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农科类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2023-12-07 12:18彭琼琼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农科农业思想

彭琼琼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6)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1]。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培养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建好用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加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力度。”[2]2019年6月,全国涉农高校的百余位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齐聚浙江安吉余村,共商新时代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发展大计,共同发布“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会议上达成共识:新时代新使命要求高等农林教育必须创新发展;制定任务: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建设必须发展新农科;明确目标:扎根中国大地掀起高等农林教育的质量革命;落实责任:为世界高等农林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全面加强知农爱农教育、大力推进农林类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加快构建多类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等内容,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

新农科背景下农科类人才培养目标要围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农林高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农科人才的重任,新时代对新农科建设赋予了新的使命,也对农科类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行动方向。新农科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围绕“新农科专业思想教育”“新农科课程思政”“农科专业改革路径”等问题展开的探讨和实践成为热点。其中针对“新农科专业思想教育”的探讨与探索已日趋清晰。王丹等[3]指出,相当多的新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动力不足,将来不愿意从事涉农行业,未来规划不明确等问题。曹有芳[4]等指出,很多新生对于农科类专业的认识狭隘,不能全面了解农科类专业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袁梦[5]指出,当前我国农业院校农科毕业生供给与农业产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从数量上来看,农科毕业生毕业后大量流向农业以外的产业,农业产业人才需求缺口仍然较大。针对当下农科类学生专业思想教育问题,全方位探析农科类专业思想教育的新路径,培养“感农意、知农情、体农韵、留农家”的新时代新农人。以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此开展了专业思想教育的调查与分析,这对于深入开展农科类专业思想教育、探讨农科类专业思想教育路径有一定参考意义。

1 当前农科类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农科类学生专业思想问题存在诸多方面,主要表现在专业认同感不足、专业学习意愿不强烈、专业价值取向偏差等方面。具体表现在:

1.1 专业认同感不足、转专业离农率高

农科类专业招生情况一直不容乐观,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根据学校近5年招生数据,农科类专业一志愿报考率在30%~40%之间,农科类专业通过服从专业调剂志愿完成年度招生计划。《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明确提出:“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6]。为了适应新农科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安徽农业大学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在入学后第一学期可以依据个人兴趣选择调整专业。农科类学生每年有超40%的同学转至金融、计算机、物联网、电子信息工程等其他热门专业。部分小众专业如草业科学、烟草等因转专业后人数较少无法开班导致次年该专业被停招或者隔年招录。从近五年来农科类学生高考一志愿报考情况、入学转专业离农率高的现实情况反映,农科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不足。

1.2 专业学习意愿不强烈、学习中厌农率高。

根据每年学校各专业招录分数来看,农科类专业学生录取平均成绩低于同层次的其他类专业。以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草业科学等专业省外招收学生分数线较低、部分专业文理生兼收,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对专业类的基础课程如生物、化学、物理等学习感觉吃力,期末常常出现挂科现象,坚持一段时间没有质变效果,学生成就感不足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安徽农业大学近三年招生数据显示,农科类专业学生55%来自农村,他们本身想通过高考跳出“农门”,被调剂到农科类专业内有抵触心理。再加上涉及农作物种收、高温低冷天气劳作、高强度农事操作等艰辛劳动场景时,部分被全方位呵护长大的“00后”感觉辛苦畏惧,不想劳动、不愿意劳动甚至厌农现象时有存在。

1.3 专业价值取向、职业观有偏差、毕业后弃农率高

通过调查了解,农科类部分学生由于对农业农村的固有观念和对农学学科的刻板印象造成部分学生对农业职业认识有偏差。“毕业后就是种田的”“学农就是农民”“学农不能发财致富”,干农业辛苦、收入不高,工作环境差、不体面,专业价值感不高。当前部分农科类毕业生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综合素养不高、求职能力弱、抗挫折能力弱,与社会对农业产业和农业企业发展需求所需人才不适应,部分农科生毕业后基本只能去基层部门和中小型农企,工作地点多在农村一线,针对一开始的地域偏、待遇差、在基层一线的现实问题,农科毕业生在农业企业实习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从事其他行业,毕业后弃农率高。以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2020届毕业生涉农公司就业率仅为40.49%。

2 农科类学生专业思想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

2.1 社会快速发展造成多元化价值观

在社会信息化、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当下人们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而对价值观的诉求也呈多元化的态势。尤其在创新创业浪潮中,随着“直播带货”“自媒体运营”“网络科普员”等新产业、新领域、新职业的出现,全职、兼职、自由职业、新就业形态等没有硬性化的工作时间、地点,新职业不断涌现,就业渠道越来越宽。新业态新思想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农科类学生的就业观,学生就业首先会关注未来发展因素,包括符合兴趣爱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工作有挑战性、能发挥自身才能、工作自主性大、晋升机会多、发展空间大等等,其次是保健因素,包括工资高、福利好、保险全、职业稳定、工作环境舒适、交通便捷、生活方便等等。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没有多少社会阅历和经验,对事物的辨析力尚有欠缺,面对“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的职业选择,农科类学生在就业的时候难免会选择大城市、工作环境舒适、交通便捷等眼前“性价比”较高的职业,而放弃选择在基层一线、地域偏僻、待遇不高的农业企业。

2.2 学校专业思想教育缺乏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

大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是一个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种有效资源进行全员教育,要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7]。目前,部分高校专业思想教育较多关注在新生入学教育这一传统方式上,一般聚焦在新生开学阶段,是通过学院领导、系部主任介绍学院概括、专业特色等而实现。随着学生对专业课程了解的深入,入学教育的专业思想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对专业认知、专业发展的需求,专业思想教育应该贯彻学生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另外专业思想教育不仅仅是院系领导的工作,还要学院党政领导、专业课教师、实验教师、辅导员等全员参与。专业思想教育也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教育,还包括三农思想、价值引领、就业能力、诚信意识等全方位的综合培养。同时专业思想教育要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防止农科学生专业培养与农业生产实践 “两张皮”,让农科毕业生毕业后能 “下地”,能迅速适应农业相关技术性岗位。

2.3 个人成长发展和抉择缺乏系统性考量

农科类部分学生受传统观念、父母影响,不能全面了解农业发展的前景和意义,认为农业从业者工作辛苦、工作环境差、工资收入低、工作不体面,没有主动拥抱新时代新领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8],正确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在转专业、就业抉择时缺乏系统考量,选择事农留农的学生屈指可数。根据2021、2022级新生转专业学生调查问卷了解,74%转专业学生表示农业工作辛苦、工作环境差,18%转专业学生表示对农业发展前景不了解、随大流转专业,8%转专业学生表示农业工作不体面、个人不喜欢。

3 农科类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实践路径

专业思想教育是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学科的认识、理解和态度,是专业教育和教学的根本点和出发点[9]。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要求,广大涉农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10]。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寄语同学们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11]。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的要求和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缓解当前农科学子部分存在的“转专业离农、学习中厌农、毕业后离农”现象,以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在学生中实施“感农意、知农情、体农韵、留农家”专业思想教育“四部曲”,如图1所示。引领新时代农科学子主动拥抱新时代,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拓宽认知边界、开拓视野格局、加强实践锻炼,努力成为一名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带头人。

图1 “感农意、知农情、体农韵、留农家”专业思想教育“四部曲”路径

3.1 加强思想引领,感农意

引领农科类学生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思想引领成果转化为“知农爱农”的强大精神力量,引导学生对我国农业现状、“大国三农”等有初步的认知。一是全面摸排学生思想状况。以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开学伊始,学院在2021、2022级新生中开展调查问卷,对学生是否转专业、转专业意向、转专业缘由、拟转入专业名称、留本专业打算等进行调研摸排,学院建立工作台账,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二是注重专业思想引领。辅导员将学生思想动态和工作台账第一时间上报给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协助副书记制定新生专业思想教育工作方案,注重系统思考,凝聚工作合力,加强学生对专业思想的认识。召开新生入学教育大会,院长、系主任介绍校史、院史。知名专家教授结合现代农业形势分析和解读乡村振兴政策,开展知农爱农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对我国农业现状、“三农”政策有初步的认识。三是增强学生职业认知,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举办新生职业生涯规划、“令人心动的offer”简历制作大赛,增强学生对学校各专业的职业认知,助力学生系统学习职业规划知识,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养成正确就业观念,以科学的态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3.2 强化专业教育,知农情

通过系统地专业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意义。让学生明确国家急需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一是深入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夯实专业知识教育。学院各专业负责人向新生介绍专业特点、专业背景和专业前景,深入解读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学习方向,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农业园、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试验站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专业认知度,增强学生专业思想稳固感,将专业教育贯穿大学全过程。二是发挥榜样作用,加强典型引路。邀请农业领域涌现的优秀校友、杰出青年开展主题报告,如邀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赵九梅、全国五一劳动模范获得者田峰等,为农科类学生解读乡村振兴政策,分析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分享创业奋斗历程和从事农业的经验和感悟。三是全方位开展专题讲座。学院开设“青年农学家”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农业专家作专业相关报告,分享农业最前沿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学院开设“青年领航人”系列讲座,学院优秀青年辅导员和学生围绕学习、就业、考研、入伍等情况与学生开展相关讲座交流。

3.3 深化实践锻炼,体农韵

农科类学生在实践劳作中锻炼体魄,锻炼农事操作技能;在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更有机会发现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感受植物生生不息的希望。一是整合实践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实验站、农业园、实践基地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实习,参与耕种过程。二是拓展实践平台。积极引入社会资源,把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化农场等作为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智慧农业在龙头企业、现代化农场的应用。三是丰富实践内容。定期组织学生前往组培实验室、育种实验室、栽培示范田、电商平台、农资交易市场等地开展实践。学院组织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耕读童行”“种时光”公益活动,全方位丰富实践内容,引领农科学生感受农耕文化魅力,不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厚植学生爱农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农科学生学农兴趣、增强知农愿望。

3.4 注重文化浸染,留农家

注重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农耕文化、农业发展史、“三农”政策演变和制度变迁复杂历程的认知,培养学生以知促行,引导学生把学农为农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努力培养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留在农家的新时代新农人。一是注重守正传承,学习宣传老一辈农学专家优秀事迹,以“匠心育种人”品牌活动为契机,选出研究水稻、小麦、大豆等作物的教师代表为学院“薪火传承人”,将他们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不忘初心、守正笃实的故事通过海报、微信公众号等形式传播出来。二是注重倾听心声。开展“我与书记院长面对面”、学生党员座谈会、深入学生宿舍与教室等活动,学院党政领导倾听学生心声、为学生答疑解惑、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三是注重朋辈引领。组织开展新老生经验交流、党员包联、学生辅导员等活动,引导优秀高年级同学为新生同学传经送宝,分享考研推免、创新创业、学习成长等经验,助力新生全方位成长。

4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案例带来的思考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感农意、知农情、体农韵、留农家”专业思想教育“四部曲”活动开展两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院2020-2022级新生转专业比例分别为46.80%、42.17%、28.73%,详见表1,转专业比例大幅下降。

表1 2020-2022级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生转专业情况

学院2020~2022届毕业生涉农公司直接就业率分别为40.49%、49.27%、50.52%,详见表2,应届毕业生涉农公司直接就业率稳步提升。

更多的农科类学生愿意留农家,沿着农学专业道路走下去,成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乡村振兴助力。同时也给其他农科类专业提供一点思路和启示。一是专业思想教育工作要向前延伸,加强工作前瞻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应该早谋划、早布局、早实施,学院应在新生开学前,就建立各班级新生交流群,构建好开展入学前线上专业思想教育平台,开展院史、院情宣传“学长学姐带你看农学”等入学教育活动。二是专业思想教育要向后延伸,增强工作系统性。学院要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新生专业思想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思想教育融会贯通,建立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一体贯通的教育体系。三是专业思想教育工作要向外延伸,加强工作的实效性。积极引入社会资源,以“访企拓岗”为契机,加强与龙头企业、现代化农场、相关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拓展“产学研用”实习基地,挖掘校友资源,把优秀校友在农业道路上的奋斗精神、经验感受这笔宝贵财富利用好。四是专业思想教育要向内延伸,增强工作的使命感。“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作为涉农高校应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培养“知农爱农服务三农”的新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目标,扎实筑牢农学新生专业思想基础,激发新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内在意识,为乡村振兴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农科农业思想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思想与“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