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脊柱外科教学的路径探索

2023-12-15 01:54王楚雄石琳鹏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20期
关键词:专业课脊柱外科

王楚雄 石琳鹏 宋 雨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外科教研室,湖北武汉 43002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湖北武汉 4300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重要途径[2]。然而,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思政教育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尚存在课程设置不足、认可程度不高、教学方式滞后和人文实践缺失等问题[3-4]。脊柱外科涉及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课程学习,是骨外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脊柱外科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实现脊柱外科相关医学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效衔接,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引领价值观塑造,让课堂教学成为落实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

1 明确课程思政的发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5]。办好思政课,必须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力点,从政策引导、教师意识、课程建设等多角度、全方位开展课程思政的系统推进工作。

1.1 以政策引导为基准点

政策引导的有效执行是课程思政执行落地的最基础前提和最根本保障。首先,各组织机构应大力支持思政教育工作,要从制度的设计、执行、评估、反馈等多个环节均做到科学有效[6]。制度建设过程当中,要构建自上而下、多层次、权威高效的领导管理制度,健全校、院、系的多级育人责任体系,各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要发挥育人示范引领作用,将全校工作重心和目标落在“三全育人”工作上[7]。推进课程思政常态化、制度化,把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办学治校、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建立分工责任制度并构建导向鲜明的考核评价机制。同时,严格落实各方面政策要求,加大经费投入和资源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必要的场所和条件。

1.2 以教师意识为突破点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8]。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课程思政工作要明确教师这一育人主体的重要地位,培养高水平的思政教育队伍。认清高校专业课程教育与课程思政理念的执行现状,是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的必要前提。目前高校教师承担大量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特别是临床医学教师,还面临着大量的临床医疗工作,在进行日常教学和专业课程讲授时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的引导和培养,出现课程讲授与价值塑造分离。因此,推动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首先要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其次,要激发专业课教师教学主动性,以“乐教”的态度开展课程思政[9]。在此过程中引导教师明确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消除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无用”的思想误区。专业课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激发内心共鸣,积极主动开展立德树人的课程本质。

1.3 以课程建设为推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0]。切实有效的课程建设,才能使立德树人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具体到医学专业课程,可以从疾病的定义、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症状体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进展等环节,渗透思想道德素养、科学人文素养、法治意识、安全意识、思辨能力、认知能力、创新精神等价值观培养。在此基础上,以“第一课堂”建设为中心、“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建设为抓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1]。加强“第一课堂”建设,优化课程资源整合,使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建设好“第二课堂”,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勤工俭学、暑期实践等各类活动中,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理想信念教育[12]。利用“第三课堂”,将“互联网+”融入“课程思政”改革全过程,完善网络平台建设,构建集问题分析、思想交流、价值传递、成长分享于一体的线上线下“思政课程”平台[13]。

2 课程思政在脊柱外科课程中的实施路径

2.1 挖掘脊柱外科课程思政元素

在脊柱外科理论课程的各章节内容中探索思政元素切入点,将追本溯源、敢于突破、敬佑生命和救死扶伤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医学生理论教学中,建立扎实的专业素养、严谨的临床思维,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见表1。

表1 脊柱外科理论授课与课程思政系统建设

2.2 探索课程思政融入渠道

课前:①加强专业课教师德育意识和思政素养培养。利用新上岗教师培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等多种措施,加强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的培训培养。②提前做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组成员应进行集体备课,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师试讲,相互学习,共同进步。③建立脊柱课程思政教学资料库。通过关注国家时事政治、读党章党史、关注时事等多种渠道加强教师学习,并撰写思政案例,建立共享思政教学资料库[14]。④引领学生课前预习和思考。用线上平台课前发布预习资料,课前加入思政相关的思考题。如是否了解健康中国战略?你身边的脊柱疾病案例?如何预防颈椎病的发生?从演化医学的角度解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以此增加学生对脊柱外科课程内容的思政感悟。

课中:①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包括小组讨论、视频播放、讲授演示、现身说法等方法,将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与价值引领融合,引导学生理解专业课内容背后的思维逻辑和思政元素。②开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实践,在PBL、CBL、翻转课堂等教学时,融入思政元素,增加课堂趣味性和学生参与积极性[15]。③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网络平台的丰富教学资源和自由度,扩展德育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16]。④安排见习、实习课程,充分利用临床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思政实践,找准医生的角色定位[17]。

课后:开展以促进学生职业修养和道德规范为目的课外实践活动[18-19]。①举办医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坚定专业思想。②开展志愿服务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在医院、社区、敬老院等开展志愿服务,奉献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③构建网络交流平台,由老师引导讨论和学生自主分享社会实践的体会。④组织学生接触科技前沿领域,参观重大实验平台、医药企业等创新创业团体,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科技创新的场景,强化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的科学精神。

3 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系统是教学成果的“验收官”和“指挥棒”。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需要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改良既往的教学评价方法,动态分析课程思政的主体、资源和运作过程,促进其进一步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3.1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为贯彻课程思政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目标,要改进仅以期末考试分数定高低的传统总结性评价,采取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和学习能力培养。如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测试、相互讨论答疑,翻转课堂上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制作PPT,课后同学们利用思维导图和流程图总结等,作为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标准。在传统试题测验模式中,调整题型设置,注重考核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知识应用分析能力,避免背诵书本。通过开展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2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决定学习目标。教师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方向的指南针,避免局限于传授课程专业知识和考试应对技巧,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师教学方法和目标的综合评价,包括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教学督导评价等方面,从课程讲授到思政引导中的多个环节进行细化、量化和规范化评价,并从“评价—改进—反馈—再评价—再改进—再反馈”的循环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实现从“分数”到“人格”的教学目标转变,从“传播知识”到“发展人性”的教学方法转变,由“知道”到“体道”的教学效果转变等,最终形成课程思政的良性机制,真正提升课程思政实效,实现铸魂育人的教育使命。

4 总结

脊柱外科专业课程思政是脊柱外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是实现全方位协同育人目标的正确措施,是为祖国医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最高效途径。脊柱外科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强化政策引导,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提高教师队伍课程思政理念的建设,并充分把握好课堂渠道,结合学生反馈和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不断完善。在脊柱外科课程思政构架下,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行并重这一宗旨,让学生目标“学什么、怎么学、为何学”的根本问题。

猜你喜欢
专业课脊柱外科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
哪些胰腺“病变”不需要外科治疗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