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策略

2023-11-23 00:18傅锦东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感德中心学校
教育 2023年30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法律

傅锦东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感德中心学校

当前,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小学阶段,作为形成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开展法治教育就显得尤为关键。然而,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合法治教育,形成系统而有效的教育策略,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阐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合法治教育的积极意义,如提升教学质量、培养规则意识及预防不当行为等;其次,明确指出了其中存在的教学难点,为解决问题提供了理论参考;最后,根据现状和挑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法治教育策略,旨在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这项研究对于推动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融合法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 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形成自我、认知世界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教育会直接影响他们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教育,正是对小学生进行规则意识培养的有效手段,不仅能够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并接受社会的基本规则,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权益,还能够有效启发小学生思考规则背后的道义,从而形成独立的、全面的道德认知。首先,小学生通过法治教育,可以理解到规则不仅仅是约束,更是保护。每一项法律、法规的设立,都是为了保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益,保持社会公平正义。理解到这一点,他们就会在遵守规则的同时,意识到自身权益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其次,法治教育可以启发小学生思考“公正”的内涵。公正不仅是法律的基本原则,也是道德的重要要求。在探讨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考虑“公正”这一要素,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公正的价值。最后,法治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尊重”的重要性。在法治社会中,每一个人都享有权利,也都需要履行义务。这种权利与义务的平衡,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互相尊重,共同维护。在理解这一点的基础上,学生就会形成尊重他人、尊重规则的良好习惯。

有利于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 当前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刷新,单一、线性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日益提升的教育需求。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也需要及时变革,充分融入法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以更加丰富全面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道德法治。首先,法治教育的融入,能够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更加全面、深入。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只侧重于道德规范的灌输,而法治教育则是以社会法律规则为载体,旨在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角度去理解和接受道德规范。这种全面性的理解,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道德规范的认识,提高他们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其次,法治教育的引入,有助于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活动的多元性。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采用单一讲述、讲解的教学方式,而法治教育则更强调实践性和互动性,可以采用模拟法庭、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使得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法治教育的注入,可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用性。在现代社会中,法治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对法治具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成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法治教育,学生不仅能够习得道德规范,更能够学到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规范,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预防未成年人的不当行为 对于未成年人而言,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并非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规则的认知、对法律的尊重,以及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从而起到预防不当行为的重要效果。首先,法治教育是早期矫正不良行为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尚处于塑造期,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和理念。借助法治教育,可以在早期引导学生明确认识到合法与非法行为的界限,明白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从而对法律有所敬畏,对社会规则有所遵守。其次,通过法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法律不仅仅是社会规则的具体表现,更是社会公正和公平的体现。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正确的社会道德观,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最后,法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法律的存在不仅仅是对个体行为的限制,更是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的手段。通过对法律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自我约束能够使自己更好地遵守规则,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更好地和他人进行和谐交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融合法治教育的教学难点

法治教育的渗透点难以寻找 一是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有限,对于抽象的法律理论知识,他们往往感到陌生和困惑。将这些法律理论知识以具体的生活案例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事件中理解法治教育的理念和价值,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如何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的案例,又能够体现法治教育的精髓,是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二是与其他学科相比,法治教育的知识体系并不明显,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导。然而,如何在众多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找到恰当的法治教育渗透点,实现法治教育知识的自然渗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三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多围绕学生的家庭生活和校园学习展开,这使得法治教育渗透点的选择更加有限。如何在有限的内容中,寻找到与法治教育相匹配的渗透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项难题。

法治教育内容难以和实际生活联系 一是小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较弱,在理解和接受抽象的法治教育内容时往往会遇到困难。二是法治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往往存在一定脱节。尽管教师可能会尽力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但由于法治教育内容本身具有一定抽象性和深度,这种联系往往难以建立,使得法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三是法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如何将这些内容有效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运用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并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缺少实践教学 一是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关联是法治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然而,由于教学资源、时间、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实践教学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被忽视。这不仅可能导致学生在理解和接受法治教育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还可能使他们在将法律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时缺乏必要的信心和能力。二是实践教学的缺乏可能导致学生对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产生误解。没有实践教学的支持,学生可能将法治教育视为一种纯理论性的学习,而忽视了法治教育在塑造其行为规范、提高其社会责任感,以及维护社会公正和法治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缺乏实践教学可能会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时感到束手无策,他们可能会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而无法有效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可能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可能影响到他们对法治社会的认知和接纳。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融合法治教育的策略

分析教材,找到法治教育结合点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来说,教师需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挖掘法治教育的结合点,以实现教材内容的有效融合。这一策略的目标在于使教师能够准确找到与法治教育相关的教材内容,然后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理解和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时,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法治知识。例如,六年级教材中的《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章节就是法治教育的重要结合点。这一章节中,以生活中的实例和场景为主线,涉及许多与法律有关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如法律的定义、法律的重要性、法律的功能等。这些内容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体验和感受法律的平台。通过深入分析这一章节内容,可以发现,其中涉及的法律知识和概念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例如,通过解读法律的定义,学生可以明白法律是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工具;通过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学生可以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和意义;通过掌握法律的功能,学生可以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学习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学生可以初步体验和感受法律的存在和作用。

生活化教学,强化学生规则意识 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融合法治教育的过程中,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策略。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法治知识与生活实例相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接受法治知识,进而强化其规则意识。例如,六年级教材中的《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章以日常生活中的案例为主线,涵盖了许多法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可以作为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的典型例子。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分析、场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法律规定的具体内容,让他们意识到法律对生活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以及违反法律可能带来的后果。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商业交易、道路交通等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体验在这些情境中遵守法律的重要性。此外,生活化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法律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在模拟的法庭审判活动中,学生将有机会理解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及法律对公平公正的维护,从而增强其对法律权威的尊重和信任。

多元教学,丰富课堂内容 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融合法治教育,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以丰富课堂内容,增强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针对六年级教材中《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章的内容,可以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效提升课堂的活跃度和学生的参与度。其中,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学生可以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法治知识的具体应用。如在教学中,分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保法等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案例,让学生明白法律如何在生活中发挥作用,同时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权益,维护环境,遵守法律的责任。而角色扮演则能够让学生从亲身经历中感受法律的运作。例如,可以设立模拟法庭的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律师、法官、原告、被告等,让学生在模拟的法庭程序中,亲自体验法律如何公平公正地解决争端,提升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

转变观念,重视学生主体 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融合法治教育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再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者,而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我探索法治知识。具体到《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生活案例,去感受、理解和应用法律。如在讨论环保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收集家庭、校园中的环保实践案例,自主探讨其与环保法的关联,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能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以及对法律案例的理解和解读,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升自我思考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法治教育。例如,组织学生围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等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拓展延伸,整合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和整合教学资源,是实现教育内容拓展和延伸的有效策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可通过调动社区、网络等资源,将法治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感知法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六年级教材的《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公安局等地方,让他们实际观察和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增强他们对法律规定的理解,提高法治意识。此外,网络资源的利用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整合方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查询相关法律案例,如查找新闻报道、法律论坛等,让他们从中学习并理解法律知识,增强对法律规定的认识。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组织在线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法庭环境中理解和运用法律,提升他们的法治素养。

总之,法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挑战,需要教育者不断研究和探索。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考虑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评估和反馈等因素,以持续改进和优化法治教育的教学实践。此外,加强教师培训,以增强其对法治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只有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公民。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法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