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刍论

2023-12-02 22:31汪园超
成才之路 2023年31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思政课高职

汪园超

摘要:网络信息时代,高职思政课的教学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为了科学应变,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应尝试回归到教学的本质,对教学的三要素即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关系进行条分缕析,研究思政课教学的三对关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思政课教师要与学生建构起彼此信任、平等合作的关系;思政课教师要与教材形成忠于教材、重构教材、超越教材的关系;通过激趣赋能、破立并举、理实一体,帮助学生与思政课教材之间建构良性关系。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关系处理;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1-0033-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编号:2023SJSZ 0925)、苏州市首批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名师工作站(太仓站)阶段性研究成果

当前,我国正处在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新技术、新应用正深刻改变着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旧常态,表现为教育者的权威弱化、学习者的价值观多元化和学习方式碎片化等。要应对这些挑战,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德技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就要回归教学的本质,重塑教学各要素间的关系。教学的本质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1]。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之间的互动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实践证明,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根本,因此要合理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良性互动、内在统一。

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是上好思政课的先决条件,然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容易被忽视,因为有的人认为师生关系是约定俗成的,不需要再进行建构。这就导致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存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和能动性等问题,制约着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1.存在的问题

第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唱“独角戏”。网络信息时代,参与式、互动式交流成为常态,然而传统的思政课课堂还存在单向的知识灌输现象。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课前潜心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忽视了学情的研究,在课中专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在课后关注学生的作业提交,忽视了学生的评价和困惑。部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导着理论知识的设计、讲授和考核,犹如唱着“独角戏”,导致学生参与率、抬头率、点头率低,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有效彰显。

第二,忽视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念“一本经”。网络信息时代是“个性化定制”的时代,不同学生对思政课有不同的期待。然而,部分思政课教师往往更专注于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完成,而忽视学生的生源、专业等方面的差异性,存在使用一套统编教学材料应对所有类型学生的问题。这会导致案例运用缺乏针对性,思政课与专业课脱节,弱化思政课的代入感和专业的认同感。

第三,忽视学生的能动性,教师做“全能侠”。网络信息时代,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开放、便捷,思政课教师面对学生没有了占绝对优势的知识代差。然而部分教师还是扮演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能侠”,轻视学生的创造性、能动性。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作用被弱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展示,能动性无法有效发挥。

2.应对措施

第一,建构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提升教学实效性,就必须赢得学生的信任,因为信任是教育的起点,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前提。一是尊重学生,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差异和利益诉求等。二是亲近学生,即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够换位思考学生的处境,真诚对待学生。三是了解学生,即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惑,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从学生的关注点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四是引领学生,即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为学生做好表率,引领学生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成为学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2]其次,思政课教师也要充分信任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抱有这种信念的教师,即相信这是一些本质很好的孩子,只要给予帮助,他们身上好的因素必定占据上风,才能成为好的教育者。”[3]一是激发学生的能动性。高职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工具,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思政课教师要利用这个特点,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二是相信学生的有效参与会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思政课教师要允许学生追问、质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及时给出中肯的意见。师生之间的这种思想“碰撞”,会无形中打开学生思想世界的大门,让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从而提升育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第二,建构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首先,平等是现代性德育顺利实施的主体建构标准[4]。要建构平等的师生关系,思政课教师就要摒弃喊口号式的说教,摒弃自己唱主角、学生唱配角的教学关系,要与学生展开平等的交流,用真诚的话语感化学生、用透彻的理论说服学生。思政课教师也不能因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产生自我矮化倾向,无原则地迎合学生、讨好学生,而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引领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使其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次,师生合作是学校人际关系的基本方面[5]。思政课要建构合作式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一是课堂内合作探究。思政课要从过去教师“一言堂”向“师生同台”的教学模式转变。具体来说,师生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开展合作探究,教师创设课堂辩论、情景展示和小组研学等环节,为学生参与问题探究创造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做好启发引导、总结提炼和情感升华等工作。学生则要完成好自主探究、追问反思、课堂分享等任务,在师生良性互动中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二是课堂外共同实践。思政课教师要带领学生共同参与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暑期“三下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活动,推动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计民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高职思政课教材属于国家统编教材,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思政课教学最权威的依据。可以说,思政课教师要上好课,就要研究教材、善用教材,建构与教材的关系。然而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却存在“唯教材”和“轻教材”两种极端[6],具体体现在教学容量、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等问题上。

1.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教学容量上存在“大而全”“多而空”等问题。网络信息时代为思政课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然而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首先,教师讲解教材内容往往追求“面面俱到”,同时为了阐释教材观点,又向教材中堆砌了很多教学案例,这就导致思政课教学容量不断增大,呈现“大而全”的趋势。“大而全”不但不会让学生学到更多,反而让学生更难消化,极易产生学习倦怠。其次,教学容量增加后,教学进度会变得更加紧张,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安排教学互动,学生的参与感会降低。另外,由于时间紧张,案例无法真正展开,就起不到析事明理的作用,极易出现“多而空”的窘境。

第二,在教学重难点上存在“随兴发挥”“避重就轻”等问题。首先,网络信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会催生众多的网络热点,这些热点关注度高,如果将其和思政课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增强思政课的代入感。但是在高职思政课课堂中,存在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热点代替重难点的倾向,即部分教师热衷于引用自己喜欢的热点人物和事件,懂得多的、素材多的就多讲,这种“即兴发挥”容易使教学偏离教材的中心,难以突破重难点,因而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其次,不深入就不能浅出。部分教师对教材研究不深入,备课不充分,对重难点把握不准,于是就采取“避重就轻”的态度,“总是绕开问题讲,避开难点讲”,这就使教学流于形式,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

第三,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知识碎片化”“泛娱乐化”等问题。首先,在网络信息时代,知识学习呈现“碎片化”的特点,但日益碎片化的学习方式使教师习惯于采取“案例串烧”方式,忽略了教材的内在逻辑、叙事主线等核心要素,容易使学生产生逻辑混乱和思维浅表化的问题。其次,大量的娱乐化元素进入高职思政课课堂,虽然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但也使课堂出现泛娱乐化的倾向。

2.应对措施

第一,忠于教材。首先,把尊重教材作为思政课教师的首要职责。教材是教育的基本遵循,思政课教材更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政课教师应把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其次,把研究教材、理解教材作为忠于教材的前提。忠于教材不是要求教师照本宣科,而是要忠于教材的中心思想、主旨主线和内在逻辑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材上下功夫,吃透教材的精髓要义,做到理解全面准确。

第二,重构教材。教师在忠于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对教材进行重构,避免出现“大而全”“多而空”等问题。首先,要针对学生的类型、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融入时事热点、地域文化、革命精神等元素,精心設计教学专题,使教学内容更鲜活,提升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将晦涩难懂的教材语言转换为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的教学语言。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沟通交流,语言是其中最主要的媒介。运用生动活泼、通俗直白的教学语言,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学生的认知体系转换。

第三,超越教材。超越教材不是要求教师另起炉灶,而是紧跟时代步伐和学术前沿,为教材注入新鲜内容,增强统编教材的时代适应性,有效应对“知识碎片化”“泛娱乐化”等不良倾向。首先,提升教材的应用水平。应常态化开展教学反思,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案例的契合度等,从“用户体验”的角度,不断总结教材的使用规律,提高教材在高职思政课不同场景、不同专业中的应用效果。其次,提高对教材的研究能力。要将学生的疑惑、教学的难点提升为学术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剖析问题,形成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反过来为思政课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思政课教材是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生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载体。因此,可以说学生使用教材的态度、能力和效果,直接关系到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1.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职学生缺乏学习教材的动力和方法。首先,高职学生学习思政课教材的动力不足,很难做到主动、系统学习教材。其次,高职学生学习教材的方法不佳,通常是为了应付考试,采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方法学习知识点,没有充分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逻辑框架等。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依赖于教师的课堂PPT要点讲授,很少在课余时间投入精力预习和复习教材内容。

第二,部分高职学生对教材的理论认同正经受一些错误思潮的冲击。当前,随着自媒体的普及,网络上一些错误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等,正在向高职学生隐蔽渗透,极易让个别学生失去理性,对教材中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负面情绪。

第三,高职学生难以将教材内容落实为具体实践。思政课教材一般要考虑通用性原则,所以教材内容具体案例比较少,这就对学生学习教材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首先,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存在困难。学生对于一些深层次理论理解还不透彻,局限于相关概念和原理的机械理解。其次,学生化知为行存在困难。思政课教材与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学生不清楚如何让理论落地,并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实践。

2.应对措施

第一,激趣赋能。首先,立足教材,巧设任务。学习教材不能局限于上课时间,要充分利用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两个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教师应根据教材重难点,设置课前预习任务,课中进行汇报展示,课后延伸拓展问题并提交总结报告。其次,阅读经典,提升素养。学生学习教材能力不足,主要是因为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要引导学生阅读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如《毛泽东选集》《习近平讲故事》等,课上再分享读书心得,这样既可以培养阅读经典的能力和兴趣,也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再次,提炼教材,演绎理论。教师一方面可引导学生绘制教材的思维导图,提炼中心思想,另一方面可指导学生用情景剧、“擂台赛”等方式来演绎理论内容,使其可观可感。

第二,破立并舉。针对各种错误思潮对教材内容的冲击,需要做到破立并举。首先,弘扬真善美。关注正能量的社会现象,将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用真实感人的故事教育学生,如案例“某地警车一路鸣笛护送病人赶往医院”体现了集体主义保障个人正当权益,有力回答了个人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讲好英雄人物、时代楷模、党员先锋等人物故事,聚焦时代背景,刻画人物细节,让典型人物可敬、可亲、可学。如“华坪女中校长张桂梅想提前预支自己的丧葬费用,来帮助山区贫困学生”,其奉献精神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其次,批判假恶丑。旗帜鲜明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思潮的真实看法,再采用归谬法或者反证法来批驳错误的观点。

第三,理实结合。针对高职学生不善于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实践的困境,有必要加强理实结合,促进学生知行合一。首先,设立思政实践课,满足学生学有所用的需求。根据教材内容、地方资源和学生兴趣等要素,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课,将思政课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切实可行的实践项目,提升教材的实践性。其次,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找到教材与现实的契合点。组织学生走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智慧工厂和城市规划馆,沉浸式体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大地的生动实践,指导学生分析现实图景与教材内容存在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知和认同。再次,通过典型人物示范,让学生找到所学专业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点。可邀请各专业优秀毕业生或者劳模工匠现身说法,启发学生立足专业优势来开展社会实践,将教材内容落地、落细。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78.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 2020(17):4-16.

[3]王凌皓.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著导读[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4:17.

[4]高中建,孟利艳.德育走向与德育接受现代性德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154.

[5]任红娟,赵正新.教学新理念与实践探索[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9:39.

[6]吴现波,李卿.讲好用好高职思政课新版统编教材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2):32.

Discuss on Several Pairs of Relationships that Must be Handled Well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Yuanchao

(Suzhou Chien-shi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angsu Province, Taicang 215411, China)

Abstract: In the era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he teaching ec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In order to adapt scientifically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e should try to return to the essence of teaching,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elements of teaching, namely teachers, students, and textbooks in detail, study the problems in the three pairs of relationship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hould establish a relationship of mutual trust and equal cooperation with students;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hould form a relationship with textbooks that is loyal to them, reconstructs them, and transcends them; by inspiring and empowering students,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we aim to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xtbook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relationship processing;teachers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思政课高职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