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的坚守与维护

2023-12-10 07:51马昌豹
中国记者 2023年10期
关键词:真实性

□ 马昌豹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新闻真实性经常受到不同立场、传播技术和市场流量的冲击。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博弈加剧,美国一直罔顾事实抹黑打压我国。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和传播权下移,新闻真实的内涵外延发生了变化,技术制作的超真实效果导致造假成本更低,更容易迷惑公众。一些自媒体缺乏专业素养和把关意识,一味博人眼球,追求流量,放任信息高速公路上真假不辨的内容一路狂奔。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真实性的重要论述,提升治理虚假新闻信息能力,净化新闻舆论环境。只要站稳人民立场、注重社会效益,坚持调查研究、创新群众路线,坚持专业操守、提高媒体公信力,我们就能守住新闻真实性这一底线。

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真实性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真实性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立意高远、思想深刻,散见于不同时期的讲话中。深入学习、深化理解这些重要论述,对于破解全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1.在新闻真实的性质认识上,提出事实本源论,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能根据愿望来描述事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涉及怎样看待真实性这个重大问题。‘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是新闻的本源,虚假是新闻的天敌。新闻的真实性容不得一丁点马虎,否则最真实的部分也会让人觉得不真实。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不能根据愿望来描述事实,同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1]。

这段论述层层递进、内涵丰富、意蕴隽永、理论深邃,由正面宣传“涉及怎样看待真实性”,引出“真实性这个重大问题”。再从媒体工作者的德义品格、治乱兴衰的国家治理,延伸至公信力问题,不真实就没有公信力,“容不得一丁点马虎,否则最真实的部分也会让人觉得不真实”。这是从新闻本体与品格、治理、公信力的关系来论述新闻真实性。

新闻的本源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是新闻的本源,虚假是新闻的天敌”“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不能根据愿望来描述事实”。这是从新闻本体论述新闻的生命、本源和天敌。事实是新闻报道的基石,必须在新闻要素、人物言行、情节细节、过程结果、背景材料等方面,满足真实准确的要求。愿望是主观的,而事实是有根据的,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更不能虚构或制造。

事实还与立场、观点、方法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根据事实描述事实,同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这就要求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掌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从人民大众立场,从实践论、矛盾论等观点,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方法,采写事实报道新闻。

2.在新闻真实的事实描述上,提出反映全貌论,强调既要个别真实,也要总体真实,避免“不完全的真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不仅论述了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还指出要“搞清楚是个别真实还是总体真实,不仅要准确报道个别事实,而且要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2]

这句论述讲怎么做到真实,即从新闻的事实本源出发,分清个别真实与总体真实,不仅做到个别真实,也要做到总体真实,要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全貌。这既是从专业角度对待新闻真实性,也是从政治家角度看待新闻真实性,体现了“政治家办报”的理念。

我国新闻传播学界曾有“现象真实”“本质真实”与“微观真实”“宏观真实”的提法。“现象与本质”这对概念较为哲学化,“微观与宏观”概念容易泛化,这两组概念与“个别与总体”相比,都不容易把握和操作。相对而言,“个别真实”与“总体真实”概念更妥当。

如何把握总体真实反映全貌?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看,有两点值得重视,一要认清个别事件的真实是“不完全的真实”,二要在因果关系上避免主观片面、以偏概全。“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发射器,也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如果只看到黑暗、负面,看不到光明、正面,虽然报道的事情是真实发生的,但这是一种不完全的真实。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尽管这一叶、这一点确实存在,但从总体上看却背离了真实性。同时,除了一因一果,更要注意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互为因果、因果转换等复杂情况,避免主观片面、以偏概全。”[3]这段话分别从事实和原因两个角度说明,不要“不完全的真实”,不要“主观片面、以偏概全”,要全面的总体的真实,从宏观上反映全貌。同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正面宣传涉及真实性,为什么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

在讲到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相统一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是说只能讲正面,不能讲负面,关键是要从总体上把握好平衡”[4],避免“不完全的真实”。“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媒体发表批评性报道,事实要真实准确、分析要客观,不要把自己放在‘裁判官’的位置上。”[5]对于存在的问题完全不报道,也是一种“不完全的真实”,所以要把握好平衡以反映全貌。同时,对于“个别事实”,从事实和原因两个维度提出真实准确、客观分析的要求。

3.在新闻真实的生产源头上,提出践行“四力”要求,强调报道质量与作风文风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倡导调查研究,“报道写得好不好,与新闻工作者能不能深入实际、深入采访很有关系”“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是新闻工作者成才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调查研究,才能把自己锻炼成思想端正、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的新闻工作者”[6]。这些论述指出了报道质量与工作作风的关系,好报道当然首先是真实的报道,没有扎实的作风就没有事实、真实和真相。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这句话强调了报道与作风的关系,同时提出新概念“四力”,从四个方面深化和拓展了调研的内涵和外延,指出新闻真实的生产源头靠“好的作风文风”,靠“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决定了作风文风,也决定了新闻真实的生产源头。

在讲到媒体人才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了作风文风与作品质量的关系。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的核心是人才优势。人才优劣决定了新闻报道生产的质量和水平。尤其在全媒体时代,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随着生产者多元化,新闻信息的质量越来越难以保障,从文字技术差错到蓄意编造事实,错误各式各样。新闻工作者有必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7]“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九字要求调研要实、报道要实、感情要真,新闻要真实不仅“察实情”“说实话”,也要“动真情”,都是对作风的要求。

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8]与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提法相比,“四力”的主体从新闻舆论工作者延伸到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新闻舆论工作者和宣传思想工作干部是新闻事实采集者、新闻报道把关人、各类议题设置者、舆论导向引领者,都需要不断增强“四力”,既要做到个别真实,也要做到总体真实,反映事物全貌,避免“不完全的真实”。

二、不断提升遏制虚假新闻的治理能力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不可触碰的底线。一旦失去真实性,虚假新闻就会侵害受众知情权,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东汉思想家王符《潜夫论·务本》中的这句话,说明虚假新闻的危害之大。弄虚作假、荒诞无稽是致乱的根源,必须加以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对优化新闻传播秩序、净化新闻舆论环境作出具体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各级宣传部门、新闻单位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相关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修订制度规范,完善采编管理,开展专项行动,不断提升遏制虚假新闻信息的治理能力。

1.健全防范制度,完善采编管理

积极堵塞采编流程中存在的管理漏洞是有效治理虚假新闻的必要措施。虚假新闻是以新闻形式出现的内容真实性存疑的信息,有的完全失实,有的部分失实。受网络虚假信息、采访不深入和把关核实环节不严等影响,传统媒体虚假新闻一度呈上升趋势,损害了媒体形象,扰乱了新闻秩序,降低了媒体公信力。近年来,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新闻采编工作的意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网络活动管理的通知》等,要求严把采访关、组稿关、审核关、发稿关,严格规范新闻采编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新闻采编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防范虚假新闻的管理制度、纠错和更正制度,加强“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管理,全面落实“三审”制度,强化编辑责任制度,不得刊发、转载未经核实的投稿和网络信息。

新闻媒体把新闻真实性作为一以贯之的要求,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出台增强“四力”提高调研实效的办法,修订完善内部采编业务基本规范,诸如杜绝虚假新闻照片的规定、防范新闻报道失实的采编操作办法等,从信源、采访、写作、编辑、审发、转发、核校、纠错、资料等各个环节确保新闻真实准确。对于报道失实事故,有关媒体对当事记者及相关责任人分别作出纪律处分、扣罚奖金等处理。一系列制度规范有效遏制了虚假新闻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持续推进,记者采访更加深入,编辑核查更加严格,真实的报道、真情的流露感染广大群众,正能量更加强劲,主旋律更加昂扬,媒体和记者的公信力有效提升。

2.加强行业自律,修订职业准则

行业自律和监督是避免媒体失范的有效途径。中国记协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加强新闻专业素养和伦理道德修养的建设。近年来,中国记协持续组织中央媒体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进一步发挥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作用,努力促进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从试点走向全覆盖,不断推动媒体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推进新闻评议、打击新闻敲诈、治理虚假新闻等工作。召开媒体诚信建设专题评议会,针对个别媒体虚假信息、造谣传谣等失信行为,剖析成因危害,探讨治理举措,引导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强化诚信意识、提升诚信水平,推动形成诚实守信、重信守诺的良好风尚。

2019年中国记协对《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进行修订,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论述写入准则,并细化规范性要求,从而推动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建设。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全局全貌,洞察规律本质,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准则第三条要求“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从信息来源、描述事实、摘转报道、更正致歉和网上网下统一管理等五个方面对新闻真实性做了详细规定,既有原则要求,又有操作规范。此外,还要求刊播新闻报道要署记者的真名,强调尊重和保护新闻媒体作品版权,获取素材的途径和方式要合法,不摆布采访报道对象,反对抄袭、剽窃等。

3.综合治网管网,挤压谣言空间

网信工作涉及众多领域,照搬传统管理模式不行,依靠单一管理手段也不行,要加强统筹协调、实施综合治理,才能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谣言是具有主观恶意性质的虚假信息,与虚假新闻有一定的重合度。由于一些网民缺乏专业素养,部分网络平台把关不到位,谣言很容易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制造传播开来。这些不实内容有的难以通过规章制度和行业自律有效把控,依法治理就成为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战线不断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等一批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制定实施。

网信部门高质量推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不断提升互联网、短视频内容质量,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一是加强网络平台内容管理,依法打击网络谣言制造者、传播者,坚决遏制错误虚假有害内容传播蔓延。二是培养网民自律精神、媒介素养和法律意识,增强对谣言的识别力和免疫力,教育引导广大网民守法自律,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三是不断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强化信息内容规范管理。今年7月5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着力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健全常态化管理制度机制,要求规范信息来源标注、加强信息真实性管理、加注虚构内容或争议信息标签、完善谣言标签功能。四是推行行业自律与网民共治。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为依托,充分发挥政府、媒体、互联网企业、专家、网民等各方力量,最大限度挤压谣言空间,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

4.开展专项行动,优化舆论环境

专项行动是通过调动和整合各部门、各层级的政府资源,针对特定问题采取行动,在短期内实现立竿见影效果的一种治理方式。对于突发性或积重难返的社会公共治理问题,专项行动以其超常规的执行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虚假新闻信息成因复杂,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统一行动,实施多主体协同共治。中宣部、中央网信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广电总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等部门协调配合,多次联合部署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清朗·打击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清朗·规范重点流量环节网络传播秩序”等专项行动。这些专项行动针对虚假新闻信息、新闻敲诈、有偿新闻、商业网站平台非法新闻采编、假媒体假记者等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打击造谣传谣、恶意炒作等违规行为。

专项行动针对不同主体和对象,采取分类治理办法。一是重点整治涉及党和国家重大部署、重要工作的虚假新闻信息和危害公共利益的虚假失实信息。定期集中通报曝光处置处罚情况,公布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慑。二是对谣言首发、多发的“自媒体”,依法依约予以关闭。对明知为谣言或虚假信息仍肆意传播,以及参与恶意炒作的“自媒体”,采取禁言、清理粉丝、暂停或取消盈利权限等处置措施。三是紧盯短视频平台、热搜热榜等重点流量环节,压实平台主体责任,运用约谈整改、行政处罚、曝光通报等手段,全面清理违规采编、违规转载、炮制虚假新闻等扰乱网络传播秩序信息,全面排查处置仿冒“新闻主播”等违规账号,坚决守住网上新闻信息规范有序传播重要关卡。

以上这些加强传媒监管、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重要举措,充分运用制度防范、行业自律、综合管治和专项行动等手段,构建齐抓共管、标本兼治、一体推进的工作体系和机制,努力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传播效果的有机统一,有效规范了新闻采编秩序,净化了网络传播生态。

三、有效维护新闻真实性要把握三条原则

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应增强防范虚假新闻的意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更是义不容辞。要直面挑战,站稳人民立场、注重社会效益,坚持调查研究、创新群众路线,坚持专业操守、提高媒体公信力,才能杜绝虚假新闻的传播,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在群众中保持影响力和信任感。

1.站稳人民立场,注重社会效益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首先要坚持党性原则,站稳人民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只有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才能确保新闻媒体始终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9]在实践中,很多虚假报道、反转新闻、烂尾新闻都悖离了人民立场,把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危害很大、影响很坏。西方媒体标榜自己是“社会公器”,实际上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阶级属性。近年来,他们通过多种议题对中国进行歪曲造谣、攻击抹黑,只关注中国负面消息,很少报道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失去了新闻真实性,损害了自身公信力。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敢于进行舆论斗争。其次,新闻媒体不能经济效益至上,要注重社会效益,生产、供给真实有益的新闻报道,人民群众才不会被片面追求市场流量的虚假信息错误引导。比如江西胡某宇案,网上信息除了家属的一面之词,就是网络大V为了吸引流量发布的各种阴谋论虚假信息,调查报道供给不足,普通网民无所适从,社会认知撕裂,舆论场群情激愤。第三,从总体上把握好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统一,既要个别真实,也要总体真实,反映事物和事情全貌,才能产生正确的社会认知,社会文明才能稳步提升,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

2.坚持调查研究,创新群众路线

新闻真实虽然受到立场、技术和市场冲击,但只要从生产源头上把住,就会有效遏制假新闻或避免“不完全的真实”。这就需要坚持调查研究,创新群众路线。调查研究要与时俱进,在运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有效方法的同时,要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提高调研的效率和科学性。把基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作为调研重点,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和研究。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发现问题,是新形势下新闻工作者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新闻舆论工作者现在对网络并不陌生,但全媒体时代网络泥沙俱下,必须有良好的辨别力和判断力。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3.坚持专业操守,提高媒体公信力

新闻真实与否关系到媒体公信力。目前,媒体公信力还有较大改进空间,还需要在防范新闻失实上下功夫,才能体现媒体责任义务,不负党和人民厚望。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主流媒体更需自我反思,不仅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建设,坚守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还不能受社会化媒体影响带偏节奏。在“后真相时代”,加强新闻事实核查变得尤为重要,它是遏制后真相谣言的重要途径,比如通过采访调查、事实核查等方法提高具体事实要素的准确度,通过摄影、直播、全景成像等技术提高表述事实的精确度,通过数据可视化方式强化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猜你喜欢
真实性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全媒体时代关于新闻真实性的思考
试析新闻与文学真实性的区别以及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意义
追求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
广告的真实性
真人秀节目的真实性研究
新闻报道如何在保证真实性同时兼顾人文关怀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