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2023-11-23 03:29陈柯平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3年10期
关键词:渗透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陈柯平

摘 要 语文教学中必须突出该人文性与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核心素养。渗透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语文学科渗透传统文化具有多重优势。要充分利用合适的教育时机,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要通过趣味化的素材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兴趣;在诵读中体会古诗文音韵之美;以读促写,增强学生写作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融入现实生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

高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优势,将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强学生语文能力的教育目标,使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心以及民族自豪感,使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尊重、保护、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精选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古诗词的阅读兴趣不浓,对古代汉语语言体系存在一定的陌生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挑选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素材,将其用在课堂导入阶段,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多接触传统文化,为后续的文化渗透做好准备。

比如,学习《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之前,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中国风歌曲《曹操》,通过学生熟悉的音乐旋律引起学生的注意,还可以让学生列举自己喜爱的其他类似风格的歌曲,而后引出本课所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为了确保学生对作者形成深刻的印象,除了呈现两位作者的生平信息,还可补充讲解曹操的“分香卖履”“绝妙好辞”“割发代首”“望梅止渴”“梦中杀人”等故事,同时讲述陶渊明“白衣送酒”“颜公付酒钱”“不为五斗米折腰”等故事,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故事中从多个角度了解曹操与陶渊明。学生能够意识到两篇作品虽然都是魏晋时代的作品,但是作者的人生状态与人生境遇存在差异,二者的创作风格、写作手法与思想情感是截然不同的。一人渴望建功立业,实现“天下归心”,一统天下的宏愿;一人则随遇而安,寄情于田园。前者所呈现的是忧思,后者则表现出悠然恬静。通过阅读赏析这两首诗,学生能认识到避世者与入世者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与理想追求。

新课伊始,教师在选择导入素材时,一方面要联系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目的。教师可让学生在预习中通过多样化的渠道自主了解作者作品信息,为传统文化的学习奠定基础,也借此引導学生攻克文言文学习难题。

二、吟咏诵读,体会古典韵味

吟诵是学生学习古典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也是体会汉语独特韵味的最为直接的方法。教师可利用诵读手段让学生穿越历史时空,逐步摆脱学习传统文化的语言障碍。

比如,在学习《赤壁赋》时,教师应重视诵读指导。首先,要强调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句,应对其中的动词“舞”“泣”重读并拖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一句,需重读韵脚“游”“终”二字。“而又何羡乎”一句中的疑问词应加重语气。其次,应将气势读出来,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一句,前面七个短句要以较快的语速诵读,停顿应短,音调高亢,一气呵成,读出豪迈的气势。到“横槊赋诗”一句要戛然而止,“固一世之雄也”中的“固”重读且停顿,“一世之雄也”要读出钦佩、赞美,“而今安在哉”语速放缓,音调低沉,延长停顿,读出惋惜、遗憾。初读时,学生应校准字词的读音,读得流畅,注意抑扬顿挫。而在明确课文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表达意图之后,学生应将不同的情感融入到诵读过程中,包括喜悦、悲哀、旷达、洒脱、惋惜等多种情绪。学生在反反复复的诵读中,能更为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起伏变化。比如,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一句中,可让学生思考为何要采用舒缓的语气,学生对比“日出大海”与“月出东山”后,会明白后者应以缓慢柔和的语调来读,月亮就如同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在蹒跚漫步中俯视人间,“徘徊”极为精准,作者以拟人手法表现月亮对人间的留恋。教师要让学生想象行舟赏月的情景,体会作者的心境。

学生在诵读文本时,教师可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以烘托或喜或悲的氛围,引发学生的真切感悟。将文本诵读与语言赏析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边读边悟,真正进入文本,理解作品内涵。

三、以读促写,加深认识程度

读写结合是传统文化学习中的关键手段,教师可将阅读国学经典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不同人生、了解古人智慧,提升情感认知水平,而后以读带写,让学生将课文学习、文化感悟写出来,强化学生写作能力。

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要让学生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完成一些重点任务,包括通过思维导图来捋顺人物关系,对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性格进行概括分析,品读书中关于人物衣食住行的描写,对书中人物所作诗词进行品读,对重要人物的结局及命运进行合理设想。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更感兴趣的话题及任务,独立探究,用小论文的形式来呈现研究结果,以此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红楼梦》。除了阅读原著之外,学生还可以观看与之相关的讲座或阅读其他点评《红楼梦》的书籍作品。在总结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发学生自己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人物评价的角度,通过散文、诗歌等创作来描写自己最喜欢或者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或者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联想,为人物改写结局,通过对经典著作的改编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教师应让学生在传统经典作品阅读中,积累词句、常识,将日常积累运用到作文中,以此解决作文内容空洞、新意不足的问题。同时要结合读后感悟自主记录读书笔记,将与作者之间的共鸣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丰富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同时能够增强作文的思想性。

四、走进生活,提高重视程度

在挖掘教材中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时,既要让学生在与传统文化接触中,加深印象,热爱传统文化,同时要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让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切实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比如,学习《论语》十二章时,可开展“走进孔子的思想世界”的专题活动,让学生全面了解孔子及其人生经历、思想主张,绘制孔子与徒弟的游历路线图,撰写孔子小传。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和孔子互换角色,自己遇到孔子当时所遭遇的困顿,会如何作出选择;若孔子穿越时空来到现代,面对高中学习中的各种困境会如何处理?引导学生向先贤看齐,用古贤人的精神品质激励自己。让学生课后阅读《〈论语〉译注》,并为这本书撰写推荐词,与其他人交流阅读感悟。

传统文化的渗透应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真正地认可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生活实践、学习活动的指导意义。文化是民族存在、发展的重要根基,语文教学中应积极探究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要以优秀古典文学作品为媒介,让传统文化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体系、行为方式,从而实现文化教育目标,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作者通联:山东济宁市泗水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渗透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