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路径分析

2023-12-13 06:39邵冰心
考试周刊 2023年47期
关键词:教学路径研学旅行初中语文

作者简介:邵冰心(1991~),女,汉族,江苏扬州人,扬州市江都区空港中学,研究方向: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摘 要:研学课程是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通过“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方法和模式,开展寻找、发现、参观、记录、体验、分享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这一教学活动将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素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并探索研学旅行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路径,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催生学生的深层次发展。基于此,文章先分析了研学旅行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价值,而后探索了具体的实践路径,目的是要建构更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关键词:研学旅行;初中语文;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7-0034-05

语文作为初中阶段主要的学习科目之一,它相较于其他的科目而言,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更为丰富,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要更加专注于模式的创新与优化。所以研学课程的引入便显得尤为重要,它在推进实现知行合一方面有着重要价值,让学生在研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感悟与理解。

一、研学旅行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研学旅行课程其实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它的目的是要凸显出学生主动研究体验,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展开研学课程时,将会科学合理地处理研学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校本課程与地方课程的关系,体现认知与实践的统一,尽量凸显出该课程的科学性、教育性、系统性。同时,教师根据本地区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所展开的研学课程,将有着更强的个性特征,它将决定学生研学课程实践的性质,指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这种创新的课程就有着更强的可塑性与再生性特征,它将让学生在研学实践中与各学科课程进行有效的连接和融合,充分彰显自身的主体性。同时也将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多元化的课程实践探索,在一种主动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完成自我发现、理解与纠偏的过程。这样一来,整个语文课程教学就不仅仅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一个学习过程,让他们参与问题的发现、质疑、分析、解决与再回顾,切实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将对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引与带动作用。

(二)有利于拓展学生认知范围

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感知世界的领域和空间,它将让学生在一个多维度的场景中个性化、开放性地思考并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潜移默化地增强他们的实践和认知能力,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及发展。这种课程教学改变了学生传统单一化的课程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多维度的拓展与实践中有更多认识世界的机会,满足多维度探索的需要,使得他们得以在这些拓展及实践中进行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拓宽视野和认知范围,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个性化建构。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研学旅行课程是一种集体性的教育活动,学生离开了校园之后,他们始终处于一种集体生活及学习的空间和场景之中。他们在这样的活动中能获得个性化体验,深化对社会知识的认知,能够随时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教师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布局研学旅行课程,打破传统课程教学固有的模式,使得整个研学小组可以随时根据具体的活动需要变动重组,让学生进行多维度学习、思考、交流、讨论、总结、反思,最终获得一些必然性的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性。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小组内部各个成员由于自身的生活环境、阅历及知识基础是不同的,所以他们选择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态度或多或少都会存有差异。

二、研学旅行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路径分析

(一)细化研学课程要素建设

教师基于研学旅行的视角实施语文课程教学时,应该细化研学课程的要素,有效建构,助力于学生的高效学习与实践研究。

1. 课程目标

在实施研学旅行课程时,教师一定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科学合理制订,要能够依据初中各学段教学目标、学生最近发展区等因素完善课程目标的设计。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加以落实:

(1)教师应该根据国家文件的要求,明确研学旅行课程的总目标是“立德树人”,整个课程的实施需要以德育为主,助力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发。

(2)教师应该根据研学旅行课程的特征,结合课内教学的具体内容,细化教学目标的设计。因此,教师有必要深入分析课内教材内容,将其与本地区的地域文化建立起连接点,在校内课堂上利用导入、拓展探究、布置作业等环节,让学生在课内与地域文化建立起连接。随后再让他们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进一步展开研学探究。

2. 课程资源

研学旅行课程相较于课内传统课程来说,它对课程资源的依赖性是比较高的。因而教师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地挖掘本地区的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汇总相应的研学地点,并以此为基础,罗列相对应的课程资源,着力于学生的高效研学实践。整个课程资源将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加以落实:

(1)地点资源

地点资源是依据本地区的人文及自然环境情况,搜集并罗列相关的课程资源。比如,文章研究所在地为历史文化名城东郊,涵盖着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比如航空附属资源、乡村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同时还具有镇域特色资源、市域维扬文化资源及省域资源。这些丰富的地点资源支撑研学旅行课程的有效开展,为学生展开多元化的实践探索提供有力支撑。而教师则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研学课程,选择最适合的研学地点,设计最优的研学路线,更好地开展研学课程。

(2)教师资源

研学旅行课程所实行的模式是“教育+旅行”,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责任心强,职业能力则需要具备教学技能、导游技能及安全技能。从教学技能来分析,教师需要依据不同的课型,比如阅读写作课程、综合性学习课程、任务群学习课程,科学合理地设计研学活动,完善活动的实施,优化课程的评价。导游技能则是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导游讲解能力及旅游服务能力。安全技能则是需要教师具备安全教育能力、紧急救助能力及应急处理能力。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尽量为学生提供良好且丰富的研学旅行课程体验。

3. 组织实施

研学旅行课程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它需要教师统筹整合多项资源及多个不同的模块,让学生完成富有价值的研学旅行课程。因而教师就要宏观布局,微观设计,实现对研学旅行课程的系统规划,有效组织,合理实施,让研学课程发挥最大的效用。因而,在组织实施这一模块时,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加以落实:

(1)路线设计

路线设计重点是要考量教师知识教学、资源运用的能力及素养,要能够让学生研学旅行的路线安全且富有特色,发挥出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可以从实地考察、行程设计、课程设计、手册设计四个模块着手,优化路线设计的整个过程。

(2)组织流程

教师做好了一切准备之后,就要着力于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展与实施。在此之前,教师需要完成教育局备案、致家长书、组织报名、签订协议、手册学习等一系列流程。教师需要基于特定的研学旅行课程,细化相应的内容,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保障学生的安全,让多个不同的主體参与到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中,尽量为学生提供良好且愉悦的课程学习体验。

(3)实施过程

针对实施过程这一环节,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研学旅行课程主题,制订适用的旅行手册。在手册中提供必要的基础性资料及方向性指导,让学生了解研学旅行的主要内容。随后在研学活动中,以任务导向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最后让他们参与成果汇报、颁奖结营、成果发表等一系列过程,让整个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优化完善,发挥研学旅行课程该有的价值与作用。

4. 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它是让学生安全研学、高效研学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教师要从多个不同的方面着手,完善并细化保障机制。

比如,在上一环节中提到的组织流程环节,教师需要完成教育局备案、致家长书、手册学习等多个流程。在教育局备案这一模块,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安全组织计划。在“致家长书”这一模块,教师要告知家长研学旅行中可能会存在的风险,让家长协同学校实现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同时还可以在这一环节发布“家长招募令”,让有空的家长参与到研学旅行活动中,担任安全维护志愿者。在手册学习这一模块,教师则需要重点讲解与安全相关的事宜。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在参与开营仪式的时候,教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给学生讲解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并教授他们如何避免危险事件的发生以及出现了紧急事故应该如何自救和互救等。在整个研学旅行课程中,教师还要让学生严于律己。如果出现了违法乱纪的行为,教师要加以重视,对该学生或者该小组施以批评教育,让所有学生能够认知安全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多个方面的布局和完善,细化了学生研学旅行过程中的保障机制,为学生的安全旅行提供有力的支撑。

5. 课程评价

评价是研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优化并完善课程评价这一环节,要以科学且合理的评价体系,多角度认定研学成果,对学生起到激励与影响作用。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成课程评价的体系设计:

(1)教师应该实现多主体评价,让家长、学生及社会成员参与到评价中,让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对研学课程的基础设计、实施过程、组织形式及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评价与审核,彰显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教师可以在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展过程中,通过拍摄照片、录制视频、撰写活动纪实等方式储存资料,将其上传至官网或者微信公众号,让家长、社会成员参与评价。

(2)教师应该丰富评价种类。针对研学课程的评价,通常分为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及表现性评价三种类型。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评价种类,细化相应的评价活动,及时记录学生研学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

(3)教师应该制订明确且富有体系的评价标准。在这一模块,教师需要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比如资料收集、规则意识、安全意识、协作礼仪、发现问题、总结反思等。并以此细化相应的评价标准细则,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根据这些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组员互相评价。以这种评价为导向,让学生的研学活动更加具有目的性,研学的效率也将得到大幅的提升。

(4)教师应该创新评价的方式。研学旅行主要是在户外,那么评价方式也应该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处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必拘泥于纸面。比如,教师可以采用谈话、座谈、演讲等方式,了解学生研学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研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作品展示、反思日记等方式让学生完成自我终结性评价。以这样的方式,让整个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多元,也更加富有趣味性。

(二)创新研学课程实施模式

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将能达成对各个课程要求的协调、合理运用,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指导。因此,教师应该协调多个不同的方面,创新研学课程的实施模式,让研学旅行课程朝着精细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1. 联结式教学模式

研学旅行课程浅显化的症结之一就是教师过于重视活动的堆砌,满足学生外在自主探索的感官体验,却忽视了研学旅行活动背后的教育价值。如何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回顾课内知识或者基于课内学习基础展开课外研学探究,实现“研”与“游”的深度融合,是所有教师值得关注与考究的点。因此,教师可以实施联结式教学模式,基于学生研学旅行的目的地,将其融入不同的课型中,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对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实现对研学旅行中知识内容的深层感知。

比如,教师在教学完《刘姥姥进大观园》之后,本单元的名著导读为《水浒传》,教师则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需要,将古典小说的阅读书籍改为研读《红楼梦》。随即找寻江苏地区最具有“红楼梦”特色的“江宁织造博物馆”实施研学旅行活动。教师可以设计“跟着名著学语文——找寻历史中的《红楼梦》”的研学活动主题。基于这一主题,带领学生了解江宁织造与《红楼梦》之间的历史文化渊源,多角度解读博物馆内涵。教师可以根据江宁织造博物馆展出的“流传经典”第一季——《读不尽的红楼梦》展览这一活动,为学生设计研学旅行课程为:解读《红楼梦》、分析《红楼梦》题材的艺术表达、《红楼梦》展品研究等。学生在这一博物馆的游览中观看《红楼梦》的版本与译本、《红楼梦》金箔长轴卷、《红楼梦》雨花石、“金陵印象十二钗”等作品。随后根据自身研学旅行的成果完成课内整本书阅读,使得阅读课堂富有特色。在完成了阅读课程活动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展开写作实践,让他们根据自己阅读的基础及博物馆中观览的展品,说出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统一。教师以这种联结式的教学模式为导引,实现了研学旅行课程与阅读写作课的结合,让学生的文本解读更为深入、深层,也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2. 问题式教学模式

为了让学生的研学旅行课程更加具有导向性,教师有必要实施问题式教学模式,借助具体的问题,指引学生完成研学探究,让学生逐层深入,完成对知识点的深入解读。而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注重深层、深入,要能够对学生起到带动性作用,体现他们主动研究的过程。

比如,教师教学完《纪念白求恩》之后,学生了解到了白求恩在中国工作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抗日革命呕心沥血的英勇事迹。教师可以以“红色文化教育”为主题,挖掘本地区的红色教育资源,让学生完成研学活动。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研学实践时,可以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具体问题及研学活动如下:

(1)回望历史:我们民族经历了哪些“痛”?

针对这一主题,学生的研学路线为:江苏国家安全教育馆→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

(2)立足现在:“制空权”为何如此重要?

这一路线主要以国防七子之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旅行地,为了让学生了解发展航空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电影《长津湖》与《水门桥》中中国军人被外国军机轰炸的片段,让学生了解航空业发展及“制空权”的重要性。

活动一:走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感受大国重器环境。前往陈列着众多“酷炫飞行器”的“御风园”,如AG600第002架静力试验机、FC-1双座战斗机、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了解航空航天工业筚路蓝缕、奋发超越的辉煌历史。

活动二:参观航天教育教学基地——近距离观察火箭、卫星、探测器等模型。进入箭弹区、卫星区、飞船空间站区、深空探测区,深入了解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活动三:探秘南京国防园。前往国防教育馆、军兵种馆、英模馆、国防科技馆、重兵器场、模拟演练场和军体娱乐园,完成國防教育,深入认知国防安全的重要性,并树立起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

(3)展望未来:我们应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哪些努力?

这一模块主要是实现课内教学,学生以综合性学习课程的方式完成。在结束了研学旅行之后,教师可以让各个小组自主整理资料,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演讲、舞台剧表演、诗朗诵等方式来展现这一主题,极力彰显学生的个性化特征。

3. 项目化教学模式

为了让研学旅行活动更有价值与导向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方式指引学生实践。因而教师要以富有趣味性、挑战性及综合性的项目任务为载体,指引学生进行自主化探索,彰显他们在研学旅行中的主观能动性。

比如,教师教学完《孔乙己》之后,可以融合这一文章中所涉及的“儒家文化”“科举文化”等元素,结合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设计“探源江苏古代文明”的研学活动主题。整个活动需要以项目任务的方式实现,具体如下。

项目一:走进南京博物馆

任务1:搜集南京博物馆的前世今生,完善背景资料调查。

任务2:近距离观摩镇馆之宝,梳理江苏文化发展脉络,认识脚下这片土地。

项目二:了解中国科举博物馆

任务1:找寻苏轼、辛弃疾、林则徐、陈独秀等人在这里留下的印记,自选一个人物作为研究专题,将该名人的生平背景、代表作品一一罗列。

任务2:在博物馆中了解自隋唐以来人才选拔及任用的制度。

任务3:玩清代桌游,再现科举之路。

项目三:走访秦淮河、夫子庙

任务1:在夫子庙中感受儒家思想的智慧,学习孔子时代读书人的技能,在夫子庙诵读儒学经典。

任务2:学习儒家“六艺”的若干技能,并加以演示。

任务3:以“秦淮河”为主题,搜集相关的古诗词文化及历史故事,完成分享。

项目四:回望南京六朝博物馆

任务1:搜集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等六朝历史,各小组自选一个朝代完成解说。

任务2:男生、女生分成不同小组,以“六朝妆容”为主题,各自研究当时穿着、服饰、礼仪等完成装扮,参与博物馆游学。(注:可与家长一同完成,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研读史料、搜集图文信息等方式研究六朝的人文历史)

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研学旅行活动时,通过项目化教学的方式,使学生的研学活动更加具有导向性,也实现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应该注重教学的创新与优化,基于研学旅行的视角,实现课程要素及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拓展学生的学习外延,将丰富多彩的地域资源引入语文教学,指引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实现对语文资源的统整、融汇与建构,以期达成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及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宏艺.初中语文研学课程指导策略的研究——以扬州古镇研学为例[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4):133-135.

[2]王嵩涛.“跟着课本去研学”——以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研学实践课程研究为例[J].教育艺术,2022(5):6-8,11.

[3]孙凌寒.初中语文研学旅行课程建构与实施策略[D].洛阳:洛阳师范学院,2022.

[4]李秀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研学旅行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1.

[5]张敏.研学课程中的语文要素发掘与实施策略[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研学旅行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