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收入现状、关键问题与优化路径

2023-12-01 02:45种聪岳希明
关键词:财产性城镇职工转移性

种聪,岳希明

(1.农业农村部 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810;2.中国人民大学 财政金融学院,北京 100872)

一、引言

农民工是我国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民工总数2.96亿人,也就是每3个适龄劳动人口中,就有一个是农民工。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缓解和消除绝对贫困的重要因素,也是未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点人群[1-2],其收入的增长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工年收入稳定增长,从2012年的27480元上升到2022年的55380元(1)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和2018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整理计算而得。,幸福感和获得感也显著增强。但是,近年来受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工老龄化以及新冠疫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工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存在收入稳定性和增收动力不足,群体内部以及与城镇职工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工的收入问题。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测预警机制,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财产权益是重中之重。可见,国家除了关注农民工总收入的增加,对调整收入结构、拓宽增收渠道也非常重视。

近年来,农民工收入问题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已有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有益借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农民工收入增长的研究。何伟[1]提出仍然存在一些显性或隐性的阻碍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因素,甚至对农民工产生一定的就业歧视;高鸣[3]提出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快,本地非农就业机会减少;屈小博和余文智[4]发现教育与职业的错配会显著降低农民工收入水平。第二,关于农民工收入差距的研究。吴彬彬等[5]研究发现,农民工工资远低于城镇职工,并且这种差距长期存在。城镇劳动者的小时工资是农民工的2倍,如果再加上奖金和保险收入,两者差距会更大[6-7]。Lee[8]提出2008年农民工平均月工资只相当于城镇职工的76.3%。如果以在城镇居住每增加一年工资增加1.4%来计算,农民工要经过几十年才能达到与城镇职工相同的工资水平[9]。罗楚亮等[10]研究发现,近年来,农民工的收入集中率从2013年的低于全国基尼系数,发展到2018年的高于全国基尼系数,其影响由缩小收入差距转变为扩大收入差距,进一步测算发现,农民工收入对总收入不平等的贡献从2013年的13.4%扩大到2018年的28.4%。从收入来源看,农民工存在工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险的不平等问题,将会扩大收入差距[11-12]。吴彬彬等[5]提出虽然2002—2018年就业户籍歧视呈弱化趋势,但绝对值仍然很高,这种歧视会通过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等扩大收入差距。农民工外出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家庭的收入水平,而且对抑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和减少贫困均可以发挥积极作用[13-14]。第三,关于促进农民工增收的研究。陈珣和徐舒[15]提出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越大,工资收入增长的空间越大,对缩小收入差距的贡献就会越大,而且职业技能培训不仅可以短期提高农民工收入,长期增收效果也非常显著;岳希明和罗楚亮[14]提出应消除劳动力市场上的户籍、性别、行业歧视,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张广胜和王若男[16]提出通过数字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稳定性;陈斌开等[17]提出土地是农民生产生活的最基础保障,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增加农民工财产性收入,并且土地流转之后可以让更多农民工从事非农就业,提高外出务工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也有学者提出,要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尤其是财产权益;何伟[1]认为解决户籍壁垒、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杨穗和赵小漫[18]提出增加养老金、医保等社会保障收入,可以有效缩小农民工的收入差距;王大哲等[11]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增加农民工收入、缓解农民工的相对贫困也有显著作用。

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发现还有两个方面可以进一步探究:一是丰富收入来源对农民工增收的影响研究;二是找出农民工增收的重点对象,并提出优化路径。基于此,本文主要框架如下:首先,对2012—2022年农民工收入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并给出农民工收入的主要特征;其次,找出农民工收入存在的关键问题;最后,提出促进农民工增收的主要思路及优化路径。

二、新时代十年农民工收入现状分析

(一)农民工绝对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但增速放缓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农民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图1展示了2012—2021年我国农民工月均收入变动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农民工月均收入从2012年的2290元增加到2022年的4615元。但从增速来看,农民工收入增长率呈下降趋势,2013年农民工收入增长率最高,为13.9%,之后逐渐下降。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增长率最低,仅为2.8%。虽然2021年增长率强势反弹,达到8.8%,但2022年的增长率又下降到4.4%,远低于2012年以来的增速平均值7.7%,因此,农民工收入的增速呈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

图1 2012—2022年农民工月均收入变动情况

(二)外出务工、东部地区、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农民工收入普遍更高

本部分通过对不同就业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就业农民工的收入进行对比,刻画出我国农民工收入的大致特点。结果发现,不同就业特征的农民工收入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从就业地来看,无论是绝对收入还是收入增速,外出农民工收入均高于本地农民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比本地农民工高1214元,增速比本地农民工高0.7个百分点。纵向比较来看,2015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3359元,到2022年达到5240元,比2015年增长56.0%;2015年我国本地农民工月均收入2781元,到2022年达到4026元,比2015年增长44.8%(2)选择将2015年数据与2022年数据进行对比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统计局农民工调查在2015年之后才公布本地农民工月均收入数据。。

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快于其他地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5001元,比2016年增加1547元,增长44.8%;在中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4386元,比2016年增加1254元,增长40.0%;在西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4238元,比2016年增加1121元,增长36.0%;在东北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3848元,比2016年增加785元,增长25.6%(3)选择将2016年数据与2022年数据进行对比的主要原因是出于统计口径一致性的考虑,2016年之后,国家统计局农民工调查才将东、中、西地区修改为东、中、西、东北地区。。可以发现,无论是绝对收入还是收入增长率,东部地区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从行业来看,2022年从事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较高,分别为5358元、5301元,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月均收入较低,分别为3979元、3824元。2012—2022年,农民工就业集中的六大主要行业月均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具体来看,2022年从事制造业农民工月均收入4694元,比2012年增加2564元,增长120.4%;从事建筑业农民工月均收入5358元,比2012年增加2487元,增长101.88%;从事批发和零售业农民工月均收入3979元,比2013年增加1547元,增长63.6%;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民工月均收入5301元,比2012年增加2566元,增长93.82%;从事住宿餐饮业农民工月均收入3824元,比2012年增加1724元,增长82.1%;从事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农民工月均收入3874元,比2013年增加1577元,增长68.7%(4)选择将2013年数据与2022年数据进行对比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统计局农民工调查2012年未公布“从事批发和零售业”“从事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数据。。从收入增速来看,在制造业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最快,从事批发和零售业农民工的增速最低。

(三)工资性收入占比最高,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根据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方案的有关规定,将农民工收入主要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已有研究使用CHIP2013和CHIP2018数据,对农民工各项收入占比情况进行了测算(表1)。结果发现,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工收入的主要来源。2013年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8%、26%、1%、5%,2018年分别为71%、21%、2%、6%。横向对比发现,2018年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最高,财产性收入占比最低;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是农民工收入的主要来源,两者占比之和达到92%。纵向对比发现,与2013年相比,2018年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增加最多,增幅为3%,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增加了1%,而非农经营性收入占比下降了5%。综上所述,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有很大的增长空间[12]。

表1 农民工各项收入占比情况(%)

为验证以上结论,本文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测算了2016—2021年农民工的各项收入占比情况。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工收入的主要来源,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较低。从变动趋势看,农民工工资占比呈上涨趋势,从2016年的53%上涨到2021年的63%;经营性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从2016年的33%下降到2021年的24%;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占比变动较小。本文测算结果与已有研究均证明了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工收入的主要来源,且有增加趋势,经营性收入占比下降明显,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偏低等现状。

三、农民工收入存在的关键问题

本部分主要从农民工收入来源的角度分析农民工收入存在的关键问题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工资性收入增长放缓,持续增收能力不足

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工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农民工收入变动影响最大。数据显示,近年来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持续收入能力不足。具体来看:一是农民工就业缺少稳定性,工资收入不稳定。一方面,劳动力不能满足企业高技能岗位的用工需求,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不均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结构性问题仍不乐观,“求职难”与“招工难”并存,高技能人才明显缺乏。尤其表现在青年人就业压力大,2023年5月,仍有600万名左右青年劳动力失业,如果按照每3个劳动力就有一个是农民工推算,则有200万名新生代农民工正在找工作。另一方面,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逐渐下降,进一步影响农民工工资收入。数据显示,2012年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占比为38.1%,2015年下降到35.1%,下降了3个百分点。尤其是随着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的就业形式更加趋于灵活,如外卖员、快递员等。林龙飞和祝仲坤[19]研究发现,农民工本身就存在经常换工作的情况,在数字技术助推下,男性、新生代、高学历的农民工更容易频繁换工作,以追求更高的收入。二是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偏低,工资收入较低。一方面,老龄化背景下,农民工平均年龄增加,其技能水平无法满足新业态的需求,尤其是老龄农民工因健康等问题容易受到就业歧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7.3岁,到2022年农民工平均年龄提升到42.3岁。从年龄结构来看,40岁以下农民工占比从2012年的59.1%下降到2022年的47%,降幅为12.1%,而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从2012年的15.1%增加到2022年的29.2%,增幅为14.1%。另一方面,由于学历或文化程度较低,农民工工资远低于城镇职工,即“同工不同酬”。有研究发现城镇职工的学历普遍高于农民工,城镇职工学历占比最高的为大学及以上学历,为45.4%,农民工学历占比最高的学历是初中,为53.4%,而大学及以上学历占比仅为4.9%,并且即使在相同的学历水平上,农民工工资也低于城镇职工。三是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不健全,工资拖欠行为仍然存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共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5.5万件,为近65万名劳动者补充发放务工收入约65亿元,人均约1万元,这不仅会直接影响农民工工资收入,也会间接通过降低劳动投入时间影响其收入。

可见本试验为水平数不等的正交试验,取种盘种窝为2水平,取种盘的转速和倾斜角度均为3水平,如果选用混合型正交表,只有L18(21×37)正交表适合安排这个试验。假若选用这个正交表,要进行18组试验,才能保证因素水平的正交性质。为了节约试验时间以保证试验的精度要求和得到可靠的试验效果,故采用拟水平法进行正交试验设计。根据实际经验,将取种盘种窝数的水平1作为第3水平的虚拟水平,故本试验就转化为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根据正交试验选表原则选取正交表L9(34)[5]。

(二)经营性收入占比下降,增收来源比较单一

经营性收入也被称为非农经营性收入(5)罗楚亮等[10]将农村住户家庭经营收入分为农业经营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而城镇住户和流动人口的家庭经营收入认定为非农经营收入。因此,本文也将农民工家庭经营收入等同于非农经营收入。,是我国农民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鼓励农民工创业的政策出台,部分农民工选择在城市创业[20],当然也有很多选择返乡创业。同时,新业态促进了农民工向经营管理方向转变,农民工的非农经营性收入有所增加。数据显示,2018年农民人均非农经营净收入1869元,比上年增加232元,增长14.2%,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19.6%(6)数据来源:《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8—2019)》。。但本文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测算结果显示,经营性收入的占比逐渐下降,从2016年的33%下降到2021年的24%(见表1)。主要原因为:一是县域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非农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工创业增收能力弱,就业仍是农民工的主要选择。二是农民工受到技能限制,主要经营性收入来源为餐饮、运输等传统第三产业,与新业态相比,经营性收入增速偏低。此外,随着农民工年龄增长,老龄农民工创业渠道单一,自主创业动力不足等问题凸显,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较低。新生代农民工虽然选择就业创业的意愿强烈,但缺少创业的资金和项目支持。三是随着互联网经济发展,很多农民工由于学历水平低,从事电商等新业态的能力不足。因此,目前电商等新业态对促进农民工增收的规模作用尚未显现。

(三)财产性收入占比偏低,增收途径有待探索

目前,财产性收入尚未成为农民工的主要收入来源,对农民工增收贡献有待进一步挖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农民的财产权益保障,将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作为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本文测算结果显示,农民工的财产性收入存在绝对收入水平低、占总收入的比重低、增速缓慢等问题。数据显示,2018年农民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收入和出租房屋净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3.6%和19.4%,带动农民人均财产净收入比上年增长12.9%,但从绝对值来看,农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仅为342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也较低(7)罗楚亮等[10]将农村住户家庭经营收入分为农业经营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而城镇住户和流动人口的家庭经营收入认定为非农经营收入。因此,本文也将农民工家庭经营收入等同于非农经营收入。。主要原因:一是存在不同地区流转收益差距大、流转方式单一、土地闲置等问题,影响农民工财产性收入。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质量等差异,土地经营权流转收益存在地区差距,且大多数地区的土地经营权流转以出租、转包等方式为主,占比达到88.6%,而以入股方式流转的比例仅为5.4%(8)数据来源:《中国农村政策与改革统计年报(2021)》。,出租、转包的流转方式收益较低,收益更高的联结机制尚未建立。还有部分地区外出农民工的土地流转不畅,影响其土地租金收入。二是存在农村宅基地或农房闲置问题,也影响农民工的财产性收入。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生活,导致农村宅基地或农房闲置,而且传统房屋出租的财产性收益较低。盘活这些闲置资产资源的市场化机制不健全,将闲置宅基地或农房入股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企业以获取分红的方式仍有待探索。三是存在进城农民工财产权益保障问题。进城农民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以下简称“三权”)自愿有偿退出问题被广泛关注,虽然已有部分地区开展试点,但整体上看,将其转换成农民工的财产性收入仍处在探索阶段。

(四)多层次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转移性收入低于城镇职工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我国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取得了显著成就。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当前“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十亿四千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百分之九十五”(9)数据来源:《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但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具体来看:一是已有研究发现农民工参与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的比较多,参与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的比例低,而参与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差异将导致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转移性收入差距。杨穗和赵小漫[18]利用CHIP2013和CHIP2018数据测算结果显示,农民工的转移性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2013年城镇居民的转移性收入是农民工的14.8倍,2018年这种差距缩小到6.6倍,虽然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差距有了很大的缓解,但仍然对扩大收入差距有正向作用。在养老保险上,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的养老金收入差距更加明显,2013年城镇居民的养老金收入是农民工的16.3倍,2018年城镇居民养老金收入只是农民工的7.9倍,两者在养老金上的收入差距高于在转移性收入整体上的差距。在医疗保险上,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相比,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标准和比例偏低。二是随着农民工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灵活就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笔者赴安徽和河南调研发现,很多农民工表示也想参加城镇职工保险,但更在意每月收入,不愿意拿出更多的收入用于缴纳社保,加上用工企业也并未给灵活就业的农民工缴纳社保,将来必然减少其转移性收入。三是社会保障的衔接问题。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增多,笔者实地调研发现,很多返乡农民工已经参加了返乡前打工地的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但目前尚未出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导致实践操作中两个险种不能实现转移合并,影响了农民工的转移性收入。

(五)农民工内部收入不均衡,与城镇职工收入差距较大

农民工内部收入差距拉大,与城镇职工收入差距明显。一方面,虽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农民工年收入达到55380元,但农民工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本文使用CHIP2013和CHIP2018年数据,对农民工内部收入基尼系数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农民工收入基尼系数从2013年的0.36提高到2018年的0.39,农民工内部收入差距有拉大趋势。主要原因:随着县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老龄化加重等,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健康状况、不同就业地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差距较大,使得农民工的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另一方面,虽然农民工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但与城镇职工工资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农民工月均收入为2290元,城镇职工月均收入为3879元;2021年我国农民工月均收入为4432元,而城镇职工月均收入为8903元。2012—2021年,城镇职工与农民工的月均绝对收入差距从1589元扩大到4471元,城镇职工与农民工的月均相对收入差距从1.69倍扩大到2倍多。主要原因是,与城镇职工相比,农民工在人力资本水平、就业机会、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四、促进农民工增收主要思路及优化路径

农民工作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潜在力量,应将促进农民工增收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以下主要思路与优化路径(图2)。

图2 关键问题、主要思路与优化路径

(一)主要思路

坚持把促进农民工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最终目标,多渠道、多元化扩宽增收来源,调整优化农民工收入结构,激发农民工增收内生动力,建立健全农民工持续增收机制。目前亟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本地农民工和外出农民工的关系

从农民工收入现状来看,外出农民工收入水平明显高于本地农民工。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民工输出地的县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返乡就业创业,本地农民工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外出农民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新增农民工311万人,本地农民工占比94.21%,外出农民工占比5.79%。今后,在继续为外出农民工提供帮助的同时,更要重视本地农民工收入水平的提升,妥善处理好外出农民工和本地农民的收入差距问题。

2.处理好新生代农民工与老龄农民工的关系

从平均年龄来看,第一代农民工的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很多农民工由于健康、体力等原因在就业市场上受到歧视,存在收入稳定性差、增长动力不足等问题。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新生代农民工确实具有更高的学历和专业技能,但也存在对工作的期望与自身能力不匹配问题。随着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的发展,从事灵活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数量也在增加,存在收入不稳定的风险。今后,要重视对老龄农民工的就业帮扶,也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创业引导,切实增强以上两类农民工群体收入的稳定性和增收动力。

3.处理好进城农民工与返乡农民工的关系

一方面,要维护进城农民工权益。农民工市民化的前提是既保障农民工在村里的合法权益,也保证其在城市能够体面生活。要维护进城农民工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权益。如果农民工仍保留农村户籍,应该享受相应的成员权益;如果其已转为城镇户籍,也要积极探索“三权”退出的自愿有偿机制。另一方面,要维护返乡农民工权益。随着农民工就业半径逐渐缩短,返乡创业人数逐渐增加,但很多返乡农民工因收入低于原打工地而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要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搭建就业创业平台,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的权益。

4.处理好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关系

受到户籍等制度的约束,农民工在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教育等公共服务上仍未能与城镇职工实现均等化。应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取消农民工进城落户的限制,同时探索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双向流动的机制;推动农民工社保与城镇职工社保的有序衔接;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支持力度。

(二)优化路径

基于促进农民工增收的主要思路,本文提出应该促进农民工总量上持续增收,结构上不断优化,对重点人群,精准施策,重点帮助。具体优化路径如下:

1.高质量充分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当前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农民工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而高质量充分就业对增加农民工工资性收入至关重要。具体来看:一是从充分就业的角度,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实施以工代赈等项目,适当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二是从高质量就业的角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就业指导,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竞争力[21]。实现就业精准帮扶,对老龄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提供帮助,应将在城市生活的老龄农民工纳入城镇就业援助体系,提供更多合适的岗位;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形式多元化的趋势,应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使其就业期望与能力相匹配。三是从加强政策支持的角度,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和协调机制,保障农民工可以及时且足额得到应得工资收入;加强农民工工资监管和处罚力度,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测预警机制,防范各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风险。

2.支持创新创业,实现经营增效

具体来看:一是从发展环境的角度,随着农民工就业半径缩短,返乡创业规模不断扩大,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三产融合发展。以县域为载体的城乡融合发展,可以激发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双向流动,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非农经营机会[22]。二是从提高经营能力角度,加强农民工创新创业培训,提高从事传统服务行业农民工的运营管理素质,为农民工增加经营性收入提供内生动力。三是从政策支持的角度,鼓励有资本、有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对于返乡的老龄农民工,应引导其参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对于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应提供更多的资金和项目支持。

3.深化农村改革,扩大财产性收入

土地是农民生产生活的根本和关键,是农民最为重要的财富[23]。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农民工手中的财产释放出更大的价值。具体来看:一是促进农民工土地经营权流转,尤其是外出农民工的土地流转,充分发挥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的作用,扩大土地经营权流转规模;建立市场化征地补偿机制,提高法定补偿标准,保障失地农民工的财产权益。二是激活农村宅基地市场,盘活进城农民工等群体的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租赁、分红收入;扩大集体建设用地土地权能,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体制机制。对于进城落户的农民工,要探索“三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保障其合法的财产权益。三是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民工的集体收入分配权。当然,也要加大金融领域促进农民工增收的支持力度,为有一定储蓄的农民工提供理财、结构性存款等稳健的金融产品,提高其股息、利息、分红等财产性收入。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转移性收入

加快推进养老、医疗等多层次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老龄农民工的转移性收入。具体来看:一是提高农民工养老保险标准,以及农民工参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增加农民工的养老金收入。二是提高农民工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和标准,减少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医疗支出,进而提高转移性净收入水平。三是解决进城和返乡农民工的社保有效衔接问题,实现两个险种的合并转换。四是建立健全已脱贫农民工、老龄农民工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为特殊群体提供精准帮扶,实现其长期稳定增收。

5.促进机会公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始终是解决农民工内部收入差距和与城镇职工收入差距的最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尽可能解决一些不公平问题。具体来看:一是减少户籍制度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加快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二是使农民工在子女教育上可以享受到与城镇职工相同的公共服务,促进就业机会公平,减少就业歧视;三是实现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提高进城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和归属感。

五、结论

农民工是我国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农民工增收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民工的绝对收入不断增加,但收入增速放缓。分特征组来看,外出务工、东部地区、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农民工收入水平普遍较高。从农民工收入来源出发,发现农民工存在工资性收入不稳定、经营性收入占比下降、财产性收入来源单一、转移性收入城乡差距大等关键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民工持续增收。对标以上关键问题,本文提出促进农民工增收的主要思路:处理好外来农民工与本地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与老龄农民工、进城农民工与返乡农民工、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关系。本文认为主要应从高质量充分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支持创新创业增加非农经营性收入、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村财产性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转移性收入等开拓优化路径。在此基础上,随着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政府应该制定针对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创业“一揽子”支持政策,并支持返乡农民工带动本地农民工就业增收。

猜你喜欢
财产性城镇职工转移性
SPECT/CT显像用于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
农村财产性收益扶贫 为精准扶贫开辟新路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整合
新时期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路径
非远处转移性高危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低剂量碘-131治疗
杭州市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现状及对策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
伊立替康二线治疗晚期转移性胃癌临床观察
西部地区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分析*
影响转移性乳腺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