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市场建设的得手处与下手处

2023-12-13 16:43宋德铮
清华管理评论 2023年9期
关键词:生活圈建设发展

宋德铮

经 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取得了世所罕见的伟大成就。GDP超过121万亿元,人均GDP超过8.5万元,城镇化率超过65%,打贏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提升。中国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全社会研发经费世界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取得瞩目的成果。在以新一代数字技术蓬勃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中,中国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和丰富实践,占据了有利的先机。可以说,中国在世界发展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期,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由资源推动向创新推动转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阶段,内需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建设国内市场,打造新的消费引擎,不仅仅是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需要,对打赢中国产业升级攻坚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以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站在当前的历史时点上,探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需要在一个容纳经济、科技、产业和文化的综合视野中,梳理当前国内市场的发展状况和特征,了解新发展的可能趋势,探索新发展理念如何深入实践、在与实践互动中完善自身并塑形实践。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完善而强大的国内市场,将会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当前的科技和产业发展状况和态势,为培育内需体系,建设高质量国内市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的历史条件。

从新兴市场到复杂的多态市场

“全球容量最大发展最快的新兴市场”,这是过去几十年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市场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市场机制的完善,中国市场开始由新兴市场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多态市场。

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消费领域呈现出不同的样态,遵循不同的发展逻辑。从地域方面看,城市、小城镇和乡村有着不同的市场特征和需求特征,大城市内部也分化出类似小城市、乡镇的需求,但这些需求与真正的乡镇又大不相同。从消费领域看,不同的消费品类、不同产品和服务也呈现出不同市场需求样态,甚至同一个消费者,在不同的消费行为中也会呈现出大相径庭的行为模式。不同的时间断面上呈现出繁复的面貌,各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市场也有着较为独立的发展轨迹,历时性与共时性并存。

需要强调的是,全国作为一个统一市场,是中国市场最基础、最根本的特征,上述这些复杂的样态是在这个共同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它们是这个整体市场形态的组成部分。复杂的多态市场将是中国市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要表现,它不但是未来中国成熟市场的发展基础,也是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培育内需体系的出发点。

规模增加,重要性凸显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快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国内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以2022年为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GDP较上年增长3.0%,其中全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1.0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国内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方面,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是产业升级和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继续深入发展的基础性关键要素。中国的产业升级进入“深水区”,只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才能养活现代产业体系的庞大产业链,才能为产业升级提供丰厚广阔的应用土壤。更重要的是,这一产业升级的进程和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相叠加,使得中国的产业升级不仅仅是一个追赶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系统性重构的问题。新消费中将会充满很多“无中生有”的创造性活动,消费和供给在“互相启发”中升级。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当前的产业变革中占有先机,就是因为中国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消费场景,为新技术和新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试验场,很多新技术新应用就是在这样的试验场中孵化出来并逐渐壮大的。

另一方面,当前庞大国内市场本身就是人们可支配收入逐渐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一个自然的结果。中国的生产从改革开放初期以出口为主,开始逐渐转向生产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国内市场规模增加,市场结构也变得复杂。由于中国市场的超大规模,每一个可识别的细分市场都足够大,能够养活相当数量的公司。广谱的多态市场,促进了繁复多样的工业体系的发展;市场发展促进工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进一步提高,对服务的需求爆发式增长。第三产业占比增大是市场逐步成熟的一个典型特征。

经济学家对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三十多年快速增长的一个解释是,中国独特的经济制度安排形成的县与县之间的激烈竞争。县使出“浑身解数”招商引资,极大地推动了GDP的发展。随着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富起来”开始走向“强起来”,生产不再是“压倒性重要”的经济推动力量,GDP也将不再是发展的唯一评价指标。如果说当前的市场一定程度上是过去高速发展、人们收入增加而“自然地”发展起来的,那么当前阶段市场进一步发展则需要更多主动的建设和培育。

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发挥好市场需求对产业发展的牵引作用,在更高层面上更进一步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的不充分和不平衡,这都需要在更多层面统筹地讨论问题。如果说,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把“建设美好生活”作为国内市场发展的目标,或者说,把健康、繁荣的国内市场当作是“美好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就不能仅仅在“县”的层面考虑。

支撑一个好的“生活”,需要更丰富的产业组成,需要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诸多领域的结合,这要在更宽广的范围,更多地要从城市的层面考察。这里所谓的“城市”,不特指在行政层面比“县”高一级的“市”,而是强调以“城市”为中心,包含其周边县(城镇)、乡村的有一定边界的一个生活圈。作为中心的“城市”,可能是超一线大都市,可能是区域中心城市,也可能是经济实力较大、發展较好的县级市或相邻县级市的组合。

以城市为中心,聚合成成熟的“生活圈”,这是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从大的区域看,围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这些超一线城市、一线城市业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经济圈。“经济圈”是区域经济的视角,“生活圈”是需求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视角。经济圈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纵深方面持续深入发展,就会形成有独特面貌的、新发展阶段意义上的生活圈。

打造以城市为中心的成熟的生活圈,不能仅仅停留在大城市层面。使一线城市以下的中小城市发展起来,建立起能够“运转起来”的数量众多、大大小小互相嵌套的生活圈,是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掘国内市场潜力、培育内需体系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有不少具有特色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的中小城市在发展自身文旅经济的同时,在打造本地生活方式方面做出了不少可观的前期探索。

随着生活圈的日益成熟,生活于其中的人将会在文化意义上形成属于自己的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城市文化品牌正是这样成熟的“美好生活”所涌现出来的一个表征。

“城市文化品牌”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可以从很多方面和角度加以研究。在高质量发展、人们生活较为富足的历史阶段,城市文化品牌与当地生活的关系将会和现在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的关联将会更紧密一些。本文所讨论的城市文化品牌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的生活圈内形成的成熟自为的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城市在文化上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这种独特性和差异性具有类似品牌那样瞬间识别的特征。

未来的城市文化品牌将会和城市自身、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有更密切的联系,它表征的是人们“一惯性”的生活模式和消费方式所透露出的长期文化特征,而不是某种“一过性”的嘉年华式的短暂风光。良好口碑的城市文化品牌,会增加本地人的自信,同时也会吸引产品、公司、技术、资金等资源投入到本地市场中,吸引优秀的人才到本地工作生活,吸引外地游客旅游和体验。这会大大降低本地市场引进资源和人才的成本,促进本地市场进一步发展。

在新发展阶段,城市文化品牌很可能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成为取代GDP的新的地区发展目标之一。城市文化品牌与城市生活连接日益紧密,可以把它看作以城市为中心的生活圈所构建的美好生活的一个表征。在新发展阶段,成熟的好的生活背后往往有一个发展充分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丰富的精神和物质需要的繁荣市场。因此,城市文化品牌同时也可以被认为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包括从城市到乡村各级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的量度之一。

和GDP以及其他类似的简洁明确的指标不同的是,城市文化品牌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很难清晰地分析它的构成,辨别出其中所有的要素,厘清这些要素之间的权重,并把它还原成若干简单指标的按比例加总。比这更困难的是,城市文化品牌是一个“事后”的表征,是美好生活的一个测度,本身可能不具备直接操作性。追求城市文化品牌并试图直接“操作”,就犯了“倒因为果”的错误。这样做不但困难重重,而且很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陷入大量的琐碎事务中疲于应付而不自知。

那么,该如何建设城市文化品牌?

城市文化品牌是“得手处”而不是“下手处”。要寻找真正的“下手处”及正确的努力方向,我们需要回到最初的战略目标上来,回归“初心”。城市文化品牌是美好生活的表征。在新发展阶段,创建美好生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个关键的要素就是建设高质量的市场,实现创新创造需求,内需牵引供给,让市场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与产业变革的强大推动力量。坚持工业的核心和基础作用,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实现两者的协调共进。因此,消费/需求端要和供应端形成紧密、高效的连接。建设美好生活,首先要建设好城市的供给能力、支持能力、服务能力等。这些才是真正的“下手处”,是需要切实“用功”的地方。

首先是供给(Supply)。供给指满足市场中有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应。高度发展的市场,产品和服务是相互促进的。为产品添加增值服务,把产品“编织”到服务中,会极大拓展市场广度和深度,更高水平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这要求具有灵活而快速响应的供应能力。在当前复杂的多态市场条件下,对这些供应能力的要求是多维叠加的。

除此之外,产业升级和新产业变革对供给能力又有更多的要求。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使得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r,用户直连制造)成为制造业的新模式。这一新模式下,供应链的前端就需要用户的参与,用户与厂商在产品/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需要频繁地互动,这是过去传统工业体系所没有的。另一方面,产业变革系统性重构意味着要跳出现有体系的逻辑,自觉探索和发现新体系的模式。抢先搭建新产业体系的“最小闭环”,是在这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中胜出的关键。创新的应用场景为创新的产品与服务提供了宝贵的试验田,在这个过程中,需求和供给在市场中需要进行更加频繁更加密切的协同和交互。

从城市的层面看,建设供给能力,不是说所有的产品都需要在生活圈区域里生产出来,它包括自身生产能力、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在更大范围内敏捷高效的获取能力。城市市场是全国大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建设城市供给能力最重要的前提和目标。

其次是支持(Support)。支持指的是使市场能够有效乃至高效运转的所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从逻辑上说,支持能力在供给能力之前,但在实际的运作中,支持包含的所有基础设施都是逐步完善并且需要持续维护的。

第一是传统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水利、厂房等。第二是新产业变革要求的新基建,包括数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础建设,如工业互联网的基础建设、大数据相关的基础建设等。第三是高科技创新相关的基础建设,如大型科研装置、现代化的实验室等。这些科研基础将会在未来高端制造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政府力量的介入,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高效率地实现,从而为市场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法律法规、良好有效的公共政策以及逐步完善的市场制度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法律法规和制度需要随着对市场理解的深入而不断完善并有效落实,公共政策则要根据实际发展在深入调研的前提下不断调整并及时更新。所有这些都是市场高效运转所必需的。

最后是服务(Service)。这里说的不是在市场中满足需求的、和产品并称的服务,而是指城市为整个生活圈中的人们生产生活提供的服务。与供给、支持比较强的“硬件”属性相比,服务有比较明显的“软件”属性,但它仍然是可感知的,是“客观”的。这里的服务是指在供应能力、基础设施、法规政策等建造、维护、保有、运转中的状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呈现的服务意识。

哪怕是完全相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不同的实施主体应用起来将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同样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对使用者的响应也会千差万别。这里强调的不是静态的能力列表,而是它们在真正使用和运行时动态的状况和形态。应用状态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服务能力,对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產生不同的推动效能。

在城市层面上,在整个以城市为中心的生活圈范围内,充分整合和调度城市的供给能力、支持能力和服务能力,打造在市场和“消费场景”中可感知的并且是积极响应的SSS链(Supply Support Service Chain),能够帮助市场保持活力,保持发展,并能够持续有效地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在建造美好生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信息和通信技术高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现代世界,生产生活的各个主体都广泛地相互连接,过去相对独立的各个环节也相互关联形成更大更复杂的多层次的回路。网络可以说是当前世界的“基础结构”。在这样一个普遍互联的“网”世界,我们讨论的城市SSS链,它是网络中的链。

SSS链是简称,它更准确的叫法应该是城市运行时SSS链(Runtime Supplying Supporting Servicing Chain)。它强调当下的“进行时”,强调每一次的运行过程,它只在运行时存在。只有被需要的时候,某一个SSS链才会被创建出来。相应的资源要素按一定的逻辑连接起来,形成特定的供应、支持、服务能力。SSS链的运行就是这个特定能力的使用过程。当运行结束,链会被拆解,链上的资源要素重新回归网络。等下一次被需求唤醒,它们将会按新的需要,与其他要素重新组成新的能力链。

作为对需求的响应,运行时SSS链强调的是每一次具体供应、支持、服务能力的实现。在广泛互联的网络世界,不需要为每一个能力始终保留一个完整的链。与每一类需求相对应的SSS链的结构相对不变,是提前定义好的,但对每一次需求响应来说,SSS链的“实例”是实时创建的—资源要素实时分配,按特定结构连接起来,形成能力链投入运行。完成任务后,能力链会被实时拆解,链上的资源要素回归网络。资源得到了复用,不但提高了资源的收益率,也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这样的运行方式,实际上是新科技与产业变革中正在形成的新产业体系的一个新特征。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广泛应用,使得产业之间的距离变短。不同产业的连接点会增多,产业间连接、交流和融合的情形会越来越多,形成的网络也日益复杂。市场上企业的业务行为变得复杂,在价值创造活动中可以同时拥有不同的角色,可以同时在不同的领域生产不同的产品,提供不同的服务。它们和不同的上下游组成不同的价值链,响应不同的需求。广泛链接的网络架构使得实时的价值创造活动对资源的复用成为新产业体系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建设城市SSS链,就是自觉地在新科技与产业变革的进程中,建设新产业体系中的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和产业发达繁荣的城市。这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数字技术的大应用场景,比日常消费场景需要更多的关联、更复杂的互动和更高层次的设计。同时,这也是日常消费场景的平台和依托,为新技术的创新应用提供巨大的空间。

城市SSS链是在丰富的产业实践中对数字经济时代新产业体系网络结构的更深入的认识,通过建设城市SSS链可以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地建设数字经济新产业体系的动态架构。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期,这是扩大和培育内需体系、对多态市场复杂需求响应的基础性需要。SSS链为国内市场的高质量深入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富有弹性的、具备巨大潜力的框架,在这个框架和平台上,需求和供给、支持以及服务能够高效地关联和互动并协同发展。

繁荣健康的国内市场必将成为美好生活的一个有意义的组成部分。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其中各个区域各个行业的整个生活圈将会拥有丰富的生活场景,形成成熟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模式,最终会从中生长出有自身特色的、有影响力的、吸引人的城市文化品牌。新发展格局时期,城市文化品牌将成为美好生活的一个表征,甚至可能成为评价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

如果说城市文化品牌是新发展格局下市场建设和高水平发展的表现,是其“得手处”,那么,市场建设的“下手处”则是城市动态的、敏捷灵活的、现代化的供给、支持、服务能力,即超越静态的产业结构,建设在新产业体系中运行的动态的城市SSS链。

把市场建设、城市文化品牌和城市SSS链联合起来讨论还有另外一个含义。设计和创建美好生活必须包纳各个区域、各个阶层、各个产业、各个领域的人们。满足最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但是最大限度挖掘市场潜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提升人们文化和精神追求的需要,更重要的,这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随着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内需市场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会在更高的水平上得到更好地满足。

猜你喜欢
生活圈建设发展
一段从“幼儿生活圈”开始的特别时光——浅谈促进小班幼儿开学适应的共育策略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生活圈划分研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广州周边:价格洼地!“一小时”生活圈 7字头置业广州后花园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