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参与式发展路径分析

2023-12-11 22:58张小洪问雪纯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7期
关键词:文创文物博物馆

□张小洪 问雪纯/文

博物馆是对公众开放的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它是传统文化的承载地,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是群众了解历史的重要场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精神文化方面更高层次的享受也成为越来越广泛的共识。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让文物不能仅仅陈列在“殿堂”里,更要走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就是要让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能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1]。近年来,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博物馆也逐渐成为众多游客所青睐的热门景点。各大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成为博物馆吸引游客、引发讨论的一大亮点。

随着博物馆2.0时代的到来,美国博物学家妮娜·西蒙(Nina Simone)率先提出了“参与式博物馆”这一概念[2],认为参与式博物馆是一个观众围绕其内容进行创作、分享并与他人交流的场所,强调“主动参与”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突出博物馆以“人”为中心的核心理念[3]。随着参与式博物馆概念的兴起,学界日益关注对博物馆参与式发展路径的研究。文创产品以其能够在设计与推广上为观众参与提供广阔的场域,成为实现博物馆参与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此,本文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参与式发展路径展开分析。

1 基本概念

1.1 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即文化创意产品,其依托于人的创意、智慧、技能、天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历史文化资源文化产品进行创造与提升,使得历史文化资源和产品在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下发挥出更大的价值[4]。“审美”“功能”“内涵”是好的文创需要具备的三个特质。一个优秀的文创产品应当在融合文化价值与商业属性的基础上实现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从而在市场上吸引更多元的消费群体。

1.2 文创产品的参与式发展

参与式发展下的博物馆将观众从笼统的整体解析为具体的人,针对差异化显著的个人信息,为不同的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观众的公共文化需求,让观众可以和展品进行良好互动。文创产品参与式发展是指博物馆以开发“文创”产品作为发展新形式,将实用性与文化性相结合。这个过程中观众不仅可以购买文创,让“文化的触角”伸入生活,在参观过程中也可以参与创作文创产品,让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得到及时满足,从而提高文化参与感,赋予文创以独特性。

2 博物馆文创的参与式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文创行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加入到发展文创的行列中。其中,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大型博物馆对文创产品的开发贡献尤为突出。在新媒体的帮助下,故宫博物院将文化的深层内涵和独特魅力展现在观众面前,再将文化内涵注入自身的文创产品中,将其制作成受欢迎的风格。这样“双管齐下”的做法使得一件件文创产品带着文物的历史印记和文化积淀,从博物馆走进“寻常百姓家”。在联通古今、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今天的博物馆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目前,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展出及销售相互分离。其中,展出主要依托公益性的博物馆平台,而生产与营销主要与市场性、经营性的文创产业接轨。在销售环节,部分博物馆内部设置了不同类型的休闲区域[5]。这些区域以文化产业的创新设计与营销为前提,融合体验经济理论,为游客提供休息场所的同时吸引其体验文创产品,从而增加购买量。“文创+休闲体验”的方式促进了我国本土文创产品的迅速发展。

3 博物馆文创产品参与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发展问题

(1)文创产品品质较差,种类不足。首先,我国博物馆推出的文创产品质量好坏不一,部分文创产品的质量较差。质量不过关或产品使用体验差都会极大地影响观众的购买积极性,降低观众的消费热情。其次,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核心是其展现和表达出的背后的文化因素。目前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大多都依赖于馆内较为知名的藏品,导致文创产品文化元素单一。从元素创新程度看,文创产品在融入元素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对文化符号的再设计,通常只是简单地将文物上的图形、纹样等机械地搬运到产品上。从款式设计看,大多地方博物馆仅是简单地跟风模仿爆款设计,缺乏创新性和独特性。

(2)馆际发展不均衡,自主研发水平不高。对博物馆而言,发展文创产业成为其创造经济收益的一大途径,因此值得投入更多的关注。但相较大博物馆而言,一些小型博物馆的文创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前期往往难以精确地找准自身定位。一边以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为主的博物馆爆款频出,年收入破亿元;一边却是大量中小型博物馆在文创开发方面的“沉默不语”,许多博物馆官网都不给文创产品“发声”的机会,而即便是开发也处于“哑售”状态。

同时,我国绝大多数博物馆尚未建立起自身的产业链,国内除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少数几家大型的博物馆拥有自己的文创产品研发团队外,大多数中小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发、生产等大都只能依赖外包,通过与一些科技公司或社团合作来完成创作及生产,博物馆的自主研发性较差。而在这样授权和外包的过程中会面临诸多品牌管理的挑战[6]。

(3)观众参与体验不足,情感表达不充分。在博物馆参与式发展过程中,文创不仅是文物的衍生物,也是沟通人与博物馆的新媒介。其不仅应该承载博物馆的文化内涵与符号价值,更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用户体验与表达的需求。在调研各地博物馆后发现,当前的文创大多采用直接售卖成品的形式,忽略了观众的体验与表达。人们将文创产品购买到家中也仅仅是作为“纪念品”,难以通过文创产品感知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即使已有部分博物馆让观众进行二次创作,赋予文创个性化表达的尝试,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例如内蒙古博物院推出的“——文物DIY(自己动手)油画”虽以“自己动手”的形式深化了观众的参与程度,但简单的颜色填充较为刻板,并且具有非公开性和非实时性,需要购买后进行再创造,限制了观众的实时表达。

3.2 问题产生的原因

(1)文化创意挖掘不够,需求调查不足。根据体验经济理论,博物馆的参与式发展强调游客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获得美好的体验,传播博物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创如果要具备一定的参与性就需要观众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也就需要博物馆对馆内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创造出不同类型的文创。而文化挖掘不够深入,尤其是对博物馆自身文物资源的文化意蕴、文物的再生与转化研究不够深入的现状,导致了当前文创产品文化元素运用单调的问题。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文创产品一味地追逐市场潮流而忽略背后精神内涵的表达与传播。

此外,馆方对广大消费群体的文化需求调查研究不够全面,对文创产品文化意涵与物质属性同消费者生活方式之间的融合关系的研究不深入、不透彻[7],导致馆间差距大,文创产品缺乏新意。

(2)资金筹措渠道单一,管理水平不高。文化元素成为文创,需要经过设计、研发、生产等环节。而这些环节均需投入大量资金,才能保证文创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用价值,给观众提供最好的购买体验。但目前由于公共博物馆的公益性质,国内大部分博物馆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其剩余资金不足,无法在文创产品上投入更多。此外,博物馆对于文创缺乏专业的管理,导致其从设计到质量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4 博物馆文创产品参与式发展的策略建议

首先,要在研发时深入发掘文物价值,从外形到内涵进行全方位创新开发,讲好文物故事。同时,加强产品研发、品牌打造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增强产品测评力度,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同时,博物馆也应找准定位,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例如2022年的爆款文创——甘肃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玩偶,其灵感来源于镇馆之宝“铜奔马”。通体翠绿搭配搞怪的造型,被嘲“丑出天际”,却也“深得民心”。这样别出心裁的设计让文创真正走近生活、参与生活,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

此外,根据参与式发展理论,文创产品的创造可以给观众赋权,提高观众参与度,实现成果共享,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博物馆观众参与式模式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为游客提供一个自我表达的平台,使游客的获得感得到及时、充分的记录和表达。参与文创产品的再创造可以作为博物馆参与式模式的新思路,即文创从售卖成品到观众参与创作。目前大多数文创产品都是制成品,观众仅仅能够从中挑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游客体验中的“参与感”。如果博物馆能够让游客参与到文创产品的制作过程中,那么每一样文创产品就能兼顾博物馆的文化气息传播与游客自身的审美体验的满足。两相结合之下,文创产品就成为游客反馈参观体验感与表达真实自我的媒介,博物馆的价值也在个性化、定制化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在未来的发展中,文创产品应该创造一些公开、实时的参与方式,继续拓展文创的边界。例如,游客将即时创作的内容通过馆方协助生成定制图片、利用三维打印技术生产自己的作品等方式,对文化知识进行自我理解和表达,兼具创造性和个性,丰富参与体验。

文创不仅可以通过线下的方式进行参与式发展,同样也可以通过线上走进人们的生活。近年来,数字文创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如将馆藏文物资源实现价值挖掘和数字化转化,通过利用三维扫描、人工智能保留文物数据,建立文物数字档案库,再由专业的设计人员从文物中提炼设计元素[8],构建动态数字设计资源库,以便于后续的线上使用。此外,将文创与数字游戏、数字藏品相结合等方式,让博物馆所要传播的文化内涵深入人心。

5 结语

本文对博物馆文创产品参与式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开展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如文创产品的研发应深入发掘其文化内涵和价值;不同的博物馆应精准定位,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品;进一步提高观众的参与意愿,建立健全成果共享机制;实现文创产品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帮助其更好地融于观众的生活,旨在帮助博物馆文创产品取得更好的发展,进而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引用

[1] 张静.从博物馆中走出来的“文博经济”[J].西部大开发,2019(12):68-71.

[2] 妮娜·西蒙.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时代[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3.

[3] 妮娜·西蒙,喻翔.参与式文化与博物馆的第三次革命——《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时代》译者序[J].中国博物馆,2018(4):67-73.

[4] 胡玲娣.浅谈新媒体环境与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融合——以河南博物院文化创意产业为例[C]//北京:学苑出版社,2022:175-182.

[5] 陈霜琳.浅析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现状与前景[J].文化产业,2022(35):100-102.

[6] 刘雨朦.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塑造的方式及存在的问题——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1(8):57-59.

[7] 周美玉,孙昕.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0,41(20):1-7.

[8] 张扬.博物馆数字文创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北京文化创意,2022(4):10-16.

猜你喜欢
文创文物博物馆
陶溪川文创街区
文物的栖息之地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博物馆
“不落灰”的文创
文物的逝去
铧芯文创
文物超有料
露天博物馆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