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原则与路径

2023-12-19 00:14张会萍郭美丽
关键词:育人体系理论教学改革创新

张会萍 郭美丽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激活研究生教育活力的重要抓手。当前,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常态化开展困难、育人体系不够健全、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亟待进行改革创新。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应在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规律和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困境;坚持目标导向,实现知行合一;坚持需求导向,达到本硕博一体化贯通。根据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基于对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原则导向和研究生多元化需求满足的考量,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应强化理念引领,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顶层设计;贯穿育人全链条,统筹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素;打造育人共同体,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实践育人,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建设。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改革创新;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G643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3.05.012

文章编号:2096-9864(2023)05-0097-07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实践教学不仅是检验理论教学成效的重要方式,也是联系实际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纵横进展的重要手段,是理论教学的拓展和映照。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贯穿本硕博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环节,具有思想性、政治性、实践性、能动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改革创新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使之形成与思政课理论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更好提升实践育人的深度、广度、力度和效度,突破现阶段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困境,适应时代发展和研究生的成长需求。鉴于此,本文拟在分析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现存不足的基础上,阐述改革创新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与实现路径,以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铸魂育人功能。

一、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本科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既相互融通又相互区别。目前,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教学主体、对象、形式、内容、效果等方面均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常态化开展存在困难

近年来,高校在校研究生的数量和规模与日俱增,而在目前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践组织力和学生参与度、资金保障和长效实践机制等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常态化开展。首先,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难度较大,难以常态化开展。研究生思政课兼具公共课和政治课的属性,既是全体研究生的公共课,也是部分学院的专业课,应根据研究生的专业特点进行分类教学、分层教学、综合教学。理论教学通常是很多不同专业研究生合班上课,但实践教学的开展对教学场地、指导教师数量和实践教学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且不同专业研究生的上课时间等难以协调,规范化管理和常态化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难度较大。其次,研究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难以常态化开展。相比本科生而言,研究生学业压力和科研任务较为繁重,导致很多研究生把较多时间精力放在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上,思政课实践教学又有全过程、周期长、任务多的特点,这使得不少研究生经常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较低,影响了其常态化开展。再次,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本较高,大规模、全覆盖、常态化开展存在困难。严格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安排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研究生社会实践体验活动,这一基本要求意味著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实现全员和全程覆盖。但要组织全体研究生走向社会大课堂,需要的经济成本和安全成本较高,针对某一课时课题、专业实训、社会实践等设立的专项专款不能满足需要[1],这导致部分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范围和形式都受到限制。

2.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体系不够健全

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健全完善的育人体系。当前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体系方面存在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内容不够完善、评价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首先,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可引导研究生更好地涵养和塑造高尚的品德,提升综合技能,是对本科生德育目标的递进和深化。然而,在现实中很多高校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缺乏系统设计,与本科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的衔接度和差异性不够,且与理论教学目标的融合度不高,存在明显的“两张皮”现象,教学目标定位有待进一步完善。其次,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在结合理论教学专题内容的基础上,没有很好地根据研究生的群体特征设计相匹配的教学内容,也没有很好地将时事政治等内容及时融入研究生实践教学中,与本科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同质化明显,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断层,教学内容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没有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再次,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健全,效果反馈不及时。完备科学的评价体系是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目前,部分高校重视本科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估,相对忽视了对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建设,大多数高校仅注重对研究生思政课理论教学的考核评价,且评价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导致很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缺少及时的效果反馈和系统的反思改进,尚未建立贯穿实践教学全程的动态质量监控和长效跟踪机制。

3.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不强

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有机组成部分,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引导研究生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增强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然而,目前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制度机制、内容形式、育人理念和模式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一方面,实践教学多停留在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参观浏览和先入为主、浅尝辄止的假期调研,以及摆花架子、浮于表面的志愿服务等形式上,实践教学力度不够,对不同专业和学段的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情状况与群体差异分析不够,没有建立贯穿本硕博一体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未能够很好挖掘现实素材,用活、用好教育资源,导致实践教学有效供给与需求不平衡,跨学院、跨学科交叉协同的教育合力难以形成。另一方面,育人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研究生思政课堂上,师生多向互动和共情共鸣较少,自我沉浸、自我满足等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学依旧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这一现象更为显著。从教学主体看,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工作存在一定的“交叉真空”,没有充分发挥教育合力。思政课教师作为主力军,多数情况下充当的是理论的讲授者和实践研学的带队人,身份没有实现从讲授者到启发者的转变,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升。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对理论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对社会实践的深刻感悟和体验,不能很好地在专业教学和日常辅导的过程中贯穿对研究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从研究生自身看,研究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积极主动性需要提升。在经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后,部分研究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从而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科研实验和专业实习等方面。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都影响着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进展及其实效性。

二、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

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应在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规律和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的有机统一,为全面系统推进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指引和支撑。

1.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困境

问题就是矛盾,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就是要抓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直击要害[2]。应寻找突破口,抓住化解矛盾的着力点,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以提高精准度和实效性。近年来,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较大提升,实践教学基地日益增多,形式日益多样,载体日益丰富。但是教学现状与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期待还存在一定差距,仍面临一些普遍性难题:部分高校没有系统的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特色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仍在探索中;实践教学重显性轻隐性,重即时轻长远;资源整合效能需提升;区域特色亟待增强[3]。

问题导向下的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应精准聚焦教学过程的重难点和研究生学习的疑难困惑,透过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挖掘理论的现实依据,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在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突破点,进而不断破解实践教学面临的难题。应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加大理论阐释和实践育人力度,激发研究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促进研究生在实践中成长。应结合生动的现实生活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资源,切实发挥实践育人的行为塑造和情感认同的功能作用,让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

2.坚持目标导向,实现知行合一

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和根本任务开展的,应以价值导向为目标,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实践教学上下大功夫。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增进研究生的知识、能力和精神品格为层次目标,做到“知、情、意、信、行”统一,旨在实现对研究生的政治引导和价值引领。“知”是前提和基础,“行”是目的和旨归,“知、情、意、信”是重点,贯穿于“行”的全过程,只有多思多想多悟,达到情感、观念意志、信仰信念的认同,“行”才能水到渠成[4]。

研究生经历了本科阶段的学习训练,尤其是部分研究生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能够在深入的思考和领悟后更好地运用和践行所学的理论。这就要求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既要以理说人,也要通过实践讲道理,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理论教学虽是基础,但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完善理论。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应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激发研究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和创造性,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形式鼓励研究生结合专业开展实践,增强其参与度和体验感。通过参与实践使研究生能够自主地将所学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逐步探索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形成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调动研究生行为外化的自觉性,使他们以一种主动、渴求的状态实现从“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自主转变,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创造能力,在透彻的说理和丰富的实践中让思政课动起来、活起来,在知行合一中推动研究生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做好思政课教学的“最后一公里”。

3.坚持需求导向,达到本硕博一体化贯通

供给是相对于需求而言的,两者相互作用,只有供给和需求互相平衡,才能达到均衡的状态。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在于及时关注和准确把握国家、社会总体需求和研究生个体需求,提高实践教学供给的精准度和有效度。应以研究生个性化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以研究生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为准绳,有效提供研究生真正需要、接受和认可的教学内容。应构建具有层次性、梯度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和育人平台,既要做到纵向学段之间的连贯衔接,又要实现横向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减少课程壁垒,汇聚研究生思政課实践教学建设的合力。

本硕博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应注重保持教育目标的递进性,注重不同学段学生在心理认知和技能培养层面上的差异,从内容难度、教学方法、教材体系、课程设置、科研实践等方面建立长时段和环环相扣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接力育人。作为本硕博一体化中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素质教育,其更加重视理论建构能力,重在专业创新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企事业单位关系愈发紧密。思政课实践教学应根据产业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产教融合和产学衔接。应补齐内容结构短板,差异化定制实践教学方案,严格落实实践课时学分,开展分院系、分专业、分年级的实践活动。应寻找实践教学的切入点和主题,采用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打破思政课实践与课程思政实践、社会实践之间的壁垒。

三、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具体路径

随着对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在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路径和着力点得到不断拓展。根据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基于对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原则导向和研究生多元化需求满足的考量,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坚持统筹谋划、功能整合、一体推进、协同育人的理念,构建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新生态,推动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效能最大化和效率最佳化[5]。

1.强化理念引领,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顶层设计

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想真正实现大踏步、跨越式、阶段式发展,必须着眼顶层设计,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6]。应树立系统观念,构建大格局和大视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大联动,促进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思政课建设的有效衔接和贯通,做到“大思政课”建设的双向奔赴,实现教育方法理念和体制机制建设上的同向同行,运用好理论课堂和社会课堂两大载体,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育人育能一体化。应理清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边界,整体规划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实现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转化,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思政“金课”。

首先,高校应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和完善科学合理有效的新时代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案。其次,应健全领导方式,进一步完善多主体协同联动管理机制,各责任部门应建立权责明确的密切合作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和协同效应。再次,应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遵循全面性和针对性原则,根据课程特色遴选关键性要素,对制度政策、资金保障、考核评估、改革成效、基地资源等进行权重量化设置和评估,注重考察师生的实践意识和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等,并将其作为评奖评优评先的重要标准和参考维度,为改进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价依据。

2.贯穿育人全链条,统筹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素

高校应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和地理位置条件,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传统,结合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特点,优化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开发编写特色课程教材。在日常教学中,应拓展实践教学的广度,挖掘社会生活中鲜活的思政素材,开展实地调研、学术沙龙、朋辈导学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用实践彰显青年风采,将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成系统的知识面。可将时事热点、社会焦点和典型事件融入实践教学内容,抓住标志性事件,如重大纪念活动、重大传统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实现价值引领,做到研究生实践教法学法守正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是否被研究生所接受、所喜欢。应不断创新教育方法,积极打造以课内外实践教学和虚拟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让研究生在互动中学、在情景中学、在讨论中学。

在“互联网+”时代,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赋能。首先,应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实践虚拟平台,引导研究生积极参加网络实践活动,利用大数据及时关注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和疑难困惑,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提升实践育人成效。其次,应拓展“智能+教育”新途径,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高科技将思政课教学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呈现在研究生面前。再次,应激发研究生在学习互动和协作过程中的能动性,通过加强自我教育使研究生成为育人主体;通过学生社团培养一批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强实践技能的研究生优秀骨干,选拔优秀学生担任朋辈导师,抓好学生中的关键少数,加强同辈群体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带动,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升研究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3.打造育人共同体,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强化身先示范,优化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要讲清楚“为什么”和“怎么做”,教师应引导研究生從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刻领悟事物背后的深层次道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打造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是重中之重。思政课专职教师应不断充电蓄能,提升实践教学意识和实务操作能力;应保证思政课专职教师配比数量,定期开展教学培训和实践学习。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应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制定符合思政课实践特点的教学大纲,通过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集体备课会等方式规范和提升专职教师的素养和技能。专业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善于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高度重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寻找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契合点,避免出现只管自己的“自留地”“责任田”现象,在和而不同中履行好教书育人职责,使研究生能够在日常专业训练中、在显性与隐性中感受熏陶。思政课教师应秉持师生平等的理念,在平等沟通的基础上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引导研究生主动学习,自觉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增进师生互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化力。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应强化研究生导师的育人职责。强化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师风、责任担当、职业能力,是破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瓶颈最有力的抓手[7]。研究生导师自身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做好学术示范,形成严格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在日常科研实验和论文写作等的指导过程中培养研究生的实干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回应现实关切和社会需求,脚踏实地把科研做在祖国大地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化、常态化,使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提升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同时,研究生导师也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引领塑造,必须以身作则,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随时清楚地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心理状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4.坚持实践育人,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建设

其一,加强思政课实践教育资源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需要有完备的资源为其提供载体。推进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推动教学资源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从而构建多维教学载体。一方面,应积极创建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应根据研究生的专业特长,有针对性地挑选对口企业工厂等,签约共建校外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供研究生实地参观学习和进行生产劳动实践,通过资源优势的共享互补,

在助力相关单位长远发展的同时,储备和培养高质量人才。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上应做到多元集成,实现资源效用的最优化,提升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因此,应加强各类资源的整合利用,根据学校定位、地域特点和研究生的学情,积极融合党史馆、校史馆、纪念馆、革命故事等教学资源,组织研究生走向田间地头进行实地学习,促进实践教学常态化和日常化,构建起立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互动体系[8]。

其二,综合运用多种实践教学载体。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与教学内容适配度高且融合度高的实践载体。首先,应依据规章制度,选拔研究生担任兼职辅导员、学生助管、学生党支部负责人等,使其参与学生的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在实践管理中实现研究生能力的提升。其次,应通过学生社团、研究生会、志愿服务团体等平台,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硕博论坛和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寓教育内容于活动之中,使研究生在身体力行中不断巩固提升自身能力。再次,应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产品、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地方文化等,让研究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践行正能量文化,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与精神文明建设彼此渗透,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此外,应鼓励研究生利用新媒体,推动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信息化,在网络实践教学中内化思想政治教育;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在线平台,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在直观的情景体验中提升实践教学的共鸣性;引导研究生围绕网络热点、焦点事件、互联网立法等主题,进行科学分析研判,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观、道德观、法治观,实现实践育人的全方位、立体化。

总之,面对新情况、新课题、新任务,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催生新理念、新要求、新形式,应把深邃抽象的理论说教转化为生动有趣的体验和感悟,让根本原则更加行之有效,让史料史实更加立体鲜活,让现实素材更加深入人心。为此,既应深耕学理,把思想理论讲准、讲深、讲透、讲活,又应植根实践,用身边教材赋予教学以时代效应和生活色彩,深化思政课的时代性内涵,引导研究生把个人的奋斗追求对标融入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以提升研究生自身发展、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勇.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机理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5):1.

[2]谈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N].学习时报,2019-12-25(01).

[3]丁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及其破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4):63.

[4]任瑞姣.“大思政课”视域下加强思政课实践育人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4):135.

[5]常亮,王磊,杨春薇.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路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6):101.

[6]司忠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困境追因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1):89.

[7]刘志.把握研究生思政的三个着力点[N].光明日报,2019-03-19(15).

[8]徐蓉,张琪.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4):115.

[责任编辑:毛丽娜]

收稿日期:2023-08-24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SJGLX178Y);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河南中医药大学)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会萍(1972—),女,河南省许昌市人,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郭美丽(1996—),女,山西省吕梁市人,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育人体系理论教学改革创新
深化实习育人体系培育产业后备人才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四全”育人体系
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和谐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谈外科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高职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体系构建初探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研究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