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视野下的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3-11-26 05:01彭晓丹梁秋亮
大观 2023年9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传承创新

彭晓丹 梁秋亮

摘 要:非遗技艺是非遗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对于我国历史文化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对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从高职教育视角出发,对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进行相关研究,简单叙述研究的重要性,分析现阶段传承与创新存在的问题,从整合专业、顶层设计、突破范式、专业系统化等维度,提供高职教育视野下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具体措施,旨在为更多高职院校提供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相关思路,提升专业的人文水平,积极探索我国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的新方向。

关键词:高职教育;非遗技艺;传承;创新

注:本文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教育工作分会、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度课题“高职教育视野下的粤北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研究”(QGJY2022035)、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202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创新教育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基于‘课堂革命’的视角”(YJXGLW2022Y09)、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设计类专业中‘非遗’技艺教学与思政融合的创新路径研究”(2022YSSJ21)研究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源头。非遗技艺则是历史文化的具象化体现,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价值、发展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工具,在高职教育培养专业人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高职教育体系中,需要做好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培养专业能力强、工作态度好、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各个领域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一、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研究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是向学生提供行业的专业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与行业工作岗位相匹配的职业技能,形成相应的职业道德,进而参与行业发展与建设的重要教育机构。正因为高职教育有这样的教育目标,所以教育方向主要是培养专业技能,即培养学生群体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工作精、专业强的实践型人才有较高的评价标准,并以此衍生出了一种工匠精神。而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体系下,工匠精神升级为注重产品品质的工作态度,要求实践型人才对于工作耐心、专心,对待工作细节严谨、专注。以环境艺术设计产业为代表的生产设计领域,正在从原本具有大量重复性劳动的低端产业,向理念新颖、设计内容内涵丰富的高端产业升级。在产业结构快速发展的当下,高职院校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针对现阶段的教育模式进行深化改革,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非遗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的工匠精神在新时代下仍然有研究与应用的价值,需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开展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工作,积极探索现代产业体系下的工匠精神培养方法,为环境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1]。

二、高职教育视野下的非遗技艺传承与

创新现存问题

(一)单一专业局限性

受到常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模式影响,大多数的专业教学仅从自身教学角度出发去研究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相关内容。但是,非遗技艺本身就是一种内容丰富、技艺丰富的非遗文化创作方式,这种局限于单一专业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学习到片面的非遗技艺,难以将完整的非遗技艺内容应用到现阶段的学习当中,无法将其高效地转化为未来工作的生产要素。

(二)缺少顶层设计

许多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非遗技艺对于专业教学的正面影响,并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等方式,引入非遗技艺相关内容。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在引入非遗技艺的过程中,缺少完善的顶层设计,导致许多资源无法得到更合理的应用,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专业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专业技能训练范式僵化

在高职教育中引入非遗技艺,需要开展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而在常规的高职教育模式影响下,这种非遗技艺的专业技能训练范式存在僵化问题,不仅不利于学生自由发挥创意,而且不利于学生理解非遗技艺的精髓内容,导致在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中,实际收益并不理想。

(四)无法实现系统化应用

在诸多因素影响下,非遺技艺在融入高职教育体系时,仅作为某个章节或者某个环节的教学拓展内容,难以真正转化成有效的教学工具,对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效果极为有限。其根本原因就是非遗技艺的系统应用难以有效实现,无论在教学方面还是实践应用方面,都受到诸多的限制,难以对学生当前的学习与未来的工作产生更有效的影响。

三、高职教育视野下的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

具体措施

(一)整合高职院校专业

在高职院校的现代教育体系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匠心精神,要将专业内容进行精细分类,从而协助实践型人才在未来的工作领域中进一步发展,打造行业的高精尖人才。但是,这种方式却对各个专业的相互沟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整合高职院校专业,目的是探索专业的跨界融合,即将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各个领域进行整合,探索多元参与、多层融通的新型教育模式,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更为便利的应用条件。比如,粤北非遗技艺“十点梅花”是流传于粤北曲江农村的惊狮锣鼓,由牛皮高腰鼓、大铜锣、小铜锣、大铙等乐器进行演奏,具有节奏和谐、鼓点分明的特点,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探索动静结合的设计具有较大的思维启发。在高职院校整合专业时,可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上,邀请音乐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等的教师一同参与教育教学设计,让各个专业的学生学习并应用“十点梅花”这一非遗技艺,塑造多专业有机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可以通过跨专业学习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实践性应用工具,并通过吸收“十点梅花”非遗技艺,提炼出与文化创意相关的内容,为未来工作提供更为便利的实践创造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思考模式,从而深入理解“十点梅花”非遗技艺的应用内容,实现跨专业的思想与能力的有机融合[2]。

(二)完善顶层设计机制

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顶层设计机制,建设多元主体的共建共享教育新模式。打破现有高职院校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吸纳有关部门、相关行业,开发并利用多元主体的共建共享教育模式,促进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对于顶层设计机制中的共建共享教育模式,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其一,共建。对于非遗技艺的教学资源,需要组织结构完整的教学团队,开展教学资源的深入开发工作。可以在高职院校教师群体的基础上,增加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员,以及相关文化研究的专家等,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比如身为“岭南九遗”之一的广州彩瓷,其全称为广州织金彩瓷,是对白瓷器皿进行彩绘,通过高温烧制的传统手工艺品。其图案多为织锦图案,拥有鲜明、绚丽的颜色,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颜色设计与搭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在广州彩瓷非遗技艺的教学资源开发中,可以邀请相关传承人员,从专业角度向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专业内容,从而丰富教学资源。其二,共享。针对非遗技艺的教学资源,需要建立相匹配的共享机制,可以在跨专业的基础上,增加跨学院的内容,积极开展跨院校的共享,最后达成跨界的目标,即高职院校、社会企业、有关部门的教学资源共享应用。利用非遗技艺教学资源四层共享机制,可以打破常规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在专业、学院等方面的壁垒,探索高效率的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道路。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非遗技艺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时,在跨院校资源共享过程中,需要保证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相关课程可以做到学分互认,合理解决教学资源共享的衍生问题,为后续高职院校优秀毕业生与社会企业高质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无缝化对接奠定基础[3]。

(三)合理突破现有的专业技能训练范式

现有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训练范式主要用于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的体系化教学,对于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相关内容研究较少。想要充分达到专业教育与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融合,需要以现有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合理吸纳非遗技艺的传承模式,设计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范式,让学生通过传承非遗技艺,学习应用工具,吸收来自中国历史文化的精神资源,并将其融合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当中,提升学生群体的实践创造专业能力。其本质是在开展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将专业技术的“技”、非遗技艺的“艺”、学生工匠精神追求的“道”三者进行有机融合,打破三者在应用层面的限制,达到三者融会贯通的效果。通过学习“技”,研究“艺”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方法,再将“艺”融入学生个体的“道”,最后让“道”在教学过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当中,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完善的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比如“岭南九遗”之一的潮州木雕,其拥有丰富的创作题材,拥有多种表现手法,可以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提供各种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元素,增强设计美感,丰富设计内涵。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潮州木雕的创作形式,从中理解创作者的想法,对非遗技艺做全方位分析,丰富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题材。此外,也可以合理应用互联网技术,利用网络平台信息快速传输、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的优势,结合大数据技术等新兴技术,探索“互联网+”模式的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路径,打破导致高职院校专业理论知识无法进入社会的障碍,使更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员掌握非遗技艺,实现非遗技艺的高效率传承与创新[4]。

(四)探索专业系统化方向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展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需要积极探索专业系统化的具体方向,让非遗技艺在保护中得到有效传承,在传承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创新。高职院校需要端正教学指导思想,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入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高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进而让学生不断强化核心素养,使其对待学习、工作能始终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为学生成为高质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提供便利条件。在对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开展专业系统化研究时,需要坚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有利内容,根据非遗技艺的应用需求,对教学体系做出合理变通,真正意义上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与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同步落实。比如“岭南九遗”之一的石湾陶塑,其利用依山傍水的地理资源,设计人物、动物等多种形态的陶塑,以“高度写实+夸张手法”的创作方式,挖掘人们生活中的趣味,提升创作内容的艺术品位。而且,石湾陶塑以实用性为基础原则,将艺术创作与实用功能进行结合,增加了石湾陶塑的装饰功能。在开展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时,可以考虑将石湾陶塑创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細化,模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将石湾陶塑创作专业进行系统化处理,降低学生的学习与应用门槛,以便学生未来能从地区人文、环境条件等角度,开展更完善的环境艺术设计[5]。

四、结语

在高职教育体系中进行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研究时,需要对专业研究内容、人才培养方向等做详细分析,结合本文理论内容,设计一套内容完善、结构完整的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方案。在方案执行过程中,需要根据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非遗技艺与专业的匹配程度,对方案细节做合理优化,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吸收非遗技艺,完成基础的传承工作,并在后续参与社会工作时,能够根据工作要求进行非遗技艺的创新,为非遗文化与各个领域的融合提供便利条件,助力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王银明,顾鸣.非遗手工印染技艺传承与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析[J].江苏丝绸,2022(3):46-49.

[2]何亚芳.“非遗”技艺传承:高职院校书画装裱与修复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22(6):164-166.

[3]雍佳.“六进双融合”苗族蜡染扎染技艺传承与创新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6):98-102.

[4]梁婧,董彦宗,高霞.高职院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角色定位及功能重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24):98-102.

[5]吴丽华.基于信息化高职学徒制教学的非遗手工技艺传承机制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21(7):45-47.

作者简介:

彭晓丹,硕士,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梁秋亮,硕士,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园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传承创新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