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医学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探析

2023-12-11 08:58媛,李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22期
关键词:工匠劳动医学

王 媛,李 丽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沧州 061001)

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同年7 月,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由于受到传统教育和办学实际影响,各高职院校虽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但未取得显著成效[1-2]。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应在审视当前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劳动教育课程的多元建设路径。

1 医学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

1.1 对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医学高职院校专科层次学制为3 年,学制短、学业重,各类型课程设置多,学校多注重医学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建设,对于公共基础课程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且劳动教育课时仅为16课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处于边缘地位[3-4]。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缺乏监管,对教学资源缺乏保障[5],尤其对劳动教育课程高水平教师缺乏培养,大多数劳动教育课程教师由思政课程、公共课程教师兼任,或由班级辅导员担任,也有院校设置专任教师担任,但多数缺少医学专业背景和系统劳动教育培训,所以开发医学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能力不足,导致开出的课程可能处于低层次水平,不能达到为专业课程服务、为岗位服务的课程目标。

1.2 医学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缺乏系统性

医学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设计缺乏深度、广度和难度[6],部分医学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非医学类职业院校大体相同,皆为通识类劳动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脱节,医学专业特点不够鲜明,未重视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7]。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缺乏系统性,劳动教育课与思政课、专业课、实训课、选修课之间割裂,不能将校内外实践基地有效利用起来,不能融入各类医学职业院校特色活动中,欠缺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综合利用以及对课程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

1.3 课程评价机制尚不健全

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应更加注重实践性、过程性和增值性,但目前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方式与其他课程评价方式接近,多为结果性评价,缺少过程性评价,这样会忽视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过程的监测,造成评价结果缺少真实性、客观性、科学性。劳动教育课程的作用应重在学生日常劳动习惯养成、医学职业精神培育以及综合劳动素养提升,但只从结果中很难判断劳动教育课程是否在这些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也会忽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和感受,降低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热情和劳动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当前劳动教育评价存在主体各自为政、评价不够系统全面、评价内容不够完善、劳动素养评价不足等问题[5]。

1.4 学生劳动教育意识欠缺

部分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认为劳动无足轻重,缺乏对劳动意义的正确理解[8]。通过课前问卷调查发现,在“你是否熟练掌握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如做饭、内务整理等)”这一问题中,有10.8%的学生选择“否”,说明在少部分学生中存在不会劳动的现象,自理能力较差;在“你是否从事过至少一项兼职以赚取生活费”这一问题中,40.2%的学生选择“否”,说明部分学生缺乏自力更生的意识,缺少深入了解社会及岗位的机会;在“你是否参加过至少一次志愿活动”这一问题中,30.9%的学生选择“否”,说明部分学生缺乏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意识。通过日常专题座谈发现,学生虽然知道劳动不分贵贱,但是内心缺乏真正的认同。通过课余活动观察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会从事劳动实践,但缺乏将劳动感悟升华为诚实劳动、精益求精等劳动精神的能力,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而无法进一步将劳动精神内化为积极从事劳动实践的内驱力。

2 医学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2.1 形成医学特色“三全育人”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在我国“五育并举”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全过程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劳动教育体系。例如,医学院校的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在家开展家务劳动、职业体验以及以刮痧、按摩、心理保健、营养美食、医学科普宣讲等为主的家庭照护劳动实践活动;在校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校内“德馨宿舍”创建、药用植物种植、助教助研助管、医学志愿服务以及众创空间体验等校园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以及服务性劳动,依托实验实训、岗位实习、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比赛等,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实践,同时走进社区、养老院、医院、学校、幼儿园,开展健康宣教、分诊义诊、用药咨询等劳动实践,将专业知识、劳动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医学特色“三全育人”劳动教育体系。

2.2 构建“一主体四结合七依托”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以劳动教育必修课为主体,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医学职业精神,提高劳动素养。结合思政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实习实训课程,挖掘各课程中的劳育元素,做到思政教育和课程劳育有机结合[9],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校内和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社团、劳模工作室、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众创空间,构建“一主体四结合七依托”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2.3 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智慧职教平台,将教学过程设计为课前导学、主体教学、实践跟踪、课后反思4 个阶段[10]。借助现代技术,通过混合式教学,把学生有限的课堂时间和充裕的课后时间有效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课后时间纳入劳动教育时间,有效延长劳动教育的周期。在劳动教育的空间上,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支撑下,突破学校劳动教育空间的局限,将学生劳动实践空间拓展到家庭、企业、社区等真实的工作和生活场所,充分开展劳动实践教育。以口腔医学专业工匠精神专题为例,课前导学:借助智慧职教平台发布学习任务——搜集大国工匠人物事迹,与班级同学分享,总结大国工匠的优秀品质;主体教学:师生共同解析工匠精神内涵,通过讲解工匠文化、分享经典案例、播放优秀视频等方式,小组探讨如何培养、践行工匠精神;实践跟踪:开展“口腔模型灌注”擂台赛,培养学生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课后反思:学生通过参加雕牙等专业实践以及科普宣讲、校园义诊等志愿服务,在智慧职教平台上传劳动过程、劳动成果的图片或视频,展示劳动风采,撰写实践报告,教师密切跟踪实践效果,关注劳动素养形成,进行课后反思。

2.4 彰显医学特色,创建高效课堂

全面分析劳动教育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契合点,探究专业需求,彰显医学特色,使理论内容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通过劳动实践,使学生理解劳动成果获取过程的艰辛,形成无差别地尊重自己和他人劳动成果以及珍惜、积累和保护劳动成果的意识与能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学职业精神。

2.5 丰富教学活动,创建多彩课堂

课堂上,学生通过情景短剧、成果展示、擂台比拼、主题演讲、话题讨论、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活动,深刻理解成为一名合格劳动者应具备的技能和品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划分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活动策划能力。教师通过音频视频、典型案例和文学作品,从视觉、听觉、文学等多方面揭示劳动之美,阐释劳动的本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动力。通过对劳动简史的介绍,对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追溯,古今优秀工匠、劳动模范等事迹的分享,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劳动发展历程和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坚定“四个自信”,让中华民族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精神在学生身上传承并发扬光大。

2.6 动静结合,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内容和主体应多元化,评价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指定实践活动、自选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实训实习等,评价主体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参与,将各方评价有机融合,分配权重。借助智慧职教平台学生可将劳动实践作业拍摄成动态视频随时随地上传,分享劳动感悟,呈现劳动过程和成果,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劳动导师评价、家长寄语等方式,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例如:学习工匠精神内容后,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通过“专业技能训练,传承工匠精神”实践活动,以视频或照片形式记录自己在实训实习中的劳动点滴,上传智慧职教平台,讲述自己的训练过程,并对自己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成果进行自评,其他学生可根据劳动视频和感悟分享进行互评,教师对学生作品完成情况、劳动素养养成情况进行专业点评。

3 结语

新时代医学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必须结合医学专业背景,彰显专业特色,将医学职业精神培育贯穿始终,切实发挥劳动育人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传承工匠精神,发扬劳模精神,真正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劳动者。

猜你喜欢
工匠劳动医学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工匠神形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