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施工管理关键点分析

2023-12-06 01:51姬东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年33期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

姬东

中亿丰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 苏州 215000

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具有规模大、专业要求多、复杂化程度高、施工周期长等基本特点,施工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进入新时代后,文物保护单位紧扣建筑行业工业化改革与产业转型机遇,一方面创建了设计施工一体化实践模式,创建了适配性较高的全过程管理方案,另一方面在施工管理实践中突出了对施工管理关键点(包括难点、重点、常规点)的分析,以期实现此类工程的提质增效工作,尤其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人才的引入,推进了施工管理的高质量发展。但是,施工管理实践中受到人、机、材、技、法、环、钱、管等多重因素影响,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分析与处理。下面先对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的价值做出简要概述,再展开具体讨论。

1 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的价值

1.1 文化价值

古建筑属于物质文化遗产,对其实施文物保护首先可以呈现其文化价值。具体而言,现代研究者对文化一词的定义共计三百多条,在实质上均承认一种文化所包含的集体心理价值和生活方式。以古建筑为例,它属于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积淀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造型艺术风格,具体呈现和谐设计理念、营造法式、木石材料等方面。同时,通过古建筑承载的祭祀、观赏、游憩、居住等功能,一方面塑了古代和现代中国人的集体心理价值,另一方面为其提供了人、建筑、环境、自然和谐发展的范例,有利于新时代对“中国梦”的实践。

1.2 经济价值

新时代文化保护单位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下,发展了以古建筑为载体的旅游产业,进一步开发了其中潜在的经济价值。既为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修缮探索了一条新的筹资渠道,又为古建筑文化保护工程赋予了新的任务,有利于推动古建筑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围绕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创新的一系列旅游产品、文创产品等,重新点燃了广大民众对古建筑的兴趣,为其发挥公共教育功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1.3 教育价值

艺术通常被分为造型艺术与非造型艺术,古建筑属于前一种艺术类型。随着文物保护单位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协同合作日益加深,强调了古建筑在公共文明领域的教育价值。例如,部分地区将古建筑文化保护工程和公共教育融合后,一方面借助“研学”形式促进了青少年对古建筑的了解、认识、理解,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开放日”活动,让社会公众参与到了对古建筑文化的保护行列,进而从整体上扩大了古建筑的影响力,使其在塑造文化理念、艺术观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1]。

2 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施工管理关键点

目前,古建筑文化保护工程主要按设计施工一体化实践模式开展全过程施工管理(如图1),施工管理内容相对完整、施工管理流程比较标准,促进了此类工程施工管理效率与质量。从笔者近年来的自主学习、同行交流及施工管理工作经验看,此类工程施工管理的关键点集中在四个方面:(1)前期调查;(2)病害分析;(3)材料选择;(4)结构优化。分述如下:

图1 全过程管理示意

2.1 前期调查

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管理以前期调查为必要条件,要求在施工管理前实施全面的前期调查工作,包括收集历史资料、现场勘察、采访记录、环境影响评价、编制调查报告等。例如,文化保护单位在古建筑管理方法中明确指出了其构成要素也属于文物,既禁止损毁,也禁止在相关部门未同意情况下的拆除、倒卖等活动。在这种前提下,构成古建筑的地基、墙、柱、梁、檩、椽、门、窗等,均属于保护对象。进一步看,当单体建筑与上述构成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受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影响后,不排除出现一定程度损害的可能性,此时需对其进行了全面调查。以柱子和墙体为例,在前期调查时必须以古建筑所在地区的文物修缮管理条例、文物管理办法中的规定,结合原古建筑柱网、原平面开间、原有深度等,对其进行全面调查,为后续修缮、整体搬迁等提供科学依据,调查数据应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2.2 病害分析

古建筑多采用木、砖、石、瓦、泥、琉璃、漆等作为建筑材料,其中的“木作工程”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包括几、桌、椅、床、橱等可移动文物),受天气、小动物、害虫、人为因素影响,会发生不同类型的病害。例如,在雨、雪天气影响下,古建筑木质材料在温度、温度影响下会受潮发生霉变。在风力因素影响下,涂刷于建筑表面漆会干裂、掉落。再如,受到老鼠啃啮、燕子筑巢、蜜蜂搭窝、白蚁入侵、蜘蛛结网等影响,会使木质材在这种鲸吞蚕蚀现象下逐渐发生病害,严重时可导致其毁坏。尤其是在地质作用、物理作用、人为作用下,受地震、热胀冷缩、应力、修缮不当等因素影响,会造成裂缝、变形等病害。在这种条件下,施工管理中要求加强对其病害影响因素、主要成因的分析,为其后续修复、治理、加固等奠定基础。尤其在当前施工管理中,随着专项管理工作的深入,于安全管理中普遍应用了双重预防机制,可以借助配套的安全评价技术(如图2),增强对其风险源的辨识、风险分级、隐患排查治理等。

图2 安全评价技术应用流程示意

2.3 材料选择

古建筑文物选择木作牛腿作为提升支撑性能的梁托,其特点集中表现在强度高、材料质地细腻、耐久性好、不易变形等方面。使用木作牛腿时主要与挑梁配合使用,将檐檩托起,从而起到承载建筑应力的作用。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应结合其材质、特点、作用、功能,选择粗壮、结实,具有观赏性的木材。从以往的施工管理经验看,在木制古建筑中,宜根据保护墙体不受雨水冲刷及其他因素影响,扩大屋屋檐、屋顶面积,使其屋面结构排列更加紧凑。在当前高质量发展主题下,宜在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中尽可能突出木制牛腿的关键作用,处理好它与其他部件间的配比关系,为此类工程设计、装饰提供相应的辅助[2]。

2.4 结构优化

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易出现裂缝,进而损坏其结构。通常而言,轻微裂缝的处理相对容易,选择铁箍固定法即可实现修复目的。但是,当裂缝较长、腐烂不严重的条件下,需要采用浇筑法进行处理。当结构稳定性较差时,一般要应用加固修补法,具体操作时可结合垂下吊头角度梁、整梁框架地拨配方式,使修复效果获得科学提升。至于旧角梁底部位置的修复,宜选择方柱状、柱状进行柱底支撑处理。除此之外,在结构优化时应针对梁头位置的漏水情况,检查屋面阴沟表面是否存在腐烂,再使用包镶法,完成对腐烂部位的处理。

3 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施工管理问题

3.1 保护规划理念相对滞后

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属于系统性工程,属于国家及各地单位重点保护对象。但是,在施工管理期间,文物保护单位针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主体制定了相应的明文规定,但是在实际的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方面,对其施工及管理工作没有做进一步规定。加上文物保护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间的协同合作相对较差,在修缮速度、管理效率方面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例如,此类工程制订修缮工作计划期间,容易忽略对周边地区的综合利用,从而因全局意识缺乏阻碍其保护工作[3]。

3.2 施工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相对复杂,施工单位接受委托后虽然能够根据全过程管理理念、环境影响评价及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等,编制内容完整、流程标准的全过程管理方案。然而,在当前普遍应用“制度引领各项机制并行运作”的方式下,部分施工单位并不注重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容易在古建筑文物修缮、复原、加固过程中对其造成一定的损坏。尤其在信息化管理平台已获得广泛应用的条件下,参建单位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不及时、职责不明晰,协同效应相对较小。

3.3 管理人才综合素质偏低

长期以来,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中存在“重施工,轻管理”的弊端。近年来。随着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施工单位受行业竞争内容变化(从规模化竞争转向定价权、供应链竞争)的影响,虽然提高了对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但是由于人力资源市场的专业人才供给不足、现有管理人才综合素质偏低,在施工进度、质量、安全、资料、环境、合同、成本等管理方面差强人意。

3.4 施工管理资金配置不足

新时期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主要采用专款专用方式拨付相关资金,然而,施工单位的研发创新不足、技术突破较少,加上知识产权管理比较滞后,导致了购置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方面的成本有所增加,形成了文物保护资金不足,施工单位工作不能顺利开展的问题。近几年,部分地区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通过发展以古建筑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探索了新的资金营收渠道,但是由于部分地区专款专用落实较差、文化保护单位无款可拨、施工单位受委托后甚至会出现施工进度严重拖延的问题[4]。

4 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施工管理策略

4.1 结合顶层设计理念,详细进行规划编制

建议在此类工程中结合顶层设计理念,编制内容详实的规划方案。例如,当前的关键问题对古建筑文物周边地区保护不足,建议在施工前由参建单位通力合作,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研发战略性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管理方案,一方面结合前期调查工作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考察和规划,另一方面对违规建筑进行相应的拆除与处理,编制以古建筑文物及其周边地区为主的保护工程规划方案。然后,由文物保护单位为施工单位提供相应的明文规定与指引,预防可能发生的施工损坏。

4.2 健全管理制度机制,完善施工管理体系

建议施工单位在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监督过程中,根据施工管理体系完善需求,设置与全过程管理相匹配的监督管理制度,实现动态跟踪监督。同时,应结合专项管理工作,健全各项机制。例如:(1)在安全管理方面,应细化双重预防机制,加强风险辨识、风险分级、隐患排查、隐患治理。(2)在质量管理方面,引入清单管理机制,编制质量管理要素清单并对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指标进行一一检查与,保障指标体系的完整性。(3)在环境管理方面,宜增强责任发生制、病害分析结果,在修复、治理期间,明确各岗位职能与责任,确保病害处理效果。(4)在进度管理方面,应结合数字化技术引入共享机制,为协同管理赋能。例如,在BIM集成管理平台,将参建方、专项管理小组全部纳入应用层,通过数据共享扩大施工管理方面的协同效用等。

4.3 应用专题培训方法,提升管理人才素质

此类工程施工管理要求较高,建议在常规培训基础上应用专题培训方法提升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例如:(1)结合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施工关键点与问题,从宏观政策、中观产业、微观施工三个层面,编制知识结构优化专题人,辅助管理人员梳理出清晰的管理脉络。(2)根据全过程管理中的平台管理、系统管理、专项管理要求,编制与之匹配的专项技能拓展专题。例如,当前此类工程中普遍应用了BIM技术,形成了线上加线下混合管理模式。此时可根据数据采集、清洗、存储、分析、报表管理、施工管理内容调整等,对手持数据采集装置、管理平台等进行技术操作进行培训等[5]。

4.4 设置相关研究项目,多渠道筹措修缮资金

首先,建议施工单位与文物保护单位通力协作,结合实际项目开展技术研发,在知识产权创新路径下探索以售卖知识产权为主的筹资渠道。其次,在文物保护单位委托、施工单位建设、博物馆移交条件下,应加强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进而通过多元形式的旅游形式为其筹措修缮资金。第三,应扩大宣传工作,在社会民众广泛认识古建筑多元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募捐途径筹措相应的修缮资金等。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施工管理的关键点十分明确,施工管理中的难点集中表现在保护规划、管理体系、管理人才、管理资金四个方面,建议借鉴前期实践经验于思路决定出路的大原则下选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性解决”方法,制定一些适配性较高的施工管理策略与实施措施,全面提高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修缮效果,使其在当代产出综合效益,进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中国古建筑
名胜古迹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子午工程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工程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