,同时还突出了字幕翻译中的局限性、瞬时性和通俗性。生态翻译学虽然是近十几年来我国产出的一种翻译理论,但是对于我国翻译研究还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新理论的提出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我国一些翻译学者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而不是一味地引用西方的翻译理论。在将来的翻译学习中,也希望看到有更多中国产出的翻译理论,这些理论也被世界其他各国引用。

参考文献:

[1]Gottlieb,H.Subtitling A New University Discipline[A]//Dollerup Cay,Anne Loddegaard(eds).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2:

162.

[2]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02):1-5.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32(02):5-9+95.

[4]蓝红军,冯丽霞.翻译理论建构的多元融合——生态翻译学20年(2001—2021)之启思[J].中国外语,2022,

19(01):105-111.

[5]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04):

38-41.

[6]李英垣,秦瑞.生態翻译视阈下《虞美人》英译本比较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14,(06):39-43.

[7]钱绍昌.影视片中双关语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0,(04):17-20.

[8]桑翠林.英语电视纪录片体裁及语言特点[J].现代传播,2004,(05):130.

[9]闻惠敏,万涛.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字幕翻译的多维适应与选择[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2):93-98.

[10]杨文衡.“科学”一词的来历[J].中国科技史料,

1981,(03):101-104.

作者简介:

张子怡,女,汉族,湖北黄冈人,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MTI专业。

刘学思,女,汉族,湖北荆州人,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字幕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目的论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奈达动态对等理论下看美版《甄嬛传》的字幕翻译
从《破产姐妹》看美剧字幕翻译者的限制与选择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从语境维度理论的角度探讨电影《卑鄙的我2》中的字幕翻译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