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业学院“15111”治理模式的构建

2023-12-07 14:59陈君丽张明杰
河南化工 2023年10期
关键词:校企学院建设

陈君丽 , 张明杰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 河南 郑州 450042)

“产业学院”是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旨在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不断的制度创新、功能耦合、利益共享、资源整合,可有效提升产业学院治理能力,规范产业学院办学行为,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产学研有机融合,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紧密衔接。

1 产业学院治理能力样本分析

本次在河南、江苏、福建、广东等9省共调研产业学院47个,其中湖北2个,江苏3个,福建9个,广东13个,江西1个,河北1个,浙江1个,山东1个,河南16个。分析样本发现存在问题如下:

1.1 不具备法人地位

我国产业学院大多缺乏现代化的法人治理机制,国家对混合所有制办学相关政策法规缺位。产业学院一般依托高职院校二级学院举办,但二级学院直属于高职院校,不是独立法人。因体制和法律不健全,根据相关建设实践,这47个产业学院均不具备法人地位,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办学权利,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1.2 组织与制度建设缺失

47个产业学院中,没有被校企双方纳入中长期相关建设规划的43个,占91.5%,纳入中长期规划的只占8.5%。校企未出台相关文件实施“一把手工程”的39个,占83%,实施的只有17%。未建立校企等共同参与产业学院理事会的42个,占89.4%,建立理事会的占10.6%。8个没有产业学院建设的相关制度,占17%。未成立校企共同参与领导工作小组的37个,占78.7%,成立领导工作小组的11个,只占21.3%。

1.3 师资队伍建设不规范

产业学院教学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校企双方人力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薄弱,企业技术专家和学校教师双向流动、两栖发展不够通达,企业师资团队与产业学院相关专业方向不匹配,“师带徒”未落实到位,现代学徒制未有效实施。

1.4 校企教学过程融合度不高

在47个产业学院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方案的28个,占59.6%;没有共同制定的19个,占40.4%。双方配备专职教学团队14个,占29.8%;没有专职教学团队的33个,占70.2%。学生学习过程中,配备校企双导师18个,占38.3%;未配备的29个,占61.7%。企业不愿将最新项目案例、实验仪器设备、课程资源等软硬件投入到产业学院教育教学之中。

1.5 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热情不高

从47个产业学院建设实践看,高职院校对校企共建共享产业学院积极性高,但企业热情不高。作为产业学院办学主体之一,企业对建设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办学意义认识不深入,参与度不高,参与深度不够,配合度较差,需要确立“企业是向应用型转变不可或缺的联合主体”的意识。

1.6 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不对接

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有机衔接是产业学院的根本优势所在,“三链”紧密对接才能形成合力,产生规模效应。但在产业学院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有机衔接不到位,集聚效应不明显,比较优势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2 产业学院“15111”治理模式的构建

2.1 做好1个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

“15111”中的第一个“1”指做好1个顶层设计,健全产业学院保障体系。产业学院所有制形式一般是由校企共同投资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须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建设过程中,应参照德国“双元”育人经验,对深度融合的企业,除给予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外,还给予相应资金补贴。成立产业学院理事会和产业学院建设领导工作小组,校企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工作小组组长,实施“一把手”工程。

2.2 “政校行企资”深度融合,5方协同共育人

“15111”中的“5”指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资本等5方深度融合,共同育人。产业学院是多方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共生共荣,每个构成要素都有自己利益诉求,每个诉求都会影响产业学院建设和运行。必须贯彻平等互利、团结合作、互惠共赢理念,建立高效、透明、包容的分配制度,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发挥各方优势,整合各方力量,实现正和博弈。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应利用自身优势,健全法律法规,创新制度安排,搭建平台,加大资金投入,健全产业学院建设和运行长效机制。其他各方应增进彼此信任,规范各自行为,增强产业学院建设和运行透明度,促进政府、学校和企业的联系与沟通,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

2.3 构建1个运行模式,提高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

“15111”中的第二个“1”指构建1个产业学院运行模式,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涉及政府、学校和企业多方利益,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建设和运行模式,兼顾多方利益,促进健康发展。通过产业学院建设,实现相关利益方共同发展;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实现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满足学校发展和企业需求,校企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培养就业一体化。政府、学校、企业各自发挥自身职能,政府积极引导,提供法律、制度和资金支持;企业发挥主体、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多层次、全方位、多种类协同育人,合作共赢。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方联动,形成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共同体。校企双方人才共育、资源互补、基地共建、成果共享。

2.4 营造1个真实教学环境,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15111”中的第三个“1”指营造1个真实教学环境,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真实生产任务和活动为教学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生产任务,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以实际操作带动学生技能训练,以技能训练促进学生理论的学习,理论的学习又反哺学生技能的提高。教学场地由课堂搬到生产车间,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训练技能,在真实生产环境中验证学习成效。改变传统考试考核方法,将传统考试考核转变为学生平时工作实践,将闭卷考试转变为过程考核。专业课、实践课考试变为考核,作业变为作品,作品就是企业的产品,产品转化成商品,用实实在在的成果作为学生考核和绩效的依据。

2.5 建设1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15111”中的第四个“1”指建设1支高水平、双向流动、双栖发展教师队伍。高质量教师队伍是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创新校企培养教师新模式,锻造“三栖”教师。加强产业学院教师培养和培育,选调一批有潜力、能吃苦、懂专业的教师参与产业学院建设和运行,校企互聘、互访、互通。建立企业师资培训基地,鼓励教师深入企业锻炼,采集真实教学案例,真实体验企业的生产流程,掌握实践技术能力。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和企业项目,选聘有丰富管理经验和技术能力强的企业人员到产业学院担任导师或兼职教师。学校教师可到企业挂职,增加企业工作阅历,也可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加强对企业职工教育理论指导。加强产业学院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建设专业群教育教学资源库,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搞好校企分工合作,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岗位标准的分析与研究。

3 结束语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问题仍处于探索之中。通过对产业学院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办学行为一定会更加规范,人才培养质量一定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猜你喜欢
校企学院建设
初等教育学院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院掠影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