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然自得

2023-11-20 16:33
书画艺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黄老书法艺术

时间:2023年7月12日上午10时

地点:吴门书道馆(紫藤苑)

主持人:赵锟

赵锟(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吴门书道馆副馆长):时值盛夏,铄石流金。由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苏州市文艺之家、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吴门书道馆承办的怡然自得——黄异庵书法篆刻展于7月12日正式对外开展。今天,书法界的领导、前辈和黄老的学生亲属冒着高温酷暑前来参加本次展览的学术研讨会,都是怀着一颗对书法前辈的崇敬之心,体现了苏州作为中国书法名城一以贯之的尊老、爱老、敬老、颂老的优良传统和人文关怀。黄异庵生前是著名评弹艺术家,名满江南。其书法技艺更是精湛,诸体皆精,尤以行草书见长。古文功底深厚,善作诗词,懂音律,故其草书气势畅达,笔墨淋漓,洒脱俊逸而不失清雅之气,为众人所喜爱。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致敬前贤,公话未来”书法名贤黄异庵先生艺术人生的研讨会,是一次礼赞和宣传老一辈艺术家高尚品质和精神风骨的活动,更是一次全面学习和了解黄异庵书法艺术的高光时刻。

陆家衡(苏州市书法家协会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黄异庵先生是评弹名家,他的古文、诗词功力堪称一流。书法篆刻虽是他的余事,却学有渊源,典雅超诣,不同凡响。行书得文徵明、赵孟頫体势,苏东坡、李北海笔势,直入右军堂奥。大字雄健、舒展,得黄山谷风韵。他的草书则学《书谱》、怀素,间参于右任笔法,融圆畅、稳重于一炉。他的隶书筑基于《曹全碑》,辅以汉简的书写特征,追求笔情墨趣,自然流丽,古雅出风神。

在书法如何学习古人的问题上,黄异庵先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悟性非常重要,具体地说,就是要善学而不是死学。他曾多次对我讲,学古人要把握收、放之道,即收收放放、放放收收,以期古中有我,我中有古。只收不放是古人奴,只放不收是野狐禅。这和袁子才“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的性灵说一脉相承,书、诗相通,道理是一样的。

读黄异庵的书法,他将古人与自我融合得如此微妙,如此恰如其分,不缺失也不过头,这就是悟性,就是天分,非功力所致。黄异庵《书法歌》中认为,学书要具悟性,“悟得佳书真奥秘,方知为此不为功”阐述得很透彻。

姜寿田(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美术学院教授、《书法导报》副总编辑):黄异庵的书法是充分心性化的。这种心性化并不完全体现在书法的审美风格层面,而是体现在道艺层面,即他的书法固守着艺对道的遵循。书法是人心的真实表达和文化的主体投射与反映。作为江南一带评弹大家,他视书法为高悬的审美理想,乃至晚年书法成为他的最高人生追求而奏出创作的华彩。

黄异庵书法取法多元,碑帖兼治。他一方面研味帖学,在行草书创作上得帖学淳雅清润之气,他的一些尺牍作品尤具文人化品格和筆法之精湛;另一方面在魏碑与汉简创作上又表现出劲利恣肆之态。此外,其于于右任碑草书也取其嘡嗒大气与绵利圆劲,表现出他对碑帖创作的开放心态。

于书法之外,他的篆刻创作学邓散木,渊厚朴茂而能摆脱装饰化意趣,直接赵古泥传脉,在汉印及明清流派印的探索上自成一家。黄异庵书法体现出吴门书法的文人化传统,注重学养、书品,以文养书,远离匠俗,以清流书法为吴门书风增添了亮色。

潘振元(苏州市书法家协会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我在江西游玩的时候,在景区的石牌坊看到他的一幅楹联大作,上面落款是黄异庵,印象很深。他是一个名气很响的评弹名角,而且是一个性情中人。大家看他在这次展厅中陈列的对联,以前我从未看到他写五十见方的大字,他撰写的联句是:“山破月来补,潭空心自灵。”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其联句的内容充满了想象力,其笔性也是诗化的,在他的诗、书中流露出一种写意之情。他将所见的山峰之间的空隙,化为想象中的山破,通过“山破,引发兴感,由此情随事迁,显现为月亮”,这使风景区变得更为美妙,这是何等的审美,系之何等丰富的情感,才会有这么好的一种联想。可想而知,黄异庵是一个超越常规的性情中人。同样看山,他看到两个山峰之间有个月亮,他的这种联想,同样将其融入书法之中,使其流露出非凡的气势。且其善用中锋,不管是什么体,篆书、隶书、行书、草书,基本上全用中锋用笔,写得很浑厚,给人一种书卷气息。黄异庵先生已经将写意融为自己抒情的一种书法语言,他的这根中锋线条,是他的追求。他不管写什么书体,使用什么书法语言,但始终是追求一个统一的格局——一种中锋浑厚、圆融的气息,平中寓奇,又很精到。他的行草书,正像刚才陆家衡讲的:他追求“二王”的东西,书法写得很流畅,流畅中间又有写意与风骨,线条的风骨显现出的是金石气息,这很耐人寻味。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什么风范呢?我想正如《易传》所云:“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它告诉我们,古代的阴阳学识,是朴素的辩证法,也是历代书法美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书法不仅要追求形,而且还要追求质,追求意,只有这样的书法才算是一种富有哲理概括的艺术。同样画画的人一定要练练书法,就是要追求线条的内质。书法是要有丰富内涵的,既要有哲理,还要有写意的趣味,更要有文人的风骨。我通过观看黄异庵这个书法展览是有所触动的,是很有收获的。

王歌之(苏州市书法家协会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黄异庵先生一生坎坷,我很惊奇于他在多年劳动改造生活之余,还能创作出这么多诗词评弹、篆隶楷草。只能说他具备一定的天赋,外加真正的、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惊人的努力。

当今许多年轻人的书法太多注意外在的形式——流行的形式,追求“视觉冲击力”,内在则贫乏。黄异庵则追求平和,像乡人一样,把手话桑麻,让人觉得亲切,但你细细玩味,背后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境界到笔墨,无不体现这一点。这是值得每一位后学者深思、学习的。

叶鹏飞(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五、六、七届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副社长):刚才在展厅里拜读了黄异庵先生的书作,虽然数量不多,但四体具陈。尤其是许多作品书写的是他自己的诗作和联语,墨华照眼、诗书合璧,又让我沉思不已。在这瓦缶雷鸣的当下,是难得的清泉高韵。

黄异庵先生书法的清泉高韵,首先体现在他作品的气息上。道义与学识总会在书法作品中折射出来。最令我神往的是一张行楷“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条幅,文人气息浓郁,似有苏、黄遗意,感觉在书写上不快不慢,从容自在,而且字字精到,百看不厌,可以看出他书法的深厚功底。楷书“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是他1988年中秋节所书,款中言明是以北魏字体所书,是他“目光和腕力两不应心”之作,当然这是他的谦辞,此联虽为魏碑,但仍多唐人气息,一无犷悍之气,是他思求变化的作品,难能可贵。他的草书之作较多,我喜欢他的“斗酒纵观廿四史,炉香静对十三经”之联,这是古人之成句,黄先生将原来的廿一史改书廿四史,可谓是他研耕读史的写照,全联不躁不厉,清韵流淌,似清泉汩汩。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篆隶书。近代以来,苏州的篆隶之风大多在萧蜕庵的笼罩之下,一直绵延至今。而黄异庵先生只是学萧的取法,同样是师法《张迁》《曹全》《鲁峻》《衡方》诸碑,却能自出新意。更由于他篆刻师赵古泥和邓散木,兼受其书法影响,思路开阔,注重隶书的韵致而迥异了萧氏风格,也正是他的出新处。所以,读他的篆书中堂和隶书对联,亦似有清泉奔流的感觉,以“书卷气”充满其中,而非是“金石气”。

黄异庵先生书法的清泉高韵,又体现在他的诗书合璧上。

书法是与书家的精神气质、学识修养紧密相连的。苏东坡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言明了书法与读书的关系。对于欲表达自己精神的文人学者来说,艺术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手段,是书家学识修养的具体化。黄异庵先生即是这样,例如他的《病起咏鸦》立轴,以大篆书体出现,全篇布局错落有致,依字形的长短大小来书写,显得生动活泼,与其句中“乌鸦不乌头白了,欣逢时代大革新”的感叹与欣慰相谐,亦是他“越老晚霞红越好”心境的体现和老骥伏枥、勤耕砚田的写照。

黄异庵先生书法的清泉高韵在他高超的曲艺功夫上也有所体现。

苏州评弹,久享盛誉。尤其是那三弦琵琶的悠扬丝弦声和清丽委婉的吴语唱腔,把江南水乡的清韵渗入到丝弦音韵的骨髓里,让听的人情感也随之升华。评弹的悠扬美、节奏美,被黄异庵先生轻松地化入到书法的韵律之中,所以,读他的每一件书法,总觉有松风在耳,流泉在眼的感受,作品的字里行间,有一种醉人的音乐之美,读后仍会有余音袅袅之感觉。亦让人觉得他又是位心静若水、闲观浮云、淡泊名利、古调自爱的高尚之士!这正是他书法艺术的高深之处,也是他艺术精神的高妙所在!

陈道义(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西泠印社社员):《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今天我们观赏黄异庵先生的书法篆刻作品,亦当品味其“世事沧桑”的坎坷人生,才能深入理解其艺术之真谛。因为,“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语)”黄异庵一生以评弹名世,能自作弹词与诗文,获“评弹才子”称号。其人生道路崎岖跌宕,但其书法篆刻作品中却看不到乖张与狂谬的痕迹,亦不作剑拔弩张之势,可见他有着超然物外之心,视世事如浮云而潇洒出尘。如其篆刻自用姓名印二十多方,形式丰富多样,字法、章法变化多端而不怪诞,皆现庄重朴茂之美,如同风雨过后而有定力。常言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譬之于黄异庵先生则十分贴切,由此而观其书法篆刻作品,可一目了然也。

徐世平(苏州大学副教授、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我觉得他的简牍隶书和小字行书有文气见才情,因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故颇具神秘色彩。此次展览可谓撩开了神秘的面纱,有一见名士美人真容之慨。整体而言,黄异庵的书法更近于帖,宗法晋唐以来名家经典,二王、李邕、孙过庭、苏东坡、黄庭坚、祝枝山、文徵明等皆为其师。而碑学盛行,很难不为所动,故于右任亦为其座上宾。君子于学无常师,黄异庵的取法不可谓不广,称得上博涉众家,兼济诸碑。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生活方式和状态,评弹、诗赋之余兼作书画,无论身处何境,皆能豁达乐观,淡然处之,随处天涯即我家。这很苏轼,也许就是他喜爱苏字的原因吧。另一个就说他的交游,也就是现在俗称的朋友圈,所交皆为一时名流,其中不乏一流的书画大家,如海上唐云、陆俨少、谢稚柳、朱屺瞻等,姑苏吴?木、沙曼翁等,皆为其良师益友。听其弟子谈及陆俨少曾与人言,黄异庵为当代第一,只要求得黄异庵书扇,便愿为配画。未知此言真假,或陆老所言是否对范围有所界定,若萧蜕庵之“江南第一书家”“虞山第一书家”之说,亦不得而知。

然其书扇之事,想必不假,一来确实推崇其书,二者体现交情匪浅,三可以此增重声价,三全其美何乐不为。当然,由此可见黄异庵书法的实力不让时贤,或有过之。最后需要说的是他的天赋,对大多数人来说,专精一艺便可成名,而能将余事做到极致,且能诸艺融通,非有异常之禀赋不可。故常人实难复制,徒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之叹。此次展览研讨,吸引众多资深媒体和学者前来,此前黄异庵书法为评弹所掩,书名不彰,想必自此以后,黄老书法将获更多赏音,亦可免遗珠之憾矣。

邱文颖(苏州职业大学副教授、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我觉得在黄老身上我们最应该传承、弘扬的是书法的人文精神,这也是吴门书道的特色。

第一是去功利化,這体现了书法的生活性。黄老十岁在上海大世界摆摊卖字,成名很早,书法篆刻所拜都是名师,但他后来以评弹立身扬名。书法虽然伴随了他的一生,却不为功、不为名、不为利,去功利化的书法就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他困厄中的生活乐趣和精神支持。他心无杂念,笔底就纯粹。但是这种生活性的书写,并非没有法则的随意,黄老很重视临写经典,思想又很开放,碑帖兼学。第二是原创性,这体现了书法的情感性。黄老的作品绝大多数是自作诗词,因为他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作诗撰对往往因人而异,应景的联子也都很有意境。这是和中国古代书法最接近的一种创作方式,用笔来写自己的内容,笔底是带着浓厚的情感的。第三以文会友,这体现了书法的传播与教育。明代吴门书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文会友”的群体性,文化社交、游艺合群,有同声相和之美,无文人相轻之嫌,从而推动一个地区整体的氛围。在黄老身上,很好地体现了这点。他的书画印多数都在朋友学生手中,他不卖字,而是以诗书画印为媒交游,通过这种方式,实实在在地传播了书法艺术,践行了书法教育。

黄东山(黄异庵先生的儿子):现场环顾父亲一幅幅雄健潇洒的书法作品,让人赏心悦目,再读到一些他自撰楹联诗文的书作,更是如见其人,他的达观风雅跃然纸面,令人钦佩感叹!

这大致是他的两类书作:前者选用现成词句,重点表现应在书法上,笔意、书体、章法、神采,皆须有趣精彩,并和词义一致;后者重点是在诗文内容上,那是作者为人处事的一种观念、认识、感悟、抒发的表达,而书法当然需要和诗文的意境内涵表达一致。这种书文一体的创作是他热衷和醉心的,也是他的专长和特点。

曾和父亲谈及过书和文的关系,他认为书和文就像弹词中的调和词的关系一样,前者是表达后者是主体,两者是毛与皮、用与体的关系。他认为书和文是一件作品的两个方面,诗文精彩有趣,书法普通一点无伤大雅;诗文平平,当靠书法弥补;诗文低下,书法再好也难流芳!所以上品书作必须书文俱佳。我想这就是他的书艺观,也就是传统的文人书画观。

父亲以“词客”自称,可见他对书作的文字内容更为重视,认为那是书法的根。下面这几副对联是他生前比较自得的作品,即使没看到书法,但依然能感受到他的巧思妙对豁达风趣。录此与各位分享:

应信空法师为寒山寺罗汉堂撰联并书:

得人在得心,皈依佛门俗缘自了,

修慧不修福,让他饱食我钵常空。

为常熟破山兴福寺撰联:

山破千岩聚,寺兴百福臻。

送一酒友书友的对联:

三杯李太白减半,一手颜真卿无双。

自作诗“新居”“百词印存”中的尾联:

曲水流墙观不足,梅花开到枕头边。

兴到不愁花满眼,晴窗独坐奏刀迟。

等等,无不包含着他的人生际遇、感知信念和处世态度。

艺术是独特的,也是多样和变化发展的,它和作者的天赋个性经历才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及时代变迁造成的观念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同一类型的艺术可以有不同面貌和追求,应该能够并存而且不必以同一标准去比较和评价,正如百花园中同时盛开的姹紫嫣红。但对于邪路恶搞一路者,相信时间会做出正确评判。

俞建良(昆山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20世纪80年代,吴门书法欣欣然,名家云集,吾与钱太初、钱仲联、费新我、卫东晨、张辛稼、吴?木、蒋风白、沙曼翁等等前辈,均有很深的交往。先后有幸投祝嘉、黄异庵等先生门下。而黄异庵先生是唯一一位没有参加任何书法组织的,故要认识黄异庵,拜其门下是件难上加难的事情,后经篆刻名家张寒月、大风堂门人曹大铁举荐才联系上。

拜师后,先生传授了书法、篆刻的入门基本方法,告诫我书法必须懂笔法,各种书体用笔亦有差异,要去一一领悟;而篆刻刀法、章法外,得与书法通,做到以刀代笔,方能入门。印象最深的是,1987年5月10日,先生来昆山北后街18号寒舍小酌,黄酒下肚后先生兴奋地说:“诗词不可缺少,日后请朋友题写时,两个字以上内容,最好也要讲平仄。”随后于下午一时半,讲了近两个小时的《诗文正法》,经录音整理,文字近一万五千。其用心良苦,受益多多。

今天观先生书法作品,多数是自作诗词或对联,在全国范围内,很难找到第二位像黄异庵先生这样的没有会员级别的当代一流书家。

王伟林(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首先这次展览的意义在于对我们前辈的艺术还要重新认识、挖掘和推广。对前贤艺术精神的弘扬也是吴门书道馆的责任所在。理解、欣赏黄老的艺术,一定要了解他的坎坷人生,在这样的境遇下能够把文化传承得这么执着,特别令人感动。他留下的这些宝贵遗产可以让我们更多地通过其诗文作品去领悟他的人生。前面有老师讲到了黄老的艺术与所处的吴门这个地域也是密不可分的,在吴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黄老的艺术在这里生发,更是在这里得到滋养。

其次,今天主办方邀请了多名国内的学者专家,期望通过你们的笔端把黄老的艺术以学术性的文章传播出去,这非常重要。刚才展览间隙的时候苏州报业集团的记者采访我,主要从教育传承的角度对当今青少年书法爱好者来参观这个展览有什么意义提出问题,我觉得他们的问题非常好。我们书画界继承先辈艺术,更重要的是面向广大的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爱好者怎么来认识我们吴地的文化,前辈留下来的这份遗产我想在座的各位都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深入研究。有几位老师已经写出了文章,我觉得对黄老艺术的综合性研究做得还不够。关于黄老,刚才好多老师也讲到了他在篆刻艺术领域一点都不逊于书法上的成就,他的篆刻艺术便可以做成专题,这样我们对他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也会让现在的年轻人领略到黄老艺术的博大精深。

其三就是黄老的学养。他的心志通过其综合学养在笔端、刀刃中表現出来了,我们只有通过这样的研究去解读,才能够去跟黄老进行对话。我们很多人没有机缘向他面对面请教,但是现在他的艺术还在,精神还在,我们仍可以通过对话和交流,把握和弘扬黄老的艺术。

华人德(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第六届隶书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吴门书道馆名誉馆长):吴门书道馆举办的展览是我们缅怀和针对对苏州的书法做出贡献的一些老前辈而办的,刚才王伟林讲的一番话就是一个很好的总结。我跟黄老曾见过一面,当时我在东台工艺厂,有一方印章刻“东亭”两字,刻得非常好,东亭是东台的别称。因为我觉得那方印章的风格跟王能父先生的不一样,我就问王先生,这方印章是谁刻的,他就给我介绍说是一位评弹家,他的诗也做得很好,书法也好。

黄异庵先生的书诗画印评弹都是响当当的,是有很高成就的。我觉得黄老之所以在各方面都能达到这样高的成就跟他的天赋是离不开的,不是人人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如此多方面高水平的成就。

我想把黄老一生的成就从每一片零角发掘搜索出来,或者是他亲身讲的或者跟学生传授的话和事,好好地整理出来。黄老的一些较为深刻的思想和语句我们要去做一些注释或者解读的工作,让大家理解老前辈对书法的一些看法。

譬如,陈巨来先生也说黄老是他的朋友,他把黄异庵刻图章归入狂野的一路。我们看他的这些印谱,还有一些摹印受邓散木影响比较大。陈巨来是刻元朱文顶级的一位篆刻家,在他眼里刻邓散木的这一路就是狂野的,过了二三十年,拿我们现在的目光來看,黄老的印刻得就算是很规矩了。所以我们要搞艺术创作,要走一条什么路,不能闭门造车。你去乱刻乱画把坟墓里面出土的滑石印用到创作中来,其实在前人的审美观念中这些都是不屑一顾的东西。我看黄老的几位儿子年龄都跟我差不多,我是77虚岁,你们可能还要大。所以你们的一些回忆,就是古人讲的文献,“文”就是记下来的书面文字,“献”就是老一辈人讲的一些前人的观念,或者一些经历,通过你们的回忆和整理出来的东西比较珍贵。邱文颖是我的博士生,她写了一篇文章我觉得很好,比一般文章写得深入,我觉得还可以再深入。黄老的书法没有太多的记载,以后可以再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把前辈的一些各方面的成就传到后面去,就是我们传承的一些源流,这个很有意义。还有,我们要把黄老的这个展览最好在苏州地区或者是江南地区办一些巡展,把黄老的书品、艺品、人品也一并推广出去。

赵锟:本次展览共展出110余件黄异庵先生一生各个时期的书法、篆刻精品,全面反映了黄异庵先生书法精湛的功力和突出的艺术风格,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当代吴门书法家卓越的艺术追求和精神风范。正像刚才很多老师发言中所提到的那样,他的作品中有生命艰苦卓绝的痕迹和不平凡的人生过往;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挚爱与不懈追求;有文化人面对大千世界的观察领悟所获得的独特视角与深层次思考。他是一位值得大家怀念的、和蔼可亲的艺术长者,更是一个作为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普通的艺术工作者通过自身的辛勤努力培养出许许多多的艺术后备人才而感到无比欣慰与自豪的快乐老人。他的人生是从容的,是艺术的、高尚的。他的不同凡响的艺术创造力和品格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由此我们向老艺术家致敬,把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和风范注入我们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让我们守正创新,凝心聚力,共话未来。吴门书道馆通过举办这样高品质的展览,对扩大吴地名家对外宣传的力度,提升办馆水平,培养市民朋友的审美情趣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专题责任编辑:石俊玲

猜你喜欢
黄老书法艺术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爱吃大闸蟹的黄苗子老先生
我眼里的黄焕章老人
纸的艺术
书法欣赏
胸怀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