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约治理?管理层信任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绩效

2023-12-14 16:56汤文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23期

摘要 利用调查数据分析了合约治理、管理层信任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约治理在0.01的水平显著正向影响联合体绩效,管理层信任与联合体绩效符号为正,但不显著。政策启示:一是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合作各方应签订正式的合作契约;二是充分发挥管理层信任在联合体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三是构建政府支农政策体系并提高政策实施精准度;四是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规模经营,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鼓励联合体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建立联盟以及建设农村互联互通基础设施。

关键词 合约治理;管理层信任;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中图分类号 F 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3-0238-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3.053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Contract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Trust on the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Consortium

TANG Wen-hu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Hezhou University, Hezhou, Guangxi 542899)

Abstract Using survey dat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contract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trust on the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consortium.The results show that contract governanc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sortium at the level of 0.01.The sign of management trust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sortium is positive, but not significant.Policy enlightenment: First, all parties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consortium should sign a formal cooperation contract;Seco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management trust in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consortium; Third, build a government policy system to support agriculture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Fourth, build a close interest connection mechanism, promote scale operation,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new agricultural operators, encourage the consortium to establish alliances in the form of joint stock cooperation and build rural connectivity infrastructure.

Key words Contract governance;Management trust;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consortium

基金項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JY135);江西省教科规划重点项目(19ZD023);贺州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HZUBS202112)。

作者简介 汤文华(1971—),男,江西临川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农业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22-11-07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较缓慢,发展质量不高,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任务艰巨。为了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滞后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构建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生产与经营体系。其中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一种农业经营组织联盟,有利于构建我国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系,助推农村产业升级,也有利于小农户“链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轨道,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1]。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主要包括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其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既分工又协作,本质上是一种分工合作的组织联盟。显然其存在一个组织治理问题,组织治理主要有合约治理和关系治理。合约治理主要是指组织间合作各方通过签订正式的合同契约以明确规范各方的权、责、利的一种组织治理机制。合约治理强调显性“硬规范”在组织治理中的作用,它依赖正式的组织结构和第三方强制执行,可以防止机会主义带来的风险[2]。关系治理是指由社会关系或共同规范对组织间关系进行治理,其通过非正式的组织结构和依赖各合作方的自我执行进行组织协调,可以预防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3]。

合约治理可以协调组织合作,规范合作行为,防止机会主义和控制交易风险[4],它通过激励和惩罚以明示合作各方采取有利于组织合作的行为,从而达到防止和降低机会主义发生的风险。Schepker等[5]认为合约有3种治理功能——控制、协调和适应。Royall等[6]则强调合约激励与惩罚机制设计的重要性。Henisz等[7]认为合约中的财务激励与正式法律结构对合同有效执行的重要性。Mend等[8]实证检验了合约治理确实可以提高组织绩效。罗必良等[9]研究了“关系型合约”和“要素型合约”的内在机理。罗明忠等[10]研究了“合约匹配”问题。杨柳等[11]分析了“以合约治理合约”机制。

对于关系治理,诸多学者研究了信任在组织治理中的作用。Gulati[12]认为信任是市場交易各方在合作中相互之间对彼此的坚定信念,主要包括基于能力的信任和基于意愿的信任。Faems等[13]的研究表明,信任可以促进组织治理效率的提高。程新生等[14]研究了公司治理中的信任关系及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贾凡胜等[15]分析了社会信任对高管薪酬激励的影响。黄胜忠等[16]则研究了合作社社员间的信任困境及治理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学者们对合约治理与关系治理做了较多研究,但经济组织具有异质性,正是这种异质性引致组织行为差异化。显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具有自身特色,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现有相关研究文献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合约与信任可以促进组织成长,提高组织经营效率。根据诺思[17]的制度经济理论,合约与信任都属于制度范畴,只不过合约属于正式的制度,信任属于非正式的制度。其实,制度不仅包括交易博弈规则,还包括更一般的经济组织形式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信任及信念。制度是重要的,良好的制度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一般而言,制度对经济绩效的改善提高具有3个基本功能:①信息传递。制度通过信息传递可以给予人们明确的预期。霍奇逊[18]就曾言:“一个人只有在所有其他人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并且他能够正确地预测的时候,才能在任何规模的集团中理性地选择或计划”。②降低交易成本。市场中重复性的交易和生产活动存在巨大的成本,如市场搜寻、谈判、履约、监督等都具有成本,而企业组织及其治理制度的作用就在于节约这些交易成本,提升组织效率。③制度的激励功能。合理的企业治理制度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有效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从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由此可知,合约和信任具有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组织效率的作用。因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合约治理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长绩效正相关。

H2:管理层信任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长绩效正相关。

H3:合约治理与管理层信任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绩效具有正向交互影响。

2 实证检验

2.1 研究设计

2.1.1 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考察现有相关文献,农业经营组织的经济绩效多数采用利润(率)作为其代理变量予以测量,因此这里采用产业化联合体2~3年的平均利润(y)予以测量。

(2)核心解释变量。合约治理(Cog):根据现有文献和本研究目的,采用问卷中的 “产业化联合体是否签订了合作协议”作为合约治理的代理变量。

管理层信任 (Gnj):采用问卷中的“你对产业化联合体管理层相互信任满意吗?”作为管理层信任的代理变量。

(3)控制变量。根据相关文献,许多因素如联合体负责人特征、联合体特征、市场状况、制度政策、气候条件等会影响产业化联合体绩效。因此选取联合体负责人的年龄(Age)、教育年限(Edu)、土地规模(Sca)、政府支农政策(Gov)、联合体主体数(Lht)、联合体风险保障机制(Fbj)、联合体股权结构(Gqj)、市场距离(Mar)等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

负责人年龄(Age):选取联合体负责人实际年龄并取自然对数予以测量。

受教育年限(Edu):选取联合体负责人受教育年限予以测量。

联合体土地规模(Sca):用6.67 hm2土地面积取自然对数予以测量。

政府支农政策(Gov):采用政府支农政策满意度测量。

联合体主体数(Lht):用联合体各主体总数予以测量。

利益联结机制(Lfj):以问卷中的“产业化联合体是否创建了利益联结机制”予以测量。

联合体股权结构(Zlj):使用调查问卷中的 “产业化联合体是否为股份制”予以测量。

联合体市场距离(Lma):用分类变量测量。

各变量含义见表1。

2.1.2 样本数据来源。

2019年6—8月和2019年12月—2020年1月课题组在河北、安徽、江西、江苏、宁夏、河南、海南、福建等省区进行课题专题调研。随机抽样和典型抽样确定调查样本:先在一个地区随机抽取部分产业化联合体作为样本,然后在此地区的省(市)级示范性产业化联合体中进行随机抽样。示范性联合体与非示范性联合体的选取根据在政府登记的2类联合体的比例确定。这样确定样本主要是考虑到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处于初步成长阶段,而且目前部分产业化联合体的运作并不规范,这样做可以尽量避免选择偏差,使样本更具有代表性。田野调查一共发放问卷386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78份,有效率为97.93%。

2.1.3 模型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根据有关理论该研究拟采用式(1)计量模型。其中,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为平均利润(y),核心解释变量为合约治理(Cog)和管理层信任(Gnj),年龄(Age)、受教育年限(Edu)、经营土地规模(Sca)、政府支农政策(Gov)、联合体主体数(Lht)、利益联结机制(Lfj)、股权结构(Zlj)、市场距离(Lma)等为控制变量,误差项为  。运用计量软件Stata13.0进行实证分析。

Y=α+β1Cog +β2Gnj+β3Edu+β4Age+β5Sca+β6Gov+β7Lht+β8Lfj+β9Zlj+β10Lma+ε(1)

变量含义及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2.2 回归结果分析

首先,对所有解释变量进行总回归,可得模型(1),如表2所示。回归结果表明,合约治理在0.05的显著性水平正相关于联合体绩效,并以0.683 1的强度提高联合体绩效,此结果验证了假设H1。管理层信任与联合体绩效之间符号为正,但并不显著,表明管理层信任虽然有助于联合体绩效的提升,但作用有限,与假设H2的预期不一致。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当前大多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主要由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化联合体的负责人大多数也是农业龙头企业的负责人,因此联合体中的管理与决策主要集中于龙头企业负责人,管理层民主管理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

控制变量中,联合体负责人年龄、土地经营规模、联合体主体数和联合体股权结构在0.01的显著性水平正向影响产业化联合体的绩效,它们依次以2.852 6、0.458 9、0.344 3和1.436 6的强度提高联合体绩效。受教育程度在0.05的显著性水平正相关于产业化联合体的绩效,并以0.547 5的作用强度提高联合体绩效。政府支农政策与联合体绩效的符号为正,但不显著,原因可能是当前支农政策多但政策缺乏针对性,致使政策效果不佳。利益联结机制在0.194的水平与联合体绩效正相关,表明产业化联合体内部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有助于联合体绩效的提升。市场距离(远)在0.178的水平负向影响联合体绩效,表明联合体离市场越远越不利于联合体绩效的提高。

然后,把合约治理和管理层信任分别对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可得模型(2)与(3)。回归结果显示,合约治理在0.05的显著性水平正相关于联合体绩效,表明合约治理能够显著提高联合体绩效。管理层信任与联合体绩效符号为正,但不显著,表明管理层信任对提高联合体绩效不明显。控制变量对联合体绩效的影响与总体回归结果相一致。

综上,合约治理显著正相关于联合体绩效,管理层信任与联合体绩效符号为正,但不显著。控制变量中,联合体负责人年龄、土地经营规模、联合体主体数和联合体股权结构在0.01的显著性水平正相关于联合体绩效,它们都以程度不同的作用促进联合体绩效的提高。联合体的负责人受教育年限在0.05的显著性水平正相关于联合体绩效。政府支农政策与联合体绩效的符号为正,但不显著;利益联结机制在0.10~0.20的水平正相关于联合体绩效;市场距离在0.10~0.2的水平上与联合体绩效负相关。

2.3 稳健性检验

以下对模型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以验证模型回归结果的稳定性。一是用平均销售收入替代平均利润进入模型回归;二是用联合体中的总员工数替代联合体内部的经营主体数进入模型回归;三是利用财政支农政策替代政府支农政策进行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见表3。3种回归结果都表明,合约治理显著正相关于联合体绩效,与前述回归结论一致。管理层信任不显著,但符号为正,与前述回归结论一致。控制变量中,联合体负责人年龄、受教育年限和联合体主体数都与联合体绩效显著正相关。土地经营规模、利益联结机制和股权结构在模型(5)和模型(6)中都显著正相关于联合体绩效。政府农业支持政策在模型(6)中显著正向提高联合体绩效,在另外2个模型中与联合体绩效符号为正,但不显著。市场距离负向影响联合体绩效,但不显著。综上,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回归具有良好的稳健性。

2.4 合约治理与管理层信任的交互项分析

在回归模型中引入合约治理和管理层信任的交互项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两者的交互项正向影响联合体绩效,但影响效果不显著。同时发现,引进两者交互项之后,模型整体回归结果变得不显著,可以认为两者的交互项对联合体绩效的影响基本不存在,假设H3没有得到验证。出现此情况的可能原因是联合体经营管理决策主要由龙头企业负责人主导,致使联合体内合作各方的信任没有发挥作用。

3 结论与政策启示

3.1 研究结论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日新月异,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顺应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趋势,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利用调查数据理论与实证分析了合约治理和管理层信任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合约治理在0.05显著性水平正相关于联合体绩效,并以0.683 7的强度提高联合体绩效。管理层信任与联合体绩效符号为正,但不显著。控制变量中,联合体负责人年龄、土地经营规模、联合体主体数和产业化联合体股权结构在0.01的显著性水平正向影响联合体绩效,它们都以程度不同的正向作用提高产业化联合体绩效。联合体的负责人受教育年限在0.05的显著性水平正相關于产业化联合体绩效。政府支农政策与联合体绩效的符号为正,但不显著。利益联结机制在0.10~0.20的水平与联合体绩效正相关,市场距离在0.10~0.20的水平负向影响产业化联合体绩效。

3.2 政策启示

(1)各地在组建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时,合作各方应该签订正式的合作契约,通过契约来明确规范合作各方的权、责、利以及日常运营管理,从而节约交易费用,降低机会主义风险。

(2)合作各方实践民主管理,充分发挥管理层信任在联合体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调研中发现,在联合体经营管理中,大多数联合体理事会都是由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主导,不管是联合体日常经营管理还是重大经营决策,主要是由龙头企业负责人做出。因此在实践中,联合体的经营十分依赖于龙头企业这个合作方,而这种状况往往导致龙头企业损害其他合作方的利益。所以联合体应该实践民主管理,增强合作方之间的信任,充分发挥管理层信任在联合体治理中的作用。

(3)构建政府支农政策体系,注重政策的力度和政策精准度。调研中发现,政府支农政策“繁多”但力度不够。比如中央财政下来一项支农政策,但往往会要求当地政府进行资金配套,可是基层政府财政紧张拿不出钱来配套,结果致使支农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政府支农政策需要增强支持力度和精准度。

(4)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促进规模经营,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培训,支持以股份合作制的方式建立产业化联合体,同时推动农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 本报记者.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乡村振兴[N].农民日报,2017-11-06(001).

[2] ENGWALL M.No project is an island:linking projects to history and context[J].Research policy,2003,32(5):789-808.

[3] LARSON A.Network dyads in entrepreneurial settings: A study of the governance of exchange relationship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2,37(1):76-104.

[4] 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54-58.

[5] SCHEPKER D J,OH W Y,MARTYNOV A,et al.The many futures of contracts moving beyond structure and safeguarding to coordination and adapta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4,40(1):193-225.

[6] RYALL M D,SAMPSON R C.Formal contracts in the presence of relational enforcement mechanisms: Evidence from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jects[J].Management science,2009,55(6):906-925.

[7] HENISZ W J,LEVITT R E,SCOTT W R.Toward a unified theory of project governance:Economic,s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supports for relational contracting[J].Engineering project organization journal,2012,2(1/2):37-55.

[8] MENG X H,GALLAGHER B.The impact of incentive mechanisms on project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2,30(3):352-362.

[9] 罗必良,林文声,邱泽元.农地租约以及对象选择:来自农户问卷的证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5(9):4-16.

[10] 罗明忠,万盼盼,陈江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约匹配及其绩效提升:既往研究与思考[J].新疆农垦经济,2017(4):13-19.

[11] 杨柳,万江红.家庭农场的雇佣合约:结构、特征及其治理[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4):106-116,159.

[12] GULATI R.Does familiarity breed trust? The implications of repeated ties for contractual choice in allianc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38(1):85-112.

[13] FAEMS D,JANSSENS M,MADHOK A,et al.Toward 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 on alliance governance:Connecting contract design,trust dynamics,and contract applic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8,51(6):1053-1078.

[14] 程新生,鄭毅.公司治理机制中的信任关系及其对创新影响的模拟研究[J].管理学报,2014,11(6):869-875.

[15] 贾凡胜,张一林,李广众,等.非正式制度的有限激励作用:基于地区信任环境对高管薪酬激励影响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7,20(6):116-128,149.

[16] 黄胜忠,伏红勇.公司领办的农民合作社:社会交换、信任困境与混合治理[J].农业经济问题,2019,40(2):53-62.

[17] 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47-52.

[18] 霍奇逊.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