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乡情的“三合院”与西洋风格的“蓝屋顶”
——林语堂故居的设计美学刍议

2023-11-26 02:35蔡秀星
农村.农业.农民 2023年21期
关键词:林语堂故居屋顶

蔡秀星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居住、办公等功能,更是一种乡土文化和审美的表达。在东方乡情与西洋风格的碰撞中,林语堂在中国台北的故居是一座独特的建筑,它汇集了中西方建筑文化。故居不仅保留了闽南传统的乡土三合院结构,还融入了西方建筑元素蓝色屋顶,将东方乡情和西洋风格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形态,成为设计风格的典范。本文旨在探讨林语堂故居中西合璧的设计美学,并对三合院和蓝色屋顶两种建筑形态进行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一、林语堂故居介绍

林语堂自幼在中西交汇的文化语境中成长,“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是林语堂一生最好的写照。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林语堂也不忘在最后的岁月里践行他“两脚踏中西文化”的风格,他将这种风格深深地融入自己设计的建筑中。

林语堂的故居在全国有四处,一处是祖籍地福建漳州林语堂纪念馆所在地,一处是出生地福建平和县坂仔镇的故居,一处是厦门鼓浪屿漳州路的U形别墅,一处是位于中国台北阳明山的宅院。位于中国台北的故居是林语堂亲自设计的,是本文研究的对象。

林语堂故居坐落于阳明山的山腰,从阳台上可以一览整个天母区的美景。宅院周围环绕着山脉,正前方是观音山。站在这个位置,可以欣赏到周围环绕的山势和壮丽的景色。这个地方和林语堂的家乡地形非常相似,都是峰谷环绕。除此之外,宅院周围还有一片片水田,与远山相接,营造出一种恬静优美的景象。

林语堂是一位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故居作为其居住和创作的场所,承载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这是一座兼具中西方风格的房屋庭院,结合了闽南传统乡土三合院结构与西洋风格的蓝色屋顶,再加上露天庭院和拱门回廊的设计。林语堂巧妙地将西方的建筑美学融入中方的三合院结构中,创造出独具魅力的建筑形态。林语堂的二女儿林太乙回忆道:“房屋是父亲自己设计的,沿着大道有一堵白色的围墙,中间有一扇红色的大门,踱过精致的小花园,穿过雕花的铁门,是一个小院子,周围有螺旋圆柱,顶着回廊。院子中有树,有一个小鱼池,右边是书房,左边是卧室,中间是客厅,阳台面对绿色的山景。房屋下是斜坡,走下去便是草地,种菜种花养鸡。”

从餐厅走出去是一个观景平台,这是林语堂在读书写作之余的独处胜地。他喜欢叼着烟斗,坐在阳台上,远眺台北城高低错落的建筑、山峦褶皱间忽深忽浅的树影,或是凝望天边不断变幻着色彩和形状的云霞,还有夜深人静时铺满整个天空的繁星,将所有的景致尽收眼底。林语堂在《来台后二十四快事》一文中写到的“不亦快哉”的事情是:“黄昏时候,工作完,饭罢,既吃西瓜,一人坐在阳台上独自乘凉,口衔烟斗,若吃烟,若不吃烟。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胧里,下面天母灯光闪烁,清风徐来,若有所思,若无所思。不亦快哉!”

林语堂有其自身对于居所的艺术审美观,他看到摩天大楼的高耸建筑和一望无际的屋顶觉得心惊胆战。他所崇尚的是有着乡土自然和艺术之美的庭院,在他看来,庭院是居住区域的延伸,充满着平民化的烟火气息,是日常生活起居的朴实场所。他精心布置的雅致庭院,体现了他理想住所的蓝图“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种理想的庭院可以满足他对于悠闲的艺术生活的追求,是他“生活的艺术”的体现。

林语堂故居的设计美学不仅融合了中西方建筑元素,更在细节处表现出中西方乡土文化的交融,使这座宅院成为一处独特而令人向往的建筑。“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是他对自己设计的宅院的描述。林语堂最后的人生归宿的设计用他一贯的“两脚踏中西文化”的思想和充满和乐性灵的人生哲学,实现了他自己的“生活的艺术”。

二、东方乡情的三合院设计美学

设计是一门艺术,蕴含着全球化的乡土文化再创造,并成为一种沟通的语言,利用展示设计的功能来传递信息。设计既具备实用功能,又具有历史与文化的特性。而美学研究的范围则聚焦于艺术的美和美的艺术,其涵盖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理想与现实、自由和必然的辩证统一。当美学与艺术交融时,便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创造性活动和一种超越性的情感审美,这种设计的审美与人类的幸福感息息相关,有助于我们打破自我精神孤立的状态,建立与外在环境的情感联系,拥有健康的灵魂,最终提升我们的幸福感。设计美学不仅是精神的,也是身体的,两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的情感、心灵和文化是融于身体之中,而非游离于身体之外的。因此,只有理解人的身体的存在,才能更好地进行美学设计。在林语堂故居设计中,他巧妙地融合了精神和身体的设计美学,并赋予了其无穷的想象力。

(一)三合院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

三合院是中国南方传统的合院式建筑之一,常见于福建、广东等地区,是闽南地区传统的古厝民居。这种建筑风格蕴含了许多乡土文化意涵,如尊师重道、家族观念和社交礼仪等。三合院建筑风格兼具实用性和美学价值,保留了很多闽南的乡土文化,体现了闽南人讲求实际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南方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三合院建筑中,建筑物按照水平方向横向排列,称为“进”,其中建筑十字线中心部位是正厅,通常包含三间房,中间的房间比左右两侧稍宽,凸显出其主位性;左右两侧的房间稍窄一些,具体宽度取决于其周围地基和腹地的大小,只要符合特定的建筑规范即可。三合院以其独特的布局具备良好的冬暖夏凉的环境特性,形成了较为私密的居住环境。整体格局呈一个倒立的凹字,一堂二厢,由中间的正厅与左右垂直的厢房组成,前面是个天井式的小庭院,由这个三合院的建筑加上户外的空间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居住单位。这种建筑结构仿佛手臂怀抱着家居之人于通天的空间之中,将家人团结起来守护家庭,达到天地人和的境界。在传统闽南乡土文化中,强调人与天地和谐共生,讲求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理念,因而在建设三合院时,也表现了天人关系。在选址方面,三合院通常选在山边或平地上,确保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和谐,也体现了与天地相合、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以确保建筑造型符合乡土生态自然的要求。闽南合院式建筑巧妙地围合一方天地,关上大门即可自成一统,形成便于保存自我的天地。宅能容身,院可怡情,有居有庭,走出房门即可顶天立地,观赏到广阔景象,而院内布局有山水花鱼,更增添居住的美好享受。

(二)三合院在林语堂故居中的东方美学呈现

林语堂故居结合了中国三合院的乡土架构和西班牙的设计,形成了东西方风格和情调的独特融合,体现了他中西合璧的文化理想。故居中,中式的三合院布局融入了西班牙式的拉毛白墙和螺旋柱,配以蓝色琉璃瓦的房檐,上面镶嵌着深紫色的圆角窗棂,走廊有欧风的形象,回廊有西班牙式的螺旋廊柱。在设计时,林语堂注重将传统乡土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设计美学。

故居的结构注重空间布局和比例。整个建筑以院子为中心,从入口进入有个宽阔的中庭,左侧是史料特藏室和阅读研究室,右侧是书房、卧室和客厅,而正厅是“有不为斋”会客室。中庭的设计非常精致,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小水池。这个小小的水池位于中庭的一角,池中种植着翠竹、枫香、苍蕨、藤萝等植物,游弋其中的花色鲤鱼使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据说林语堂在世时,喜欢坐在池边的大理石椅子上,欣赏池中游鱼嬉戏,享受着自然之美带来的宁静与乐趣。这种“持竿观鱼”的乐趣体现了林语堂对自然和人文之美的深刻理解和感受。

林语堂认为:“中国建筑的基本精神是和平与知足,其最好的体现是私人的住宅与庭院建筑。这种精神不像哥特式建筑的尖顶那样直指苍天,而是环抱大地,自得其乐。”他还引用宾娘氏Lawrence Binyon 的话说:“中国美术之心灵悠游于自然万类之中;无论我们持什么美术学说,都不能不承认,美术在中国成为普通人养性怡情之具,甚于在任何其他民族。这美术是寓于人生之内,而非附于人生之外的。”这表达了林语堂对于中国建筑和美术之美的深刻领悟,以及他对乡土和谐自然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理念。在林语堂故居的设计中,这些理念得到了生动而独特的体现。

三、西洋风格的“蓝屋顶”设计美学

林语堂故居设计融合了闽南三合院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浪漫海洋文化元素。故居整体采用闽南三合院结构,使用了传统的白墙、瓦当、回廊和植被等元素,体现了典型的中式建筑特色。同时,在细节处采用了西班牙设计风格,如西式拱门、西班牙式螺旋廊柱、圆角窗棂、蓝色屋顶等,呈现出现代派的西式建筑特色。整个建筑充分融合了两种风格,展现了林语堂独特的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

(一)“蓝屋顶”在西方文化中的体现

西方建筑的蓝色屋顶是一个独特的设计元素,在林语堂故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建筑物增添了独特的美感。蓝色屋顶不仅仅是一种颜色选择,更是一种传统的建筑元素,象征着安宁、自由、浪漫和优雅。在欧洲历史上,蓝色屋顶最早出现在希腊和罗马的古典建筑中,后来在中世纪时期被广泛采用。这种颜色在当时被视为神圣和宝贵,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蓝色屋顶在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佛罗伦萨市区的建筑中,为城市增添了浓郁的浪漫情调。

在现代建筑中,蓝色屋顶的美感依然受到追捧。从传统的波浪形屋顶到平顶,都可以采用蓝色。在一些国家,如希腊和马耳他,蓝色屋顶是一种地方特色,被用于保护房屋免受烈日的照射,同时也提供了清凉的遮蔽。蓝色屋顶不仅是一种装饰性元素,还具有功能性的优势。蓝色屋顶的反射率较高,可以使建筑物的室内温度更加稳定,减少了冷暖需求,从而提高了建筑物的能源效率。

(二)“蓝屋顶”在林语堂故居中的设计美学

林语堂故居最具特色的就是其蓝色屋顶。这种独特的设计美学,不仅令人眼前一亮,还反映出林语堂对建筑美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蓝色是一种非常舒适的颜色,也是很多人心中的海洋“度假色”。蓝色给人以平静、清新和梦幻的感觉,与阳明山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在中国传统乡土文化中,蓝色代表天,象征着宁静和吉祥,只有在祭天的场合才会使用。虽然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在游乐场所看到蓝色的屋顶,但是在家居装修中使用蓝色屋顶的人相对较少。在西班牙文化中,蓝色象征着希望、信仰和爱情。蓝色还是一种非常耐看和经典的颜色,在时光的流转中不会被过时淘汰,反而会愈加经典和美丽。此外,蓝色屋顶还有其他美学特征。它是一种明亮而鲜艳的颜色,可以使整个建筑物变得更加活泼和充满生气;蓝色的屋顶与传统的屋顶材料,如灰瓦和红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可以使林语堂故居从其他建筑物中脱颖而出,增加了其独特性和吸引力。

除了美学设计,蓝色屋顶还具备实用性。林语堂故居常年受到雨水冲刷和阳光照射,因此,建筑屋顶的设计尤为重要。蓝色屋顶的设计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它使用了特殊的涂料和防水材料,具有非常好的保水和防水效果。尤其在夏季,蓝色屋顶可以有效地避免阳光对建筑的照射,保持建筑内部的凉爽舒适。

林语堂故居的“蓝屋顶”设计美学不仅是对海洋文化的致敬,还是对自然和乡土文化相互关系的呼应。这种设计元素的亮点在于它的鲜艳、活泼和独特性。蓝色屋顶不仅是林语堂故居的标志性元素,更是美学设计的一种创新和探索,展示了中西文化融合、交融的美学价值观,是自然、乡土、文化、艺术和生活的融合,充分展现了林语堂的设计美学和人生态度。蓝色屋顶的设计美学,让人在欣赏林语堂故居的同时,也沉醉于海洋情调与自然和谐之美中。

四、东方乡情与西洋风格的融合

林语堂故居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与交流。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以中国的自然山水为背景,以中国园林为衬托,采用了中国式的三合院格局,同时吸收了西方建筑的优点,将西方建筑的结实、高耸、开阔、明亮、完整的特点与中国建筑的温馨、闲适、曲折、含蓄、细腻的特点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中西合璧的效果。据林语堂故居主任蔡佳芳所言:“他选他觉得好看的西方的结构和他喜欢的东方元素结合在一起。”这句话点出了林语堂对于东西方美学的喜好和认同,也为林语堂的设计方向奠定了基础。

故居的设计将多种文化元素巧妙融合。墙体厚重且多为白色,拉毛手抹的墙面给人以手工打造的质感和灵性的设计,连续的小拱璇拱廊和拱门的设计,再加上海蓝色的屋瓦和门窗,这种大胆的色彩应用体现了地中海设计的随意和自然,让人感觉到蔚蓝色的浪漫情怀以及海天一色的纯美风光。这种蓝白色的地中海式配色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感觉天宽地阔,有天有地。中庭的开阔空间则宛如一块画布,有时候抬头就能看见月亮、星星或太阳,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妙,远离尘嚣。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的加入给传统的中国古典三合院造型带来了现代气息,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乡土文化的包容性,也反映了林语堂对于自由和浪漫追求的西方文化思维。

林语堂于1976 年去世后被安葬在故居后园中。故居成为永久保存林语堂珍贵遗物和文化遗产的场所,内部展示了夫人廖翠凤捐赠的林语堂藏书、著作和手稿,以及林语堂的生前用品。目前,林语堂故居成为结合展示参观、讲座休闲的多元化交流空间,将林语堂的文学才华、美学思想、发明创造以及生活态度完美呈现出来。

林语堂故居不仅呈现了林语堂的艺术生活和美学审美,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他对于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追求。这种东方乡情与西洋风格的融合,不仅仅是建筑形式上的交融,更是乡土文化和审美观念的碰撞与交流。这样的设计使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林语堂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念,也能感受到他对于中西文化的融合和创新的追求。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建筑艺术,更是一种乡土文化传承与交流的载体,激发人们对于文化包容和创新的追求。

猜你喜欢
林语堂故居屋顶
借“光”生财的屋顶
卫立煌故居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屋顶屋
探访林语堂故里
屋顶的雪(外四首)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魂兮归来返故居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