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视域下科研团队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振动噪声控制科研团队为例

2023-11-29 16:48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8期
关键词:噪声控制师德师研究生

赵 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1]。研究生是开展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力量。研究生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在这种环境下,必须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高等学校,积极探索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因此,不断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培养质量是关键和核心,而创新能力是评价研究生人才培养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3]。《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4]。科教融合是一种能使科研与教学实现深度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科研与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模式,也是将学生培养成国家、社会与行业需要的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一种重要培养模式。该模式于19世纪由教育家Wilhelm Humboldt提出[5],自提出后,这种理念逐渐应用于高等教育中,促使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均有较大幅度提升。我国引入上述理念虽然相对较晚,但也向科教融合逐渐转型,认识到要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使教学与科研相统一,进而将科学研究前沿知识变为课堂讲授内容。科教融合模式是当前高校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建设高水平高校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全球高水平大学普遍采用的重要人才培养理念。目前,国内不同高校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6-7]也基于科教融合的视角,剖析了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演变,开展了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锤炼了研究生自主创新素养,提升了创新能力,取得了很多有益进展和成果。

高校科研团队是指具有共同研究兴趣的高校教师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团体。当前,科研团队集体攻关已是当前高校教学与科研发展的一大趋势。如何充分利用科研团队的平台资源,依托项目科研任务,发挥科研团队高层次人才聚集优势,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方法,改进当前培养方式,是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维度。当前,针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多从学校、学院或专业等宏观视角去探讨[8-9],或从单一课程等微观视角去研究,而从科研团队维度去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导师团队比单一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方面更具优势的角度来分析[10-11],而从基层科研团队层面,以科教融合为视角,结合团队平台资源与科研任务,开展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研究不多见。

本文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振动噪声控制研究团队为例,阐述了团队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根据团队自身特点、围绕团队聚焦的船舶设备振动噪声控制研究领域、集成团队科研平台与资源开展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旨在为高校中具有相近特点的团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与借鉴的研究生培养方法。本文所提出的科教融合视域下科研团队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内容包括:强化团队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从而夯实立德树人工作基础;依托振动噪声控制研究团队的科研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途径,创新研究生培养新方式;结合振动噪声控制团队科研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团队“哈军工”精神印记,以身边案例做好思政育人;贯彻研究生终身培养理念,持续为毕业研究生的发展提供助力。

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夯实立德树人工作基础

师德师风是指教师在从教履职中的道德水准、操守与风格。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前提和保障。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学工作的执行者,其师德师风会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言行作风,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国家的发展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师心中有规矩、脚下有方圆,才能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前进的“灯塔”,真正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哈尔滨工程大学振动噪声控制基层科研团队作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工人先锋队等荣誉的获得者,内部一直开展思想政治育人工作,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传承“哈军工”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围绕“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要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思考问题。在强化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上,团队结合从事的船舶设备振动噪声控制研究方向,面向科研工作背景,以船舶动力领域中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牵引,促使团队教师思考国家战略需要,提高思想站位,做好师德师风标兵,达到用高尚的师德师风教化学生、用“可靠顶用”的目标要求学生,进而从内在精神层面到外在专业知识层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依托团队科研平台,创新研究生培养新方式

根据基层科研组织所从事的船舶动力装置振动噪声控制研究方向和特色,强化科教融合思维,依托团队校企科研合作平台、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构建科研工作与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密切联系,将研究生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进而改进研究生培养方式。

(一)依托团队校企科研合作,强化研究生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

基层科研组织在船舶动力装置振动噪声主被动控制、动力装置减摩增效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与柴油机及相关零部件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以振动噪声控制相关科研任务为牵引和抓手,持续组织研究生深入企业开展科研、实习活动,通过长期驻厂、短期探讨、持续交流等方式保持与相关企业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真正了解了企业在船舶动力振动噪声控制领域的实际需求,也真正将书本与课堂上的振动噪声知识学有所用。在遇到科研难题时,导师团队、企业人员与研究生共同研究探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大有裨益。

(二)依托团队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与能力

基层科研团队依托国家船舶动力学科“111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不同国际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国外合作高水平单位在振动噪声、摩擦润滑等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关键技术水平方面的优势,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依托国内科研项目,选拔学生跟随国际知名大师出国研修、联合培养、攻读学位。通过研究生联合培养、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等方式,发挥国外高水平单位的作用,助力人才培养国际化。例如:在企业遇到发动机拉缸故障难题时,团队将该工程实际问题抽象提炼为科学技术问题,并专门派出博士生前往引智基地大师Anne院士所在的英国利兹大学联合培养,在外国专家指导下学习与之相关的基础理论。在外国专家指导支持下,在摩擦润滑领域获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成功阐释了发动机拉缸故障机理。在此过程中,研究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创新能力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幅提升。

三、依据团队科研任务,培养学生“顶天立地”创新能力

为适应国家对高水平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基层科研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包括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信部以及企业、研究所的各类项目),以国家、行业与企业面临的船舶设备振动噪声控制急难问题为目标牵引,从工程项目研制、关键技术攻关、基础问题研究等不同研究层次,做“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既培养研究生前瞻性、创新性理论的探索能力,又培养研究生“为国分忧、迎难而上、可靠顶用”的实践能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团队诊治的多个行业实际工程问题中,均是导师带领研究生深入工程一线,由导师与研究生团队共同完成现场测试与分析工作,培养研究生面向复杂工程问题,抽象关键技术与科学问题的能力。与企业联合指导、培养研究生的振动噪声专业分析与控制技能,开展协同创新,在振动噪声领域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团队中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每学期均要完成1场学术报告,相对独立负责1项科研课题,每年完成多项服务企业实践活动,为企业发展助力。团队始终倡导将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研究生在行业一线解决实际难题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科学与工程有机结合,做到“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助力国家重大战略,解决行业急迫需求,实现创新人才培养。

四、利用团队“哈军工”精神印记,以身边案例做好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与核心环节。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化立德树人成效,可更好地培养兼具技术知识、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的人才。针对当前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不接地气、不在“身边”,导致学生认同感和代入感不强的问题,基层科研团队根据自身常年投身船舶动力振动噪声控制领域研究的特点,充分利用精神文化传承与科研工作背景,深入挖掘身边的思政元素,打造具有团队特色的思政案例库。

基层科研团队从我校终身荣誉教授王芝秋教授开始,一直把助力国家船舶动力发展作为毕生事业,始终工作在船舶动力研究一线。参与我国船舶动力技术“八五”至“十一五”规划等多个重大规划,是我国船舶动力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在面对国家急难问题时,团队成员展示了鲜活的“哈军工”精神印记,体现出攻坚克难的“哈军工”精神传承、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传承、锐意进取的科学家精神传承,这些都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最生动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同时,团队充分利用科研项目工程背景,从科研项目中提炼思政元素,也是团队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重要来源。通过上述身边思政案例的总结、归纳,将其充分利用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五、贯彻研究生终身培养理念,持续为毕业研究生发展提供助力

为辅助研究生初入工作岗位后尽快发挥所学,基层科研团队在研究生毕业后的事业起步阶段,仍然持续关注其个人发展。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只要有需要,团队依然会不吝帮助,为其提供不断线的技术支持,使其在岗位上站得稳、成长得快,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团队前辈王芝秋教授经常对中青年教师说:“我们的研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业未来的发展水平。不要怕学会徒弟饿死师傅,积极扶持学生会促进行业水平的提升,这对行业发展是良性循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团队培养的研究生能在毕业后在国防工业科研岗位上迅速成长为技术总师、部门负责人等有行业影响力的人才,在国产大飞机研发、船舶动力自主化等重大工程项目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技术水平与融入血液的“哈军工”精神一样在薪火相传。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创新能力是评价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科教融合是一种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针对具有较强科研平台和资源的科研团队,该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尤其重要。本文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振动噪声控制研究团队为例,从师德师风建设、科研平台与任务利用、身边思政育人、终身培养等不同角度,阐述了团队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在该模式培养实践中,本文可为高校中具有相近特点的科研团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与借鉴的研究生培养方法。

猜你喜欢
噪声控制师德师研究生
“深海一号”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水下辐射噪声控制关键技术
浅谈隔声窗作为交通运输噪声控制措施的行政纠纷——基于司法裁判的实证分析
做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答卷人
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
核电锅炉给水泵最小流量循环阀出口形状改造及噪声控制
兆瓦级风电直驱型发电机噪声控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