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隐形”的公共素养培育显性于课堂

2023-11-24 21:55马孝遵重庆巴蜀科学城中学校
教育家 2023年43期
关键词:隐形议题培育

马孝遵 | 重庆巴蜀科学城中学校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分工逐步专业化、精细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成为共同体中的一员,进而适应社会分工。随着产业革命所带来的产业更新,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在迎来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联结逐步弱化,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一定的公共素养问题。在教育领域,学生思考问题时更多从“我”而非从“我们”出发,这也就是社会一直在批判的,当下教育容易产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进入新时期,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人们的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而抓好今天学生的公共素养培育,就是抓好明天社会的文明建设。但在学校教育中公共素养的培育更多是隐形的,而非显性成体系开展,因此厘清公共素养的内涵,建构公共素养的培育路径显得尤为必要。

公共素养的内涵界定与分析

目前学界对公共素养的内涵界定仍缺乏统一的认识。有学者将公共素养等同于思想政治学科中的公共参与素养,笔者认为这种认知有失偏颇,公共参与素养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在这个定义中,公共参与素养更多的指向社会公共事务,属于政治板块的参与,强调的是公民的政治参与。因此,不能将公共参与素养等同于公共素养,而是应当认识到公共参与素养是公共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双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与承担是培育公共素养的基石。公共素养有别于其他素养的地方在其公共属性,即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与承担。早在20世纪初,著名思想家梁启超、鲁迅等就曾对民族精神中整体的“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维度稀缺、公德心缺乏、人格萎缩等问题作过批判。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在民主、平等等方面的公共意识开始觉醒,但在自觉地遵守公共领域的生活准则、维护公共生活的秩序等方面还有所欠缺。公共素养存在于公共领域中,这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力领域的中间地带,缺乏有力的权利保障。公共领域的维护、发展更多依赖于公民个人素养的提升,从而避免出现由公共事件所引发的悲剧。因此就需要公民能够清晰认知自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主动履行,从而促进公共领域的有序运转。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是培育公共素养的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价值之源”“民族之根”和“安全之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支撑。因此,培育公民的公共素养需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为公共素养的培育提供更为强大的文化支撑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对法治精神的厚植与善用是培育公共素养的保障。法治精神是法治的核心和灵魂,是法律制度得以产生和运行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通过厚植法治精神,引导公民崇尚公平正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内心深处转化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形成自身信仰与价值观,使每一个公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增强全社会守法意识,确保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自觉抵制违法行为,维护法治权威。

中学培育公共素养的路径分析

对中学生公共素养的培育不能局限于德育活动或者理念倡导,而是要将公共素养培育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通过议题式教学,了解公共素养的内涵要求,通过学科性活动凝聚团队协同合作的力量,避免过度个性化可能引致的私利主导弊端。

以议题式教学培育学生公共素养的知识素养和情感素养。是否具备公共素养是通过学生在真实、复杂情境中采取何种行为来检验的,但是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要培育学生的公共素养,首先就要让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素养,从而形成情感素养。知识素养解决的是学生的认知问题,通过知识素养的培育让学生了解在何种公共情境下该采取何种行为,情感素养则解决学生的态度问题,通过知识素养的培育让学生认同公共规则,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笔者认为对知识素养和情感素养的培育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应当与日常的教学相结合,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议题式教学使学生具备公共素养的知识素养和情感素养。

在议题式教学中首要的就是选取合适的议题,议题的选取要遵循科学性、真实性和可议性的原则,选取与相应教学知识相契合、与公共素养相联结的社会性议题,通过对复杂、真实议题的抽取、分离、重组,在实施中按照弄清事实—探究原因—综合运用—升华迁移的步骤完成教学,实现知识教学、技能培养和公共素养培育的有机结合。

譬如在政治学科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综合探究二《方向决定道路 道路决定命运》中,其学科教学内容主要指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四个自信”,其与公共素养的联结点主要在于厚植家国情怀,关心社会发展,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在设置议题时可采用本土化素材,以地方的发展为主议题,分设四个子议题。

第一个子议题主要探索地方发展的前世今生,明确地方变化的应然和实然,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地方发展是国家发展的缩影,在感受社会进步的同时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

第二个子议题主要探索地方变化是偶然还是必然,以地方发展的报告为素材,探究变化背后的原因,明确地方发展和国家发展相一致,在正确理论指导下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最终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厚植国家认同。

第三个子议题主要是对前述知识点的检验,开展模拟活动,在活动设置中突出真实性、复杂性和对抗性。设置模拟新闻发言活动,部分学生扮演发言人模拟发言,部分学生扮演记者现场提问,从而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实现知识的迁移。

第四个子议题聚焦国家发展,让学生书写出在国家发展中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以及该如何行动,实现知识点与公共素养培育的联结。

以课堂模拟活动培育学生公共素养的必备技能和关键品质。学生要真正具备公共素养,既要通过活动来培育,更要通过活动来检验,而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课堂模拟活动是培育学生公共素养必备技能和行动力的可行途径。结合学科课程开展模拟政治参与的综合实践课程,通过模拟联合国、模拟法庭、模拟听证会等形式深入“社会大课堂,思政小课堂”,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启智润心。

比如在初中某班级开展的一期模拟听证会活动,该班级以全体同学捐助的形式资助了贵州山区的困难儿童,但是对于募捐办法、流程以及资助标准等意见不一,政治学科通过对学生进行协商民主和民主协商相关知识的教育,在重庆市人大和重庆市教委德育处的支持下,开展了模拟听证会。在听证会开始前,由班委会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先期征求班级学生意见,制定了相应的募捐办法和资助标准等文件,最终由学生主持,召开了由班委代表、其余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和专家代表参与的模拟听证会,对资助贵州山区贫困儿童这一事项及其配套管理办法进行了听证。听证会围绕募捐资金是否固定数值、贫困对象如何筛选等开展了激烈的讨论,最终班委对资助事宜及配套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取得了家长、学生、教师的共识,使资助顺利进行。

以公共实践参与培育学生公共素养的认同感和行动力。在创新载体及务求实效上下功夫,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团会、升旗仪式、入学仪式等加强仪式感教育,广泛开展“开学第一课”“志愿服务”等活动。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开展文化传承和创新活动,比如开展以“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传承革命遗志”为主题的清明节烈士墓祭扫活动,以“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民族团结月活动,以“感党恩、颂党情、跟党走”为主题的思政课大讲堂活动,使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生活、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公共参与实践活动提高素养、涵养气概、激励担当。

猜你喜欢
隐形议题培育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隐形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我变成了一个隐形人
“0感无暇” 隐形妆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