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ISA 2021创造性思维促成因子量表的编制与测评

2023-12-15 13:28蔡全劲,邱海燕,罗导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开放型创造性效能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是当今国际大规模学业测评的典范,关注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素养的发展状况。[1]PISA于2021又增加了新的测试领域——创造性思维,国际经合组织发布的《PISA 2021创造性思维框架草案(第三版)》结合学生学校日常生活,明确了在课堂情境下创造性思维的各促成因素、成就、进展的表现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如图1所示,PISA 2021将创造性思维的促成因子分为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两个层面的促成因子都可以促进学生在创造性方面的成就和进展,其中社会层面的促成因子还可以促进个人层面的促成因子。

PISA 2021为了调查教育系统中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所有因素,根据促成因子的理论模型设计了背景问卷的结构[2],用于了解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及学生的基本情况 (如家庭、性别等),用于后续分析。

由于PISA 2021不公布背景问卷的具体条目,本研究将依照其对问卷各个维度的定义和阐释,从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成熟量表中借鉴部分合适的条目,组成创造性思维促成因子量表,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完善量表。

图1 教室情境中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及其促成因子

一、创造性思维促成因子量表的编制

PISA 2021根据促成因子类别设计背景问卷,问卷共含五个主题,相关内容见表1。

表1 促成因子与背景问卷结构

1.各主题问卷的题项选取

(1)好奇心和探索倾向主题。本研究采用的是斯滕伯格(Sternberg)编制的《思维风格量表》分量表“开放型思维风格”量表。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探讨思维风格和创造力的关系,通过思维风格的测定可以对一个人创造性倾向的高低做出预测和判断。斯腾伯格认为,思维风格是人们进行思维时,表现和运用能力方式的偏好,他从心理自我管理的倾向维度将思维风格划分为两种:开放型(Liberal)和保守型(Conventional)。开放型风格的人喜欢有新意的、不确定的情境,做事偏爱标新立异;保守型风格的人喜欢熟悉的情境,做事愿意维持现有规则和程序。斯腾伯格认为“开放型”思维风格应该着重加以呵护与培养,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开发。[3]

(2)创造性的自我效能感主题。本研究采用的是洪素苹、林珊如(2004年)编制的《学生创造性自我效能量表》部分条目,该量表在国内已经被广泛应用,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计分,包括创意思维信念、创意成果信念和负面评价对抗程度三个分量表,从学生自身创意自我效能对思维、行为等方面的影响解释了创意自我效能对创造力的作用。[4]

(3)社会环境主题。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从生态系统理论来看,学校系统中教师是影响学生发展的近端环境因素。因此在本研究中主要关注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行为,采用的是张景焕编制的《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量表》。该量表由四个分量表构成,分别为学习方式指导、观点评价、鼓励变通和动机激发,采用五点计分,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5]

由于创造性信念、课堂和学校的创造性活动这两个问卷主题在国内外都没有对应的成熟量表,本研究将根据PISA 2021对它们定义和解释编制题项(详见表2)。

表2 题项来源

2.探索性因子分析

按照PISA 2021的要求,调查对象为15岁左右的中学生,探索性因子分析样本来自广东省的7所中学(深圳市龙华高级中学、佛山市狮山高级中学、东莞市虎门中学、揭阳市第一中学、广州市执信中学、广东省华侨中学、珠海市夏湾中学)初三年级和高一年级的中学生158人。其中:男生66人(41.8%),女生92人(58.2%);初三年级44人(27.8%),高一年级114人(72.2%)。

(1)信度检验。由可靠性统计可以看到,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大于0.9,所有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大于0.65,大部分均分在0.7以上,说明问卷信度较好(详见表3)。

(2)探索性因子分析。本研究先采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主成分分析法,抽样充分性指数的KMO测量值为0.874>0.7;χ2=2281.872,P<0.001,即Bartlett球形度检验显著,说明该样本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详见表4)。

3.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了进一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继续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正式调查样本来自广东省的7所中学,一共397人,其中:男生188人(47.4%),女生209人(52.6%);初三年级26人(6.5%),高一年级371人(93.5%)。

(1)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根据模型修正指数对量表题目进行适当删减,经过反复调整和筛选,删去创造性信念维度的第3道题目、创造性活动的第3道题目、创意自我效能感的第6道题目,保留剩余的20道题目。

由表5可见,卡方/自由度<3,RMSEA<0.10,CFI>0.9,TLI>0.9,RMR<0.05,说明模型拟合效果很好。

表5 模型拟合指标结果

(2)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由于在PISA 2021的测评框架中,创造性思维促成因子存在二阶维度,因此还需要进行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发现,不再需要删减题目,量表的拟合效度已经达到要求。创造性信念、创意自我效能感和开放型思维风格三个一阶因子可以合并为一个二阶因子——个人促成因子;创造性活动和创造性教学行为两个一阶因子可以合并为一个二阶因子——社会促成因子。

由表6可见,卡方/自由度<3,RMSEA<0.10,CFI>0.9,TLI>0.9,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表6 模型拟合指标结果

二、创造性思维促成因子的测量

1.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共同方法偏差在问卷法的研究中广泛存在,由于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所有项目都为一人作答,因此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为了检验本次调查是否出现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的方法进行检验。

首先,对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89,Bartlett值为6 243.230,df=325,P<0.001,因此该数据适合因素分析。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一共5个,第1个因子解释的变异为 35.548%,小于临界标准40%,表明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2.中学生创造性思维促成因子概况

从一阶因子来看,创造性信念和创造性教学行为均高于4.0,处于比较符合到非常符合之间,偏向于比较符合。创造性活动、创意自我效能感和开放型思维风格均高于3.0,处于不确定到比较符合之间,偏向于不确定。值得注意的是,创意自我效能感得分最低。从二阶因子来看,个人促成因子(3.468 7)相比社会促成因子(3.971 7)低(详见表7)。

表7 描述统计

3.差异性分析

为了检验创造性思维促成因子在性别和父母受教育程度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1)促成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性分析。在“个人促成因子”维度,男生的均分(3.660 0)高于女生(3.296 7),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具有0.001水平的显著性差异。在“社会促成因子”维度,男生的均分(3.944 1)低于女生(3.996 4),通过方差齐性检验,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在“促成因子”整体得分上,男生的均分(3.802 1)高于女生(3.646 5),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具有0.0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详见表8、表9、表10)。

表8 描述统计

表9 方差同质性检验

表10 ANOVA

(2)促成因子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社会促成因子和促成因子整体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个人促成因子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存在0.0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事后检验的多重比较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均为大学的中学生相比父母受教育程度均为中小学的中学生,其个人促成因子的得分更高(详见表11、表12、表13、表14)。

表11 描述统计

表12 方差同质性检验

表13 ANOVA

表14 个人促成因子事后检验

4.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与检验

在PISA 2021的测评框架中,研究者假设社会促成因子可以促进个人因子,在本研究中将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首先进行个人促成因子和社会促成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数据表明两者存在0.05水平的正相关,说明可以进入下一步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然后运用R语言的lavaan0.6-2(Latent Variable Analysis)程序包对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结构方程模型具有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含有测量误差,同时估计因子结构和因子关系、估计整个模型的拟合程度等优点。

卡方/自由度<3,RMSEA<0.10,CFI>0.9,TLI>0.9,RMR<0.05,说明模型拟合效果很好。社会促成因子可以正向预测个人促成因子,路径系数为0.440,具有0.001水平的显著性。数据分析结果和理论假定相符合(详见表15、表16)。

表15 相关系数

表16 模型拟合指标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1.创造性信念的积极和创意自我效能感的消极

在促成因子的五个维度中,创造性信念的得分最高,这与社会氛围有一定的联系,当前国家强调科技创新强国,中学生也认为创造性可以存在于各个领域,并且可以逐渐培养和提升。但与此同时,创意自我效能感的得分却是最低的,说明学生虽然认为创造力可以提高,然而对于自己当前的创造力是非常缺乏信心的。

在学校教育中缺乏创造性活动是学生创意效能感低下的重要原因,学生对“自我创造”感到陌生,没有经过锻炼,缺乏信心是很正常的。而学校难以开展创造性活动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中学生课业繁重、升学压力大。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和困难,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出台,出现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明确提出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和跨学科实践,并分配了一定的学时,强化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能力。

2.个人促成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个人促成因子维度,男生的均分(3.6600)高于女生(3.2967),具有0.001水平的显著性差异。个人促成因子有三个子维度,其中创意自我效能感和开放型思维风格两个维度已经有很多单独的研究,王旭坤和赵千秋的研究都表明男生的创意自我效能感比女生高[6-7],张路一的研究表明男生的开放型思维风格也显著强于女生。[8]说明本研究的结果与以往一致,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需要注意男女性别的差异,女生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3.个人促成因子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个人促成因子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存在0.0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也与以往的研究一致。焦丽英的研究表明,随着父母文化水平和家庭收入的增加,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也逐渐增强。[9]张路一的研究表明,随着家庭社会阶层从高到低的变化,学生在开放型思维风格水平上有下降趋势。[8]

那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庭,家长如何弥补这一劣势呢?家长教养方式的调整是一个重要方法。秦燕青的研究表明,家长“专制”与孩子创意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关系;家长“信任鼓励、情感温暖”与孩子创意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关系;[10]刘彩谊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父、母情感温暖和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各因子呈正相关。[11]此外,发展心理学认为,如果父母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港湾,孩子对外界的探索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就比较强,有利于开放型思维风格的发展。[12]综上,温暖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安全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强化孩子的个人促成因子,即使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也可以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促进孩子发展。

4.社会促成因子对个人促成因子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

在本研究中,社会促成因子包括创造性教学行为和创造性活动,社会促成因子可以显著促进个人促成因子,这与PISA 2021的理论框架相符,也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符。已有研究表明: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行为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学生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在创造性教育中,相比于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师行为对其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更为直接,能够解释其23%的变异。[13]

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行为包括: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合作讨论,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动机,及时反馈学生的行为表现,认真对待学生的提问,支持学生勇敢面对挫折与挑战。在宽松支持的课堂氛围中,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被他人接纳、理解和尊重时,创意自我效能感就越高。[14]教师在平时教学或者创造性教育中都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强化学生的个人促成因子。

猜你喜欢
开放型创造性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打好“侨”牌,稳中有为——打造江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江苏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态势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