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毛织厂的创办与经营

2023-11-22 07:57聂红萍
文史月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实业公司羊毛西北

◇ 高 璐 聂红萍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日货不断涌入山西,山西本土的工业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为了缓解危机,阎锡山大力提倡使用“土货”。所谓土货,指的是本地生产的产品。山西有着丰富的羊毛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有利于发展毛纺织产业。在此背景下,1933年,西北实业公司在太原筹划建设西北毛织厂。1933年—1937年,西北毛织厂实行三级垂直管理体制,由厂长挂帅统领,副厂长辅助管理,各课长负责具体事务,分工明确。在厂领导的正确安排部署下,该厂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创立了“播种牌”“吼狮牌”“团结牌”等知名品牌。厂里生产的毛织品一度风靡省内外,畅销陕西西安、河南郑州、浙江杭州等地。

1934年8月,西北毛织厂于山西省太原市小北门外敦化坊附近正式成立,是阎锡山创建的西北实业公司下属的重点经营企业之一。1937年11月,太原沦陷后,日本殖民当局即对山西省内的工厂实行“军管理”,将西北毛织厂更名为山西第十六工厂。1942年,西北毛织厂划归山西产业株式会社管理,改称太原毛织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阎锡山重新接管该企业,复名为西北毛织厂。1949年太原解放后,西北毛织厂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接管,经过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组成部分。西北毛织厂曾是山西省毛织业的领军企业,在山西纺织业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目前,关于西北毛织厂的研究大多基于对该厂经营管理方式与技术改进的考察,主要涉及抗战时期该厂的生产能力与管理特点以及阎锡山接管之后包括西北毛织厂在内的西北实业公司纺织技术的改进发明情况,迄今为止未有论著对西北毛织厂的创建原因、发展历程和1933年—1937年的产品销售状况加以探究。因此,对西北毛织厂的创办背景、发展过程、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以及毛织产品的品牌与销售情况进行探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西北毛织厂的创办背景

西北毛织厂是资源优势和社会需求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山西羊毛资源丰富,同时太原具有交通区位优势,加之阎锡山积极倡导创办,西北毛织厂应运而生。

(一)良好的资源优势

1. 原料优势

原料是工厂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山西省和西北各省的羊毛产量较大,羊毛资源丰富。1937年之前,山西省每年所产羊毛总量为18000担—25000担,最高曾产27272担。按照1929年颁布的《中华民国度量衡法》规定,1担等于100斤,羊毛产量折合180万斤—250万斤。其中,寿阳、交城、榆次等地的羊毛品质较好,寿阳羊所产的羊毛利用率可达90%。寿阳春毛为山西省所产羊毛中的上品,其毛细且长、质地纯净、不含砂土。以1928年—1937年为例,寿阳羊毛的年产量约21万斤。除寿阳地区的羊毛外,交城、榆次、大同等地区的羊毛,每年也有20万斤—30万斤的产量。1928年—1937年,山西省部分地区羊毛产量及毛质情况如下:

资料来源于山西土产交流大会1951年编印的《山西土产合订本》第112页

据1934年毛业部统计的数据显示,全国羊毛年产量540000担,其中,西北各省产408000担,占比高达75%。如此看来,西北地区的羊毛产量巨大。太原恰好地处西北要津,生产原料获取便捷。

2. 交通优势

同蒲铁路途经省内30多个市、县,北起大同,南至芮城风陵渡,总长850多公里。北通平绥,南衔陇海,东经白晋、正太以通平汉,西由平碛以达黄河,纵贯山西南北,为当时山西的交通主动脉。此外,正太铁路、平绥铁路也经过太原、寿阳、大同等地。这样一来,绥远、察哈尔地区的羊毛通过平绥铁路和同蒲铁路便可运至太原。甘青地区的羊毛先由牦牛、骆驼运抵兰州,再由兰州转黄河水路,经宁夏到达包头,再换乘平绥、同蒲铁路至太原,顺利解决了原料的运输问题。山西生产的产品向北远销北平、天津,向南运往石家庄、郑州、汉口并转运至江浙沪一带。由此可见,太原便捷的交通条件为西北毛织厂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服用土货”的大力提倡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从东南沿海地区不断延伸到内地。外国商品凭借着价格优势不断冲击着本地商品,致使中国大地上充斥着洋货。山西省羊毛资源丰富,但没有毛织工厂,无法加工制造,导致大量羊毛被外国商人收购。洋商低价购买本地产的羊毛后运往海外,制成毛织品重新投入中国市场,赚取巨额差价。仅1929年一年,外国毛织物输入中国的数额就达4000万元,洋商转手之间便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此举严重阻碍了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面对这样的现状,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全国各地也掀起了抵制洋货、倡用国货的热潮。九一八事变后,在太原城内销售的日货品牌竟高达664种,而市面上仅有国货品牌91种。市场上的日本商品随处可见,本地的纺织厂、火柴厂、卷烟厂凋敝不堪,全省约有1/3的工人失业,山西本土的工业产业面临着崩溃的危险。

鉴于以上危急的形势,1933年1月,阎锡山在《造产救国社年报》中写道:“今欲图存,非跳出半亡国之陷阱以外,简单言之,保有口吹大洋、点石成金之神秘……比之一家人,岂有入不敷出之目的,则必须声明全体彻底醒悟,努力于物美价廉之生产,以增加输出,勉用本省一切之土货,以减少输入。”九一八事变使得山西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自发抵制日货的浪潮,人们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阎锡山利用这一契机,以晋绥两省为本位,提出了“服用土货”的口号。

所谓土货,指的是晋绥两省生产的货物。“服用土货”的口号一经提出,便得到了人们的积极响应。为了宣传这一主张,人们将阎锡山讲话中的某些语句编成标语、印成海报,大街上到处张贴着慷慨激昂的标语。比如,“你买外货时,切须想到你的金钱帮助了别人的国富,减少了自己的财源!”“买外货就是拿我们的钱助人杀我,非痛改不可!”“不提倡土产土货,以后大家便要没有工作的机会、没有生活的根据了!”购买国货热潮的掀起,为日后西北毛织厂的生产和销售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社会风尚的转变

辛亥革命后,随着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不断传入,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衣着习惯也发生了改变。在一些大城市里,人们开始穿西装或者呢绒材质的中式服装。在1931年出版的《妇女杂志》中,有《谈谈衣食住行》一文,该文阐述了当时国人在衣着服饰观念上的转变。文中写道:“应求宽松舒适,衣服的质料,更应朴素无华、优雅高尚。夏季的衣服,当以薄轻丝绸为佳。冬季北方未免过冷,最暖的衣料当以毛织品或羊毛而织的东西,比较舒适轻便。因为毛织物及棉织物气空致密,保存温度的作用较强,能使体温不易发散,也不易使外界气温影响体温,使人感到过寒过热。”而毛织品“因其轻暖舒适,质佳耐用且防火,制成衣服可充当冬期之制寒品”的特点,在中国社会日趋流行。毛衣、毛手套、毛哔叽、礼服呢等风靡全国,需求日渐增加,久而久之,穿着毛织品成为了一种时尚。

西北毛织厂的筹备与建设

在资源、交通与社会需求的多重作用下,阎锡山决定创办西北毛织厂。该厂隶属于阎锡山创建的西北实业公司,于1933年8月开始筹备。

(一)厂址的选定

西北毛织厂位置图

工厂选址的首要原则就是要靠近原料产地,同时还要交通便利。在创办西北实业公司之际,阎锡山曾提出,要在大同筹建一个规模庞大的毛织厂。绥远是西北各省羊毛的主产区,羊毛充裕,运输至大同也甚为便利。且同蒲铁路途经省内朔州、太原、晋中、运城等地,贯通南北;平绥铁路可达北平、天津,利于原料的输入与产品的销售。但实际上,西北实业公司的整体运作依靠的是各厂之间的自行制造,即甲厂供应乙厂、乙厂供应丙厂这样的模式,各厂之间互通有无,关系非常密切。若工厂设在大同,但其他分厂设于太原,那将来的辅料供应、设备维修都是难题。因此,经过综合研判,西北毛织厂的厂址最终选定在太原城小北门外敦化坊附近,距离城内仅有500米,与同蒲车站相邻。如此一来,原料、动力、机器的提供更加高效便捷。西北皮革厂的制造技术用于毛织厂原料的初级加工,两者相邻便节省了毛织厂原料制作与运输的时间。作为纺织机器制造的来源之一——西北育才炼钢机器厂亦在其周边,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机器的维修与搬运。西北发电厂作为动力源头,也位于西北毛织厂西北方100米处,为打毛机、洗毛机等毛织设备提供动力。在选址时,为方便原料运输与产品出售,特将该厂建于同蒲铁路与北沙河交会处。

(二)工厂的设计与兴建

厂址确定后,西北实业公司便将西北毛织厂的设计、兴建和机器购置等问题提上了日程。

1933年6月起,西北实业公司共投入资金446880元,其中88500元用于修筑厂房以及储藏室、办公室、宿舍等房屋,251500元用于购买机器,流动资本106880元。工厂正门面向同蒲铁路,进入大门,正前方便是厂房,依次为和毛室、染色室、选毛室、打土室。由此向北是工厂的库房,用来存放原料和成品。水泵室、储水池和储藏室分列库房的西面和东面,以防止出现火灾,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第二年春季,西北实业公司与太原斌记五金商行、礼和洋行签订合同,指定其从法国、德国等国家代购新式纺织机器。工厂的附属设备则采购自国内的北平永源机器厂和西北育才炼钢机器厂。1936年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的资料中记载:“西北毛织厂置有德国造粗梳机14部,价值40800元。法国造精梳机12部,价值103720元。”此外,西北实业公司又从北平永源机器厂购进整理机8部,价值17850元;染色机5部,价值2510元。除了从上述厂商订购外,西北实业公司的下属工厂——西北育才炼钢机器厂也生产了毛织厂所属织机29部,价值33700元;修理机5部,价值12000元;马达9部,价值23420元。各种机器皆为当时的先进精良之物,西北毛织厂成为了集纺、织、染于一体的现代机械化毛织工厂。

与此同时,西北毛织厂开始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徒,培训他们使用工厂的机器设备。西北毛织厂还专门派职员收购本省及邻省的羊毛,为工厂开工做足了准备。经过数月的建设,西北毛织厂的厂房、宿舍等主体建筑渐次落成,订购的机器也陆续运到。

西北毛织厂的自动式六十寸梳毛机

资料来源于太原城市建设委员会1955年编印的《太原工业史料》第55页—56页,作者曹焕文

1934年8月,西北毛织厂建成,由西北实业公司纺织组组长杨玉山兼任厂长。该厂是当时山西省省内第一座现代机械化毛织工厂,规模为全省之冠。工厂总面积22117平方米,其中厂房、工人宿舍、办公地点占地7324平方米,职工722人。同年9月,工厂投产,厂内的机器设备精密先进,设动力部、洗毛部、毛绒线机部、纺哔叽部、织呢部、整理部及染色部,共7个部门。随着西北毛织厂工程进度的推进,阎锡山先后委派梁鸿裁、王达甫担任厂长。

西北毛织厂的组织结构与管理特点

为落实西北实业公司的规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西北毛织厂建立后,开始实行垂直管理,对员工的工作职权范围进行了详细划分,在管理方式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一)垂直领导:西北毛织厂的组织结构

建厂伊始,西北毛织厂依照《西北实业公司组织章程》第十五条,设立了符合本厂实际情况的组织管理机构,对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进行了划分。

作为西北实业公司的下属工厂,西北毛织厂的最高管理者为厂长,由西北实业公司直接委派,掌管厂内外一切事务。下设副厂长一人,与厂长共同管理本厂事宜。另设事务和工务两课负责厂内事务。每课设主任一人,须由厂长呈请西北实业公司委任。其中,事务课下设庶务室、会计室、文牍室、采买室、储藏室、医疗室。一般情况下,每室设一人办理各自的业务,但由于会计工作繁杂,会计室设二人办理本厂银钱出纳、采买物料、收发文件、成品销售及一切杂务事宜。工务课作为本厂的核心技术部门,下设原动部、粗梳纺部、精梳纺部、机织部、染光部、整理部6部。每部设技士各一人,负责该部的技术事宜;化验师一人,负责一切化验事宜;藏库员一人,负责保管材料及成品出纳事宜;稽查二人,稽查材料出纳及工人勤惰。此外,为了改进本厂的生产技术,特设技师一人,负责全厂的一切技术事宜。同各课主任一样,技师一职的任命须由厂长向公司本部提出申请,再由公司委任。

总的来说,西北毛织厂实行的是三级垂直管理体制,层级明晰。以厂长为首,副厂长协助,各课长负责具体事务,各课之下由专门的人员,如采买员、工务员、练习员、技士执行具体的事务。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互相配合,这样的模式既节省了各部门之间传递信息的时间,又保证了工厂的高效运转。

西北毛织厂组织结构图

(二)分散与集中交替:毛织厂的经营管理方式

在西北实业公司的经营管理上,阎锡山认为:“企业本身的经营,第一,经营者必须用其全部心力于其间;第二,经营方法不外乎要合乎经济原则。”西北毛织厂依据西北实业公司的规划,共调整了两次经营管理模式,第一次为分散经营,第二次为集中经营。

1. 分散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

西北实业公司成立之初,考虑到归入公司的旧厂较少而新厂还在建设中的情况,决定对所属分厂采取分散经营的管理模式。所谓分散经营,即西北实业公司对各厂投入资金后,只对工厂的资金投入情况、建设规模与生产方向提出意见建议,等到工厂建成后,全权交由厂长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年终时,各厂向公司本部报告,若有盈利,厂长受到表彰;反之,若工厂的亏损额较大,厂长需向公司请辞。西北毛织厂作为新建的工厂之一,实行的便是分散经营的管理模式。毛织厂除工程技术骨干要由公司总部任命外,原料的供给、产品的销售、资金的周转以及一般工人的录用与任免都由该厂自行决定,不会受到公司的掣肘。而工厂的财务更是由厂长全权负责,即使该厂长年盈余,公司总部也不会要求上交利润。如若工厂资金缺乏,公司本部也不会拨款。因此,厂长相当于集人、财、物等大权于一身。这样的管理模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工厂生产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西北实业公司的经济效益。

2. 集中经营的管理方式

分散经营的管理方式在赋予工厂极大的经营自主权的同时,也导致部分工厂出现了不及时向公司总部上报厂内事务的情况。因此,西北实业公司经理梁航标认为:“这种管理方式是尾大不掉的,所以要改变之,把权都集中于公司。”基于这样的考虑,1936年夏,西北实业公司决定实行集中经营的管理模式,将各厂的材料购买、产品出售及财务大权全部收归总部,并适当削弱公司对于各厂的技术支持。

实行集中经营后,西北毛织厂的原料采购、商品销售由公司本部营业处统一负责,该厂只需要组织力量生产制造即可。这样一来,厂长的权力被大大削弱。

西北毛织厂原料采购流程如下:

(1)物资申请:厂内的工程技术部门估算所需的羊毛、芒硝、棉纱等原料的用量后,送交该厂的仓库核对现有库存。如存量不足,由库方将用料申请提交公司营业处第三课,经与总部综合仓库或各厂仓库核对后,减去已有库存,再向营业处第一课提出采购计划。

(2)物资采购:确定毛织厂的原料需求量后,营业处第一课先在省内各地采买所需羊毛等原料,若采购量不足,再安排采购人员赴西北实业公司驻绥远办事处组织采购。在当地采买时,只要品质较好且价格合理,采买人员可自行决定,不需再向营业处第一课报备。

(3)物资调拨:毛织厂调拨材料时,需要填写领料单,经营业处第三课审查,核实综合仓库的库存后,开具调拨单一式三联,写明所调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等。营业处第三课将调拨单交由仓库,库方接到调拨单时,须照单交付。其他两联,一份转交该厂会计课,一份送总部会计处,以备核算。

西北毛织厂的生产与销售

(一)西北毛织厂的生产

从原料到毛织物,一般要经过选毛、洗毛、和毛、梳毛、机织、染整等工序。

进入生产工序之前,首先要对原料库中的原毛进行筛选,按纤维的粗细、长短与优劣,分甲、乙、丙、丁四类。生产过程中,不同等级的毛料经打土机、洗毛机、烤毛机、和毛机加工后制成净毛,和以油水后,经梳毛机、顺毛机、搓条机、纺纱机、合股机制成各种粗纱及精纱,再用织机织成哔叽、毛呢等,最后经洗呢机、甩水机、缩呢机、染色机、烤呢机、压光机制成成品。

开工初期,西北毛织厂只能生产制服呢、花呢等一些粗制毛织品。等到1936年初,床毯、军毯、提花毯、素毯已经列入工厂的生产范围之内。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该厂利用国产改良羊毛制造出了毛哔叽,成为山西省内第一家生产精制毛织品的工厂,而毛哔叽也成为了该厂最有亮点的产品,受到各地消费者的喜爱。

1936年秋,西北毛织厂又生产出礼服呢,成功打破了国内该种织品的零纪录。自1934年开工至1936年冬,该厂每年可生产精细哔叽、巴黎斜纹哔叽各约40000码,生产毛呢30000码,其余礼服呢及华达呢产量约150000码。

根据纺纱线数量的不同,毛哔叽分为上、中、下三等。其中,“独立牌”毛哔叽为上等,以42支纱织成;“吼狮牌”毛哔叽为中等,用36支纱织成;“劳动牌”毛哔叽为下等,以18支至24支纱织成。除了上述3种品牌外,该厂还生产了“屈指牌”礼服呢,“醒钟牌”厚呢,“播种牌”薄呢,“团结牌”手套、毛衣、毛裤、方格毯、车毡、床毡。

产品数目及生产量如下:

资料来源于太原造产救国社1936年出版的《造产年鉴》第71页—72页,作者刘杰

(二)西北毛织厂的产品销售

随着自身技术的精进以及本省寿阳羊毛、美利奴羊毛品质的提高,西北毛织厂生产的哔叽、毛毯、毛呢等产品的品质皆有了较大提升,又因其价格低廉,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当时,西北毛织厂产的哔叽,每码价格在一元二角至一元八角之间;毛毯的价格在每块一元二角至十三四元之间;礼服呢的价格为每码三元二角六分;华达呢的价格为每码三元三角;毛线背心的价格为每件一元五角至三元;毛线袜及毛线手套的价格为每打二元四角至八元。而上海浦东周家渡的章华毛绒纺织公司出品的哔叽为每码六元七角五分;毛毯每块十二元七角五分;礼服呢每码五元八角五分;华达呢每码五元二角五分;毛线背心每件二元至四元。由此看来,西北毛织厂的哔叽、毛呢类产品在价格上更有竞争优势。

因产品质优价廉,来西北毛织厂订购产品的人络绎不绝,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为了缓解供应压力,1935年6月,西北毛织厂“又增购300锭纺纱机一部,平织机6部,以备产出高级细毛织品,应社会之需要”。为了继续开拓全国市场、推广产品,厂长杨玉山、职员马尚文应浙江省的邀请,于1935年9月带多种毛织品样品赴浙洽谈,探讨山西省毛织品与浙江省丝绸品交换的事宜。经过双方多次协商,最终决定以官督商办的方式,成立互销产品机关——国产贸易所,将山西的毛织品运到浙江,并在此处展览销售,售价由西北毛织厂自行决定,其他开支由浙方承担。

由于该厂产品远近闻名,1935年7月,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地的商店也纷纷表示愿意推广销售该厂的产品,并致电西北毛织厂,邀请人员前去考察。《中华实业月刊》中《西北毛织厂派员调查外埠商情》一文记载:“该厂以不明了南中各市货物销售真相起见,决定于最近派员赴省外各大商埠调查贸易状况,一俟彻底明了后,再定制造及销售方针。”同年10月,厂长杨玉山应邀前去考察。待其归来后,杨玉山认为,若想在京、津、沪等地出售本厂产品,需进一步改良毛织物的品质。1936年1月,杨厂长聘请了陈舜英女士担任成品检验工作和图案花样设计工作,并决定对同年秋季应时的哔叽减价销售。1936年1月1日的《首都国货导报》中《西北实业公司概况》一文记载:“原价七角者,减为六角五分;原价六角者,减为五角五分。”至于毛衣、毛裤等产品,均“花样特奇,美观异常,较之天津东亚公司出品为佳,而厚呢驼绒,亦较去年进步殊多,仍在继续改进中”。

1935年至1936年秋,该厂除了面向本省销售以外,还“东采平津,西及陕甘,南达郑洛,北至绥宁,输撤所经,几遍华北之全部也”。由此可见,西北毛织厂的哔叽、毛呢、毛毡等产品凭借价格和质量优势,在省内外销路畅通,资金周转较快,获利颇丰。因此,这一时期成为了西北毛织厂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期。

除了西北毛织厂自身的努力之外,阎锡山为推销各厂生产的土货而成立的太原土货产销合作商行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935年10月,阎锡山政府发行了价值30万元的土货券,鼓励民众购买本省生产的商品。西北毛织厂为了吸引顾客,给出了“只要购买本厂的出品织物,就可享受九八折”的优惠。为宣传西北毛织厂产品,阎锡山要求公务人员一律穿该厂的衣物,并让经济统制处处长张之杰带头示范。经济统制处的职员在处长的带动下,也都头戴该厂生产的毡帽,身穿呢绒哔叽衣服。全省各地市的机关单位公务人员及民众纷纷效仿,进一步拓宽了西北毛织厂的销路。1936年8月,太原土货产销合作商行派胡毓琅、史建业、邢茂林三人,将西北毛织厂的毛衣、礼服呢、哔叽等产品运至陕北一带。因其物美价廉,当地民众“极表欢迎,以致争相购买,货无积存”。仅用4个月的时间,便在陕西打开了销路。

西北毛织厂虽然位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内陆地区,但厂领导经营理念颇为先进,经常派遣职员到各地调研考察,积极拓展本省以外的其他销售市场。在西北毛织厂各方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以及阎锡山政府的支持下,该厂制造的毛织物在市场上广受欢迎、行销全国。

1936年冬天,由于阎锡山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妥协,以日货为主的洋货又开始充斥本地市场。与洋货相比,西北毛织厂的生产工艺相对落后,产品价格略高,不仅无法继续在本地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陕西、河南等省外市场也开始被洋货挤占。受此影响,西北毛织厂的省内外市场逐渐缩小,经营状况开始恶化。1937年,日军侵略山西,西北毛织厂仓库内大量产品滞销,工厂资金周转困难,银行贷款数目也日益增加,整个工厂基本处于停产状态。11月,太原沦陷后,西北毛织厂也随之变为日军的衣料生产厂。从创立到落入敌手的4年时间里,西北毛织厂的资本额在全省毛织业中占90.6%,年产值占85.2%,是当时山西省纺织工业中的佼佼者。

结语

纵观西北毛织厂的发展历程,它的兴衰演变与本省资源及社会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1931年,洋货泛滥,财政枯竭,本地工业岌岌可危。阎锡山遂提出“服用土货”的口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本地产品。山西羊毛资源丰富,同蒲铁路、正太铁路、平绥铁路途经省内多地,便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同时,人们的衣着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比以前更加注重衣料的舒适保暖。在资源优势、政策支持和社会需求的共同作用下,西北毛织厂应运而生。

基于高效管理的考虑,西北毛织厂实行的是三级垂直管理模式,厂长负责,副厂长协助,各课长承办具体事务。此外,该厂对产品改良后,凭借着“平等牌”手套、“羚羊牌”藏青哔叽等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省外销售范围从周边省市向江浙一带扩展,成为山西省纺织工业的金字招牌。但从1936年冬天开始,由于洋货挤占市场,工厂出现了产品滞销、机器停工的状况,西北毛织厂濒临破产。1937年11月太原沦陷后,西北毛织厂作为民族工业的使命就此终结。

猜你喜欢
实业公司羊毛西北
实业公司优化成本管理的对策探讨
十二载收购纠纷维权路
一座西北小城
国际羊毛局2021/22秋冬羊毛趋势预测
薅羊毛是一种享受
Golden fleecers
西北不惑
黔西北行吟
摸羊毛
中国船级社实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