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型聚合物提高采收率实验

2023-12-14 14:43李宜强刘哲宇于张会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23年6期
关键词:采收率乳液剪切

董 龙 李宜强 温 静 刘哲宇于 波 张会丽 刘 达

(1. 黑龙江省油田应用化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大庆 163712;2. 大庆师范学院化学工程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3.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4.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 102249;5.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 盘锦 124010;6.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采油工程研究院,黑龙江 大庆 163453)

0 引 言

聚合物驱油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水驱技术,其能够降低注水地层渗透率、提高油相分流系数和改善流度比[1-3]。聚合物驱油技术已经给多个油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4-7],但是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是由于动用程度低,阶段采出程度只有10%左右;相对分子质量过大,导致地层伤害较高,对地层适应性较差。广大科研工作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化学剂-聚表剂[8-10],这种新型的聚表剂利用分子间相互作用原理,以碳氢链为骨架,体系内还包裹小分子的助剂以及未引发的单体[11]。新型聚表剂具有乳化性、增黏性和缔合性,能够控制流度,通过流动把油“拖”出来[12-16],因此聚表剂越来越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聚表剂作为一种提高采收率的化学剂,一方面具有水解聚丙烯酰胺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另一方面由于其结构疏水基团之间的相互缔合,起到增黏效果[17-19]。大量矿场实验研究表明,聚表剂驱是继聚合物驱之后的发展潜力巨大的油田开采技术。大庆油田杏五区葡Ⅰ33开展聚表剂驱比水驱提高采收率达到25%,而聚表剂驱药剂成本比普通聚合物驱低30%以上[20],2014 年在杏北油田三类油藏开展聚表剂驱实验,含水率由97.71%下降到90.82%,日增产原油4 t,具有一定开发效果[21]。由于不同类型的聚表剂合成的路线和嫁接官能团存在差异,导致不同聚表剂之间的驱油机理也不同[22-25]。

尽管目前大庆油田在多个矿场开展聚表剂驱现场试验,部分区块也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但现场动态反映其特征与聚合物存在较大差异,需要从溶液特性角度解释其产生的原因。本文选用常用的Ⅰ、Ⅱ型2 种类型聚表剂开展研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仪分析其官能团组分,通过扫描电镜确定其分子聚集形态,研究对比黏度特性、矿化度特性、乳化性能和流变性来评价其静态理化性能和注入性能,后续开展扩大波及体积驱替实验。研究成果可以为聚表剂驱的矿场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从而推进化学驱采油的进程。

1 实验设计

1.1 实验材料

实验试剂:选取样品Ⅰ、Ⅱ型聚表剂和普通聚合物;大庆油田原油,温度45 ℃下原油黏度为10.52 mPa·s,模拟大庆地层水矿化度为6 778 mg/L;实验人造岩心直径×长度为3.8 cm×15 cm。

实验仪器:PE 红外光谱仪,DV-ⅡBrookfield黏度计,日立S4800 电镜,吴茵搅拌器,Haake 高级流变仪RS6000,Teledyne ISCO 恒速泵,Olympus光学显微镜,压力传感器及采集软件。

1.2 实验方法

实验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表征化学剂的分子结构。采用日本产Hitachi S-3000 N 型高分辨率扫描电镜(SEM)观察溶液样品的微观形态。在静态性能表征方面,测定不同质量浓度聚表剂样品溶液剪切速率与黏度的关系;与普通聚合物相比,聚表剂具有更强的增黏作用,考察了聚表剂样品质量浓度与黏度关系;模拟聚表剂溶液在近井地带驱替过程中受到的机械剪切,使用搅拌器在各档位下搅拌1 000 mg/L 聚表剂溶液均8 s,测定不同转速下的溶液黏度;地层水中矿物质能够对化学剂分子产生影响,测定聚表剂溶液的抗盐能力;将配置完成的母液稀释成1 000 mg/L 的目的溶液。计算混合乳液的原油体积和水的体积比分别为1∶9、3∶7、5∶5、7∶3、9∶1 时不同体系形成的乳状液析水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分析乳状液的稳定性。在动态评价方面,采用阻力系数评价化学剂的流度控制作用;在驱油能力实验方面,模拟地层纵向非均质情况,建立不同渗透率级别低渗-中渗-高渗岩心并联实验。水驱至综合含水率90%转聚表剂驱,注入0.6 PV 的聚表剂,再水驱至综合含水率至98%。

实验流程见图1。

图1 驱替实验流程Fig. 1 Displacement experiment workflow

2 实验结果分析

2.1 分子结构及聚集形态

从图2 的红外谱图中可以看出,Ⅰ、Ⅱ型聚表剂具有相似的特征吸收峰及其归属。

图2 Ⅰ、Ⅱ型聚表剂的红外光谱Fig. 2 FTIR spectra of Type Ⅰ and Type Ⅱpolymer surfactants

在波数4 00~4 000 cm-1可以看出,在3 440 cm-1附近为酰胺基,2 930 cm-1附近的结构为甲基或亚甲基,为五元环的出峰位置,1 600 cm-1附近为乙酰基,1 560 cm-1附近为酯基,1 100 cm-1附近可能为—CH2—O—CH2—或带氧双键的六元环结构,950 cm-1附近多为含氮的五元环区域,但是Ⅱ型聚表剂在580 cm-1附近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吸收峰,附近可能含有C—Cl 或C—F 的峰。红外谱图较复杂,可以看出聚表剂的基础结构是聚丙烯胺,分子结构上嫁接了多种官能团,且存在较多的相似峰,有些峰不能完全确定,需要利用其他测试手段才能准确得出结构式。

从Ⅰ型聚表剂放大500 倍的电镜扫描结果可以看出(图3(a)),立体网状结构不够清晰,规律性较差。形成的网眼与网眼之间构成立体的空间网状结构,这种不规律的网状结构能够起到强烈的支撑作用,更容易封堵大孔道,从而产生变形,导致溶液黏度升高。从Ⅱ型聚表剂放大500 倍的扫描电镜结果中可以看出(图3(b)),分子链排列有序,并呈交互网状结构,孔眼规则,网孔排列整齐有序,而且支链上的基团有着明显的指向。由于聚表剂分子功能基的存在,展现了良好的驱洗功能。

图3 Ⅰ、Ⅱ型聚表剂样品扫描电镜图片Fig. 3 SEM picture of the samples of Type Ⅰ and Type Ⅱ polymer surfactants

2.2 聚表剂分子溶液特性

2.2.1 流变性

图4 为聚表剂溶液流变性测试结果,当聚表剂质量浓度为500 mg/L 时,当剪切速率变化时,溶液黏度变化较小,是因为在低质量浓度下分子间的作用力比较小;当聚表剂质量浓度为1 000、1 500 mg/L 时,在低剪切速率下,溶液黏度增加较大,说明适当剪切有利于这种结构的形成,但是Ⅰ型聚表剂的黏度更大,这是因为Ⅰ型聚表剂的分子线团尺寸较大,在剪切过程中不容易被拉断,表现为高黏度;在较强剪切速率时,溶液黏度下降较快,可能是由于所形成的网络结构强度不高。

图4 聚表剂溶液剪切速率与黏度关系Fig. 4 Relationship between shear rate and viscosity of polymer surfactants solutions

2.2.2 增黏性

Ⅰ、Ⅱ型聚表剂的黏度和质量浓度的曲线如图5 所示。可以发现2 种聚表剂的增黏能力均明显高于普通聚合物。当2 种聚表剂溶液质量浓度低于500 mg/L 时,其黏度略高于普通聚合物,但是当质量浓度大于1 000 mg/L 后,其黏度迅速增加。随质量浓度增加黏度发生突变的拐点,这是聚表剂溶液的独有特征,拐点对应着聚表剂分子的临界缔合质量浓度。Ⅰ、Ⅱ型聚表剂的临界缔合质量浓度均约为1 500 mg/L,Ⅰ型聚表剂的黏度明显高于相同质量浓度下的Ⅱ型聚表剂的溶液黏度。

图5 Ⅰ、Ⅱ型聚表剂的聚合物黏度与质量浓度的关系Fig. 5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cosity and mass concentration of Type Ⅰ and Type Ⅱ polymer surfactants and polymer

2.2.3 抗剪切性

经过Warring 搅拌器测试,Ⅰ、Ⅱ型聚表剂溶液不同转速离心力剪切后的黏度曲线如图6 所示。

图6 Ⅰ、Ⅱ型聚表剂溶液剪切转速与黏度关系Fig. 6 Relationship between shear speed and viscosity of Type Ⅰ and Type Ⅱ polymer surfactant solutions

从图6 可以发现,Ⅱ型聚表剂溶液经过14 000 r/min 转速的离心剪切后,其黏度保留率在50%以上,仍体现出良好的抗剪切性能。而Ⅰ型聚表剂溶液的黏度随着剪切强度的增加迅速增加,最高可达初始黏度的4.7 倍。当转速大于19 000 r/min后,黏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才开始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初始状态下,Ⅰ型聚表剂的分子主要为分子内缔合,黏度较低,而在适度的剪切作用下,分子内缔合逐渐转化为分子间缔合,大幅度增加了体系的表观黏度。而进一步增加剪切强度,则会对聚表剂分子结构产生破坏,黏度降低。

2.2.4 抗盐性

如图7 所示,随着矿化度的增加,Ⅰ、Ⅱ型聚表剂溶液的黏度变化率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矿化度为15 g/L 时达到最大。Ⅰ型聚表剂聚表剂溶液在矿化度为7~20 g/L 时的黏度均比初始黏度大,且黏度变化幅度明显高于Ⅱ型聚表剂溶液。研究发现,Ⅰ型聚表剂溶液的抗剪切性能和抗盐性能均明显高于Ⅱ型聚表剂,其在储层中具有进一步的增黏潜力,可以实现低黏注入、高黏增阻的作用效果。

图7 Ⅰ、Ⅱ型聚表剂矿化度与黏度变化率的关系Fig. 7 Relationship between salinity and viscosity variation rate of Type Ⅰ and Type Ⅱ polymer surfactants

2.2.5 乳化液稳定性

析水率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聚表剂的乳化能力,乳化后乳液的析水率越小,说明乳状液稳定性越强,聚表剂的网状结构和所嫁接的活性官能团乳化能力越强;乳状液越不稳定,所含的网状结构和活性官能团乳化能力越弱。Ⅰ型聚表剂溶液在5 种油水比下不同老化时间乳化后乳液的析水率如表1 所示。可以发现当混合乳液的原油体积和水的体积比由3∶7 增加到9∶1 的过程中,单位面积上乳化剂的吸附量变大,界面膜强度增加,从而导致析水率逐渐降低,乳液更加稳定。析水主要发生在老化的前100 min。为了获得较为稳定的乳液,应该控制在混合乳液的原油体积和水的体积比大于3∶7。而Ⅱ型聚表剂溶液则具有更强的乳化性能,在混合乳液的原油体积和水的体积比从1∶9、3∶7、5∶5、7∶3 和9∶1 老化1 400 min 均未见有水析出。

表1 Ⅰ型聚表剂不同老化时间的溶液析水率Table 1 Solution syneresis rates of Type Ⅰ polymer surfactant with different time

从不同混合乳液的原油体积和水的体积比条件下的微乳液微观照片(图8)可以发现,当原油体积和水的体积比为3∶7—7∶3 时,聚表剂均能与原油形成相对均匀的乳状液。当油水比例逐渐增加时,Ⅰ型聚表剂乳液的粒径逐渐变大(图8(a)—(c)),而Ⅱ型聚表剂乳液粒径先变大再变小(图8(d)—(f)),这与其自身官能团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密切相关。

图8 Ⅱ型聚表剂不同油水体积比下乳液显微图片Fig. 8 Micrographs of emulsions with different oil-water ratios of Type Ⅱ polymer surfactant

Ⅱ型聚表剂具有较好的空间网络结构,分子链段可以吸附于油水界面起到稳定的作用,所以Ⅱ型聚表剂溶液的乳液分散性更好(图8)。

2.3 渗流性

Ⅰ、Ⅱ型聚表剂溶液在不同渗透率岩心中的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如表2 所示。可以发现聚表剂溶液具有良好的增阻性能,在相同条件下,Ⅰ型聚表剂的阻力系数及残余阻力系数均高于Ⅱ型聚表剂。这与二者的黏度和质量浓度曲线及抗剪切曲线所揭示的结论一致,Ⅰ型聚表剂在多孔介质中具有更强的增阻能力。在增阻的同时聚表剂存在注入难的问题,过大的阻力系数会造成聚表剂近井堵塞的现象。

表2 Ⅰ、Ⅱ型聚表剂溶液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测定结果Table 2 Measurement result of resistance factor and residual resistance factor of Type ⅠandⅡ polymer surfactants

为了满足聚表剂溶液的注入性能及增阻效果,应该保证阻力系数为20~100,因此Ⅰ型聚表剂的适用质量浓度为500 mg/L,可用储层渗透率为1 000×10-3~2 000 ×10-3μm2。同理,Ⅱ型聚表剂的适用质量浓度为500~1 000 mg/L,适用的储层渗透率为500×10-3~2 000×10-3μm2。

2.4 驱油效果验证

从图9 可以看出2 组驱油实验水驱采收率基本一致,都在26%左右,后续注入0.6 PV 聚表剂有很强的对比性。聚驱阶段的Ⅱ型聚表剂的采收率为45.27%,Ⅰ型聚表剂的采收率为39.25%,Ⅱ型聚表剂比Ⅰ型聚表剂采收率高6.01%,聚驱结束后水驱大约动用了储层50%的储量,说明聚表剂具有一定的提高采收率能力。

图9 Ⅰ、Ⅱ型聚表剂注入量与含水率、采收率和压力关系Fig. 9 Relationship of injected PV of Type Ⅰ and Type Ⅱ polymer surfactants vs. water cut,recovery rate and pressure

方案一:Ⅰ型聚表剂具有分子线团尺寸大,空间网状结构等特点,聚驱结束后压力没有马上下降,水驱结束后驱替压力维持在0.36 MPa,转为聚驱后,中、低渗产油量没有平稳增加,说明不能有效的动用中、低渗储层的剩余油,因此出口段的含水率保持平稳,最终采收率为43.1%。

方案二:Ⅱ型聚表剂聚表剂网络结构密集,Ⅱ型聚表剂的驱替压力最高为0.445 MPa,低于Ⅰ型聚表剂驱替压力。水驱结束转为聚驱时,含水率下降较快,波及中、低渗储层剩余油,高、中、低渗透层主流线完全被打开,说明聚驱能够调整剖面。在后续水驱时,水的黏度下降,导致渗流阻力变小,压力迅速下降,形成窜流通道,综合含水率升高,最终采收率为47.62%。

综上所述,在水驱至含水率为98%,注入相同孔隙体积倍数的聚表剂条件下,Ⅱ型聚表剂比Ⅰ型聚表剂更容易动用中、低渗透层储层未波及到的区域,所以Ⅱ型聚表剂具有更强的驱洗效率。

3 结 论

(1)功能型聚表剂红外谱图显示Ⅰ、Ⅱ型聚表剂的基础结构均是聚丙烯酰胺,Ⅱ型聚表剂含有C—Cl 或C—F 特征峰,Ⅰ型聚表剂含有更多的环状结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图片显示,Ⅰ型聚表剂可形成立体网状结构,而Ⅱ型聚表剂分子链排列有序,易形成致密的网状结构。

(2)Ⅰ、Ⅱ型聚表剂均有良好的增黏性能,Ⅰ型聚表剂具更好的抗剪切性能和抗盐性能,在储层中可以产生更大的流动阻力,对应着更高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但其与储层的匹配性较差,容易封堵大孔道;Ⅱ型聚表剂具有更佳的乳化效果。

(3)当水驱至含水率98%、注入相同孔隙体积倍数聚表剂时,最终采收率Ⅱ型聚表剂比Ⅰ型聚表剂高4.52 百分点,展现了良好的驱洗功能,说明Ⅱ型聚表剂具有更强的提高采收率效果。

猜你喜欢
采收率乳液剪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宽厚板剪切线控制系统改进
混凝土短梁斜向开裂后的有效剪切刚度与变形
β-胡萝卜素微乳液的体外抗氧化性初探
土-混凝土接触面剪切破坏模式分析
微乳液在工业洗涤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微乳液结构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