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网络生命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2023-11-23 04:53董娟胡欣婷高英
中国成人教育 2023年19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学生

○董娟 胡欣婷 高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大学生是否拥有积极向上的生命观,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对个体生命关怀与否,还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与否,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富强。新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这对高校生命教育带来全新的挑战[1]。尤其是新一轮网络技术的兴起,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正在重塑网络空间,生命教育模式创新势在必行。生命教育正是以其独有的教育形式,强调生命节奏的完美契合[2]。而借助网络开展生命教育,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过分强调经济学意义上“理性人”的假设,关注不同阶段学生的生命情感和生命困惑,才能真正使教育的内推力扎根于受教育者心中,培养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一、高校开展网络生命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一)现实需求:大学生生命教育亟待加强

大学阶段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关键阶段,面临着现实的生存压力和生活模式变化,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生命困顿。因为学习水平的差异,部分学生社会认可度较低、生命获得感差、生命观呈现多元化趋势;部分学生生命知识欠缺、生命意识淡漠、生命价值迷失,暴力事件、漠视生命时有发生。尤其是在网络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学生对网络过度依赖导致生命关系冷漠化,网络信息碎片化造成学生生命精力分散化,网络规范隐性化引发学生生命价值混乱化。著名学者朱永新教授指出:教育应该以生命为原点,回归生命的本体,向内审视生命的本质,让生命回归自身价值;向外构建教育的场域,铸造生命的精神家园。教育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实现对个体生命的超越,更要以个体生命本身的存在为基础,强化生命理念。否则,教育就会成为抽象的、冰冷的道德概念,最终远离人的现实生活。基于此,加强高职学生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二)时代趋势:生命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3]。2020 年,教育部党组在《关于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将防疫知识、战‘疫’先进事迹教育、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在线学习。”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要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同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开展生命教育、亲情教育,增强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意识。这些不仅为我国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制度和政策的支持,也表明国家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的生命教育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成果。当下,生命教育在我国无论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还是教育类型,都是关乎学生生命成长的、实践性极强的“树人”的事业[4]。

(三)技术支持:“互联网+”为网络生命教育提供新的机遇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的生命教育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成果。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并且不断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塑造者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网络因为其传播的快捷性、多样性,为生命教育形态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由现实到网络的丰富深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就高校现状而言,因为课时限制等多种原因,鲜有线下全覆盖开展生命教育相关课程,但都具备开展网络生命教育的硬件条件,而且网络教育以其良好的灵活性、开放性和便捷性能很好地弥补线下教育不足,为生命教育的开展带来全新的机遇。

(四)现实困惑:高校网络生命教育急需改善

目前,我国高校网络生命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对网络生命教育关注度不高,网络生命教育开展较少;教育载体质量不高,专门的生命教育网站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网络作品较少;内容缺少针对性,缺乏特色,很少对网民做详细的划分,设计合适的内容针对不同的群体;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文字较多,页面多为新闻和链接,缺少互动,关注度和点击率不高;专业队伍建设不到位,得不到及时维护。对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挖掘,推动教育方法的创新,能有效弥补高校教育中对生命教育的缺失,使教育更加回归人的本质。

二、高校网络生命教育的必要遵循

(一)学理基础:内在逻辑与历史逻辑并存的“生命学”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教育生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包括所有类型的关于生命的学问,以“生命学”为学理基础。它包括以生命教育知识为前提的生命学和以生命自身的“历史逻辑”为线索的生命学。以生命知识为前提的生命学主要包括生命科学、心理学、生命哲学等。以生命自身的“历史逻辑”为线索的生命学主要包括生命起源学、生命诞生学、生命成长学、生命意义学、生命境遇学、生命死亡学等。以生命知识为前提的生命学和以生命自身的“历史逻辑”为线索的生命学共同构成生命教育的学理基础,避免生命教育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保证生命教育成为实践性强的教育形式。

(二)现实依据: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生命观异化现状

网络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转变。网络背景下大学生能更方便地接收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生命文化素养。但网络也会对人们的生命价值观带来挑战,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评价标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对学习能力较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的高职学生而言,生命成长过程中极易遭遇“生命异化”。“生命异化”是指生命主体拥有的生命转化为与其相异的、对立的,反过来压抑生命甚至毁灭生命的现象。如生命关系的冷漠化、生命精力的分散化、生命素质的失衡化和生命价值的混乱化,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些都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必须密切关注的问题。

(三)关键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的价值导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熟及应用,人们进入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互联互通的智能时代。科技的革新对生命、教育的影响都在迅速放大,甚至出现人类自然生命形态改变的现象。所以,新时代高校网络生命教育中,需要研究科技发展与生命进化、科学素养与人本素养、科技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努力实现科技发展与生命进化的协调发展,科学素养与人本素养的共同提升,科技教育与生命教育齐头并进的价值追求[5]。

三、高校网络生命教育的路径建构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围绕生命教育“预防”和“发展”两个层次的目标,应本着实现生命教育内容精准化设定、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差异化推送的原则,开展路径建构。

(一)内容整合

我国目前对生命教育缺乏统一的内容标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高校的生命教育氛围不浓,焦点分散,理论支持不强,成果零散,对内容建构带来一定难度。结合网络教育特点,围绕现有研究成果及高校学生生命观现状整合内容体系,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结合“四重生命”的理念,即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为切入点来展开内容建构,开展四个模块的内容建构。

第一模块:自然生命模块,主要进行生命知识教育。如生命的起源、成长等科学知识,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等内容。面对自然灾害,通过生存教育提高人们应对地震、海啸、泥石流、龙卷风、雪崩等自然灾难的能力。面对突发生命事件,培养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急救包扎等能力。自然生命部分的教育内容目的在于通过生命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延展生命的长度。

第二模块:精神生命模块,主要进行生命信仰和生命幸福感教育两个部分。生命信仰主要回答学生关于“何以为生”的现实困惑,帮助学生找到精神生命的最终依托,解决信仰缺失、精神迷茫的问题。生命幸福感模块,主要传递马克思关于幸福是主客观相统一、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相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的思想,提升学生幸福的层次,培养正确的幸福观,拓宽生命的宽度。

第三模块:社会生命模块,主要设计珍惜生命之存在、追求生命之和谐、欣赏生命之美好、承担生命之责任等相关内容。强调生命包括个人生命,亦包括他人生命及自然界的其他生命。针对社会生命开展生命意识的教育,帮助学生科学、正确完整地对生命进行认识,形成对生命的热爱,珍惜尊重、敬畏欣赏并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增加生命的高度[6]。

第四模块:价值生命模块,主要进行挫折教育、死亡教育、遵纪守法等内容教育。针对精神生命开展生命价值的教育,意在通过教育引导学生超越对生命的功利性和工具性认识取向,引导学生把对生命的追求升华到价值生命层面,构建更有意义的生命,点亮生命的亮度。

生命教育四个模块内容,相互呼应、环环相扣。缺乏生命知识及基本生存能力,就失去了生命的再燃载体,就失去了生命意识的转化通道,谈不上生命价值的实现。缺乏生命意识,人生没有追求和目标,就没有生存的动力,自残自杀也就成为可能。没有生命价值的追问,活着仅仅是为了生存,生命就失去了意义。生命的意识越明确,生存的能力越强,生命的价值也就越大,生命也就活得越出彩。

(二)课程开设

课程始终是教育的核心。当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迫切需要打造有生命活力的教学课堂,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课堂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生命化”课堂。比如,在思政课程中借助网络快捷、高效的特点开展学生参与式教学,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学中的有机统一,增强学生的生命参与感。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软件,如学生喜爱的AR、VR 技术,带领学生进行沉浸式教学,通过“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学生的生命体验感,让学生在对生命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中加深对生命的理解。

第二类是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按照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实际,全覆盖的线下生命教育课程开设尚有难度,可以适当开展生命教育的选修课程。为增加生命教育的覆盖面,可以发挥网络优势,创建线上生命教育课程。通过制作高质量的生命教育线上课程、讲座,上传生命教育资料等,开展丰富的线上生命教育教学活动,各高校应着力推动构建校际生命教育线上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借助中国大学MOOC、学银在线、微助教、云课堂等线上开放学习平台,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资源的互通互补,助推校际生命教育资源的协调发展。

基于生命教育的特殊性,在网络生命教学中,教师要防止自我讲授为主,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只是一味要求学生能够高度自觉地在屏幕前认真听课。这只会降低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不良的生命体验。因此,在网络生命课程教学中,教师绝不能只是“视频录制者”的角色,而应充分考虑学生在网络课堂中的参与性,创新互动方式,增强学生良好的生命体验。

(三)载体拓宽

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交流情感、沟通思想、学习知识创建了便捷的平台,也创建了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库,是思想政治工作发力的沃土。与此同时,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对青年学子的思想产生着一定的误导作用。因此,有效加强网络生命教育工作载体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络生命教育载体的开发,要实现生命教育从枯燥的理论说教到生动的网络形式的转变,以增强生命教育的实际效果。比如开展生命教育线上社团活动、制作生命教育微视频、开展网络生命教育主题沙龙、创办网络生命教育互动社区以及通过微信公众号、自媒体账号、B站、生命教育网站等开展生命教育。

(四)师资提升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生命引领生命的过程,生命教育者本身必须是生命教育的实践者。所以,生命教育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师必须有充分的生命意识、高度的生命责任感、高尚的生命追求尤其是要有生命教育的理念,真正使教育回归生命的原点。值得注意的是,在生命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其实都是生命教育这个过程的受益方,生命教育也是师生双方生命成长的过程。所以说,生命教育的教育者应该既是“经师”,也是“人师”,而绝不仅是一个生命知识的传授者。此外,生命教育者要懂得生命教育的方法,注重丰富生命教育资源的收集应用,进行体验性活动的设计,加强生命情感的激发。

随着网络生命教育载体的拓宽,高校网络生命教育对教育者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要善于运用各种网络资源、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化的网络教学。高校应组织教师根据自身优势组建网络教育团队,不同类别的网络生命教育者可以探索建立协作团队,打造网络生命教育名师,提升网络生命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综上所述,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是一项关系学生个体成长、社会和谐、国家发展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基于高校生命教育的现实情况,网络生命教育必将成为高校生命教育的重要形式。高校只有充分重视网络生命教育,协同各方密切联系学生生命观实际,探索教育内容及方式,拓宽教育载体,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教育者的生命教育素养,才能使真正使教育回归生命的原点,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的生命观,引导他们通过对生命的管理,把生命中的爱和亮点全部展现出来,为社会焕发出自己的光彩。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