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展路径与展望

2023-12-15 07:55陶志鹏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上海保险 2023年11期
关键词:资产管理

陶志鹏 吴 锋 王 欣 周 亮 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过去二十年,保险资产管理行业从无到有、由弱至强,已经成为诸多社会机构财富的管理人,是资本市场发展创新的重要参与者。本文立足于政治性、人民性、专业性,阐述新时代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助力增进民生福祉、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等三大核心要求,在此基础上,从推进多元化的投资管理能力建设和打造现代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两方面出发,对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提出多维度建议。

一、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的核心内涵

党的二十大绘就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鲜明特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践行政治性、人民性,全方位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切实助力增进民生福祉,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是新时代对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本质要求。

(一)心系“国之大者”,全方位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我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不仅关乎“经济”,更关乎“政治”。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必须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在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方面的重要作用,自觉落实党中央关于强化和完善现代金融体系的各项举措,强化将各项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的政治自觉,筑牢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根”和“魂”。此外,保险资金是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长期资金来源,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要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性、稳定性等优势,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全方位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二)坚持“人民至上”,切实助力增进民生福祉

我国经济发展的最深厚根基在人民,唯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构建“人民至上”的投资观和发展观,切实助力共同富裕,才能把牢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一是要努力提高投资收益,提高服务保险主业的能力。保险事业起于为人民服务、兴于为人民服务,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也必须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将以资产端发展和支持保险主业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保险服务作为首要发展方向。二是要大力发展第三方业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要。作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的核心管理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当仁不让地发挥自身长期资金管理优势,向全社会输出资产管理服务,让更大范围的投资者享受到专业资产管理服务,逐步探索从“机构业务”到“个人+机构业务”的转变,为优化升级全社会财富管理水平贡献力量。三是要积极参与解决中国社会经济的难点痛点问题。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要积极培育企业年金、养老金管理能力,推进养老产业发展,积极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要探索农业险、健康险等险种资金的投资管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聚焦民生保障,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以中央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为标准谋划投资发展,致力于成为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切实为建立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供坚实支撑。

(三)履行天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服务实体经济是整个金融行业的本源、天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必将长期履行这一责任与担当。一是通过提高投资收益质量,支持保险公司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风险保障。保险公司依托承保和投资双轮驱动,在资产战略配置基础上,统筹管理保险公司的负债与资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保险资金的主要管理者,一方面,通过保险资金的专业运用,实现保险公司服务国家战略的需求;另一方面,为保险公司获取投资收益,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支持财险、寿险、健康险等保险产品创新,不断扩大保障规模,为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二是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发展和金融市场运行,有效促进经济资源高效配置。在当前长期资金严重短缺的时代,保险资金将成为完善融资期限结构、保持市场健康运行的重要来源。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广泛参与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通过FOF(Fund of Funds,基金中的基金)形式投资公募基金,为资本市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长久期配置资金。三是直接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等模式,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资金融通,深度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助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深度参与落实创新发展战略,从优化资金供给的角度,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二、立足完成系统内保险资金受托使命,持之以恒打磨卓越投研能力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与生俱来的基因决定了其必须坚持优先完成系统内保险资金受托的使命职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保险业发展均面临转型。我国保险业仍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发展阶段,过往粗放式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新的商业模式正在探索,成本收益匹配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首要压力。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唯有紧紧跟随经济发展,打磨卓越投研能力,方能充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机遇,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适应百年大变局,建立匹配资产组合新特征的配置管理模式

1.形成能够适用于更加丰富的资产类别和投资手段的大类资产配置方法

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资产回报率预计总体趋于下行,结构日益分化,部分保险公司“利差损”压力或将持续存在。面对基本配置和投资收益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势必将不断增加资产类别,丰富投资交易手段。未来,大类资产配置在传统的二级市场股票、债券、基金之外,将进一步扩展可转债、可交换债,配置股权、债权、资产证券化等非标投资品种,同时探索全球资产配置,灵活运用期货、期权、互换、证券出借等金融工具,逐步将大类资产配置下沉至类别资产配置和投资策略配置,持续丰富多资产投资策略。更为重要的是,在资产类别多样、资产结构复杂等情况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唯有不断升级大类资产配置管理机制和管理技术,方能更好地应对不同资产之间日益复杂的相关性所带来的“非线性”和“蝴蝶效应”问题。

2.保险产品供给持续丰富,保险公司不断分化,打造资产配置个性化特征的要求凸显

由于负债端属性,财险资金、寿险资金对投资流动性、收益率、期限匹配要求不同;保险主业发展情况在偿付能力约束、收益缺口压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呈现较大的差异性特征。随着保险行业推进供给侧改革,丰富高质量保险产品供给、提升对社会经济的服务保障能力将是未来保险业的趋势。一方面,打破同质竞争壁垒、突破发展瓶颈已成为保险业共识。由于自身禀赋和能力差异,保险公司的发展模式将更加个性化,这意味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主业差异扩大,面临的风险偏好和约束不同,对开展大类资产配置,实现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平衡的要求也必然不同。另一方面,随着保险产品更加丰富,不同类型资金会出现较大差异性要求。例如,物联网、大数据、新能源等技术变革,改变了传统车险、商业非车险产品设计的底层业务逻辑,老龄化叠加、持续低利率环境下的长寿风险以及基因检测、癌症早筛等技术手段引起的寿险精算假设变化,均持续催生保险产品业态创新,这也将导致保险资金运用的差异化风险收益特征更加显著。

3.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外部环境冲击的能力必须增强

从微观层面看,各类金融资产风险收益特征正在深刻改变,单一资产波动率总体上升,不同大类资产之间相关性复杂、投资组合有效前沿下移等情况客观存在。从宏观层面看,中国经济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可能发生。因此,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资产配置过程中既要恪守长期投资、管理久期缺口、获取较高收益,又要保持足够流动性,防止资产价格大幅下跌甚至负向反馈导致负债端偿付能力不足。

(二)坚守绝对收益优势,不断夯实固收投资基本盘

1.应对金融环境和货币政策框架的新变化,升级完善固收投研框架

面对经济增速换挡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我国债权融资的高峰期已经过去,固收市场的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未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固收投资策略将重点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升级完善。一是全球货币政策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世界贸易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增加导致的资本货物投资和需求下降,逆全球化浪潮下贸易壁垒不断上升,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赤字货币化”已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主要特征。二是国内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将深度转型。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未来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我为主”的宏观政策将保持战略定力,并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同时随着“东升西降”的大趋势持续演化,未来中美经济和货币周期一致性的概率将大幅降低。三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演进。作为金融领域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利率市场化将是今后长期的改革方向。未来,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将进一步健全,人民银行政策利率体系得以优化,以自然利率为锚,实施跨周期利率调控,市场在利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四是市场化、法治化将是未来信用风险处理长期坚持的原则。过去“刚性兑付”将彻底被打破,宏观与产业政策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把握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将是平衡风险和提升配置收益率的主要路径。五是市场参与主体将更加多元。我国资本市场逐渐成熟,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力度。随着外资机构等主体的参与,不同主体的市场诉求差异显著,对固收市场研判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2.丰富固收投资策略,提升交易管理能力

保险资金的负债属性决定了固收类资产未来依旧会是保险资金配置的基本盘。整体上看,传统固收投资未来或将面临配置收益率下行、择时空间收窄、合意资产供给不足等多重挑战。因此,未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持续深化传统固收品种投资能力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探索可转债、资产支持计划、绝对收益特征量化产品等具有类固收性质的资产类别。与此同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还应不断丰富具备规模适应性、符合长期资金风险收益特征要求的“固收”与“固收+”策略,强化固收投资交易能力,把握利率波段,实现多元化投资组合收益来源。

3.完善信用风险定价框架,强化信用趋势变化研判

随着违约的发债企业数量和规模提升,“刚性兑付”红利下的配置机会已慢慢减少,信用配置不再“躺赢”,单纯依赖信用下沉和加杠杆获取收益的模式将面临挑战。一方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必须把握经济结构调整、监管政策和产业周期阶段对融资主体信用的中长期影响,提升对信用趋势变化的研判能力,变静态配置为领先变化趋势配置;另一方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要持续扩展信用风险定价的工具包,积极参与高收益债的信用定价、固收相关衍生品交易、固收量化套利、可转债投资、跨境固收资产投资、跨境固收资产套利等。

(三)紧跟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大趋势,推进权益投资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

1.立足经济转型升级,把握估值逻辑变化,构建中观行业研究理念

我国经济结构正在转型,国家对不同产业发展的规划统筹日益增强,资本市场基于经济发展对相关行业增长的空间和动力预判、对权益资产的估值逻辑等均在发生变化,而投资的“胜负手”从总量仓位转变为“赛道”选择。面对保险机构偿付能力的硬约束,无论是资产配置还是品种、策略投资,均对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投研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投研体系必须聚焦未来产业方向,建立对核心产业发展前景的深刻认知,在时间维度上,做到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和预判;在空间维度上,做到产业链上下游验证,洞悉数据背后的逻辑、趋势和信息。

2.建立满足委托人报表管理诉求的权益投资新模式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改变了权益类资产的会计分类规则,加大了利润表的波动和管理难度。未来,绝对收益的诉求要求控制新会计准则下投资收益的波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要与负债端加强联动,以权益投资新模式应对委托人报表管理的诉求。作为影响投资收益的“关键少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要对权益资产进行更细维度的分类,根据底层标的风险收益特征分设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股票、TPL(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股票和FOF投资组合,OCI股票着眼于稳定长期收益,TPL股票着眼于发挥当期收益增强能力,FOF 投资组合着眼于追求最佳风险收益比。

3.围绕获取投资收益的目标,以合理方式适度配置长期股权

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已经实施,一级市场股权投资退出渠道更加通畅,优质股权投资具有一定机会。一方面,头部保险集团可以进一步打造“保险—投资—产业”生态圈,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将在行业研判、估值分析等方面为保险集团提供专业服务;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呈现周期性特征,在股权投资市场回归理性甚至估值极低等情况下,保险资金可以发挥“逆周期”优势,基于对所处产业的持续认知,在投资中抢占先机。同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丰富的股权投资手段,既可以协助保险公司直接配置股权类资产,又可以依托股权投资计划、股权FOF 等手段,发挥专业管理能力。

(四)深度参与中国特色资本市场建设,增强全面投资管理能力

1.逐步提高全球资产配置能力,提升国际化水平

随着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进程逐步深入、人民币国际化有序推动、积极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保险资产管理行业也必将开启全球资产配置的新阶段,进而有效分散国内市场风险。从全球化投资的角度看,海外金融市场上相对更丰富的投资工具和资产标的能提供更多投资机会。截至2022年底,险资境外投资占比仅为2%左右,15%的境外投资比例上限尚未用足,相较其他国家和地区仍有较大差距。未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将作为独立专业的资管机构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在大资管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快提升国际化投资能力和全球资产配置能力,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业务布局,挖掘投资机会、拓展境外资管业务,必要时通过与外资机构合作或并购来打开海外市场,积极开拓国际业务,逐步提升面向全球的投资能力,推动行业对外开放行稳致远。

2.深化跨资产品类联动,统筹好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渐走向成熟,跨资产品类联动投资的渠道和工具日益丰富,将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统筹绝对收益和相关收益提供更加广泛的渠道。一方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要把握好全面注册制的机遇,主动把握一级、二级权益市场的互补性,积极开展一级、二级联动投资,充分平滑二级市场的波动性;另一方面,深化股债联动,从强化交易能力入手,全面升级可转债、可交换债投研框架。

3.强化产品创新,提升优势非标资产开发能力,平衡收益率和流动性

目前,我国沉淀的巨大规模的存量资产有待挖掘,不同期限和风险收益特征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将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配置提供丰富选择。未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需高度重视相关创新品种的投资能力建设,平衡收益率和流动性。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监管日益规范,满足大多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风险偏好的优质非标资产将长期短缺已成为行业共识,然而提升另类投资占比又是全球险资配置的共同趋势,因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未来必将持续强化非标资产开发能力,除传统的债权、股权类资产外,还需进一步布局不动产,如物权资产或公募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证券化类金融资产、私募债、夹层基金、衍生品、FOF 等,从增量收益挖掘、平滑投资组合波动两个维度,提升投资组合整体的稳健性和负债的期限匹配。另一方面,担保贷款等险资投资业务在海外已有较成熟经验,但在我国还未放开,随着未来差异化监管的不断推进和风控机制持续完善,资金安全垫较厚的头部险企或将率先步入新兴投资领域,完善投资布局。

三、顺应财富管理需求多样化导向,推进多元化投资管理能力建设

随着中国经济稳健发展、大众财富水平不断提升、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日益旺盛,财富管理大时代已然来临。在监管政策引导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正立足于管理保险资金的成熟经验,受托资金结构日趋多元,资管产品规模快速扩张。面对财富管理大时代,以第三方业务为代表的多元化客群资产管理业务将成为检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业能力的试金石。未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要发挥自身优势并在大资管竞合中找准定位,在完成保险行业受托使命的基础上,将第三方业务打造成为行业的第二增长极。

(一)坚持客户导向,构建以服务创造价值的管理体系

1.以多资产投资配置能力为核心,提高专业化投资管理能力

不同于公募基金愈来愈呈现工具化的趋势,长期核心能力已成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且将长期保持。未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将进一步优化从投资研究到资产配置,到组合管理,再到品种投资的前中后体系,持续通过战略和战术资产配置获取稳定收益。特别是资管新规实施后,所有产品向净值化转型,依靠多资产投资配置能力实现稳定收益的产品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打造符合保险资金特征的成熟产品线

从资管产品谱系来看,银行理财的资源禀赋在于丰富的信贷资产和较强的债券配置能力,以非标、债券为底层资产的理财产品呈现低风险、收益稳定的特征;公募基金公司的禀赋优势在于丰富的投研资源和强大的投资能力,以二级市场股票和债券为底层资产呈现高收益、高波动的特征。在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之间,还存在大量类保险资产特征的客群。未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继续发挥固有优势,把握银行封闭式理财产品扩容、摊余成本法或混合估值法产品需求增加的机遇,进一步拓展银行资金业务。

3.为客户提供长久期资产管理服务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一直都是资本市场上最为重要的长期资金管理者之一,相较于其他资管机构,在长久期的债券、债权、股权、资产支持计划方面投资具有一定优势。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大多偏好10 年期以上长久期资产,严控信用风险下沉的底线,同时还善于通过权益、可转债、另类、衍生品等资产配置,达到增厚收益、平滑波动的目标。未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充分发挥长久期资产管理优势,重点发力“固收”及“固收+”策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4.根据自身特征,打造特色化、专业化的品类资产管理能力

目前,部分头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始逐渐形成特色化的品类资产投资能力,同时,不同于公募基金,保险公司为更多实体经济微观主体提供风险保障,因而对行业发展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未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在充分依托自身研究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好保险公司关于行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并进一步巩固这一优势;保险类公募产品的良好发展态势,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保险系公募产品的市场地位。

(二)满足多样化需求,构建符合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特征的营销模式

1.强化品牌经营意识,着力提升品牌影响力

一方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在合规前提下,对标公募基金等市场化主体,着力打造品牌宣传矩阵;另一方面,保险资管行业应强化标准化建设,在维护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提升资管行业的透明化程度,将所有产品纳入统一的比较框架,这样既能够提升保险资管在大资管行业中的地位,又可以为各家公司开展品牌宣传做好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

2.根据差异化偏好,提供“标准化+定制化”的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以政府、法人、个人客户的偏好为关注点,着力在投资和产品开发两端,提供“标准化+定制化”服务解决方案,做大存量拳头产品,打造新的拳头产品,实现产品“端到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产品与需求匹配、能力与体系结合,真正实现能力输出和价值转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监管机构已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高净值客户业务,部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还具有公募牌照,个人业务将成为新业务方向,如何有效契合个人客户的理财理念,提升专业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产品服务能力是未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重点方向。

3.立足满足客户需求,全面提升市场营销能力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未来应从经营产品向经营客户转变,把加强客户经营能力作为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的抓手,以高成长中小保险公司、大型和区域性银行、潜力巨大的零售客户为重点,兼顾大中型企业和养老金机构的差异化投资需求,同时为企业和政府客户提供“投融资+综合金融”的一体化服务。此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还可以进一步与保险公司强大的销售体系深度融合,开展联合展业。

4.构建面向市场化的客户服务体系

面对财富管理大时代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唯有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才能更好地吸引客户、留住客户。这就需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打造复合型、高水平客户服务,强化销售中台支撑,建立直销、代销双轮驱动体系,加大新兴渠道拓展力度,推进智能投顾应用,依托金融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水平和销售效果。

(三)参与财富管理大时代,构建适用于中国市场的发展格局

由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理念的差异,对标海外经验,目前我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小而精的专一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小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其重点关注某一领域或某一特定细分策略的资产管理,在投资评估时较少受到规模限制,可以更加灵活地调整投资组合,决策流程更快,也更方便与客户建立直接沟通,其不足在于会过于依赖个人投资能力。二是综合控股平台模式。其基本架构为“总部+专业子公司(事业部)”方式,兼顾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投资模式,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总部提供中后台服务和发挥调控作用;子公司(事业部)拥有独立的平台和文化,专注于各自擅长的投资管理。三是一体化模式。其基本架构与综合控股平台模式类似,但最大的特征是总部具有更强的管理职能,要求下属子公司(事业部)秉承统一的投资理念、管理平台和企业文化,这也就需要更加突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在财富管理大时代中,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势必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需逐步建立具有自身特征的发展模式。

四、面向未来发展前沿,打造现代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面向未来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建设,离不开公司治理优化和金融基础设施完善;而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推动整个行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革。面向未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必将以深入市场化转型优化体制机制,加速数字化转型,推进数智化跃迁,进而以打造智慧化投研管理平台、全面化风控平台、开放化客服平台为抓手,全面推进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现代化建设。

(一)深化市场化转型,持续优化公司治理体制机制

1.建立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建立一支实力雄厚、专业互补、勇于拼搏的高素质团队是提升业绩的根本保障。这就需要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借鉴公募基金等市场化机构,在晋升、人才管理、薪酬结构、激励约束等方面开展市场化改革,实行干部队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重视内部人才储备与培养,打通专业条线的晋升通道,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建设。

2.基于资本市场特征变化,优化内部团队设计建设

资本市场特征的转变意味着投资决策和管理模式必须作相应调整。强化策略研究能力,构建中观维度的决策能力将成为未来团队建设的重点方向。同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投资能力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

3.积极扩展外生增长模式,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架构

随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逐渐壮大,在投研、营销、客服等内生增长模式之外,并购、拆分等外生增长模式将成为未来主要的扩展路径之一,致力于形成以资管公司为核心的平台生态系统,并充分融入整个集团生态圈;既要强化内部治理,不断优化对子公司(事业部)的管理、考核和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将“保险子公司+专业事业部+专业子公司”模式做优做强,还要根据业务实际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外部并购。如英国法通保险公司通过收购纽约大都会人寿(MetLife)的养老金业务进入美国市场,后续又收购荷兰、法国等国家的寿险公司,使其保险资产管理业务在全球范围展业。此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还可以在维护股权机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尝试引入认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集团发展理念的外部战略股东,实现能力互补。

(二)从数字化转型到数智化跃迁,全面赋能公司未来发展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保险资产管理业务的深度融合,运用数字化或智能化手段提升能效、规范管理、辅助投资决策、防范风险,势必将成为未来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新动能,数字化的价值已经成为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共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应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也将进一步丰富。一是满足刚需,支持业务开展,满足监管要求;二是提升效率,用机器辅助人工以降低差错,用机器取代人工以降低成本;三是规范管理,制度建在流程中,流程建在系统中;四是决策支持,用数字解释过去,用数字预测未来。对标海外成熟资本市场以及全球金融科技发展态势,“大中台+小前台”“大数据+小场景”“公有云+私有云”或将是大势所趋。在可预见的未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或将经历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三个阶段,见表1。

第一阶段以满足业务为导向,实现业务数字化。该阶段重点满足业务的监管报送需求、条线整合与系统整合,逐步消除信息孤岛和流程断点,开展数据治理和业务系统数字化改造,通过数据通用化、程序标准化、策略模型化、操作流程化等方式,将成功经验固化。头部机构将在此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逐步通过有效迭代构建通用化产品体系,形成保险资产管理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范式和最佳实践模式。

第二阶段以驱动业务为导向,实现投研智能化。该阶段的重点在于建成面向投研的数字化中台,多业务条线系统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同。在完成数据高效治理的基础上,落实落细顶层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建成新一代量化风控系统,逐步完成投研体系现代化建设,实现内外部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健全“齿轮咬合、上下协同”的平台化、系统化、集约化研究体系。

第三阶段以引领业务为导向,实现决策智慧化。该阶段的重点在于建成基于人工智能全方位辅助的公司战略、决策、组织体系,届时人工智能将广泛应用,“大数据+大模型”的公有云和“私有数据+应用定制”的私有云将协同配合,共同推进整个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经营战略和组织架构的再造。

(三)拥抱科技前沿,打造智慧化投研平台、全面化风控平台、开放化客服平台

1.提升精度,以智慧化驱动投研平台建设

我国经济结构正在面临历史性转型,以自上而下顶层设计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传统线性外推的方法难以有效捕捉产业发展长期机遇,智慧投研平台的建设愈发重要,进而逐步推进数据标准化、成果共享化、研究因子化,助力投资能力提升。一是针对重点产业链和行业,建立并逐步完善行业特色数据体系,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捕捉产业景气度变化。二是对于经济研究、利率研究等共享程度较高的领域和信用评估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领域,投研流程逐步标准化。三是伴随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扩大和能力边界拓展,实现资源共享和成果转换,全面提升跨环节、跨行业、跨板块的投研信息共享。四是立足赋能投资经理能力,利用科技化手段和平台化能力,助力投资经由长期视角精准选择的产业和赛道,并进行行业配置,在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属性优势的同时,从中短期视角获取市场收益。此外,借助人工智能手段,投研平台还应逐步探索学习优秀投资经理的决策逻辑,逐渐建立一整套从短期到长期、从总量到行业再到微观的投研映射。

▶表1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三阶段

2.守住底线思维,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平台

一是从“人防”到“机防”,提升风险识别的敏捷性。面对日益增加的投资标的、愈加复杂的金融产品以及一体化程度不断上升,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一旦发生,其“传染”速度和危害性也将大幅增加,在大数据分析积累迭代下,智能化风险预警模型不断优化升级,有效提升各类风险发现的敏捷性。二是从“大数定律”到“尾部风险”,提升风险估测的审慎性。面对未来难以预料因素增多,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概率上升和造成危害加剧,在建立损失分布时将更加注重尾部风险,同时加强与保险主业特别是财险大灾风险估测的合作,确保保险主业偿付能力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内部风险可控。三是从投资经营风险管理到社会责任风险管理,提升风险对策的有效性。随着财富管理大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未来逐步开展个人业务,势必要求从投资经营风险管理进一步拓展到声誉风险等社会责任风险管理。传统风控条线、审计监察条线、对外宣传条线、财务管理条线将进一步整合,事先做好吸纳更多类型风险成本的财务安排,保障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资产负债表、公司治理、内控体系、复杂金融产品交易清算、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平稳健康发展。

3.提升客户体验,建立开放性的客户服务平台

在逐步走向独立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面对大量的系统外客户,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营系统无法再采用集团内网通信的方式解决隔离性和安全性问题。这就要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必须重新设计运营系统的授权和安全管理体系,在保护公司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向外部客户提供稳定、可靠的信息流。在此过程中,“API(应用程序接口)+SDK(软件开发工具包)”模式将成为主流方式之一。一方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需要参照资管行业惯例,提供相对标准化的API 接口和SDK组件,确保外部客户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及时、稳定、灵活地获取账户及交易信息;同时要与保险公司兼容,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奠定基础,也可以直接在保险集团的统一系统之上进行嫁接。另一方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还可以开发更加个性化的功能,在合规制度的要求下,将内部投研能力工具化,如经济或行业数据查询计算工具等投研工具,并进行定制化推送,以客户体验的优化提升客户黏性。

猜你喜欢
资产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如何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大数据资产化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