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观察

2023-11-24 09:26邓向爽钱婧陆家勇孙胜王兵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20期
关键词:融合术椎间隙退行性

邓向爽 钱婧 陆家勇 孙胜 王兵

腰椎退行性疾病为临床常见病, 发病率较高, 以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较常见, 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 早期症状较轻, 行保守治疗便可获得明确效果[1,2]。但部分患者因保守治疗无效而出现进行性加重的不适症状时则需开展手术治疗[3]。相比传统腰椎融合术, 如:前路、后路或椎间孔入路等,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更为微创, 是经腹膜后血管鞘、腰大肌前缘间的生理间隙进入, 可对椎间盘组织进行直接处理, 且对椎管内神经、脊髓无影响, 继而能够维持脊柱后方的生理结构正常, 能够获得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4]。鉴于此, 本文以68 例单节段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为研究样本(2020 年1~12 月收治), 予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 旨在探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的早期疗效, 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样本选取本院2020 年1~12 月收治的68 例单节段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 其中男38 例, 女30 例;年龄25~78 岁, 平均年龄(56.39±10.63)岁;体质量指数(BMI)18~36 kg/m2, 平均BMI(26.31±3.95)kg/m2;其中轻度腰椎间盘突出症14 例,轻度腰椎滑脱症25 例, 腰椎管狭窄症27 例, 腰椎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2 例;手术节段:L4~560 例, L3~48 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手术治疗指征, 对手术可耐受;②均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③保守治疗无效;④对研究知情, 自愿参与研究;⑤临床资料完整。

1.2.2 排除标准 ①严重骨质疏松;②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③以往腹膜后手术史;④相邻椎体存在感染;⑤腰椎肿瘤、结核;⑥严重抑郁状态或心理疾病;⑦严重肥胖(BMI>40 kg/m2);⑧依从性差、随访失访。

1.3 方法

1.3.1 术前处理 手术开展前协助患者进行术前准备, 对患者腹围予以测量, 积极沟通, 了解既往病史及是否合并腹膜后手术史。完善术前检查, 包括CT、磁共振成像(MRI)等, 做好肠道准备, 实施肠道处理。对患者基本情况予以综合评估, 判断手术节段稳定性。对患者融合器大小予以初步评估, 同时使用水平位CT对黄韧带骨化等予以观察, 特别是手术节段横断相MRI 左侧腰大肌与腹主动脉间隙对手术操作的影响。了解是否有血管变异情况发生, 并对左肾、左侧输尿管位置等予以观察。

1.3.2 术中处理 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 协助取右侧卧位、左侧入路, 患者腰部适当抬高, 并适当增宽左侧椎间隙高度。术前开展C 型臂机检查, 对腰椎病变节段椎间盘位置予以定位, 并将椎间隙、髂嵴和肋骨下缘位置标记在体表上。做纵行切口(3~4 cm)于目标椎间盘中点往前5~9 cm 处, 顺着肌纤维方向, 将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及腹横筋膜实施钝性分离处理。深拉钩, 使术野暴露充分, 用手指或纱布球适当向前推移腹腔内组织、腹膜外脂肪, 用直角深拉钩分别向腹膜牵开腹腔内容物、腹膜等组织, 紧贴椎间盘表面, 并在腰大肌前方将椎间隙钝性分离并显露稍隆起, 注意要妥善保护输尿管、交感神经链等。X 线检查引导下,将逐级扩张管置入椎间隙侧前方, 行序贯撑开处理。选工作通道, 安装自由臂, 安置光源。将目标椎间盘切除, 刮除软骨终板(终板锉、铰刀), 并对椎间隙用植入物试膜(大小合适)撑开。

1.3.3 术后处理 患者术后常规腹带加压, 开展腰椎正侧位X 线片。术中出血量<60 ml 者, 不宜安置引流管, 加强监测即可。术中出血量≥60 ml 者, 留置引流管, 引流量<50 ml/24 h 便可拔除。预防便秘, 保持大便通畅。术后2 d, 可准许患者佩戴支具开展下地活动,通常支架佩戴3 个月。支架佩戴期间禁止患者做弯腰负重、腰部扭转等动作。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分析患者的手术情况 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

1.4.2 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恢复指标 包括VAS 评分、ODI 评分、JOA 评分、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采用VAS 评分评估疼痛程度, 分数越高, 代表疼痛越严重。采用ODI 评分评估功能障碍, 分数越低, 代表功能障碍程度越轻。采用JOA 评分评估腰椎功能, 分数越高, 代表腰椎功能越好。

1.4.3 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估生活质量, 包括躯体疼痛、一般状况、生理功能、物质功能、精力、情感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 得分越高, 代表生活质量越高。

1.4.4 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状态 采用SAS、SDS 量表评估焦虑、抑郁情绪, 得分越低, 代表焦虑、抑郁情绪越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情况分析 68 例患者均成功接受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 手术时间100~175 min, 平均手术时间(134.82±20.37)min;出血量100~300 ml, 平均出血量(164.38±50.38)ml。

2.2 患者手术前后的恢复指标比较 68 例患者手术前的VAS 评分为(6.28±1.37)分, ODI 评分为(67.38±5.62)分, JOA 评分为(11.28±1.74)分, 椎间隙高度为(9.34±1.82)mm, 椎间孔高度为(16.83±2.71)mm;手术后的VAS 评分为(3.01±0.63)分, ODI 评分为(32.18±5.49)分, JOA 评分为(21.37±1.95)分, 椎间隙高度为(11.63±2.13)mm, 椎间孔高度为(19.63±2.38)mm。手术后患者的VAS 评分、ODI 评分低于手术前, JOA 评分、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均高于手术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882、36.946、31.837、6.740、6.402,P=0.000、0.000、0.000、0.000、0.000<0.05)。见表1。

表1 68 例患者手术前后的恢复指标比较( x-±s)

2.3 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68 例患者手术前的躯体疼痛评分为(79.60±5.47)分, 一般状况评分为(77.63±4.54)分, 生理功能评分为(79.61±5.49)分, 物质功能评分为(80.64±5.34)分, 精力评分为(78.51±5.49)分, 情感功能评分为(77.51±5.83)分,心理健康评分为(75.53±5.32) 分, 社会功能评分为(76.34±5.46) 分;手术后的躯体疼痛评分为(86.63±5.62)分, 一般状况评分为(83.48±5.39)分,生理功能评分为(84.36±5.62)分, 物质功能评分为(86.29±5.27)分, 精力评分为(84.39±5.82)分, 情感功能评分为(84.46±5.43)分, 心理健康评分为(85.74±5.48)分, 社会功能评分为(83.36±5.29)分。手术后患者的躯体疼痛、一般状况、生理功能、物质功能、精力、情感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手术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92、6.845、4.986、6.210、6.060、7.194、11.024、7.615, 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见表2。

表2 68 例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x-±s, 分)

2.4 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状态比较 68 例患者手术前的SAS 评分为(55.85±5.84)分、SDS 评分为(58.62±5.23)分, 手术后的SAS 评分为(42.63±5.31)分、SDS评分为(44.39±5.76)分;手术后患者的SAS、SDS 评分低于手术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811、15.082,P=0.000、0.000<0.05)。见表3。

表3 68 例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状态比较( ±s, 分)

表3 68 例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状态比较( ±s, 分)

注:与手术前比较, aP<0.05

时间 SAS 评分 SDS 评分手术前 55.85±5.84 58.62±5.23手术后 42.63±5.31a 44.39±5.76a t 13.811 15.082 P 0.000 0.000

3 讨论

本研究中以68 例单节段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给予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患者手术均成功, 平均手术时间为(134.82±20.37)min, 平均出血量为(164.38±50.38)ml。并且手术后, 患者VAS 评分、ODI 评分低于手术前, JOA 评分、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均高于手术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躯体疼痛、一般状况、生理功能、物质功能、精力、情感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手术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对患者开展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效果好, 能促进患者病情好转,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改善负面情绪。究其原因:传统脊柱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是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常用治疗方式, 其是在手术中彻底取出椎板增生的韧带及骨质等, 进而展现其确切的减压效果, 但仍存在一定不足。相比之下,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可促进椎间高度恢复, 并对椎间融合发挥促进作用, 继而发生对椎管及椎间孔的减压作用。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中,可将大小适中的椎间融合器置入前路, 并能有效切除膨出椎间盘, 继而能够使椎间高度恢复正常[5-7]。而且术中虽然没有对后方椎板韧带发挥切除作用, 但也能发挥一定的减压效果。对单节段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减轻患者的病情,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但对控制疾病发展及脊柱失稳的效果不理想, 甚至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 由于患者脊柱结构的损伤, 其会导致患者临床症状加重, 治疗效果欠佳, 患者应立即接受二次手术治疗, 以缓解病情, 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8-10]。在实际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中, 倘若患者合并退行性脊柱侧弯症状, 还应注意改善患者脊柱矢状位及冠状位序列, 进而能够较好的纠正患者脊柱畸形症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为微创术式, 其是在患者椎间隙内放置椎间融合器, 不断调整患者脊柱曲度, 进而发挥的矫正效果。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属于有创性操作, 故患者术后极易引发感染、输尿管损伤、腹腔血管损伤等各种并发症, 但并发症发生率偏低。本文68 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 均未出现并发症, 并且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对腰大肌、腰丛的影响较小, 表明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作者总结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的术中操作技巧:①术中需将对侧纤维环打穿, 椎间隙充分撑开;②融合器试模时由小到大进行, 以拔除融合器稍有阻力为宜;③处理软骨终板时尽量少用铰刀, 可用刮勺, 避免融合器下沉;④术中用X 线判断椎间融合器位置, 确保融合器位置居中。

综上所述, 单节段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的早期疗效明确, 能使患者疼痛减轻, 腰椎功能恢复, 改善负面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推荐使用。

猜你喜欢
融合术椎间隙退行性
严重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改良CT测量法在评估腰椎椎间隙高度中的应用分析
衰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退行性肩袖撕裂修补特点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关节融合术治疗Lisfranc损伤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30例临床报道
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隙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