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儿童“防沉迷”的本质

2023-11-29 05:11智晓龙
师道 2023年11期
关键词:网游娱乐现象

智晓龙

早在今年的2月27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便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加强短视频管理、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等工作。要求加强短视频建设和管理,营造短视频清朗空间。

此新闻一出,家长们连连拍手称快,似乎早已对短视频风靡儿童这种现象痛心疾首,仿佛溺水中的求生者抓住挽救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对该项政策给予了万众瞩目般的深厚期待。

但“儿童沉迷”的问题真的解决了么?

有心者能回想起,202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曾出台过《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该攻策被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政策。

政策发布以后,虽然冒用家长身份、购买虚假身份的现象仍旧存在,但确实很大程度限制了未成年人沉迷于网游。

网游被限,家长们并没有迎来期待的教育“春天”。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受“防沉迷”政策影响,约65%的未成年人为求消遣而从游戏转投短视频平台,掀起了一股狂热的抖音短视频风潮。

如此现象,值得深思。

笔者记起小时候,大约21世纪初,倘若有同学因沉溺电视游戏而荒废学业,家长们便理所应当地将原因归咎于“沉溺于电视游戏”。

这种现象,再往前十年,是“未成年人沉溺于武侠小说而学习退步”。

三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家长们不辞辛苦地为教育失败寻找外因,却从不肯承认自身监管的失败。

环境是影响孩子教育的重要因素,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终生老师。

我们在苛责孩子沉迷于某种娱乐爱好时,是否也应该反思:我们做到了向“奶头乐”式的娱乐说“不”了吗?

倘若家长们下班后,往沙发一躺,二郎腿一跷,要么打着欢乐斗地主或麻将,要么抖音小视频刷个不停,还不忘不时吆喝孩子两声:“看什么看,赶紧写作业去!”

如此行径,家长们又如何有资格要求未成年人做到比成年人更高标准的专注要求。

儿童“沉迷”的本质在于家长日常陪伴的缺失,以及自身示范效应的发挥不足,借助外力“一刀切”,斩断某种娱乐方式对于预防儿童“沉迷”治标不治本。

昨日之手游,今日之抖音,明日可能变成VR或者3D打印。这些娱乐方式,如春风过后的草地,斩不断理还乱。

家长们若想避免未成年人沉溺娱乐,私以为:一是做好自身示范,以身作则,在回家后向不受限制的娱乐说“不”;二是积极把控儿童兴趣导向,提供优秀文化产品,从优秀文化中吸取人文关怀;三是適当提高未成年人户外活动时长,所谓“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猜你喜欢
网游娱乐现象
亲子协力击败网游成瘾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学生党网游超廉价攒机
娱乐眼
被网游点燃的午休时间
网游青少年媒介形象研究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