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教材的开发与使用

2023-11-23 20:54林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3年10期
关键词:小说教学教材

林明

摘 要 要加强对统编语文教材中结构性知识的梳理,加强教考衔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小说教学可结合新高考指向和“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要求,对教材内容合理开发与使用,巧妙设计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词 小说教学  新高考指向  任务群要求  教材  开发与使用

在高考改革整体推进的今天,一线教学如何切实贯彻“用教材教”理念,如何回应新课标、新高考的要求,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成效,是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梳理归纳,整合教材,完善必备知识

经过一轮新教材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通观全局,对统编高中语文五本教材有宏观的把握,再结合高考命题方向,创设匹配学情的情境任务,更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度。

以高中语文18个学习群之一“文学阅读与写作”中的小说阅读教学为例。纵观五本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小说文本在每一册书中均有出现,结合教材的单元导读和学习提示,发现其中既有必备知识的深化,也有不同阶段侧重点的不同。有关人物、情节、环境等小说传统要素的分析仍是学习重点。即使有《百年孤独》《变形记》等现代主义作品,也仍保留了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文本特质,传统的“小说三要素”并未过时,仍有其适用性。但就完整的文学活动过程而言,有“世界—作品—作家—读者”四大要素,特别是文学阅读,只就作品本身进行思考,会让鉴赏视野受限。面对艺术形式多元的小说文本,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补充“虚构”“叙述”“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必备知识,建构以“人物”为中心的具有小说特色的“文本、作者、读者、世界”四要素阅读体系(见图1),让小说知识结构化、形象化。这些有关小说的必备知识,是学生鉴赏小说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设计任务,对接新高考要求

传统小说教学注重“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分析,虽然知识讲授全面,但缺乏思维的连贯性,破坏了小说的整体性。如通过前置作业等形式充分了解学情,发掘“这一篇”的特点,找到学生的“痛点”,或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哦,香雪》时,学生存在两个典型问题:一是对香雪夜归时的人物心理变化分析不够准确,二是开放性问题“你最喜欢/最不喜欢的小说段落”的作答中,有学生质疑,“香雪夜归”的大段描写于情节发展无益,可删减,也有学生认为小说最精彩之处就在于此,但为何精彩,又含糊其辞。

针对这样的疑惑,不妨提供小说阅读的结构性知识(见图1),设计课堂研讨任务,帮助学生梳理情节,把握人物心理:①当列车把香雪孤独地留在站台,她感到害怕;②当看到手中的铅笔盒时,感到满足,不再害怕,并对台儿沟充满期待;③当想到娘爹的劳苦时,内心焦虑不安;④想到铅笔盒可让人走出大山找到说服娘的理由时,心情又高昂起来;⑤看到姐妹们在隧道另一边等她,觉得欢乐。

鼓励学生从小说文体特征出发,参考作者创作背景与创作意图鉴赏分析。经过小组讨论,可得出这段描写必不可少,因为它具有以下作用:①让香雪的人物形象更饱满,表现她的纯真、自尊和对新生活的强烈向往;②夜归途中,香雪由怕到不怕到心中升起骄傲,展现了成长的过程;③照应前文香雪在学校被同学奚落的情节;④舒缓叙事节奏;⑤引发读者共鸣,增强感染力;⑥心理活动与景物描写交融,增强小说的抒情性和诗意美;⑦文具盒带来的力量,表现现代文明对山村少女命运的影响。

整理后的成果分别对应了人物、情节、叙述、读者、主题等小说要素,仍以小说结构化知识为底层逻辑,但结合《哦,香雪》的具体语段,让学生对小说的结构化知识有更形象的感知,更能理解消化小说鉴赏的术语,为进一步迁移运用打下基础。类似的关于人物细微心理的分析也是高考小说命题的重点。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小说《给儿子》第8题分析特定语句中包含的“多重身心感受”,2022年新高考Ⅰ卷小说《江上》第8题分析“子胥的思绪”,与分析香雪夜归时心理变化所用的思维和方法非常相似。《江上》第9题“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思考维度与分析“香雪夜归”的文学效果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

在日常教学中把“这一篇”小说结合小说要素,把文本的突出特色讲透讲活,考试中文学性阅读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小说经典文段分类整理,加深对各类写法的理解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

三、立足文本,建立关联,提升鉴赏能力

在小说教学中,不少教师为求新求变摒弃了传统的“知人论世”,对“世界”“作者”关注不足;教师主导的课堂对“读者立场”视而不见。忽略文本之外的其他文学要素会导致作品的整体理解失准。

如对茹志鹃《百合花》主题探究中,不少学生概括为“表现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这是狭窄的套路化解读。如能结合茹志鹃写此小说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会更准确解读作品。“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 这种必要的背景补充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内涵。贴着写作者的气质、风格、意图去读作品,明了小说的内部世界与小说创作时的外部世界的关系,更能接近作品的本质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知人论世”并未过时,注重文本特殊的写作情境有助于文本解读。文学活动是“现实→作家→作品→读者→现实”的共生互动,每一要素各自拥有自己的存在空间, 同时又融为一体。只有关注“文学四要素”关联互动,才能提升鉴赏能力。近年来,新高考的文学性阅读的作者多是名家,如沈从文、冯至、王愿坚等,他们的代表性作都曾出现在统编教材中……若在学习这些作品时,教师能“知人论世”地对作家的个性气质、写作特色、语言风格等作适当拓展关联,更有利于考生建立起作者与文本的关联,读懂小说内容,理解作品主题。另外,文学性阅读中有一类试题要求分析“表达效果”,如能以小说四要素的关联互动作为底层逻辑,建立思维支架,可以事半功倍。

综上,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新课程“四手联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新教材,彰显新课程理念,也要参考高考评价体系及新高考试题命制方向,对教材已有内容进行调整、完善、提升,引導学生发现创作的规律,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最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通联:福建厦门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小说教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初中语文课中如何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例说小说教学中教学切入点的选取
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究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