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企协同的大学生科创能力培养与成果转化培育探讨

2023-12-18 10:21尹晓盛贾莹莹
关键词:本科生双创成果

尹晓盛,郑 祺,贾莹莹,许 多

(1.山东理工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山东 淄博 255000;2.沈阳建筑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3.山东理工大学 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4.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科技创新成果对国家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各种激励措施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并鼓励国民参与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及相关赛事。 新时期科创人才的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科创育人的培养模式如何助力提升科创成果的转化率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高校作为国家和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和平台,是培养科创人才的主阵地。 因此,本文将对如何促进高校学生科创能力培养与成果转化的培养新模式进行研究探索。

一、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当今经济发展全球化时代,政府、企业、学校合作育人成为塑造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相继开启政企校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也在不断探索、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政府政策支持下,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逐步成熟。

(一) 相关国家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20 世纪60 年代开始,美国实施了“合作教育”模式,强调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与工作场所的实践训练相结合,旨在培养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学校根据计划安排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和课程,企业制定计划并安排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时间和项目。 通过共建实习基地、订单式培养、共建研发中心等措施,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1]。 20 世纪80 年代到21 世纪初,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进入成熟阶段。 该模式是对半工半读、学工交替式课程设置模式的形象比喻,主要采用的是“2-1-1”模式,即学生先在学校学习两年的理论课程,然后在第三学年进入企业实习,最后在第四年回到学校继续学习[2]。 在这一教育模式中,政府扮演引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通过立法、行政和财政手段平衡各方利益,规范和约束合作各方的行为,推动教育界与产业界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从而促进学生就业,缩短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 20世纪90 年代,日本为挽救泡沫经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发布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以促进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 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通过“产官学”相结合的模式,加强企业和大学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培养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 同时,政府设立产学合作机构,促进两者之间的成果转化。 此外,国家还通过立法和完善立法,使用强制手段确保这一模式在各个环节得以落实。 日本学者元桥一之对“产官学”合作模式的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表明,规模在1000 人以上的大企业中,与大学开展合作研究的企业占比高达80%以上[3]。

(二)政策推动下我国开启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我国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由最初的半工半读学校到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发展而来。 普通高校的本科生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在校学习期间企业实习实训的实践经验相对职业类院校学生要少,他们掌握的理论知识多,但是实践操作能力弱。 因此,提高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科创能力和水平,实施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势在必行。

1958 年5 月,我国第一所半工半读学校成立于天津国棉一厂。 1964—1965 年,按照“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教育部批准国家各部委在其直属大型厂矿企业设立半工半读学校。 2002 年,教研学者张俊杰向全国两会提交了《西部开发通过半工半读自力求学优先实现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提案》。 该提案总结了1958 年企业孵化半工半读学校的经验,并倡议政府创造条件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创办新型半工半读学校。 2006年11 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理念,为国家人才培养提供了指导意见。 然而,由于缺乏国家制度保障,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2014 年6 月,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联合颁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教发〔2014〕6 号)指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自此,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高校中正式开启。2014 年9 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讲话,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调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中国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2015 年6 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 号),提出改革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构建普惠性政策扶持体系,推动资金链引导创业创新链、创业创新链支持产业链、产业链带动就业链。 2018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 号),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22 年5 月,国家税务总局更新发布了《“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税费优惠政策指引》[4],指出要紧紧围绕创新创业的主要环节和关键领域,进一步梳理归并成120 项税费优惠政策措施,覆盖企业初创、成长、成熟整个生命周期,为营造公平营商环境和创新社会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政校企协同下高校科研成果及转化现状

政校企协同育人的目的是通过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合作,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这种育人模式需要依靠政府的引导和协调功能,以企业为主体,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具体政策和详细实施方案,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协同起来,推动科学研究工作更顺利、更高效地进行。近年来,随着政府不断深入推行政校企协同的政策,政府、企业和高校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一)本科生科研占比

霍振响、李雨洲、白金凤等[5]以第一批42 所“双一流”高校大二及以上年级本科生为对象,对高校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论文发表者(l 篇及以上)占比23.7%。 我们将发表论文的占比代表科研成果的占比,以“双一流”高校代表全国本科院校,则通过计算,本科生科研总人数占全国本科生总人数的比例为17.8%。

计算公式:

2017—2021 年的全国高校人数[6-11],如表1所示。

表1 2017—2021 年全国高校人数统计 (单位:万人)

根据公式计算得出:2017—2021 年本科生在校生占高校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78.89%、78.93%、78.73%、78.29%、78.24%;2017—2021年本科生在校生科研占高校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14.04%、14.05%、14.01%,13.94%、13.93%。

因2017—2021 年本科生科研占比变化不大,则以这5 年本科生科研占比的平均值为14%来作为最终结果,以此来估算本科生的其他科研情况。

(二)政府、企业、高校的科技经费投入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新时期以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和鼓励下,高校、企业、政府不断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 从2017—2021 年的统计数据[12-16]表2 来看,经费保持了连年的增长。

表2 2017—2021 年高校、企业、政府科技经费投入 (单位:亿元)

(三)高校科研成果及转化情况

随着2012 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17]政策的实施,高校与相关的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始展开深度合作,促进多方资源共享。 据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与《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的统计数据[18]如表3 显示,2017—2021 年,全国高校发表科技论文数、专利申请授权数、科技成果转化的总合同数量是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表3 2017—2021 年高校成果数量

从2017—2021 年的专利申请授权件数来看,2021 年比2017 年在数量上增加了近一倍。但科技成果转化率2021 年比2017 年只提高了1.7%。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年度中国专利调查报告》[19]如表4 显示,2017—2021 年高校专利产业化率平均值约为3%,而在乘以本科生科研占比后,可以得出仅有0.42%的本科生科创成果实现了专利产业化,明显低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专利产业化率。

表4 2017—2021 年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专利产业化率(%)

魏泽虹、俞慧娜、徐可等[20]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大赛项目成果,以浙江省内10 所高校参加过双创大赛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是双创大赛项目成果转化率为9.6%。 调查问卷选项统计显示:项目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资源匮乏及资金不足的占比86.4%,偏理论化技术不成熟占比58.1%,缺乏创业实践基地占比57.1%,缺乏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占比38.9%,自身意志不够坚定与心理承受力不足占比38.4%,学校重视程度低占比31.3%,缺乏优质创业指导教材占比21.7%,缺乏创业文化环境占比20.7%,缺乏优秀创业导师占比15.2%。 由此来看,如何切实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双创能力及其科创成果的产业转化,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三、高校学生双创能力培养与成果转化机制存在瓶颈

在国家政策支持、政府大力推动、企业积极参与、高校更加重视的背景下,本科生双创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我们要积极分析经验总结教训,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更好地指导本科生双创。 综观国内大学生双创能力和水平,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学生双创相关政策和制度建设待完善

近年来,我国通过颁布相应的实施办法和激励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双创。 然而,在高校推进学生双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政策对接未足够畅通。 颁布的相关政策在高校和企业对接方面存在困难,使学生优秀的双创想法在实际应用时需要经历繁琐的流程,并且科技创新成果难以顺利转化为企业实践。 由此,学生在专业双创比赛中往往只关注想法的创新性,而忽略了成果的实用性。

2.学科交叉融合不充分。 二级学院及各专业之间,学生双创项目的交叉融合与沟通交流缺乏政策引导与联动的桥梁。 目前的双创项目综合性较强,学生的自主创新作品常常需要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要想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就必须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 因此,在创新项目研发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自行组建团队,而这些团队多以同学院、同专业、同寝室的同学为主,导致团队人才结构单一,难以确保作品的质量。 当学生需要其他学院专业的帮助与支持时,由于缺乏相关政策引导和沟通机制,他们不知道找谁寻求帮助以及如何解决问题。

3.优秀项目孵化平台不足。 学生在双创竞赛中获奖后,由于缺乏后续的经费支持和孵化平台,导致优秀项目缺乏更高层次的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影响项目更新、升级和与企业结合的效果,使项目生命力相对较弱。

4.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待完善。 现有政策未能有效激励教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参与双创竞赛。 学生在双创的研发和竞赛过程中,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和支持。 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着较大的科研压力,指导学生双创活动在评奖评优和职称评定中的认可度相对较低,这使教师难以有更多的精力帮助学生做双创。 在指导学生参加比赛时,有的老师更关注科研活动的结果,而较少关注科研活动的过程和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综合施策,包括政策调整、建立更好的学科交叉机制、完善奖励体系以及提供更多支持和鼓励教师参与学生双创指导。

(二)企业与高校合作协同性待提升

企业是实现政校企高效合作的核心,校企合作应在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展开,实现人才交流与先进设备资源的共享,达到双赢的目标。 同时,这种合作也是提高高校为企业输送高质量优秀毕业生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实践中,即使有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仍然会面临以下三方面的短板。

1.成果转化不顺利。 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与社会对实际产品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造成成果难以顺利转化为实用产品。 这种差距可能是由于对市场需求的不了解或创新成果未考虑实际商业应用价值造成的。

2.联动桥梁不通畅。 学生自主创新项目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桥梁,导致双方信息不对称,无法顺利对接。 在大型双创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自主创新项目难以找到对应的企业实践试点,这使得有价值的创新成果未能充分实现其社会价值。

3.创业经验教学资源不足。 一是学校开设的双创课授课教师多数是理论课教师,甚少聘请具有实践创业经历的企业经理人来授课;二是学生在双创课学习时,缺乏有针对性实际接触高新企业的机会,限制了他们对实际创业环境的了解。

为此,需要通过加强产学合作,提高学生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建立有效的学企联动机制,并增加创业经验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实用产品,实现创业教育的全面提升。

(三)高校双创指导教师及相关资源不足

近年来,尽管大多数高校都设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必修课,但受过专门培训的双创指导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且开设的学时较为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和能力的提高。

多数在校学生是通过班级竞赛通知、零散的微信公众号或相关社团来了解双创信息。 缺乏专业培训使学生对双创缺乏全面的认知。 这不利于学生双创积极性的真正激发,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全面掌握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所需的基础思路和知识。 这一现状使大学生即使明白“双创”的概念却不知如何具体进行。

(四)学生参与双创的积极性待提高

当前,大学生在参与双创方面的热情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双创的“百花齐放”。

1.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意识尚未被充分唤醒,创新能力培养缺乏明确方向。 目前只有为数不多自我意识觉醒较早或得到引导的学生积极参与双创活动。 因此在大学新生入学后,应及时对学生进行科创类的教育,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他们创作潜力。

2.有的学生虽然有创意,但缺乏明确的目标。 学生在产生创新想法后,由于缺少专业知识的支持,以及将这些想法转化为实际成果所需的专业技术,同时也因缺乏与专业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对于参与双创竞赛感到茫然,也只能表现出观望和混混参与的态度。

3.参加双创竞赛的学生满足于既得成绩。在竞赛结束后,在得到学校的相应奖励和加分后,往往不再关注对自己创意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导致了学校获奖名单常常出现相同的人名,获奖项目也往往是同一个,而竞赛成果很少受到继续关注,其是否成功转化也不再被重视。

四、促进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与成果转化的建议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 我们通过分析经验总结教训,以利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双创能力和水平,推动大学生双创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

(一)强化对双创管理部门的支持力度

为专门管理大学生双创的部门或机构提供更多的组织和政策支持。 提升学生的双创意识和双创能力,需要企业与高校的共同努力和改进,同时政府在双创实践中的引导和支持至关重要。

1.政府层面,强化对分管大学生双创部门的绩效管理。 该部门由专业人员和团队组成,通常部门应掌握企业状况和需求以及高校的技术资源,并保持与企业和高校联系的畅通,根据不同企业或高校的需求,架起企业与高校合作交流的桥梁。 推动大学生双创项目与相关企业的对接,这有利于双创项目的落地,使双创成果更好地实现转化。

2.高校层面,内设技术转让部门。 该部门的设立是有针对性地推动大学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对校内资源的优化和再配置,促使双创团队与相关企业更有效地对接。 这样的机构设立有助于资源的更优化配置,使双创成果更加高效地转化。

3.高校二级学院层面,优化学生双创管理。在学院设有双创教育负责人,成立学院双创辅导员团队和指导教师团队。 明确分工,辅导员团队带领学生会、社团学生实时收集、传达优秀作品及相关的创新创业政策,并做好网络信息平台的发布和及时更新,便于学生随时了解双创相关咨询和参赛人员信息。 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尽早加入到双创团队中,学习、参与双创实践,做好团队的传帮带,让项目不断创新,团队成员不断成熟成长。

(二)优化双创孵化平台和加大对企业奖励政策

高校优化大学生双创孵化平台,汇总相关信息、优化、整合各方资源。

1.对已获奖的学生自主双创项目,学院的双创团队及时收集作品,鼓励竞赛中的优秀项目申报入驻平台。 学校为已入驻的项目提供场地、设备、经济、咨询等支持,并根据项目的不同阶段建立不同类型的孵化舱,将项目从创意孵化成产品。

2.学校负责双创项目技术转让管理部门,将在孵化中具有较强实用性的项目积极推介到相关企业,与企业进行联络沟通与协调,对项目进行实践和成果转化。

3.政府划拨专项经费,支持与高校双创项目达成试点合作的企业,并对合作试点项目进行阶段性验收。 对合作试点成功的企业进行奖励和适当的政策优惠,提高企业与高校学生优秀双创作品的合作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双创成果到实践成果的转化。

(三)优化双创服务平台及跨学院双创综合交流平台

为使学生树立双创意识和了解双创比赛,学校进一步优化有关双创比赛通知、赛事详情的发布平台。 学生能通过平台跨学院、跨专业进行交流,平台的设立是助力大学生双创提高的一个重要基础。

1.通过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将双创相关信息进行发布,提供竞赛项目介绍和相关咨询服务平台。 对于从中学步入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科技创新和双创各类赛事的信息了解不多,也不知道消息的来源。 因此,创建一个有各类赛事相关链接、有竞赛相关信息介绍、双创团队动态等实时更新的信息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

2.搭建跨学院的学生双创综合交流平台及组织赛事宣讲交流活动。 目前的竞赛项目有很多是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分工协作组成团队参加比赛。 平时跨学院、跨学科学生交流的机会有限,为了更好地交流、协作,就需要二级学院的双创教育负责人抓好综合平台的维护和各类交流活动的组织以及指导双创团队做好项目和团队的推介,吸纳有参赛想法和有专门技术的学生能够短时间内尽快对接,在团队内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为参加的各项赛事做准备。

(四)加强师生双创理论教育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 政府政策支持、高校研发、企业实现转化应用,三方协同组成了科创的最佳实现路径。 大学生群体要顺利实现双创,应当遵循“四早”即“早唤醒、早接纳、早开始、早转化”的原则。 让教师懂、让学生敢、让学生做双创,高校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对高校科研老师与专职辅导员进行关于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专门培训,让教师懂双创。

2.适当增加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的学时,完善“理论+实践”双创课程体系,完善教育方案,让学生敢双创。

3.学生双创团队的传帮带。 除开设专门的双创课程和邀请优秀的双创老师与成功的企业人士为学生做双创讲座外,鼓励有自主双创经验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引导低年级本科生积极参与到双创项目中来,并对这些高年级学生进行适当奖励,鼓励没有代沟的学生之间做好“带、帮、传”,让学生做双创。

(五)加大对获奖双创项目的奖励,优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很多学生的双创想法经常因为“不会做、不敢做、没有时间做”等原因,让很多好的创意没有得以坚持和发展。

1.学校和学院可以适当提高对学生参赛获奖的自主双创项目给予经费支持,提高奖励实现成果转化的学生团队及其指导老师的权重,并对此类团队的优秀事迹进行推广宣传。

2.学校在教师的评奖评优绩效考核中,对指导学生双创获奖的教师加大政策上的鼓励,尤其是提高奖励科创成果实现转化的指导老师。 激励政策的实施,可以提高教师指导大学生双创实践的积极性,让更多科研教师发挥他们的科研和技术专长,指导、带领学生做双创。 这样不仅解决了高校双创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在学校营造了鼓励做好双创的良好氛围。

五、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攀升,大学科创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人才来源。 通过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三方合力,协同合作,以加强培养大学生的科创能力为核心;加强落实政府、高校、企业及各地有关部门的三方联动为保障;以大学生自主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宗旨。 在政府、企业、高校共同的努力下,深化教学研究和改革,切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的科创想法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并实现为实践成果,再实现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创业链有机衔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国家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本科生双创成果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工大成果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双新双创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