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思想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023-12-11 18:22陆雪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治未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陆雪

[摘 要]文章在指出“治未病”具有防微杜渐的价值意蕴、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密切联系的基础上,提出在家庭系统视域下,将“治未病”思想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以预防性、个性化、合作性、持续性为主要原则,进而提出增强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意识,提供家庭教育的外界资源,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家庭氛围,从而帮助中小学生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减缓其心理问题朝不良态势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治未病;家庭系统;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7-0081-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治未病’思想的中小学生心理预介策略研究”(课题编号:DY2021034)研究成果之一。

心理问题不仅会对个体身心健康产生众多负面影响,而且还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影响。“治未病”强调预防胜于治疗,其目的在于“预防疾病”。中小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将“治未病”思想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防止心理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家庭是学生最主要的成长环境,也是学生最主要的情感依靠。本文基于家庭系统视角,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纳入家庭整体分析框架中,分析“治未病”思想對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启示,为一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治未病”思想的概述

(一)“治未病”的概念

“治未病”是一种传统中医理念,最早来源于《黄帝内经》[1]。其中,“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它与传统的医学治疗不同,更偏向于“未雨绸缪”,即通过调整人体内外环境,如积极调节身心状态、调整生活方式等来维持个体的身体健康,避免潜在疾病的发生或防止已发生的疾病朝着严重方向发展,同时关注疾病的“愈后防复”,具有“防微杜渐”的内涵价值。

(二)“治未病”思想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治未病”思想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在育人目标、策略路径、教育场域方面具有一致性。第一,“治未病”思想本身就强调个体自我调节的重要性,培养个体良好向上的积极心态,这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调整情绪,培养积极心态,缓解不良心理状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情绪管理策略,避免学生的消极心理影响自身发展。第二,“治未病”注重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的调整,这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路径是一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渐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缓解消极情绪,预防不良情绪的产生。第三,“治未病”强调环境因素的改变,这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场域是一致的。中小学生面临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各种压力。“治未病”思想提倡个体的整体性健康,即在保持个体心理健康的同时,适当改变周围环境因素,共同促进个体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可见,“治未病”思想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指导,将其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中,能够更好地培养中小学生的积极心态,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

二、家庭系统视域下“治未病”思想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一)帮助中小学生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思想强调的是预防与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基于家庭系统视域,将“治未病”思想融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通过相关教育可以帮助中小学生与家长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预警与征兆信号,主动掌握一些保持积极心态的方式,逐渐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而不是等到心理出现问题之后才去关注与重视。在这种心理健康观念的引导下,学生家长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改善亲子关系。同时,通过“治未病”理念的渗入,家长也会在平时生活中注意家庭氛围的营造,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教育,为中小学生未来的心理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减缓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朝不良态势发展

由于面临学业、人际关系等多方压力,部分中小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若不加以干预,这些心理问题将朝不良态势发展。家庭系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状况。在“治未病”理念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可以直面学生的心理问题,认识到家庭对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及时改变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互动模式与关系模式,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有效减少学生心理问题激化的概率;学生则可以学习到应对压力、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技巧,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与抗压能力。在“治未病”理念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困扰,提高学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感。

(三)加强中小学生家庭与学校间的互动交流

加强中小学生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交流能促进中小学生个人成长。基于家庭系统,将“治未病”思想融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为加强家校合作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两者的密切合作可形成一个更加完整且稳定的心理支持系统。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交流沟通等方式,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家庭系统视域下“治未病”思想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预防性原则

“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在于预防,即预防未发生的疾病、预防已发生的疾病加重与预防康复后疾病复发。基于家庭系统视域,将“治未病”思想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重预防心理健康问题,而非将重点放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的干预上。要引导家长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明晰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防治中的重要角色,从而建立积极的家庭互动体系。

(二)个性化原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间的心理健康问题各不相同。在将“治未病”思想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与家庭情况。教师可开展心理评估、家庭访谈,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与需求,与家长一同制定个性化的家校支持体系,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以满足学生及其家庭的需求,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从容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挑战。

(三)合作性原则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合作与支持。基于家庭系统视角,应以家庭为核心,开创有效的沟通渠道与合作机制,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对于部分需要寻求外界支持的家长,应及时给予支持与关爱,提供更多的服务。多方共同努力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可以形成良性的心理健康生态系统,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推动心理问题预防教育的实施。

(四)持续性原则

将“治未病”思想融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一方面,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教育需要持续进行。中小学生面临学业、人际关系等压力,需要外界持续关注并及时给予引导。同时,这也意味着作为教育者与家长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变化与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需要持续关注。“治未病”思想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预防”,也有“愈后防复”的含义。因此,对于此前有心理问题的中小学生,对其干预效果的关注也应持续,应及时获取这些学生的最新心理情况,防止他们再次出现心理问题。

四、家庭系统视域下“治未病”思想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增强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意识

家庭成员是与中小学生接触最密切的群体,增强其心理健康意识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或愈后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加强教育和宣传,引导家庭成员明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举办家庭成员心理健康培训、推荐相关书籍、开展宣传活动等方式,帮助他们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增加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与理解,让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第二,利用网络帮助家庭成员了解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迹象和症状,帮助他们更早地识别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如可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推文,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教授其简单的心理健康支持技巧,如倾听、鼓励等。第三,利用家长沙龙,提供家庭成员自我反思与沟通的平台。自我反思是自我观察与思考的过程,通过自我反思,家长可以分析出学生触发情绪变化的事件或情境,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或应对;通过反思,家庭成员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习惯、决策方式和亲子交往方式,反思自己是否存在不当之处并加以改正。

(二)提供家庭教育的外界资源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模式,从而培养他们乐观、自信的心态,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提供家庭教育的外界支持资源,对基于家庭系统视角将“治未病”融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意义。第一,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确保家庭获得心理支持。可与当地心理健康协会或机构合作,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支持,为家庭教育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服务。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配备专业的教师,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咨询服务。此外,学校还可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活动,为家庭提供心理健康与育儿知识和技能培训。第二,建立心理支持平台,为有心理需求的学生家庭提供支持。学校可组织家长建立互助小组,为家长提供交流与分享的平台,让家长相互鼓励、支持。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为部分经济条件困难的家庭提供经济援助与社会福利等,减轻学生家庭经济压力,从而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第三,提供信息资源,拓宽家长获取心理支持的渠道。学校或社区可以制作家庭教育心理宣传手册、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向家长提供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预防的资源,并向其明确一旦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可向何方寻求帮助,以丰富学生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源。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将“治未病”思想融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学生提供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使之成为心理问题预防教育的推动力量。第一,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有效的沟通是营造健康家庭氛围的基础。学校可创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与家庭成员进行真诚的情感表达,让学生向家庭成员倾诉内心真实的想法与烦恼困惑。如举办“我想对你说”的书信系列活动,学生通过写信的形式,坦诚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家长也可通过回信的形式来回应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可鼓励家长定期举行家庭会议,做好亲子交流与互动。第二,给予情感支持,鼓励积极情绪的表达。家庭成员之间要保持温暖、理解、关爱的情感氛围,成员之间的理解与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负面情绪的发展。可引导学生家庭增强积极情绪的传递,如学习积极情绪的表达,分享喜悦、成功与感恩等;或是增强成员之间的正面互动,如表达认同、欣赏、支持等。第三,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要明确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如诚信、有善、担当等,家长更是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此外,可通过制定家规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学生提供健康的饮食、舒适的睡眠环境,预防由生理原因所引发的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基于家庭系统视角,将“治未病”思想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帮助学生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减缓其心理问题朝不良态势发展,加强家庭与学校间的互动交流。在遵循预防性、个性化、合作性、持续性原则的前提下,要增強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意识,提供家庭教育的外界资源,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家庭氛围。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才能共同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宝音图.“上医治未病”之内涵解析[J].医学与哲学,2022(22):65-68.

(责任编辑    陈 明)

猜你喜欢
治未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