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

2023-12-13 01:19谌力武智
政工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谌力 武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因此,我们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分析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深层逻辑。

一、中国式现代化契合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和人类进步的历史趋势,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道路相结合的具体反映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饱含了我们党长期的探索耕耘及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也深刻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要求,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道路相结合的具体反映。

(一)牢牢把握生产方式这一基础要素,以高质量发展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稳固基石。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即“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离不开强大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关系。纵观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不论刚解放时的“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迈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其根本任务和首要工作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物质层面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体量,必须改变重数量轻质量、过度依靠外循环的传统发展观念,树立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进一步调整生产关系、整合生产要素、扩大国内市场来激发社会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不断积累丰厚的物质基础。

(二)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一关键要素,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向前。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即“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由于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因此,任何历史上的大事件的主角必定是最广大的劳动者阶级。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一切成就都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尤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能更广泛团结广大人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弘扬革命牺牲精神和主人翁意识,燃起了人民群众在一片空白上创造历史的力量。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激发了人们在竞争氛围中创造未来的精神意志,这一切造就了中国GDP 从1956 年的1000 多亿元到1986 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再到如今迈入百万亿级别的发展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反映的不仅是我们党深厚的人民情怀,更是深刻把握历史发展内在规律、激发现代化进程主体力量的客观要求。党的二十大提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这是在继承我们党群众路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对人民至上新的强调和发扬。因此,只有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更好把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性,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三)着力抓住上层建筑这一支撑要素,以治理现代化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整体质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即“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说明,建立在一定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政治形式和治理方式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人类文明史上,现代化的演进一直伴随着先进政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始终步履艰难,就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政治形态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直到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才具备了启动的先决政治条件。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从主要强调经济层面逐渐扩展到政治、文化等层面,通过对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变革,实现了生产力的大解放,由此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现代化扩展到制度层面,以此为突破口,不断优化上层建筑、改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连接关系,进一步提高生产方式的运行效率,实现了以制度的现代化来推动和维护其他方面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提出,“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就是强调要用改革的方式不断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协调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把发展目标和执行能力统一起来,把发展过程和行动效率统一起来,以现代化的治理能力支撑现代化的发展质量,以现代化的体制机制推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为经济社会运行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与治理支持。

二、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中国发展的内在需求和百年变局的国际大势,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现实成果

现代化表达的是人类历史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跃进中社会急剧转型的动态过程,包含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民主化、法治化、全球化等多个方面。党的二十大对于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权威的阐述和详尽的部署,其中体现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路线。

(一)双重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虽然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现代化既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又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既要观照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必须重视自身的客观实际和内在需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领导核心与本质特征的特殊性,其后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表达的是发展体量的特殊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表达的是发展目标的特殊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表达的是发展方式的特殊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表达的是发展战略的特殊性;“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表达的是发展路线的特殊性。由此导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体现的是中国在实现现代化具体道路上的特殊性。这种双重维度昭示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西方现代化实践历程的再版,也不是其他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翻版,既继承了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共有的工业化、市场化、科技化、城市化、法治化等普遍特征,又走出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为中心”、后发国家“依附于西方世界”的现代化传统范式,牢牢地把自身命运与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使现代化能够成为真正服务中国人民利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同时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崭新途径、提供了可靠的中国方案。

(二)双重张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前进性与阶段性相融合。事物在对立统一规律的作用下,始终处于向前运动的状态,这种运动每经历一次质变,都会被推进到新阶段,而每一个周期的终点都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从而形成“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阶段性辩证运动过程。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发生、发展和实现必然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着中国的发展步伐,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不断向前;另一方面,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东方之治”与“西方之乱”相互叠加造成的“东升西降”已成国际大势,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增添了大有可为的外部因素。但也要看到,中国作为体量大、底子薄、基础弱的东方大国,又面对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可能考验,实现现代化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多个阶段前后衔接、接续奋斗的长期过程。1964 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国民经济发展“两步走”战略;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根据形势的发展,又对“第三步”进行了更细致的谋划和安排,首次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在我国已经全面建成惠及14 亿人民的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形势下,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后冲刺期的阶段性安排,也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历史事件中的实践反映。因此,只有把握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坚持稳扎稳打、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才能通过稳定的量变积累达到现代化的整体质变效果,避免因“超速”或“失速”而陷入“发展失控”或“发展瓶颈”,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发展空间。

(三)双重境界:中国式现代化是整体性与重点性相统一。事物之间总是普遍联系的,这就造成了认知事物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但事物内部的矛盾又有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之分,这就要求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善于从发展路线中或链条中找出最重要的环节”,依靠重点突破获得全局进展。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来说,同样也要注重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959 年12 月到1960 年2 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使新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建设就具备了整体性的雏形。1980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强调了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不可或缺。随后,现代化建设布局由“两个文明”向“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逐步过渡,党的二十大继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重大部署,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突出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推进、不搞畸轻畸重的鲜明特征。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不是各领域平均用力,而是注重抓重点、抓关键,以此带动整体跨越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基础环节、战略支撑、应有之义、运行轨道、内在要求、战略要求、核心关键等等重点要素,不仅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还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深刻体现了用全面系统的眼光看发展、用重点突破的思路谋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正确的实践路径和科学的方法引领。

三、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用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切实将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融入现代化伟大征程的始终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成功实践的前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就要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方向,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一是坚持人民至上。重在处理好领导与群众的辩证关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不论过程还是目的都要紧密围绕“人民”这个中心,领导工作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不断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中国式现代化积聚永不枯竭的蓬勃活力。二是坚持自信自立。重在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依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现代化的中国实践,并注重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持续发展的良性空间。三是坚持守正创新。重在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生命线不动摇,又要注重根据新的形势新的情况进行新的探索新的尝试,积极地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以新的实践走出新的道路。四是坚持问题导向。重在处理好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道路上,既要把握普遍性的一般问题,又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矛盾具体解决,用个性指标引领个体发展,用个别方案化解个别问题,形成普遍指导性和个体针对性相结合的现代化路线图,为中国式现代化打造快速高效的前行轨道。五是坚持系统观念。重在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对待现代化能够通过历史看现实、站在当前观长远、透过现象看本质、跳出一域谋全局,把握好局部发展与整体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系统发展的观念基础。六是坚持胸怀天下。重在处理好自身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发展现代化事业既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也不能闭门造车、画地为牢,必须敞开大门迎天下、走出深闺通世界,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回应普遍关切,携手共建美好世界,让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人类文明的亮丽名片。

(二)以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能力提高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水平。卓越的思维能力是成功实践的基础。因此,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提高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水平,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一是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胸怀天下,善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趋势和正确方向,能够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共同命运的高度观察处理发展问题,观大势、谋大事、重大局、求大成,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导权。二是历史思维,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深刻认识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之路。三是辩证思维,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妥善处理好人口规模与发展质量、按劳分配与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战争风险与和平道路等等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重大辩证关系,坚决克服极端化和片面化,找准中国式现代化的突破重点。四是系统思维,就是整体运筹、全面推进,统筹把握系统与要素、全局与局部、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够把国家现代化的大系统和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军事现代化等子系统,以及各自的内部要素紧密结合起来进行一体筹划、关联考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跃升。五是创新思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在做好守正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打开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局面。六是法治思维,就是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通过打造整个社会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社会环境,不断提升社会治理、国家发展的法治化水平,保证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七是底线思维,就是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方能从容不迫、处变不惊、游刃有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韧性。

(三)依靠团结奋斗的实干精神争取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胜利。不懈的团结奋斗是成功实践的保证。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如果没有团结一致、奋斗不息的精神力量,就不可能应对危机、把握机遇,取得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胜利果实。首要,要有团结的力量。这里的团结,不是局部的简单相加或者要素的单纯整合,而是依靠核心的强大向心力吸引单个因子形成的牢固整体。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无疑就是坚强的领导核心。这就要求我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其次,要有奋斗的精神。这里的奋斗,既是正在干的实践状态,更是拼命干的实干精神。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时不我待,面对前所未有的艰巨任务,必须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根除守株待兔、坐享其成的消极心理与躺平心态,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状态奋力拼搏、接续前行,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滚石上山、爬坡过坎,不断以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大事业。最后,要把握团结和奋斗的辩证关系。团结,根本上是在为奋斗最大限度凝聚力量;奋斗,则能为巩固团结提供最强大的精神纽带。因此,只有把“同心共圆中国梦”的中国式团结与“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中国式奋斗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高度统一、生产方式与上层建筑的高度统一,最终在实践中凝结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无穷伟力,从而取得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胜利。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