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枢纽经济先行示范区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2023-12-06 02:48弋伟伟王庆国
北方经济 2023年10期

弋伟伟 王庆国

摘  要:枢纽经济作为优化经济要素时空配置、重塑产业空间分工体系、全面提升城市能级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是畅通经济循环、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河南省多次明确提出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把发展枢纽经济作为实施优势再造战略的关键环节。本文在分析河南省枢纽经济现状特点及问题短板的基础上,围绕建设枢纽经济示范区的关键点和着力点,针对性地提出加快建设完善集疏网络、高效物流、关联产业互动融合、协同发展的枢纽经济体系等对策建议,助力加快建设河南省枢纽经济示范区。

关键词:枢纽经济     优势再造     先行示范区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枢纽经济发展,枢纽经济已经成为经济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突破口、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新抓手、推进交通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发力点,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河南省地处中原、畅联东西、连贯南北,积极构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推动交通与物流、枢纽与产业深度融合,已成为全国最具潜力和最有优势建设枢纽经济示范区的区域之一。然而,目前河南省的枢纽集疏功能不高,“引流”“驻流”能力不足,“过而不留”“流而不聚”问题凸显,亟需优化区域资源要素和生产力空间配置,培育具有较强集聚辐射能力的产业集群,推進交通、产业、城市跨界融合发展,重塑发展新优势,提升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

一、河南省建设枢纽经济先行示范区的现实基础

(一)发展现状

1.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初步建立

交通枢纽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更加协调的多中心格局加速形成,“1+3+4+N”多层次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初步建立。截至2022年底,郑州被确定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铁路枢纽、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入选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客货运规模2017-2020年连续4年保持中部地区“双第一”,是全国航空电子货运项目唯一试点机场。郑州、洛阳、商丘、南阳和安阳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洛阳、商丘、南阳被确定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周口港被确定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临港经济快速发展。

2.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持续巩固

郑州机场2022年货邮吞吐量增速位居全国第6名,电子货运、“空空中转”和海外货站三大“国字号”航空货运创新试点取得重大突破,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高标准建设郑州国际陆港新址,推动中欧班列“五统一”规范化、常态化开行,新开3条以上国际班列线路,年开行量突破3000班次。周口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河南省起点,现已开通至淮安港、上海港、南京港等7条国内集装箱航线,开辟至美国长滩港、加纳TEMA港、泰国曼谷港等8条国际集装箱航线,实现了港通四方、箱达世界和货运全球。

3.枢纽综合集聚能力不断提升

郑州空港型、洛阳生产服务型、商丘商贸服务型、安阳陆港型等6个国家物流枢纽综合服务功能持续完善。运输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以郑州市为中心,实现公路5小时内覆盖全国4.7亿人口和30%的经济总量,铁路3小时内覆盖我国7.9亿人口和60%的经济总量,航空2小时内覆盖我国12.3亿人口和90%的经济总量。现代物流、现代服务、商贸流通等枢纽偏好型产业加速集聚,空港航空港实验区智能终端产业、高铁郑州东站现代商务及周口港、信阳港仓储物流产业等发展持续壮大。

4.综合运输通道布局更加优化

“米+井”综合运输通道基本建成。截至2022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009公里,建成“6纵11横5条放射线”覆盖省内县域高速公路网。济郑高铁濮郑段正式开通,在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1小时覆盖全省省辖市,2小时连通周边省会城市及京津冀,4-6小时通达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国内主要经济区的高铁通联圈。陆海空丝绸之路通道加快建设。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先后开通以“郑州至卢森堡”空中丝路为代表的51条货运航线,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居全国前列。“陆上丝绸之路”建设稳中有进,中欧班列(郑州)综合运营能力居全国第一方阵,辐射30多个国家和130多个城市,郑州成为全国五个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之一。“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步伐加快,开通9条至沿海主要港口海铁联运班列线路,周口港、漯河港、信阳港等河海联运开通运营。基本形成“陆、海、空、网”四条“丝绸之路”建设格局,在国内率先创新“四路协同”发展的“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新模式。

(二)存在问题

1.综合交通枢纽组织衔接能力有待提升

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与组织衔接能力不匹配,枢纽集疏运系统不够完善。一是从省内到东部沿海港口的集装箱运输仍然以公路运输为主,铁海联运、铁水联运等有待挖掘提升。二是大型物流服务集成商不足,在吸引大型网络型物流企业布局上,不但与“四极七枢纽”城市差距大,而且落后于周边的武汉、西安等城市。三是综合货运枢纽数量少、规模小,全省500亩以上的货运枢纽不足20个,其中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物流园区不到一半。四是多式联运衔接不足,高铁与航空联动尚处于起步阶段,高铁与公路之间衔接还存在脱节情况,与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和“零距离”换乘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2.综合交通枢纽要素组织功能仍需加强

枢纽型经济区要素支撑能力不足,产业发展配套、居民生活配套设施匮乏,区域内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等软环境亟待改善,制约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有待清除。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与组织功能和网络衔接匹配不强,国内国际资源要素组织能力偏弱,郑州铁路枢纽地方货物运输量占比仅10%,中欧班列省内货源比例仅占25%左右,全省A级以上物流企业不足全国的3%,缺乏具备供应链整合和平台组织能力的“链主型”龙头企业。

3.枢纽偏好型产业发展缓慢

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水平不高,尤其是临空产业与临港产业基础弱、规模小、层次低,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高附加值产品、高品质服务供给不足。一是临空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智能终端产业“独霸”格局难以突破,增加值占港区“规上工业”的90%以上,多数企业处于初级产品加工阶段,相比广州、南京和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生物医药、精密机械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二是高铁经济拉动效应仍需提升。全省除郑州东站商务区初具规模以外,其他高铁枢纽商务区尚在规划或建设中。新兴服务业规模较小,信息技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比重不足5%。三是临港经济产业链条较短。周口港和信阳港临港经济以仓储物流产业为主,对产业链上下游及关联配套产业延伸和吸引不够,集聚效应尚未形成。

二、河南省建设枢纽经济先行示范区的思路与对策

积极融入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突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定位,以综合交通枢纽和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为依托,构建多层级立体化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推动交通枢纽与高端制造、现代服务、农业等产业跨界融合和质变发展,打造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协调联动的枢纽经济示范区,推动由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形成枢纽城市和产业融合发展、带有鲜明河南特征的枢纽经济品牌。

(一)以物流拉动为先导,提升经济拉动力

坚持把现代物流业作为枢纽经济的核心进行重点培育,尽快形成一批功能复合、高效联通的物流设施群和物流活動组织中心。围绕增强物流枢纽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专业化服务能力,强化与物流通道、末端配送等功能设施对接,完善机场、港口、铁路站等枢纽集疏运体系。开展龙头企业引育行动。培育壮大本土物流骨干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在豫设立区域性和功能性总部;健全物流豫企全流程、管家式服务体系,加快打造出一批从河南省走出去的全国性物流龙头企业。开展物流企业制造业融合行动。鼓励供应链核心企业发起成立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联盟,开展流程优化、信息共享、技术共创和业务协同等创新。探索联合采购、共享仓储等供应链协同共建模式,培育创建一批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标杆企业,打造一批产业物流融合创新服务品牌。

(二)以枢纽产业为核心,培育增长新动力

根据铁路、机场、港口等交通枢纽特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枢纽偏好型产业。依托郑州新郑国际、洛阳北郊等机场发展航空维修、航空制造等航空核心产业,建设国内重要的航空航材维修基地;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以及航空物流、离岸金融、外贸综合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依托综保区、国际陆港、口岸等平台,做强跨境电商、国际贸易、国际运邮等外向型产业集群,重点支撑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依托周口、信阳等主要内河港口,发展特色装备、大宗商品、粮食、化工等产业,做强临港制造业。依托高铁枢纽,鼓励以建筑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大企业、大集团设立全资子公司、区域分公司,壮大甲级办公、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等业态,打造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产业集群。

(三)以平台经济为关键,提高要素聚合力

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物流龙头企业。依托枢纽构建大物流、大平台、大通道、全链条网络,更大范围吸引集聚资金、土地、人才等高端要素,在传统优势领域开辟更多优质赛道,培育一批领先产业、领先技术,形成先发态势,不断增强高端要素链接优势。依托国家物流枢纽节点城市,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物流、文旅为特色的枢纽经济区。加快推进枢纽承载设施建设,持续拓展枢纽经济承载平台功能,推动货物资源由“过路”向“集结”转变,增强枢纽开发区对要素的集疏和粘性,持续提升枢纽示范区能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耦合组织能力,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学校、医院、商贸等服务设施,提高对企业、人才的吸引力,打造高端要素强磁场,形成双循环流动空间的势能高地。

(四)以消费升级为抓手,强化枢纽带动能力

充分发挥枢纽功能,打造多层级消费中心,是河南省实现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和必然要求。增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龙头引领,打造辐射全国、联接世界的交易中心、快件分拨中心及航空、铁路境内境外物流集疏中心和全球消费品集散中心;支持具备条件的枢纽城市打造全国性或区域性消费中心,挖掘城市文化元素,加快提升中心城区商业能级,创建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体育消费试点(示范)城市,构建区域消费中心体系。积极扩大文旅休闲消费、促进丰富体育消费、拓展展会节会服务,提升多领域服务消费能级;聚焦消费服务重点领域,拓展新型消费服务市场供给、培育零售新业态、点亮城市夜间经济,丰富时尚消费服务供给。

(五)以基础设施为支撑,巩固枢纽硬实力

积极谋划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高铁项目,提升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极”的互联互通水平,深度融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聚焦完善国家高速路网,谋划实施一批加密扩容、贯通畅联的高速公路项目,推动全省高速公路里程和路网密度提升进位。规划建设“空中丝绸之路”综合开放试验区,加快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加大航线开辟力度,开拓新的国际货运航线,加密欧美、中亚线路,拓宽RCEP成员国的国际航线通道。高标准打造周口港、信阳港2个主要港口,规划建设郑州、洛阳、南阳、漯河等8个地区性港口,构建2+8分层次港口布局,畅通面向东南开放的水路大动脉。

(六)以营造发展环境为保障,增强发展软实力

深入开展枢纽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研究,因地制宜制定各地枢纽经济发展规划指导城市发展。完善“枢纽+政策”制度有效供给,制定出台枢纽经济扶持政策,建立推动枢纽经济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破除枢纽经济发展的制度壁垒。聚焦平台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加快5G、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加先进的技术和更加优质的服务,激发枢纽经济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黄群慧,严波.郑州发展枢纽经济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9.

[2]安伟.奏响创新发展主旋律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新征程[N].郑州日报,2022-04-30.

[3]仝新顺.刘珂.枢纽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4]王承哲.完世伟.河南经济发展报告精准发力稳经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5]张奕.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和短板[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0,(2).

(作者单位:河南省发展战略和产业创新研究院)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