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外语类研究生就业育人现状及策略探究
——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

2023-11-29 16:48庞东贺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8期
关键词:外语类教育工作者外语

王 喆,王 雪,庞东贺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

引言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一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经济平稳开局,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但受高校毕业生规模增加、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变化、毕业生就业求职心态改变等因素的影响,2022届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往年有所增加,就业育人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系统回顾与分析了2020年以来外语类研究生的就业形势,重点探究了新形势下外语类研究生的就业现状,注重时间上的关联性和政策上的时效性,聚焦新形势下外语类研究生就业育人工作的实际,分析了当前外语类研究生就业育人工作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研究了相应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我国外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许多高校增设外语类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培养了一批批外语专业研究生。外语类研究生作为我国高层次的拔尖外语人才,在国家对外开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用自己的外语专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添砖加瓦成为一代代外语学子的青春誓言,在外交、国防、教育、科学文化等各条战线上都有外语学子奋斗的身影。2020年以来,经济形势有了新的变化,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改革调整,用人单位招聘岗位需求和数量有所改变,外语类研究生的就业生态悄然发生了变化,外语类研究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了之前未曾有过的困难和问题,求职意向与求职心态发生了新的转变[1]。

一、新形势下外语类研究生就业求职心态转变情况

作为连续三年参与就业育人一线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就业育人工作中与百余名外语类研究生进行了深入谈心谈话,分析发现,2020年以来外语类研究生的求职心态发生了一系列转变。首先,体现为出国(境)就业人数逐年减少,在全球新冠病毒感染流行的大背景下,外语类研究生出国(境)工作及出国(境)深造的意愿发生了变化,部分外语类研究生考虑到人身安全及个人稳定发展等因素,更多地选择留在国(境)内就业或升学。同时,在调查和走访中发现,部分外语类研究生更愿意选择具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外语类研究生考公考编意愿强烈,相当一部分研究生从升入毕业年级后就开始较多地关注选调生招录考试、地方政府人才引进招聘、事业单位招聘等岗位招录信息,对所谓“铁饭碗”类岗位十分青睐,选择去民营中小企业或外企应聘工作的意愿不高。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2020届硕士毕业生机关事业单位就业比例为30%,而2021届和2022届硕士毕业生机关事业单位就业比例都接近50%。此外,在外语类热门岗位就业竞争压力增大的情况下,部分外语类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心理落差,经受了求职考试屡屡失利等挫折后部分外语类研究生出现了逃避、退缩等,逐渐从“慢就业”“懒就业”状态进入“不就业”状态[2]。

二、新形势下外语类研究生就业市场需求变化情况

在新形势背景下,国内部分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正在调整,导致企业的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专门的外语类岗位减少,例如一些企业因调整海外发展战略导致对驻外岗位需求的大幅减少。同时,用人单位对复合型高层次外语人才的需求增加,表现为一些以外语为语言沟通基础的管理类、营销类、技术类、文字类、综合类岗位需求有所增加,只掌握外语专业知识的单一型外语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具有一定局限性。通过分析近三年来用人单位的招聘数据发现,机关事业单位对外语类岗位的需求相对稳定,同时增设了一些面向文史哲大类的招聘岗位,拓宽了外语类研究生进入体制内工作的渠道。另外,受国家政策因素影响,作为近年来外语类人才“用人大户”的民营教培机构对外语人才的用人需求大幅减少。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结果显示,民营教培机构已不再成为外语专业毕业生求职就业的重要选项。

三、新形势下外语类研究生就业去向规律分析

根据2020年以来的外语类研究生就业数据,并结合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情况,分析发现近三年外语类研究生就业去向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第一个规律性特征为外语类研究生选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央企、国企等具有稳定性的岗位,从事外事、文化、教育、管理等领域的有关工作。但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多,相关岗位的竞争难度增大,外语类研究生进入体制内工作的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加。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近三年的就业数据显示,2020届参加选调生考试的硕士毕业生大多能够进入省直机关事业单位,2021届参加选调生考试的硕士毕业生大多进入副省级城市或省会城市直属机关事业单位,而2022届参加选调生考试的硕士毕业生大多进入地级市或县级市直属机关事业单位,由此可见,自2020年以来,选调生考试录取难度逐年增大。第二个规律性特征为就业岗位与外语类研究生专业匹配度呈现下降趋势,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2020届研究生毕业生从事外语相关岗位的比例接近70%,2021届研究生毕业生从事外语相关岗位的比例约为55%,2022届研究生毕业生从事外语相关岗位的比例约为40%。在调查走访其他兄弟院校外语类研究生就业情况的过程中,发现了外语类研究生毕业后有从事非外语专业相关岗位比例增大的趋势,侧面反映出就业市场的岗位需求与外语类研究生所学专业的匹配度有所下降。第三个规律性特征为毕业生选择回到生源地或生源地所在省份省会城市就业的人数比例显著提高,前往“北上广深”等热门一线城市就业的人数比例正在减少。通过与学生谈心谈话发现,多数毕业生更愿意回到二线城市或老家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就业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关键一环,研究生群体的就业选择、就业去向、职业发展关乎着国家的未来。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就业形势变化,提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就业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面对新形势,研究生就业育人工作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本文结合笔者研究生就业育人实际工作中的经验,针对外语类研究生就业育人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实际问题,分析梳理总结出以下策略。

四、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之于党和国家而言,最值得爱护、最值得期待。青年犹如大地上茁壮成长的小树,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天[4]。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应该成为外语学子的孜孜追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按照这一培养目标,教育引导学生要立大志、成大才、担大任,坚持“四为”方针,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在就业育人工作实际中,外语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召开毕业生年级大会、深入毕业年级团支部和党支部、与重点人群谈心谈话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外语类研究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将自身发展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力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5]。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组织就业创业专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毕业生前往用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和走访调研,帮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架起沟通的桥梁。一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目标,教育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不要盲目跟风,通过优秀就业案例嘱咐学生不要急于一时找到所谓旱涝保收的“铁饭碗”,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开思想上的束缚,解下学生头脑中的思想包袱,提高学生对“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认识,鼓励毕业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锻炼成长、发光发热,引导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敢闯敢试,树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专业自信。

五、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精准就业帮扶机制

在新形势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路径,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就业求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辅导员要摸清学生的就业底数,实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真正把“一人一策、精准帮扶”落到实处。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精准就业帮扶机制,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对研究生毕业生精准就业工作的影响,邀请优秀毕业生和重点用人单位开展云端就业经验分享会和就业指导会,有针对性地协助外语类研究生解决求职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6]。为适应当前用人单位大多选择线上远程面试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建立云端面试能力辅导提升机制,并协调学校图书馆、自习室、学生公寓等场地资源为学生开辟专门的面试场所,例如可将图书馆、图书亭改为临时面试间,帮助解决部分学生没有安静无干扰的线上面试环境的问题。同时,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靶向就业系统,在就业工作攻坚期全面建立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台账,点对点精准推动学生择业就业,每周形成就业周报,及时向学院党委汇报就业工作进展,推动外语类研究生高质量就业。

六、千方百计拓宽新形势下外语类研究生的就业渠道

辅导员要提早备战就业工作,在毕业年级研究生秋季学期来临前做好就业工作的初步规划,尽早面向研究生发放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并与研究生一对一谈心谈话,深度了解其就业诉求,帮助其抢抓“金九银十”的重要时间窗口。同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当前就业形势,收集整理相关就业信息,提前了解掌握大量的就业资源信息,做好充分的信息储备。辅导员在深入了解掌握外语研究生就业求职意愿的基础上,要不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对接联系,与相关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7],为学生就业求职搭建便捷高效的就业平台。依托学校就业工作部门提供的信息渠道,在云就业背景下把用人招聘信息第一时间发送给毕业生,全链条式跟踪学生的求职进展[8]。同时,鼓励学生到重点行业和基层建功立业,充分动员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参军入伍,加强西部计划、地方人才引进等项目的政策宣讲[9]。在帮助学生拓宽就业信息渠道的同时,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有效的平台,利用好大学生创业苗圃的“筑巢引凤”功能,为学生多途径就业提供更多可能。

七、联动研究生导师推动形成就业育人合力

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在学校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在学术研究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还应该和研究生专职辅导员一同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助开展研究生就业育人工作。基于研究生就业育人形势,学院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真正落实好“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从学院角度推动对研究生就业育人工作的组织动员,建立健全学院层面的就业帮扶工作体制,成立由学院领导、研究生导师牵头的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小组,提高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就业求职工作的重视程度[10],充分动员研究生导师参与到硕士生的就业工作中。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研究生导师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的资源不可小视,可以充分发挥导师在相关领域的资源和学术优势,进一步畅通外语类研究生的就业和升学渠道,推动形成学院、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上下联动的就业育人合力。

面对新形势,高校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困难仍然存在,需要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迅速采取措施,尽最大努力教育引导毕业生积极求职就业。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外语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牢牢把握就业育人工作的主动权,不断提升新形势下就业育人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就业育人工作经验,梳理具有学科特色的就业工作体系,努力提升研究生就业育人实效,助力实现新形势下毕业生全面就业、高质量就业。本文希望能够为一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就业育人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的研究成果还将继续应用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就业育人工作的实践中。

猜你喜欢
外语类教育工作者外语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外语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青岛工学院应用实践小学期为例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外语类院校全口径PGT英语学习模式研究报告
构建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分析
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