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国不复为身谋的柳宗元

2023-11-22 07:57
文史月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柳宗元柳州百姓

◇ 闵 睿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贞元九年(793年)中进士,贞元十四年(798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唐永贞元年(805年)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为永州司马。唐元和十年(815年)被贬为柳州刺史。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在柳州因病去世,享年47岁。

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著有《河东先生集》,现有600余篇诗文流传于世。

柳宗元

柳宗元为官一生,命运多舛。永贞革新失败后,他多次被贬。但身处逆境的柳宗元不屈不挠,不向权贵低头。他一生忧国忧民,无忘生民之患,两袖清风,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他在《冉溪》一诗中写道:“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可以说,“许国不复为身谋”是柳宗元毕生的追求,展现出他渴望贡献才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展现出他立志报效国家、不计个人得失的决心。虽终其一生郁郁不得志,柳宗元始终未改“许国不复为身谋”的初心。

刚直不媚

柳宗元性格刚毅,嫉恶如仇。在长安为官时,他对当时政出多门、吏治混乱的状况深感不满。贞元十四年(798年),他在《梓人传》中批判时任宰相庸碌无为,居宰相之位而不谋宰相之政。后又作《时令论》一文,论述农业生产与天文时序变化的关系,批判“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的谬说,强调“赏罚务速”的执法原则。由于柳宗元经常直言不讳,便有人称他为“狂疏人”。

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前来登门拜访的官员络绎不绝,但他始终坚持原则,不为名利所动,拒绝了求官者的请求。100多天后,在宦官及保守派的联合反扑下,永贞革新以失败告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被贬为永州司马。永贞革新虽然失败了,百姓对新政却是衷心拥护的。据《顺宗实录》(卷二)记载:“(新政后)百姓相聚欢呼大喜。”

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柳宗元对永贞革新时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思。他认为,自己“很忤贵近”“性又倨野,不能摧折”,触犯了权贵的利益,又不肯向权势低头,因而招致祸患。柳宗元“虽万受摒弃,而不更乎其内”,始终保持做人的清白和正直,纵使被一贬再贬,也不随波逐流。

唐元和元年(806年),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王叔文被赐死。一时间,王叔文成为众矢之的,朝堂上下一致斥之为“小人”。但柳宗元没有落井下石。在写给别人的书信中,柳宗元这样谈自己与王叔文的关系:“宗元早岁与负罪者亲善,始奇其能,谓可以共立仁义、裨教化。”“负罪者”即指王叔文。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旁人都极力撇清自己与王叔文的关系,柳宗元却说自己与王叔文“亲善”,并为王叔文刚病故的母亲写了一篇碑志。碑志中,柳宗元对王叔文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别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时候,柳宗元却恪守本心,称赞了王叔文的品行,这体现了柳宗元正直的品格。多年后,由刘禹锡整理而成的《河东先生集》中也保留了这篇碑文。

被贬永州10年,身处逆境,柳宗元始终坚持直道而行,从不见风使舵。唐元和五年(810年),柳宗元在永州城郊冉溪旁建起新居,用“愚”来命名,并把“冉溪”改名为“愚溪”。在《愚溪对》一文中,柳宗元假借梦中与“溪之神”的对话,解释了把“冉溪”改名为“愚溪”的原因。在他看来,“愚”可以用来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还可以表明他对朝廷主政者贤愚不分、善恶颠倒的反抗。自柳宗元改“冉溪”为“愚溪”后,“愚溪”之名沿用至今。

同样,作于被贬永州时期的《江雪》一诗,展现了柳宗元孤傲的性格。“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就是柳宗元自我形象的刻画。《黔之驴》一文以虎衬驴,以驴为戒,用寓言形式揭示了当时的统治阶层貌似强大、实则腐败无能的本质。柳宗元在《宥蝮蛇文》中感叹:“世皆寒心,我独悲尔。”柳宗元借蝮蛇来比喻为非作歹的人间毒物,表达了他对“贼贤害能”的小人的极端憎恶和蔑视。他还写过《骂尸虫文》《斩曲几文》《憎王孙文》等文章,讽刺了当时朝廷中阿谀奉承、造谣诬蔑的小人。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同永贞革新中被贬的刘禹锡一同接到诏令返回长安。诗中写道:“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3月14日,二人再次被贬。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刘禹锡被贬为播州刺史。播州在今贵州省遵义市,是比广西柳州更为偏远落后的地方。为了让刘禹锡更好地侍奉年迈多病的母亲,柳宗元奏请将柳州的调令调换给刘禹锡,自己前往播州任职。当时的御史中丞裴度也上奏陈情,刘禹锡终被改为连州刺史。柳宗元有愿用病弱之躯以柳州换播州的高风亮节实属不易。

心乎生民

“心乎生民”即心向着人民。柳宗元为官一生,始终强调要重视民生,做到“心乎生民”。任集贤殿书院正字时,他曾称,要“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使老百姓都安居乐业。在《伊尹五就桀赞》一文中,他借赞颂想尽办法解救苦难百姓而五次归复夏桀的伊尹,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

柳宗元的很多文章都与关心民间疾苦有关。在长安时,柳宗元常常去看望在邠宁节度使府任职的叔父。在这里,他了解到了段秀实其人其事,写下了《段太尉逸事状》一文。他选取段秀实勇服朔方将领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3件逸事,刻画了一个一心为民的正直官吏形象。寓言文《种树郭橐驼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文中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批评了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点明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提倡顺应生产生活的自然规律。《送宁国范明府诗序》中指出了“夫为吏者,人役也”的道理,批评了官吏是役民者的说法。《送薛存义序》中同样提出,官员所受的俸禄都是出自百姓的赋税,不可“受其值,怠其事”,更不可“从而盗之”,表达了他民贵吏轻、吏为民仆的政治主张。

在永州,柳宗元与朋友共勉,表达了“仕虽未达,无忘生人之患”的决心。仕途虽然不畅达,但是他绝不会忘记人民的苦难。一次,柳宗元路过一个萧条破败的荒村,村中无人居住,村民都为生计远走他乡。这番凄凉的景象让他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回家后,他便将所思所想抒发在诗作中。诗作详尽地描写了农民辛苦劳作一年,却在上缴赋税后难以维持生计的悲惨境遇,表达了他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捕蛇者说》一文也控诉了苛捐杂税对农民生产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充满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中唐时期实行两税法,即在征税时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两税法规定,按各户的贫富差别,每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农民除了上缴一定数量的粮食等实物外,其余应上缴布帛的部分(劳役也折算成布帛)均换算成钱缴纳。唐代币值波动极大,两税法开始实行时,一匹绢市价2300文,不久币值上升,一匹绢只值1600文。根据折钱缴纳的规定,原来一匹绢的税额,现在要用两匹绢才能相抵,生产力并未提高,农民的负担无形中增加一倍。柳宗元在《非国语》中指出:“赋不以钱,而制其布帛之数,则农不害;以钱,则多出布帛而贾,则害矣。”他认为,应取消折钱缴纳赋税的规定,恢复用实物计算。这样,既发挥了两税法的进步性和合理性,也对农民有利。

利安元元

元和十年(815年)6月,屡遭贬谪的柳宗元到达柳州,虽情绪低落,但他仍认为“不可自薄自匿,以坠斯时”,只要对造福百姓“苟有辅万分之一,虽死不憾”。在柳州为官时,他依旧“勤勤勉勉,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元元”指的是百姓。在人生最后4年的时光里,柳宗元竭尽全力践行自己“利安元元”的诺言,解放奴婢、种柑植柳、开荒挖井、发展生产、教化民众、改革弊政,使落后的柳州气象一新。

中唐时期,柳州落后闭塞,“步时民贫,以男女相质,久不得赎,尽没为隶”。贫苦百姓以子女作抵押借款,如果超过期限不赎回,债主则没收抵押的子女为奴婢。在那时的柳州,典卖平民为奴的现象非常普遍。柳宗元到任后立即推行释奴政策,用“以工偿债”的方式恢复奴婢的平民身份。这项解放奴婢的政策,对保障底层人民的人身自由权具有重大意义,为打击奴隶制残余、巩固封建生产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桂管观察使裴行立在其他州县推广此政策,不到一年便解放奴婢上千人。韩愈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时,效仿此项政策,也解放了不少奴婢。

柳州位于柳江河畔,在江边种树,既可以保护河堤,又利于观瞻。柳宗元带头在柳江河畔种植柳树,并作《种柳戏题》一诗: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虽然以后人们见到长大的树,可能会怀念我这位种柳的柳姓刺史,但我感到惭愧的是,没有能使人民受惠的政策流传。”柳宗元植柳明志、植柳惠民的浩然正气和为民情怀跃然纸上,激励着后人继承遗风、躬身勤政。

柳州百姓一直都以江水作为主要生活用水,但江水不如井水干净卫生。遇到旱灾时,水位下降,下雨后路滑泥泞,十分不便。柳宗元到任后,便开始在城里推广建造水井,以解决百姓的饮水难题。《井铭》中记载:“凡用罚布六千三百,役庸三十六,大砖千七百。其深八寻有二尺。”他派人将挖井所用的材料、人工以及打井的尺寸详细地刻在石碑上,以便百姓修建水井时作参考。另外,他还整修街道,在道旁植树。此后,柳州的面貌明显改观。

柳宗元还特别重视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当时,柳州人生病后往往不求医吃药,而是请巫师用鸡占卜,或者杀牲口祭神。当地因病致死的人很多,牲畜繁殖也受到很大影响。为此,柳宗元在百姓中大力提倡医学,推广验方,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医学事业的发展。此外,他还兴办学堂、恢复府学,传播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写道:“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柳宗元在任期间,柳州地区乃至岭南地区的文化水平皆有所提高。

柳宗元在永州愚溪学会了种橘,到柳州后,他亲自在城西北栽种黄柑200余株,为当地柑橘果业生产起了示范作用。他去世后,柳州人在他种植黄柑处建了柑子堂以表纪念。柑子堂被毁后,柳州人又在罗池边另建了柑香亭,该亭至今犹存。

在柳州任职期间,柳宗元一直勤于政务。他执政4年有余,颇见成效。据韩愈《柳州罗池庙碑》一文记载,在柳宗元的治理下,那些背井离乡的百姓选择重回故土。他们修建新房,建造船只,收拾庭院,清理街道,发展养殖。社会上形成了讲礼仪、重道德的良好风气,柳州当地的经济、文化也快速发展。柳宗元去世后,柳州人民为纪念这位爱民为民的父母官,修建了思柳亭。在今天的柳州市柳侯公园内还有清代重建的思柳轩,寄托着当地人民对柳宗元的深切怀念。

廉洁自持

元和十年(815年),柳州大旱,按当地习俗,柳宗元率众主持雷塘祈雨活动,并作《雷塘祷雨文》。在文中,柳宗元向苍天承诺:“廉洁自持,忠信是仗,苟有获戾,神其可罔!”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以廉洁来要求自己,以忠信来为人处世。如果我柳宗元有什么罪过,上天可以降罪于我!”这掷地有声的誓言充分展现了他爱民为民、恪守廉洁的精神品质。

柳宗元也写了很多关于官员应保持清正廉洁作风的文章。《蝜蝂传》通过描写小虫蝜蝂善负物、喜爬高的特性,讽刺了“今世之嗜取者”聚财敛资、贪得无厌、至死不悟的丑陋面目和心态。《瓶赋》中写道:“不如为瓶,居井之眉。钩深挹洁,淡泊是师。和齐五味,宁除渴饥。不甘不坏,久而莫遗。清白可鉴,终不媚私。”水瓶居于井边,从深井中汲取洁净之水,以淡泊为法。水除了消除饥渴,还可调和五味。它的味道不甘甜,但也不会腐败。它清白如镜,反映人们的本貌,即使关系亲密也从不谄媚。《故叔父殿中侍御史府君墓版文》写道:“率性廉介,怀贞抱洁。嗣家风之清白,绍遗训于儒素。”《永州韦使君新堂记》中写道:“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除去污浊,水流就会清澈;废去贪婪,立身就能廉洁,表达了其所希冀的清明之治。《梓人传》强调:“夫绳墨诚陈,规矩诚设,高者不可抑而下也,狭者不可张而广也。”规矩一旦定了下来,就不得逾越,须严格遵守。《吏商》中,柳宗元算了污吏和廉吏两笔账。“吏商”顾名思义就是官吏为商。污吏之商,恃其官势,与民争利,把政治特权转化为巨额利润,扰乱国家秩序,造成社会动荡,最后覆巢之下无完卵;廉吏之商,通过良好的德行,造福百姓,保障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位于柳州柳侯公园内的柳宗元衣冠冢

元和十四年(819年)11月,柳宗元病逝,年仅47岁。柳宗元一生清贫、两袖清风,去世后仅留托付给好友刘禹锡的遗文稿一卷,至于“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子女也委托好友来照顾,切实践行了自己“廉洁自持、忠信是仗”的诺言。

柳宗元逝世后,百姓们悲恸不已,自发在罗池边修建了柳侯祠。韩愈在柳州罗池庙碑的碑文中颂扬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间的政绩,称之“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福祸之”。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黄翰(后任柳州知府)在《祭柳侯文》中写道:“一麾出守,惠此南方。龙城虽远,毋敢怠荒。动以礼法,率由典常……生能泽民,死且不亡。”1000多年后的今天,柳侯祠依然矗立在罗池边,成为柳州百姓追思凭吊先贤、弘扬清风正气的文化象征。郭沫若在祠堂正门楹联上题写的“无私济世世兴矣,有德于民民祀之”,正是对柳宗元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柳侯祠

猜你喜欢
柳宗元柳州百姓
柳宗元
柳州柳工叉车有限公司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江雪
百姓看家“风”
柳州柳侯祠祭田在鹿寨
柳州老年大学校歌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