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3-12-14 22:11李松芬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3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思政

李松芬

(山东工商学院 人文与传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引言

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必修课承担着向大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与发展工作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当下,我们要积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变革和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成为各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向标,高校教师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中要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肩负起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使命,要不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更好地实现我国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作为高校通识必修课,受众多,影响大,其所蕴含的德育资源极其丰富,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课程思政在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中的融入拓展了德育内容,能有效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非常丰富,积极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有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2]。

当前课程思政的实践并不是很成熟,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的建设道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尚不够系统、深入,缺乏完善且创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研究还不多,没有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深度融合,忽视学生的现实需求,从而限制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实际价值。因此,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的实践进行优化,将经典内涵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贯穿思想政治理念,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以持续创新的育人思想来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现今“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更新教学理念,更加深入地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创新,努力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搭建起“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框架,以更好地发挥“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在树立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引领作用。

二、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改革首先要凸显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积极探寻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入点,并依照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来改革现今高校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教师要努力为国家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培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在教学中要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既教书,又育人。在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发展[3-4]。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爱国主义、诚实守信和奋斗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具体的内容,能够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和理想教育。

在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这对连接古今、拓宽学生视野、求实创新是非常有帮助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古人对宇宙人生体悟的高度总结,体现了人生哲学。在教学中将经典传统文化内涵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崇敬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增强弘扬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5]。同时,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教学中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深度融合,重视学生的现实需求,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实际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将地方文化、传统节日、财商教育有机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学中。将学校所在地烟台的当地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中,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文化创新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了解烟台市的地域文化、人文特点、民族风俗等角度出发,鼓励学生探访王懿荣纪念馆、戚继光纪念馆、烟台市胶东民间艺术博物馆、烟台山景区、东炮台景区、蓬莱水城等著名历史文化景点,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深刻体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收集重要素材,对所得资料进行学习、整合,最后让学生用演讲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教师再适时地讲解一些文化知识,这样可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认知和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将传统节日有机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学中,对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几大传统节日的民俗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了解和体会节日的来历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情操和情怀,回味传统经典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形成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从而避免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冷淡和漠视,使学生更加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

将财商教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中,把财商教育与孝道、感恩、奋斗意识的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对财富、劳动、消费、理财规划有深入的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劳动观、消费观、理财观。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在校内做勤工俭学或利用假期时间到社会上打工,引导学生平时多参加课外劳动,假期在家多帮父母做家务活,让学生深刻理解财富的来源,体验挣钱的艰难,体会父母的不容易,从而真正明白金钱的价值和教育的价值。通过这样的一些亲身经历,学生深刻理解儒家孝的思想,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主动践行儒家孝的思想,感恩父母的付出,多对父母尽孝心,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做到知行合一,做有孝心的人。通过亲身经历体验,学生学会珍惜,养成经济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有计划地花销,避免攀比、拜金主义、挥霍浪费的观念侵蚀思想,异化道德品质,从而促进树立自尊、自立的责任感,培养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

(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在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感染、体验和熏陶来增强大学生的人格和道德修养,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搭建起“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框架,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辨别是非,有着健全的人格,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改变功利性教育思想,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营造和谐、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探索者,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民族文化蕴含的道德力量,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中采用问题讨论教学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改变灌输的教学方式,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授课过程中,积极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和配乐诗朗诵活动,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结合有关传统文化的主题进行演讲和配乐诗朗诵,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感悟和思考。传统文化包括诚实守信、奋斗和敬老精神,蕴含着人格修养和爱国主义等精神内涵,让学生结合这样的一些主题进行演讲,能够激发其他学生的共鸣,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接近大学生思想生活的现实。他们可以更轻松地接受,也可给其他同学带来很多启发和思考。对于配乐诗朗诵,让学生先选取要朗诵的古诗文,然后根据诗文的思想感情和意境自己进行配乐,最后在课堂上进行配乐诗朗诵的展示。学生在课堂上的配乐诗朗诵能很好地感染其他同学,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升华,提高德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新时代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还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和线上教学等新方式。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比如各类网络公开课、学术讲座视频、微信、微博公众号文章、中国知网学术论文等,来拓宽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路径。鼓励学生通过查阅网上资源和线上慕课学习等方式来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学习任务。在课外学习方面,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传统文化书籍、古诗文,不断增强自身文化积累。大学生的经典阅读对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非常重要,教师要从读书的重要性、读书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加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好读书目标,做好读书计划,在业余时间积极进行经典阅读。引导学生业余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充分利用诗词诵读会、舞台剧、参观革命遗址等多种形式开展文化宣传,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形式,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民族文化蕴含的道德力量的推动下,自觉地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力求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将所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食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要积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要肩负起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使命,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解决“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努力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搭建起“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框架。在教学中积极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从多方面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思想道德影响,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民族文化蕴含的道德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促进学生自觉地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好地实现我国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大学生肩负起建设祖国和民族复兴的重任。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