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药物毒理学与临床用药案例分析新课程的建设和思考 *

2023-12-13 19:14卢令慧柴欣楼王青青侯春英邓秀兰郭淑贞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毒理学案例课程

卢令慧 柴欣楼 王青青 鲁 艺 侯春英 邓秀兰 郭淑贞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新医科”旨在探索全球工业革命4.0 和生命科学革命3.0 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模式,以培养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为目标[1]。为响应“新医科”建设的指引,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基于现有课程体系创新改革形成了一门公共选修课——药物毒理学与临床用药案例分析。课程改革旨在提高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兼具知识、能力与协作精神,能适应和服务于信息时代的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的复合型人才。经过多番讨论及逐步的改革创新,作者团队将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经验做一整理,以便同行交流和借鉴。

1 新课程建设的背景及挑战

1.1 开课背景为推进医工理文融通,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将原来针对中医学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药物毒理学分为2 门公共选修课,其一侧重实验设计与实践[2],其二侧重临床用药安全,以满足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对药理毒理学知识的需求。新课程药物毒理学与临床用药案例分析不仅要承担药理学专业知识的外延拓展,还要肩负公共选修课在通识教育方面的责任和使命,加强对人才除知识以外的技能与情感目标的训练。

1.2 新医科背景下课程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1)教学方法单一:药物毒理学长期以来的授课方式,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95%的教学内容依赖教师在课堂上口头讲述完成。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动画、视频等手段逐渐走入课堂以辅助教学,但对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作用有限。(2)教学内容繁杂难学:原药物毒理学课程涉及知识范围较广,与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药物毒性反应类型多样、机制复杂,考核方式以期末闭卷形式为主。转变成公共选修课后,既往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因学习难度和复习压力而对这门课望而生畏,从而导致课程的选课率不高。因此教学方法的优化必不可少。同时,课程学时有限,仅有36 学时,还需综合考量课程知识完整性、专业性和吸引力,做出必要的取舍。(3)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足:学生在既往教学活动中,参与课堂的方式主要是出席、听与记、回答提问等被动的、单环节的输入过程,缺乏思考、提问、讨论等主动的、多回合的输出过程。长此以往,课堂氛围会逐渐固化,即便教师下大力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收效也往往微乎其微。

1.3 新课程设计思路鉴于课程性质与受众的改变,新课程建设需重点做好学情调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内容和深度,通过优化教学手段和考评办法,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实用性,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蓄力。

2 新课程建设的举措及思考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研室教师群策群力,针对教学痛点一一进行讨论,形成了新课程的建设方案,并逐步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现就课程建设的优化举措作一简要叙述。

2.1 转变教学理念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全体授课教师统一思想、转变教学理念,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落地实施。“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以学生为中心”,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从“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即从“教师完成既定学时的教学任务、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引导学生自发地发现、学习乃至创造知识”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均应深度剖析学习过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根据构建主义的理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原有知识和外界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信息,内外交互、新旧更替、不断生长的过程。如果没有新旧知识经验反复双向的交互作用,外部信息(包括教师的讲授)本身根本没有意义。因此,教师的任务应是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3]。再者,“以学生为中心”还应着力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从“被动地听”转变成“主动地学”。这不仅是教师自身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教师应该着力引导学生逐渐适应的一种学习理念,师生双方的理念契合才能有效保障教与学的实际效果。

2.2 重视学情调研因材施教据不完全统计,开课3年来,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专业及比例依次为中医学(47%)、中药学(25%)、针推养康类(13%)、护理学(10%)和管理、英语、法学等(合5%)。仅少部分为已先修药理学,更多的是与药理学同修或未修药理学。通过针对高中背景的调查发现,15%左右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为文科生。整体看来,学生的基础医药学知识储备相对薄弱,因此教学的内容要兼顾科普性与专业性,以保证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少数基础好的学生有新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未来的执业情景,药物毒理学的应用侧重点也是多样化的,因此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的串联需要涉及临床用药安全性、新药研发与注册、有毒药品应用的法律法规等多种场景。选课兴趣的调查结果,显示出选课需求的多样性,如中医学、中药学专业更加注重拓展药理毒理知识、掌握药物相关临床和科研进展,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添砖加瓦;而非医药类专业学生,恰是因为不懂医、不懂药,反而更加迫切地希望通过对课程的学习,用课上的知识指导自己或身边亲友日常安全用药。学生的兴趣点是案例分析作业选题的重要方向,以此为兴趣点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另外有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学生们重视知识本身的价值,但对“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一目标的重视性不足。因此在后续的教学设计中,不仅要因材施教,还需加强对能力重要性的价值传播,并在案例分析的评价中融入对能力的考核,在教师总结点评中不断渗透培养能力的重要性。

2.3 遴选教学内容丰富课堂实际的应用场景是传道授业过程中最具吸引力的载体,因此案例式教学的融入成为课程内容改革的核心。在课堂中,案例分析一部分是教学素材,作为教师传播知识的载体;另一部分是学生作业,作为锻炼、考查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能力的方式。

案例式教学。首先,根据教学目标,明确案例导入的时机[4]。如课前导入,从真实情景出发,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接下来的知识学习环节。课中导入,讲解完阶段性理论知识后,尤其是原则、方法类,将其应用到案例上进行演练,强化学生理解;用案例可辅助重点、难点的教学,化解知识的枯燥晦涩,使学习过程更立体化。课后导入,选用综合性、开放性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用以检验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程度,启发学生寻找、接受更多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需逐步扩充完善案例库,以满足案例内容占比上调的需求。素材可以源于传统教材、学术论文、热点新闻,也可以源于学生的经历与兴趣点。案例的编写非常考验教师的功底,针对学情,需兼顾专业性和科普性;针对知识本身,需兼具代表性和时效性;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还需平衡案例的真实严谨性和艺术加工性。总之,经过严选巧思,让案例成为传播知识的有效载体,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

案例式考核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兼顾输入与输出的考核方式,也是翻转课堂实施的策略之一。本课程根据选课人数的多少,预留2~3 学时的翻转课堂时间,用于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汇报展示,作为终结性考核的一部分。案例式考核要求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题,运用所学知识对所选药物开展药理学与毒理学分析,做到全面认知、正确理解,也可提出新疑问、给出新解释等。通过实践,学生们确实完成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在课堂上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通过对教学评价的调查发现,学生完成案例分析作业的过程中会更加主动地学习,会假设可能发生的问题、会主动思考解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获得学习知识的满足感。另外,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个人作业的不足,如选题与药物毒理学相关性不高、个人成果的完成度和深度有限、缺乏对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汇报展示时交流互动意愿不强等。为此,课程组已初步尝试将个人作业改为小组作业,具体实施效果如何尚需在实践中综合评价。

2.4 优化教学方法辅助教学设计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井喷式发展和多元化教学时代的来临,多种不同理念、不同优势的新教学方法不断融入传统的讲授型课堂中。如案例教学法,自带话题属性,与传统讲授法相比,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带动讨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BOPPPS教学法,包含导入(Bridge-in)、明确目标(Objective)、课前摸底(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课后检验(Post-assessment)、总结(Summary),更强调互动性与课程反馈[5]。翻转课堂,可有力地化被动为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BL),以完成项目(Project)或解决问题(Problem)为主线,拆解目标,逐步执行,更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

经过实践,我们发现新教学方法有交叉的共性,也有各自特有的优势,实施起来切实给课堂带来全新的气象以及沉浸式的师生体验,但并不普适于任何场景。因此,方法只是个工具,在恰当的时机选取最适宜的方法即可,不必拘泥于该方法的固定流程步骤,否则可能会成为捆绑教学过程的枷锁。从同行成功的教学经验中,我们也更多地看到了融合多种方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6]。

2.5 打破时空限制多场地线上线下教学实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反复、高校新校区的扩张与建设等各种时空限制,对线下课堂造成很大冲击。各高校逐渐适应新变局,逐步重视线上课堂的建设,加强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目前,来自外部的挑战逐步被驯化为崭新的机遇,对教学场地的尝试愈发大胆及多样化。除传统教室、轻新课堂同步直播或录播回看、腾讯会议线上教学等,我们还尝试了在计算机房开课,三法合一,实现了连线校外专家线上讲授某领域前沿进展,兼顾师生面对面的情境、自由板书和线上教学共享屏幕的清晰度,使学生无论在家还是在校,都获得当前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另外,将既往的个人作业改为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的案例分析后,在实施时应用圆桌讨论教室,可打破生生交流的空间屏障,增强团队协作的意愿和实际效果。

2.6 打造多学科交叉的授课团队致力于虚拟教研室的建设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药物毒理学个论中囊括神经、心血管、呼吸、消化、肿瘤等各大系统,一人备课必定泛而浅,要想精且深,非专业领域深耕者不能及。我们充分利用药理教研室授课教师科研专业背景的多样性,以团队的形式授课。课程负责人统筹规划课程进度、教师排课,不仅确保所授知识的准确性和深度,更能及时补充领域的新进展和新问题。满意度调查显示,此设置也是吸引学生选修本课程的因素之一。针对某些超出授课团队专业范围的行业热点,我们也尝试邀请业内专家进校园,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为本科生授课,如“从减肥药的研发史看药物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受到学生们的热烈反响和一致好评。这也是我们借助“智能+”信息技术环境,打破院校、地域之间界限的尝试,以此促进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虚拟教研室建设。值得注意的是,多学科交叉的团队授课不是碎片内容的拼凑,而是在保证整门课程的一致性和完整度基础上的百花齐放,因此要不断开展集体备课,确保各堂课之间的衔接过渡顺畅,授课内容的广度深度符合教学目标,并共同参与形成性考核的建设和执行。

2.7 逐步提高形成性评价比例注重多元化考核考核上的改革主要有:(1)考试变考查,将期末考试成绩占比分配到平时,以案例分析作业作为终结性考核,以此弱化对知识背诵的要求,着力加强对认知、理解及应用能力的培养。(2)案例分析汇报由个人作业改为团队合作形式,以此将个人的小作业改为团队的大成果,使每个成果具备较好的完整性和研究深度,有利于课堂作业成果化。成果孵化过程中,还增强了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3)参评人与参评条目多元化。各授课教师按学时数分配相应比例的平时分,含课堂提问、讨论、当堂测验等评价。案例分析汇报的评分方式由过去的教师打分,改为师生共评,并提高生生互评结果的占比;案例汇报的评分条目在原来的内容、风采等基础上,增加了“问题与回答”环节,并设定相当比例的时长,以督促演讲者讲明白,鼓励听众听进去、站起来,通过一问一答的交锋,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并启发新的思考。在同一堂课中,学生需切换讲者和听者的身份,从不同的视角参与学习,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由被检验者,切换为同行检验者,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对比同行的优缺点,掇菁撷华。

3 新课程建设的规划和展望

3.1 加强传承注重积累Blackboard(BB)教学管理平台是经过时间检验,切实有效辅助课堂教学及师生交流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教研室依托BB 平台的建设,分门别类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但案例分析课需注重案例时效性,因此平台建设仍需不断强化。未来将从时间维度看历史变革,如从教学大纲的历代版本看课程改革脉络;从药物相关时事新闻和科研成果的更新迭代把握时代热潮。从内容上,要注重累积效应,如本届学生的案例分析作业对下一届选课学生具有示范效应,既可避免学生重复选题,也可鼓励学生就此继续深入研究。

3.2 科教相长促进转化高校教师现多为教学科研岗,需兼顾教学与科研工作。而二者的有机融合、科教相长是教师职业进入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通过教学,教师将知识、思路、热点、问题传授给学生,学生们掌握方法后执行并完成;师生协作解决一个问题、形成一个成果,双方都获益。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及成果转化在高等学校的深入推进,缺乏创意和工作基础成为学生参加双创的痛点[7]。因此,本课程也将致力成为双创灵感的来源地、成果的孵化器,推荐优秀课堂作业逐步积累,最终得以总结发表或作为双创项目的研究基础。

4 结语

总之,经过几年的努力,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药理教研室立足自身基础,突破自身局限,开设了一门全新的课程,并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探索和经验总结。我们将在经验总结和反馈中不断优化,为将来其他新课程的建设及师资团队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猜你喜欢
毒理学案例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PM2.5毒理学实验染毒方法及毒理学效应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灾害毒理学理论研究初探
火灾毒理学若干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