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景观的价值及其评估方法

2023-11-22 22:14吴文菲范建红
广东园林 2023年5期
关键词:价值评估景观规划

吴文菲?范建红

摘要:为了加强城乡地区以居民为主导的景观规划与管理,在系统梳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认为日常景观是超越视觉审美的、具有地方情感的物质与非物质日常生活环境,强调日常景观具有为人们提供社会需求、化解身份危机和修复个人情感的价值意义。此外,介绍及讨论了“视觉-经验”法和“步行-拍照”法两种针对日常景观价值的评估方法,前者采用照片和问卷访谈的静态方式来快速收集人们主观的景观感知信息,但是未能充分调查研究对象感知景观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后者在前者基础上增加研究对象的步行行为,使人们在行走时唤起切身的空间经历与记忆,有助于进一步提取个人和地方的感知要素。

关键词:日常景观;价值评估;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3)05-0022-04

收稿日期:2022-10-26

修回日期:2023-01-07

Abstrac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resident-led landscap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n the basis of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elevant concepts, it is argued that everyday landscapes refer to the material and immaterial daily life environments that transcend visual aesthetics and have local emotions, and it is emphasized that everyday landscapes have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providing people with social needs, resolving identity crises, and repairing personal emotions. In addition, two methods of assessing the value of everyday landscapes, the "visual-experiential" method and the "walking-photography" method, ar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The former adopts the static method of photographs and questionnaire interviews to collect people's subjective landscape perception information quickly. However, it fails to fully investigate the complexity and dynamics of the landscape as perceived by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The latter adds the walking behaviour of the research subjects based on the former. It enables people to evoke tangible spatial experiences and memories while walking, which helps to extract personal and local perceptual elements further.

Keywords: Everyday landscape; Value assessment; Landscape planning

景觀塑造了国家和地方的身份,影响人们生活的质量,并提供进行开发和保护的场所[1]。《欧洲景观公约》指出每一个景观都构成了相关人群的生活环境,并影响着公民的生活质量,其值得在景观规划保护中予以考虑[2]。该公约的独特性在于其景观保护对象不仅包括标志性的景观,还适用于日常普通的景观。然而,景观规划不可避免地基于专家视角进行标志性景观的价值分析,与地方个人的日常景观体验和价值观不符[3]。同时,不少景观感知研究为了响应政策而进行共识式输出[4]。因此,很多景观规划设计与政策实施强调视觉美学,导致采用单一定量方法的景观评估工具受到更多挑战,景观在公众视野中的视觉首要性和专家主导性的特征愈加凸显。事实上,日常景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价值只有通过观察当地居民的日常体验才能被理解[5]。虽然普通的景观可能不引人注目,但不能仅因赋予不了经济效益而忽视其隐藏的价值[4]。同时,日常景观代表了城市和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居民的生活环境,与居民体验感及幸福度直接相关。

1975年地理学家Donald Meinig的《The Interpretation of Ordinary Landscapes: Geographical Essays》(解读日常景观:地理视角)[6]一书最早从地理视角解读美国日常景观的价值意义,探讨改善地方日常景观的手段路径等;其后,Lakshmi Priya Rajendran[7]研究了普通日常景观在城市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提出日常景观有利于社会需求的满足和人类身份的建构与修复;?velyne Vouligny[5]利用专家评估法,让专家和居民对日常景观进行评价,探索了集约化农业用地的景观价值,认为普通景观的价值是基于一套与情感、日常经历以及人们的熟悉程度相关的标准;Cha-Hee Lee[3,8]以韩国利川市的郊区农村为案例,探讨了居民对乡村景观作为日常景观的看法;李光涵[9]从日常景观的视角研究了普通传统村落的价值,提出日常景观所包含的文化性和平等性等因素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遗产价值的多样性;卞梧等[10]以盐城八灶村为例,从经验视角探索乡村日常景观的价值感知,认为具有普通意义的场所的意义来源于村民多样的物质日常生活。以上研究主要探讨了日常景观的理论意义,和以具体案例进行日常景观的价值评估等。然而,国外针对日常景观的研究虽然较早,但相关研究成果仍然非常有限,日常景观的理论系统还没成型。相较而言,国内关于日常景观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更显不足。因此,本文基于国内外日常景观的研究,试图探讨日常景观的概念内涵及其对普通个体的价值意义,并介绍和讨论Cha-Hee Lee[3,8]和?velyne Vouligny[5]等学者关于日常景观的价值评估方法,以期为日常景观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日常景观的概念

日常景观的内涵从强调景观形态的客观物质性,到发现景观的文化符号意义,再到构建人地之间的关系,而逐渐得到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美国文化地理学家Carl Ortwin Sauer为代表的伯克利学派主张景观是文化的物质表达,提出从景观结构特征关注视觉景观的物质形态[11~12]。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文地理学、心理社会学和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开始关注和分析景观与地方感知之间的关系,以段义孚为代表的人文地理学者提出了地方感知与地方认同理论[13]。当时学者们普遍认为景观是一种依赖于集体文化、社会生活与个人经历的社会建构,人是积极参与景观形成的“代理者”,通过个人感知与地方建立起独特的联系,地方可以创造出各种意义。但这些研究要素被质疑为异质的、个人主义的和主观的,也使得考虑以人的感受融入景观的保护与设计在当时的景观规划与管理中受到的关注有限[14]。到20世纪80年代,以英国文化地理学者Jordan Bernt Peterson的《Maps of meaning》(意义的地图)[15]为代表的新文化地理学在西方迅速崛起,提出景观并非只是对象性的客观自然系统,而是一个包括文化、社会和历史的多维存在,将研究关注点从景观形态转向景观文化,强调景观的文化符号意义[16]。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从人的经历感受出发,加强对日常景观影响的研究,强调景观的感知体验和人地关系的变化。

随着对日常景观的逐渐重视,学者们试图从不同层面解读日常景观。Lakshmi Priya Rajendran[7]将日常景观定义为“与一个地方的互动,并在其中日常生活的空间体验”;李光涵[9]认为日常景观关注的是生活中平常(ordinary)的场所,而不是那些非比寻常(extraordinary)的地方;?velyne Vouligny[5]提出日常景观的某些维度与其景观特征类型超越视觉感官方面,普通景观的价值与多感官的日常体验密切相关;Donald Meinig[6]强调日常景观在平常环境中都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普通的日常景观也具有文化意义。

基于以上關于日常景观的概念研究,本文认为与人们长期生活息息相关,进而产生超越视觉审美的、具有地方情感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日常环境为日常景观。

2 日常景观的价值意义

2.1 提供社会需求

日常景观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和帮助其寻求社会意义。Quentin Stevens[17]提出,城市体验和社会需求可以通过观察街道上的日常生活,分析其对居民可能具有的意义来理解,因此日常景观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在社会日益多样化的发展背景下,日常景观定义了人们的社会生活。通过对日常景观的探索,了解“普通而不寻常的地方”,人们才会发现嵌入其中的社会意义。正是由于以分阶段、分层次的实施方法进行日常生活的物质环境设计,日常景观的“普通性”允许“社会事物自发性发展”的意义才显得尤为可贵[18]。人与日常生活互动中的自发行为产生自发的社会需求,Henri Lefebvre[19]将其描述为“由于人们同时性的相遇,城市的空间是不会消失的日常景观”。作为一个相遇的地方、交流的焦点和提供信息的场所,城市的日常景观满足了人们社会交往和日常体验的需求。

2.2 重塑身份认同

关注日常景观最迫切的需求之一在于当今城市经历日益严重的身份危机,导致个体身份异化和流离失所[7]。社会心理学家Jan Aart Scholte[20]曾指出多重身份的集聚导致产生身份异化和情感迷失,身份危机具有连锁效应,会极大地影响社会凝聚力。日常生活的构建有利于行为架构的重塑[21],从而有效地建立个体行为与特定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生活环境能够通过存在的社会规则和个体角色来判断个体行为的合理性,人们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将产生身份认同或身份危机。当遇到不能容纳某些个体行为的景观环境时,设计师们可以通过制定新的景观空间或者改变现有的景观空间,从而获取居民的身份认同。因此,日常景观的存在不仅能够在社会变化过程中为人与地方之间的情感依恋创造机会,而且为重塑个体的地方身份认同提供新的可能性。

2.3 修复个人情感

景观具有传达记忆和情感的作用,日常景观能够构成一个想象的环境,里面包括人们探索和赋予意义的话语、符号和想象。同时,日常景观可以引发人们对生活整体感知的转变,最初人们对刚接触的物理环境往往充满陌生感,但随着个体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下无意识地重复一系列的行为与活动(这种不断重复的过程依赖于外部世界与自我的相互投射),日常空间被赋予了修复个人情感和增加地方依恋的意义。精神学家Heinz Kohut解释了患者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感受[22],当患者进入到陌生的景观中时,由于其行为活动与日常景观环境的关系脱节,体会到的往往是冷漠和危机感,甚至认为明亮的景观环境代表着无法交流的“不锈钢世界”。与陌生环境当中的疏远和“超现实性”[23]相比,日常景观提供了现实感和亲切感,通过个人经历将自己锚定在特定景观环境中,从而修复个人情感并产生安全感。

3 日常景观价值评估方法

关于景观的价值评估,通常的做法是将景观的物理特征(山脉、湖泊、树木等)转化为形式特征(形式、线条、纹理和颜色等)和以形式特征为主导的设计参数(多样性、统一性、生动性、和谐性等),然后按照规定的抽象设计参数从低到高进行评级[23]。这些常见的评估方法,多是基于专家视角探讨缺乏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因素的视觉价值,但显然,专家评估法对研究个体与地方相关联的景观感知价值还不够充分。鉴于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日常景观的接受度和差异度,进行日常景观的分析不仅要关注视觉美学,更要关注个人经历与感受。

3.1 视觉-经验法

?velyne Vouligny等[5]学者对于专家和居民关于日常景观的价值评估研究,采取了专家视觉法和经验法(表1)。

专家视觉法提出“视觉属性是景观价值所固有的部分”[24],通过量化景观的审美价值,以体现其定量性特征。专家将景观的物理属性转化为形式参数(形式、线条和颜色等),并且使用具体指标(多样性、和谐度、对比度等)对其进行评估,以量化景观的价值。此方法强调视觉特征,因此适合各种类型的景观评估,但同时易忽视不同观察者的个人经历等背景差异。此研究当中,研究人员对视觉特征进行了调查,包括地形、地表沉积物、水文、植被、视图类型和方向等元素,这些视觉特征被用来描绘成景观单元,被划定为一组具有同质的物理和自然元素的环境范围。最后,该研究委托专业的景观设计专家对景观质量进行评估,评估指标包含景观设计、景观美学和景观特征等相关参数。

作为定性的研究方法,经验法不仅包括景观的视觉维度,还将个体视为景观的积极参与者,涉及环境中对人的感知产生影响的各个因素[24]。另外,该研究显示经验法可以识别景观的特征和属性,这些特征和属性能够反映地方对于人具有认知和功能的价值以及人与地方之间的亲密关系。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访问调查,识别出的景观特征属性往往依附于地方,并且与地方的使用性和亲密性相关联。此研究采用的评估日常景观的价值标准的方法,一是提供一个问卷框架,围绕景观感知、土地用途、地方认同、景观价值4个方面构建;二是研究人员针对居民进行开放式的直接访谈,受访者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景观环境的感受。在访谈期间研究人员提供周边环境的地图和照片作为视觉支撑,以激发受访者的开放式讨论及更好地确定有价值的景观元素。

3.2 步行-拍照技术法

对比前面的经验法,步行-拍照技术法(表2)在收集居民对日常生活环境的反映和评价的过程中增加了步行环节。照片感知法能够获取研究对象的直观和主观感受,其因有助于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数据收集方式[25]。但是,单纯的照片感知法仅能解释研究对象在有限的地理范围内感知到的视觉特征,因此该方法被认为未能充分体现个人在整体环境中的真实感受,导致研究对象的主观感受能力相对受限。为了克服这一问题,Cha-Hee Lee[3,8]在研究中增加了观察者的步行动作来增强他们对环境空间的感知,以专家、居民和陪同的研究人员边走边谈和边走边画等方式获取信息,从而最大程度增加研究对象与研究人员之间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步行行为会触发人们超越记忆的瞬时感知,研究人员能够自然地和研究对象的内心感受联系在一起,从而提供有关研究对象感知的丰富信息(图片、感受描述等)。另外有研究经验指出,当地的居民欣赏日常风景的程度要比专家所设想的更为亲密,且对景观的视觉审美的敏感性更低[26]。景观价值评估本身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将步行作为调查手段有助于还原日常情景,从而利于提取研究个人和地方的感知要素。

3.3 小结

综上,考虑人与景观的互动行为是探索日常景观主观感知的不可或缺因素。日常景观的价值是基于人与景观互动的经历,在互动的过程中两者都在塑造和被塑造。同时,景观感知总是涉及行动,能为人类提供象征意义和激励的信息,从而唤起有目的的行为[27]。因此,将个体平时接触景观的行为纳入日常景观的调查方法有助于景观主观感知的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两位学者关于日常景观价值感知的评估方法(表3),可知经验法是利用照片和问卷访谈的静态方式收集人们的主观景观感知信息,这种经典的方法被認为是一种快速而有价值的信息来源,对于确定极端不同的景观偏好非常有用,但是感知景观的复杂性和景观本身的动态性导致这类方法存在不足[28]。同时,调查员仅通过定向研究(问卷调查)来指导参与者的回答,也不足以重现他们的真实生活体验。显然,作为景观感知的数据收集方法,“步行-拍照”技术法是在经验法的基础上有所改善,在调查过程中增加观察者的步行行为,使得人们能够在行走时创造活跃、切身和短暂的空间经历和记忆[29],有助于研究、挖掘日常景观中难以被人们察觉的隐形价值。

4 结语

日常景观代表着居住在城乡地区的绝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环境,其完全融入了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作为实践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内容,是任何时代都最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景观。本研究在梳理日常景观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案例,探讨了日常景观的价值。日常景观的价值本质是其与个人生活实践行为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研究日常生活的景观有助于理解这种互动,对促进人地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目前我国关于日常景观的学术关注度还不高,相关研究成果甚少,同时在规划实践之中,设计师和规划师容易陷入打造特色的标志性景观的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了日常景观的价值。因此,本研究关注居民对日常生活的景观感知,强调将居民的个人感知作为景观规划的主要考虑因素,符合一直以来倡导的公众参与和以人为本的规划价值观,并有机会引起学术界关于日常景观的重视和启发。另外,本课题对于日常景观的探索还有待深入,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充分的分析与验证,并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尽可能挖掘日常景观其他方面的价值,以丰富日常景观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CABORN J M. The experience of landscape[J]. Landscape Planning,1975,2(1):219-221.

[2]COUNCIL OF EUROPE.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EB/OL].(2000-10-20)[2022-04-12], http://conventions.coe.int/Treaty/en/Treaties/Html/176.

[3]LEE C H. Understanding rural landscape for better resident-led management: Residents perceptions on rural landscape as everyday landscapes[J]. Land Use Policy,2020,94:104565.

[4]SCOTT A,CARTER C,BROWN K,et al. 'Seeing is Not Everything': Exploring the Landscape Experiences of Different Publics[J]. Landscape research,2009,34(4):397-424.

[5]VOULIGNY ?,DOMON G,RUIZ J. An assessment of ordinary landscapes by an expert and by its residents: Landscape values in areas of intensive agricultural use[J]. Land Use Policy,2009,26(4): 890-900.

[6]MEINIG D. The Interpretation of Ordinary Landscapes: Geographical Essays[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7]RAJENDRAN L P. Everyday Landscape And Meaning in Urban Living[J]. Agathos: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2013,4(2):120-131.

[8]LEE C H,SON Y H,TAK Y R,et al. Local residents' subjective perceptions: Finding meaning in the landscape of everyday life[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search,2017,34(2):147-160.

[9]李光涵. 日常景觀视角下的村落价值[J]. 中国文化遗产,2020(4):12-19.

[10]卞梧,张云,都铭. 经验视角下乡村日常景观的价值感知研究——以盐城八灶村为例[J]. 中国园林,2022,38(10):98-103.

[11]SAUER C.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M]. London:Routledge,2008.

[12]李莉. “风景”研究的文化地理学价值[J]. 广东社会科学,2020(3):154-164.

[13]TUAN Y F.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J]. Leonardo,1979,12(3):251-251.

[14]RUIZ J,DOMON G. Relationships between rural inhabitants and their landscapes in areas of intensive agricultural use: A case study in Quebec (Canada)[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2,28(4):590-602.

[15]PETERSON J B. Maps of meaning: The Architecture of Belief[M]. London:Routledge,2002.

[16]潘纯琳,肖庆华. 新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都市文化景观建构——以锦里和文殊坊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 中华文化论坛,2013(1):132-137.

[17]STEVENS Q. The Ludic City: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of Urban Spaces[M]. London: Routledge,2007.

[18]GEHL J. Life between Buildings[M].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87.

[19]LEFEBVRE H.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M]. New York:Routledge,2017.

[20]SCHOLTE J A. Globalization: A Critical Introduction[M]. London:Bloomsbury Publishing,2017.

[21]BUTLER J.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J]. Feminist Review,1990,32(38):172.

[22]KOHUT H. The restoration of the self[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7.

[23]BAUDRILLARD J.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M]. East Lansing: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24]DANIEL T C,VINING J.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Assessment of Landscape Quality[M]. New York:Springer US,1983.

[25]JALLOULI J,MOREAU G. An Immersive Path-based Study of Wind Turbines' Landscape: A French case in Plouguin[J]. Renewable Energy,2009,34(3):597-607.

[26]DAKIN S. There's more to landscape than meets the eye: towards inclusive landscape assessment i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 Canadian Geographer/Le Géographe Canadien,2003,47(2): 185-200.

[27]ZUBE E H,SELL J L,TAYLOR J G. Landscape perception: research, application and theory[J]. Landscape planning,1982,9(1):1-33.

[28]AMIR S,GIDALIZON E. Expert-based method for the evaluation of visual ab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landscap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0,30(3): 251-263.

[29]STEVENSON N,FARRELL H. Taking a hike: Exploring leisure walkers embodied experiences[J]. 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2018,19(4):429-447.

作者简介:

吴文菲/1997年生/女/ 广东东莞人/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 510090)/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

(*通信作者)范建红/1976年生/女/ 湖北黄冈人/博士/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 510090)/教授/研究方向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E-mail:fanjh7576@yeah.net

猜你喜欢
价值评估景观规划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景观规划设计
《万方乐园景观规划》
GIS技术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以四川省自贡市釜溪河仙市至沿滩复合绿道郊野段景观规划为例
人口老龄化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市场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非财务指标的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新三板生物医药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研究
价值评估方法理论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