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的注意偏向具有特异性
——评《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的注意加工》

2023-12-17 18:07张锦坤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杏仁核偏向面孔

张锦坤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州 350117)

青少年时期是一段紧张而动荡的时期,虽然青少年喜怒无常和易怒等情绪波动是很常见的,但是他们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有时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最为特异性的一种(周宵 等, 2016)。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暴露于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后,出现的一种持续性的严重心理疾患(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已有研究表明,PTSD 会导致个体认知功能障碍,与精神类疾病存在高共病率,给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个人与家庭带来较大的负担(陶炯 等, 2009 )。

如果一名青少年有过创伤事件经历或目睹了创伤性事件,那么他可能会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迹象,比如对创伤事件的闪回、噩梦、躁动加剧、情感麻木或在学校难以集中注意力等,此时就需要系统评估他是否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而做出相应的干预方案。管理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对所有相关人员来说都比较困难,但是开展相关研究对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评估、成因分析和精准干预具有重要价值。

1 PTSD 青少年的注意加工

对PTSD 青少年而言,由创伤事件所导致的创伤性再体验、回避和麻木、高警觉性等症状长期存在,对他们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异常反应模式。长期处于异常反应模式下,会进一步激发或/和维持个体的PTSD症状(Kimble et al., 2013)。有研究表明,PTSD 个体的早期注意加工异常与他们的情绪反应和异常行为模式存在高相关(Benjet et al., 2016)。因此,PTSD 个体早期注意加工模式可能是PTSD 个体的症状评估和干预效果评价的重要生物标记之一。

PTSD 的信息加工模型认为,PTSD 个体存在明显的认知加工偏向,他们的一些常见症状(如恐惧、焦虑)是由不同类型的认知加工偏向引起,如注意、记忆和解释(Mogg & Bradley, 2005)。已有研究发现,与非PTSD 个体相比,PTSD 个体更有可能注意自己所处环境中的创伤信息或威胁刺激(注意偏向),更容易回忆起创伤信息或威胁信息(记忆偏向),更容易将环境中的中性刺激或模糊刺激解释为威胁刺激(解释偏向)(Cisler & Koster,2010)。注意加工是认知加工的早期阶段,因此PTSD 个体的注意偏向对其随后的认知加工有着重要影响。

注意偏向(attentional bias)是指相对于中性刺激,个体对威胁刺激表现出偏向化的注意分配模式(张禹 等, 2014; Pergamin-Hight et al., 2015)。注意偏向有三种成分,分别为:(1)对威胁信息的注意促进,指注意更易被威胁信息所捕获,也被称为高警觉;(2)对威胁信息的注意脱离困难,当注意被威胁刺激捕获后,个体很难将注意从该刺激转移到其他刺激上;(3)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回避,当注意被威胁刺激捕获后,个体主动将注意从该刺激转移到其他刺激上(Cisler & Koster, 2010)。注意偏向反映了个体的认知资源在觉察外界刺激时的一种优先分配现象(Crombez et al., 2013)。对威胁刺激或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已经在以焦虑群体、抑郁群体、慢性疼痛群体等为被试的研究中得到证实(刘希平, 李娟, 2021; Sharpe et al., 2014; White et al.,2011)。研究发现,对威胁信息注意偏向是PTSD个体认知加工的首要特点,是引发和维持情绪障碍症状的关键因素(van Bockstaele et al., 2014)。

2 PTSD 青少年对创伤信息注意偏向加工的内容特异性

特异性是指某种性质或现象只与特定的事物或条件有关,而与其他类似的事物或条件无关。这种特定性质或现象具有独特性,并且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事物或条件(曹迎新 等, 2022)。杨海波等人(2017) 采用情绪Stroop 范式,探讨了震后PTSD 个体对地震创伤信息是否具有特异性加工。该研究采用点探测范式,以震后PTSD 青少年为被试,材料分为正性、中性、一般负性、创伤低相关、创伤高相关。结果发现,震后PTSD 青少年对创伤信息的加工模式与一般负性信息的加工模式存在很大差异,而健康对照组对二者的加工模式则无差异。这说明PTSD 青少年对创伤信息注意偏向存在加工特异性。

Pinele 等人(2009)的研究采用视觉搜索任务,以不同程度的高、低PTSD 性侵受害者为被试,实验材料为创伤相关词、一般威胁相关词和中性词。结果发现,高PTSD 被试的注意脱离困难的增加只表现在特定的创伤相关词上,表明PTSD个体对创伤相关刺激的注意偏向具有内容特异性。Zinchenko 等人(2017) 的研究探讨了PTSD个体对威胁内容注意偏向的特异性。被试为经历了工厂倒塌后被诊断为PTSD 的幸存者和无创伤经历健康对照组。实验任务是判断屏幕上箭头的方向,在箭头呈现的同时还增加了背景图片,分为中性面孔、情绪化面孔、正常大楼和倒塌大楼(创伤信息)。结果发现,相对于健康被试,PTSD个体对情绪信息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信息,产生更大的冲突效应。此外,PTSD 个体在处理情绪刺激时表现出一种刺激信息的特异性分离,具体表现为,对于面孔图片,PTSD 个体在情绪化面孔条件下的反应时与中性面孔无差异;而对于大楼图片,PTSD 个体在倒塌大楼图片(创伤信息)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正常大楼。研究发现,PTSD个体对创伤信息表现出内容特异化的注意偏向。

一些脑成像研究的结果支持了PTSD 个体对创伤信息存在加工特异性。Fani 等人(2012)利用fMRI 技术,采用点探测任务,扫描了37 名(19 名为控制组,18 名为PTSD 组)非裔美国成年人的脑激活模式。结果发现,在威胁信息条件下,PTSD个体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激活水平显著高于控制组。此外,PTSD 组对威胁信息的注意回避与腹外侧前额叶皮层(vlPFC) 和背侧前扣带回皮层(dACC)激活的增强相关,而控制组中没有观察到这种模式。这些数据表明,在dlPFC、dACC 和vlPFC 区域激活的相对增强代表了PTSD 个体对于威胁信息注意偏向的神经特异性,反映了PTSD个体的注意控制和情绪加工网络的选择性受损。还有研究(El Khoury-Malhame et al., 2011)探讨了PTSD 个体的杏仁核激活、威胁信息注意偏向和PTSD 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与控制组相比,在威胁信息条件下,PTSD 组的杏仁核表现出较强的激活,且与焦虑分数、PTSD 症状、注意脱离指数呈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杏仁核在PTSD个体对威胁信息注意偏向中起着重要作用。Shin和Liberzon(2010)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在加工创伤相关信息时,PTSD 组的杏仁核活动显著增加。通常情况下,杏仁核的激活水平是个体对情绪刺激或凸显刺激的响应,对于PTSD 个体而言,杏仁核的过度激活反映了被试对威胁信息的特异性实时反应。一项研究(Harrewijn et al., 2020)利用fMRI 技术,采用点探测范式,以儿童为被试,发现儿童在威胁信息条件下表现出特异性的注意加工模式,功能连接分析发现,威胁信息和非威胁信息的加工差异反映了二者有着特异化的任务网络。

3 PTSD 青少年对创伤信息注意偏向的发生时程特异性

注意偏向模型认为,注意偏向是动态的,在刺激暴露过程中,注意偏向可能朝向威胁刺激,也可能远离威胁刺激(Todd et al., 2016)。部分研究提出,PTSD 个体对创伤信息的注意偏向符合“警觉-回避模型”。该模型认为,PTSD 个体起初对创伤信息表现为警觉性朝向,这是一种保护性的警觉反应,随后又回避对创伤信息的进一步编码和精细加工,尽力回避这些威胁相关信息,以缓解其焦虑状态(Mogg & Bradley, 2005)。一系列研究支持了这个观点。Wiese 等人(2009) 将情绪面孔(生气或高兴)与中性面孔配对呈现,同时记录被试的眼动。结果发现,被试最初更倾向于注视情绪面孔,表明他们对情绪面孔存在注意偏向。时间进程分析显示,被试在刺激呈现后的第1 秒内注视情绪面孔的时间长于其他面孔,而在随后的1~1.5 秒内,他们又表现为回避情绪面孔,结果支持了警觉-回避假说。Fleurkens 等人(2014)以曾遭受性侵害的PTSD 女性和健康女性为被试,采用“接近回避任务”,从内隐测量角度探讨了PTSD个体对威胁刺激和创伤刺激的回避行为。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PTSD 个体对高威胁性图片表现出显著的警觉-回避行为。 Badour 等人(2012)探讨了回避与PTSD 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PTSD 的早期阶段,回避与PTSD 症状严重程度无关;而在PTSD 的中晚期阶段,回避和PTSD 症状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相关。

一些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技术的研究也为该模型提供了证据。El Khoury-Malhame 等人(2011)以PTSD 个体为被试,以情绪面孔为材料,采用目标识别任务,结果发现,尽管PTSD 组与非PTSD 组在目标识别的行为反应时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功能性磁共振数据表明,与对照组相比,PTSD 组在威胁面孔条件下的杏仁核激活显著增加,并且被试的PTSD 症状越严重,其杏仁核的激活水平就越高。磁共振数据还表明,在威胁信息加工的前期和自动化加工阶段,PTSD 个体的杏仁核就已经表现出显著的激活。这为“警觉-回避模型”提供了证据。

Pinele 等人(2009)使用视觉搜索任务(VST)区分PTSD 个体的警觉和注意脱离困难。被试为程度不同的PTSD 性侵受害者,三种刺激分别是创伤相关词、一般威胁相关词和中性词,以此判断PTSD 症状与注意偏向的特异性。结果发现,高PTSD 个体对创伤相关词的注意脱离困难程度显著高于低PTSD 个体。此外,在高PTSD 被试中,注意脱离困难的增加只表现在特定的创伤相关词上。同样在所有PTSD 个体中,均没有发现被试对威胁刺激警觉的证据。这些结果表明,PTSD个体对创伤信息的注意脱离困难具有特异性。杨海波(2022)以地震后PTSD 个体为被试,以情绪图片和地震图片为材料,采用眼动技术,利用点探测范式,结果发现,震后PTSD 个体对创伤信息首先表现为高警觉,注意被快速捕获,然后长时间将注意保持在创伤信息上,出现注意脱离困难,表现为“警觉-注意脱离困难”模式。可以看出,PTSD 个体对创伤信息注意偏向的发生时程受创伤事件性质和创伤信息特点调节,这进一步说明PTSD 个体对创伤信息注意偏向的加工具有特异性。

综合已有研究,PTSD 个体对创伤信息的注意偏向具有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可能是PTSD 个体症状评估的生物标记,因此,探讨PTSD 个体对创伤信息的注意偏向具有重要价值。可喜的是,杨海波教授团队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自2009 年起,依托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子课题“地震灾后孤儿认知抑制能力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重点开放课题“PTSD 患者注意偏向的认知机制与脑机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学生注意偏向的认知机制”等项目,该团队采用多模态方法系统探讨了震后PTSD青少年注意偏向的认知机制与脑基础,《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的注意加工》(杨海波, 2022)就是阶段性成果。

《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的注意加工》聚焦于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的注意加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结构模型,探讨了我国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创伤后应激症状的结构以及这些症状与其他病症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聚焦于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的注意偏向,采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注意偏向的行为特点、空间注视模式和脑电生理变化规律;第三部分聚焦于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注意偏向的干预,从价值和奖赏训练角度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注意偏向的干预方法。总体上看,该书体系完整、脉络清晰、逻辑严密,较为全面地向读者展示了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的注意加工这一领域,体现出作者具有扎实的领域知识和严谨的科研思路。

《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的注意加工》在揭示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注意偏向机制的同时,还对注意偏向的干预与训练进行了探讨,既注重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理论机制,又注重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与实践,较好地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的评估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的注意加工》必将受到心理学同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认同。

猜你喜欢
杏仁核偏向面孔
李晓明、王晓群、吴倩教授团队合作揭示大脑情感重要中枢杏仁核的跨物种保守性和差异
颞叶内侧癫痫患者杏仁核体积变化的临床研究
本期面孔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MRI测量中国健康成人脑杏仁核体积
“偏向”不是好导向
多变的面孔
简述杏仁核的调控作用
自然面孔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