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参汤联合督灸对HIV感染者免疫重建及细胞因子TNF-α、IL-27、IL-15的影响

2023-12-15 01:54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20期
关键词:感染者体征淋巴细胞

王 磊

山东省淄博市传染病医院中医科,山东淄博 25500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是可伤及人体免疫系统,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综合征。现阶段,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能显著降低HIV感染者病毒复制,促进CD4+T淋巴细胞增长,在促进免疫功能恢复方面有一定助益[1],但仍有15%~30%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升高不明显,发生免疫重建不良,部分HAART药物也会增加贫血发病风险,降低生存质量,预后不良[2]。因此,积极寻找新的抗HIV方案以促进免疫重建是临床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近年来,中医治疗HIV感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正气亏虚、邪毒外侵是其关键病机特点[3]。基于此,不仅内服多种药物在免疫调节、抗炎、抗感染等方面收效良好[4],而且非药物疗法如督灸,通过在背部督脉正中铺艾行灸,亦可激发与增强穴中经气,增强免疫功能,发挥温补督脉、抵御病邪的作用[5],但二者联合治疗的临床报道尚少。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在常规HAART治疗的基础上,加以灵参汤联合督灸协同治疗在促进免疫重建方面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淄博市传染病医院(本院)就诊的100例HIV感染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18~70岁,平均(45.22±3.74)岁;输血感染者16例,性接触感染者22例,吸毒感染者8例,其他不明途径感染者4例。观察组男37例,女13例;年龄18~70岁,平均(46.03±3.68)岁;输血感染者17例,性接触感染者24例,吸毒感染者6例,其他不明途径感染者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符合《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6]中有关HIV感染的诊断,确认HIV抗体为阳性。③符合《艾滋病中医诊疗指南(2013版)》[7]中有关气虚血瘀、邪毒壅滞证的辨证标准,主症为气短乏力,面色黝黑或萎黄,四肢或躯干有疼痛或肿块,痛处固定;次症为易感冒、口干、自汗、午后或夜间发热,遇劳可加重或复发,肢体麻木,舌质紫黯,有瘀斑或瘀点,脉沉细涩。④可接受HAART方案治疗,耐受中药和督灸。⑤无认知、沟通障碍,能配合完成相关检查。⑥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过敏体质或药物禁忌证者;②合并有严重急性期感染、并发症者;③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或其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④近4周内有免疫增强相关药物或中药治疗史者;⑤备孕或妊娠期、哺乳期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HARRT方案治疗,药物组合为拉米夫定片(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025,规格:0.1 g/片)口服,0.1 g/次,1次/d;齐多夫定片(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324,规格:0.3g/片)口服,0.3 g/次,2次/d;依非韦伦片(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265,规格:600 mg/片)口服,600 mg/次,1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灵参汤联合督灸治疗。灵参汤处方:人参5 g,灵芝10 g,酒黄精15 g,板蓝根15 g,土茯苓12 g,绞股蓝15 g,白花蛇舌草15 g,鸡血藤15 g,三七粉3 g,僵蚕5 g,乌梅9 g,诃子12 g,牡丹皮12 g,北柴胡9 g,制远志10 g,大枣30 g,炙甘草9 g,1剂/d,加水煎服。督灸具体操作如下。(1)物品准备。督灸粉、老姜黄、艾绒(或普通艾条需过筛,以方便塑形)、破壁料理机、桑皮纸、75%酒精棉球、快速手消毒剂、血管钳、纱布、电子点火器、防火治疗巾,必要时备屏风。(2)取穴。取督脉的大椎穴至腰俞穴作为施灸部位,医者用拇指的指甲沿脊柱(督脉)凸出按压“十”字痕迹。洗手,根据施灸部位铺防火治疗巾,施术部位消毒以75%酒精棉球自上而下沿脊柱常规消毒3遍。(3)施灸方法。①涂抹姜与铺放督灸粉:沿脊柱凸部医者按压“十”字痕迹涂抹姜汁并均匀铺放督灸粉。②铺放纱布:将浸湿姜汁水的纱布(以不滴水为宜)沿大椎穴至腰俞穴的长度单层铺放。③敷盖桑皮纸:将宽10 cm、长40 cm的桑皮纸敷盖于姜汁纱布上面,将纱布完全覆盖。④铺放姜泥:把姜泥牢固地铺在桑皮纸中央,要求姜泥底宽5~6 cm,高2.5~3 cm,顶宽5 cm,长为大椎穴至腰俞穴的长度,呈梯形。⑤放置艾炷:在姜泥上面放置梭形艾绒,艾炷直径如患者拇指中节直径,长度约2寸。⑥点燃艾炷:用电子点火器将艾绒首尾点燃,任其自燃自灭。⑦更换艾炷:1壮灸完后再换1壮,共灸3壮。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后用美国BD公司的流式细胞仪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计算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②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27(interleukin-27,IL-27)、白细胞介素-15(interleukin-15,IL-15)水平。③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参照《艾滋病中医药治疗手册》[8]对气短乏力、肢体肿痛、麻木、自汗、发热等症状严重程度按无、轻、中、重度给予0、2、4、6分评价,积分越高,患者症状体征越明显。④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生存质量测量简表(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for HIV brief version,WHOQOL-HIV BREF)[9]测量生存质量相关的生理、心理、独立、社会关系、环境和个人信仰等领域的29个项目,每项给予0~4分评价,总分24~124分,评分越高,生存质量越好。⑤疗效标准[8]:有效为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降低≥1/3,CD4+T淋巴细胞逐渐上升>30%或50个/μl;稳定为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降低<1/3,CD4+T淋巴细胞疗后升高或下降<30%或50个/μ1;无效为达不到有效标准。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时间点的重复测量结果,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42.00%,高于对照组的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6个月后,观察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

表2 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

组别n CD4+T淋巴细胞计数(个/μl)CD4/CD8比值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F值t值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F值t值观察组50257.34±12.65330.78±17.80470.91±23.7036.1570.0000.37±0.090.52±0.120.76±0.1811.0020.000对照组50255.48±13.07291.63±15.29353.24±18.6019.2100.0000.35±0.050.43±0.080.61±0.136.0350.000 t值0.723-16.33221.0451.3844.4135.363 P值0.4710.0000.0000.1730.0000.000

2.3 两组患者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27、IL-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血清中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IL-27、IL-1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比较(pg/ml,)

表3 两组患者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比较(pg/ml,)

注 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27:白细胞介素-27;IL-15:白细胞介素-15

组别n TNF-α IL-27 IL-15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t值P值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t值P值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t值P值观察组500.77±0.150.52±0.0710.6790.000174.25±23.10234.17±31.1910.9160.0001.55±0.41 4.27±0.7622.2730.000对照组500.75±0.110.64±0.095.4730.000173.81±22.65189.22±25.907.2540.0001.53±0.503.82±0.6316.5420.000 t值0.7607.4420.0967.8400.2193.223 P值0.4490.0000.9240.0000.8270.002

2.4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总积分、WHOQOL-HIV BREF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总积分、WHOQOLHIV BRE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症状体征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WHOQOL-HIV 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总积分、WHOQOL-HIV BREF评分比较(分,)

注 WHOQOL-HIV BREF: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生存质量测量简表

组别n症状体征总积分WHOQOL-HIV BREF评分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t值P值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t值P值观察组5017.35±3.14 9.11±1.1917.3520.00073.74±6.5391.23±7.4712.4650.000对照组5016.78±3.2512.05±2.509.0260.00074.11±5.9880.68±6.345.3310.000 t值0.8928.2920.2957.614 P值0.3750.0000.7680.000

3 讨论

HIV感染属于中医“虚劳”“疫毒”等范畴,临床多因疫毒之邪通过精窍、皮肤伏于血络,内伏营分,久之损伤元气,致脾运不健,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停聚,引起热毒、湿热、浊毒、瘀血、痰凝内生[10],虚实夹杂,多见气虚血瘀、邪毒壅滞的病机特点,治宜益气活血、清热解毒。

本研究所用灵参汤方中人参、灵芝均为补益佳品,久服可大补元气,发挥补养气血之效,善治虚劳之证;黄精长于补脾益气、润肺养阴;板蓝根长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土茯苓、绞股蓝均可健脾益气、利湿解毒;白花蛇舌草可清热解毒、利湿消痈;鸡血藤质润行散,色赤入血,功可养血活血、舒筋通脉;三七粉主入血分,可活血通脉;僵蚕可祛风活络、化痰散结、止痉止痛;乌梅、诃子酸涩收敛,可除劳除热,敛肺涩肠;牡丹皮主入血分,为凉血热之要药,功可退虚热,善行血滞。考虑到HIV感染者普遍有悲观、恐惧等心理障碍,治疗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水平上升缓慢,故在方中加入北柴胡、远志等舒畅情志的药物,北柴胡可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制远志可定心气,有行气散郁、安神宁心之功,可改善睡眠,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大枣健脾益气,固本培元;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全方配伍,攻补兼施,扶正与祛邪并举,共奏益气健脾、清热解毒、利湿活络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人参、灵芝、黄精可增强免疫活性,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功能,促进机体免疫重建,提高其抗病能力,在防治病毒性疾病方面有良效[11];板蓝根、土茯苓、绞股蓝、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之品被证实均具有退热、抑制炎性损伤、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作用,从而可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12]。另外,督灸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在治疗免疫缺陷疾病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其通过激发协调各经络,能够平衡阴阳、抵御病邪、温补督脉、调整虚实,从而达到保健、治疗疾病的目的[13]。研究发现,督灸通过局部高温,促进综合药力的渗透,利于使气血畅旺,升高局部脏腑和器官温度,增强温阳活血、通络止痛之功,从而提高组织细胞活性,加速血液循环及机体代谢,增强细胞免疫修复功能,进而提高免疫力[14]。结果显示,与单纯应用HAART方案比较,加以灵参汤联合督灸的患者治疗有效率大大提升,患者症状体征总积分降低更明显,生存质量WHOQOL-HIV BREF评分升高更明显,提示加以灵参汤联合督灸内外合治在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方面更具优势。

研究发现,HIV的持续存在主要攻击CD4+T淋巴细胞,致机体免疫功能进行性下降,相关免疫激活与炎症反应贯穿始终[15]。T细胞是产生细胞因子重要的免疫细胞,与免疫系统稳定、HIV感染的关系密切[16]。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观察组起效的原因,对CD4+T淋巴细胞及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的与HIV感染密切相关的TNF-α、IL-27、IL-15含量进行了分析。TNF-α在促进炎症方面有重要生物活性,可促进HIV病毒的表达与复制。IL-27、IL-15可促进细胞免疫,抑制HIV病毒的复制和转录[17]。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呈显著上升趋势,血清中TNF-α水平降低更明显,IL-27、IL-15水平升高更明显,提示加以灵参汤联合督灸协同治疗更利于增强免疫系统效应细胞的功能,通过抑制TNF-α及促进IL-27、IL-15的分泌和表达而减轻慢性炎症反应,促进患者免疫功能重建,延缓病情进展。

综上所述,灵参汤联合督灸在持续稳定地促进免疫功能重建、抗HIV感染方面效果满意,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方面有更突出的效果,凸显出中医内外合治HIV感染的优势,这对于优化HIV感染患者的治疗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然而,本研究缺乏有关远期预后的相关随访,仍需后期进一步的临床探究。

猜你喜欢
感染者体征淋巴细胞
知信行模式在HIV感染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艾滋病感染者就医和就业歧视状况调查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
HIV感染者48例内镜检查特征分析
乳腺癌原发灶T淋巴细胞浸润与预后的关系
卫气营血阶段性与内毒素血症兔不同时相症状、体征的相关性研究
小鼠脂多糖急性肺损伤后γδT淋巴细胞与肺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