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语文课程思政价值,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

2023-12-18 02:19龚洁
教育界·A 2023年32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育人功能课程思政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课程思政视域,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语文学习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协同效应。教师可以在语文教材中挖掘英雄人物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史实,探究精神内核,联动时事热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组织学生参与对比式、辩论式、表演式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让学生积极投入参观遗址、实地访谈、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中,从而在实践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课程思政;小学语文;育人功能;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简介:龚洁(1995—),女,江苏省南通市经济开发区能达小学。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型教育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不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以及记述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作品。教师要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英雄人物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学科教学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提升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培养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拓展资源,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一)了解史实背景,认识生命意义

《课标》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把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首要原则。”教师要从小学语文教材入手,挖掘史实资料,构筑以德育人的课堂,让学生体会蕴藏在史实中的生命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1]。

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寻找出人意料之处”“结合史料探内涵”“结合自身说体会”这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逐步加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令自己出乎意料的地方,思考: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何战士们选择牺牲自己,而不是忍辱负重地活下来,等待再次和敌人战斗?学生可以挖掘史料,了解这场战斗因何而起,双方力量如何,战士们为何选择牺牲自己的生命。经过查阅史料,学生发现这五名战士是为了掩护大部队和人民群众撤退,保存革命力量,所以选择牺牲自我,把敌人引上绝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谈谈对课文的体会。如有一名学生认为:“战士们并非不珍惜生命,而是在生死面前选择了更高的民族大义。他们舍生忘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史实可以拉近学生和历史人物的距离,让他们加深对英雄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切实体会英雄人物的内心感受,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传承英雄精神。

(二)探究精神内核,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革命故事中蕴藏的精神内核,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为人民服务》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寻找为人民服务的英雄”“为何要为人民服务”“如何融入社会生活”这一系列探究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活动中,学生认识到我国不仅在革命时期涌现出了很多英雄人物,在当今社会也一样有很多先进人物,如张桂梅、陈立群、屠呦呦等。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说从这些当代英雄身上能看到哪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职业理想,探讨青少年应当树立怎样的价值观,未来要如何融入为人民服务的行列中。如有一名学生认为青少年在将来择业的时候,不能只想着赚多少钱,而是要多考虑能为社会的发展做什么贡献,要在平凡的工作中服务人民。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活动,引导学生挖掘人物形象背后隐藏的精神内核,能让学生理解英雄所为,并体会到他们的伟大和无私,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三)联动时事热点,树立远大理想

《课标》认为教师要拓展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课文设计跨媒介阅读活动,让学生上网搜索时事热点,阅读新闻报道、时事评论等作品,关注社会主义建设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远大理想。

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跨媒介阅读资源。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仿周恩来在课堂上慷慨陈词的样子,说说周恩来因为什么而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其次,引导学生上网搜索,看看当今时代出现了哪些先进人物,他们曾经树立过什么理想,长大后又从事什么职业,以及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通过了解更多先进人物的事迹,学生发现一个人哪怕从事的只是普通的职业,但只要能坚定信念、扎根社会,依然能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成就一番事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拟定计划书,写下自己的理想。新闻热点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将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终身。

二、深度互动,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一)对比式互动,感受坚强意志

《课标》认为:“课堂互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过程、思维方式、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表现,深入分析这些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与课程思政的理念不谋而合。教师要组织多种不同形式的互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对比式互动指的是对比自己和英雄人物的事迹,用感同身受的方法体会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对比式互动可以分成“角色扮演忆人物”“结合自身悟精神”“交流讨论思进取”三个环节。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演绎《军神》这篇课文,想象并对比刘伯承和其他普通病人在面对手术时的状态,感受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力。其次,学生需要反思自我,对比自己和刘伯承,思考自己是否是一个有坚强意志的人,以及刘伯承的故事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自己以后要如何做才对。最后,学生需要和同伴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阅读感受,看看自己是否存在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在對比式互动中,学生深入文本的情感语境中,能够更好地体会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感受到他们的责任担当[2]。

(二)辩论式互动,明确是非对错

辩论式互动是一种高效的互动方法。当学生的观点出现矛盾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开展辩论活动,让他们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看看谁的想法更准确,思考能否整合彼此的想法,辩证思考问题。辩论活动能让学生明辨是非,提升思维能力。

在开展辩论活动时,学生可以先陈述各自的观点,然后结合历史、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辨析,尝试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整合归纳彼此的观点,得出辩证性的答案。如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是否要让岸英遗体归葬”的问题展开辩论。学生的观点分成两派,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归葬,因为叶落归根,这是人之常情,这样家人也可以常常去墓前寄托哀思;另一部分学生认为不应该归葬,因为这样符合朝鲜人民的意愿,也能体现两国人民深厚的友谊。学生对照课文,发现毛泽东选择将岸英葬在朝鲜,展现了毛泽东超脱常人的无私的情怀。通过辩论,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英雄人物的伟大。教师要构建辩论式互动课堂,让学生深入探讨,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三)表演式互动,体验心理悸动

在表演式互动中,学生可以和主人公融为一体,体会他们的内心感受,感知其心理悸动。在这种互动中,学生能完成和同伴、角色的互动,进而收获更深刻的感受。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小英雄雨来》这一课开展剧本编演的活动。该活动分两个互动环节。第一个环节为剧本编写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之间展开互动。学生要和同伴讨论雨来的特点是什么,思考如何调整台词,优化动作表演,进而更为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如学生可以讨论雨来在面对敌人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受,是否会觉得慌乱,他的大无畏精神是如何形成的?第二个环节为表演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和角色互动。学生要和剧本中的人物形成共鸣,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通过自己的演绎来展现他们的心理变化。如有一名学生认为:“雨来年纪很小,在面对强悍的敌人时,内心必然是有些害怕的。但是他受到了英雄人物的熏陶,得到了精神鼓励,因此才能沉着冷静地应对。扮演雨来的同学要表演出心中虽然害怕,但是却依然勇往直前的感觉。”学生通过自己的演绎展现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更好地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参与实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走近遗址,牢记肩上使命

《课标》认为语文教学要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积累和积极探究。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光靠理论灌输,还要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教师要基于课程思政视域挖掘活动主题,设计各种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比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后,学生被抗日英雄的牺牲精神所感动。借此机会,教师可以让学生搜索资料,了解当地有哪些抗日遗址、革命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并自主设计参观活动方案。该参观活动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参观遗址,并向烈士献花,在烈士陵墓前宣誓。第二个环节为互动交流,学生要说说自己收集到了哪些抗日英雄的故事,并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要担负什么责任,未来要如何建设国家。学生可以重点谈谈在和平年代,要如何加入建设家乡的劳动中,让家乡更加美丽富饶。通过瞻仰历史遗址等活动,学生借古思今,从革命英雄的身上得到了启发,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使命,进而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二)实地访谈,增长豪情壮志

实地访谈既能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让他们通过交流,从英雄人物的身上得到启迪,感受到他们的力量,进而更好地抒发自身的豪情壮志。

例如,《青山不老》一课描述了一位山野老农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故事。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搜索,了解当地是否也有一些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平凡英雄。学生首先要确定采访对象,自主拟定采访稿,如可以从理想信念、工作内容、生活经历、困境与解决方法等方面入手提出问题,了解平凡英雄的内心真实想法。其次,学生要参与到采访活动中,近距离接触平凡英雄,观察他们的工作状态,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最后,学生要进行一系列写作活动。学生可以试着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展现平凡英雄在工作时的动作、心理、语言等细节,刻画新时代平凡英雄的形象。在访谈的过程中,学生和这些平凡英雄拉近了距离,认识到应将这些平凡英雄作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体会他们的坚强意志,并逐步调整自己的言行,向英雄人物靠拢。

(三)参与公益,做到知行合一

教师组织公益活动,能让学生将爱国主义精神和实际行动结合在一起,构建知行合一的课堂,提升学生的行动力,同时也能端正他们的思想。

结合《北京的春节》这一篇课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服务军烈属”的公益劳动。该活动将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首先要了解当地有哪些军烈属,以及他们的家人曾经为国家做出了哪些贡献。其次,学生要参与到力所能及的活动中,如帮助军烈属写春联、剪窗花、制作春卷汤圆等节令食物。最后,学生可以在老师或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组织这些军烈属一起参加春节联欢活动。在活动结束后,学生还要进行互动讨论,说说自己有什么收获。有的学生说,通过这样的活动,自己明确认识到可以通过实际行动将爱心传递给他人;还有的学生说,通过“服务军烈属”的活动,感受到了爱国精神的传承,他们也愿意继承前辈的志愿,加入建设祖国的行列中,用实际行动体现爱国之心。参与公益劳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文化自信。

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文本中的英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探究革命文化。这样能让学生了解英雄人物的理想信念、爱国热情,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这有助于构建课程思政课堂,让学生端正思想,培养爱国之情。

【参考文献】

[1]汪银,何善亮.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问题、成因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9(8):1-3.

[2]舒義平.基于深度学习的红色场馆研学活动[J].教学与管理,2021(29):14-16.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精神育人功能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如何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中职语文教学中育人功能的发挥
完善职校职业生涯规划育人功能的研究
浅谈博物馆爱国主义素质教育的开展
爱国主义精神发展中儒家忠德思想的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